再說西路軍統帥潘美,一邊派軍援救寰州,一邊繼續執行趙光義的詔令,護送寰州、朔州、雲州、應州四州百姓內遷。
公元986年七月,潘美等護送部分邊民內遷,到達狼牙村(山西寧武縣北麵陽方口鎮)時,前線戰敗的軍報陸續傳來,潘美召集眾將就地商議下一步對策。
副帥楊業首先發表意見道:\\\"現在遼軍兵力、士氣都很旺盛,我們不能和他們硬拚。朝廷下達給我們的任務,是護送這幾個州的百姓遷徙內地,我們隻需要帶領部隊從大石路出發,先派人秘密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的那天,命令雲州的部隊先出發。我的部隊駐紮在應州,契丹人必然來抵抗,就下令讓朔州百姓出城,直接進入石碣穀。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穀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那麽三州的百姓,就能夠萬無一失了。”
這段話很繞口,如果你仔細對照地圖,更加會覺得一團霧水,但所有史書都是這樣記載的,我們姑妄聽之。
監軍王侁反駁他的建議道:\\\"我們率領著好幾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我看隻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
部將劉文裕也讚成王侁的觀點,要求和契丹決一勝負。
楊業搖頭道:\\\"不行,這樣一定會失敗。\\\"
王侁譏諷道:\\\"將軍一直號稱\\u0027無敵\\u0027,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懷有別的心思嗎?\\\"
楊業被王侁一激,起身慷慨道:\\\"我不是怕死,隻是戰鬥時機對我們不利,白白讓士卒死傷卻立不了功,對大家何益?現在您責怪我為何不死,那我就在你們之前先出戰。\\\"
楊業說完,立即向主帥潘美請戰。潘美為了不得罪王侁,沒有阻止楊業的出戰。
楊業統領部屬,即將出發,又對潘美流著眼淚道:\\\"這次行動一定對我們不利。我原來隻是太原的降將,按理應當處死。皇上不僅沒有殺我,而且施恩讓我做了邊帥,交給我兵權。我的初衷不是想放過敵人不去攻擊,隻是想等更好的時機,準備立點軍功來報效國家。現在大家責怪我躲避敵人,我應當率先死命殺敵。”
潘美安慰道:“將軍言重了,你還有什麽想法,盡管對我說!”
楊業感激的看了一眼潘美,指著狼牙村頭一處險要隘口即陳家穀口道:\\\"請潘將軍率軍馬在這裏擺開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轉戰退到這裏,就出兵夾擊敵人,救援我們。或許可以轉敗為勝。否則,我的士卒將屍骨無存!\\\"
七月九日楊業領軍出發後,潘美和王侁隨後率領兵馬在陳家穀口布陣。
七月十日,從寅時(淩晨三點到五點)等到巳時(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楊業一直杳無音訊,王侁派人登上托邏台(陳家穀附近恢河岸邊的一個高台)極目向北眺望,也是看不到任何動靜。
眾將議論紛紛,大家都認為遼軍被楊業打敗了,楊業正在往北追擊遼軍呢!
王侁聽到大家七嘴八舌,心裏直泛酸水,後悔自己沒有率軍出戰,便提議立即率兵離開穀口,向前進軍,興許能撿到一些“死雞死鴨”,也算一份軍功。
眾將立即附和王侁。
潘美表示了不同看法,遲疑道:“我們還是等等再說,如果楊業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王侁毫不客氣地迴敬道:“我們整整等了他四個時辰,夠對得起他了!再等下去,我們連湯都喝不到!”
王侁一揚手,眾將齊刷刷地跟著他上馬。
王侁是監軍,潘美雖然是主帥,卻無法製約監軍,隻得苦笑著跟著上馬。直到此時,潘美的幾個錯誤決策,應該說都是身不由己的!
潘美、王侁等行軍不到二十裏。前方楊業戰敗的消息傳來,潘美立即下令大軍後退。
楊業軍敗,潘美不去救援楊業,卻下令大軍撤退,是何道理?害怕遼軍勢大、或亦欲迴陳家穀重新設伏?
由此可見,楊業之死,潘美也難逃罪責。
佐料:王侁,字秘權,開封浚儀人,他的父親王樸,曾任後周樞密使,因向柴榮上籌邊之策而名噪一時。王樸也是趙匡胤最敬畏的人之一。
王侁雖係名門之後,本人也有戰功,但為人性格倔強執拗、固執己見。
在陳家穀,王侁用言語刺激楊業出戰,隨後又堅持撤除埋伏圈,讓楊業走向絕路,應該說,楊業之死,王侁是罪魁禍首,潘美隻是次要責任而已。
後來的演義小說《楊家將》,將潘美列為反派主角,潘美實在冤枉得很!
有趣的是,中國曆代小說人物中,有三位被醜化的典型曆史人物,都生在宋朝,即潘美、陳世美,武大郎。可以說是三大“男竇娥”!這也算是宋朝精彩紛呈的明證吧?!
公元986年七月,潘美等護送部分邊民內遷,到達狼牙村(山西寧武縣北麵陽方口鎮)時,前線戰敗的軍報陸續傳來,潘美召集眾將就地商議下一步對策。
副帥楊業首先發表意見道:\\\"現在遼軍兵力、士氣都很旺盛,我們不能和他們硬拚。朝廷下達給我們的任務,是護送這幾個州的百姓遷徙內地,我們隻需要帶領部隊從大石路出發,先派人秘密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的那天,命令雲州的部隊先出發。我的部隊駐紮在應州,契丹人必然來抵抗,就下令讓朔州百姓出城,直接進入石碣穀。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穀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那麽三州的百姓,就能夠萬無一失了。”
這段話很繞口,如果你仔細對照地圖,更加會覺得一團霧水,但所有史書都是這樣記載的,我們姑妄聽之。
監軍王侁反駁他的建議道:\\\"我們率領著好幾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我看隻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
部將劉文裕也讚成王侁的觀點,要求和契丹決一勝負。
楊業搖頭道:\\\"不行,這樣一定會失敗。\\\"
王侁譏諷道:\\\"將軍一直號稱\\u0027無敵\\u0027,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懷有別的心思嗎?\\\"
楊業被王侁一激,起身慷慨道:\\\"我不是怕死,隻是戰鬥時機對我們不利,白白讓士卒死傷卻立不了功,對大家何益?現在您責怪我為何不死,那我就在你們之前先出戰。\\\"
楊業說完,立即向主帥潘美請戰。潘美為了不得罪王侁,沒有阻止楊業的出戰。
楊業統領部屬,即將出發,又對潘美流著眼淚道:\\\"這次行動一定對我們不利。我原來隻是太原的降將,按理應當處死。皇上不僅沒有殺我,而且施恩讓我做了邊帥,交給我兵權。我的初衷不是想放過敵人不去攻擊,隻是想等更好的時機,準備立點軍功來報效國家。現在大家責怪我躲避敵人,我應當率先死命殺敵。”
潘美安慰道:“將軍言重了,你還有什麽想法,盡管對我說!”
楊業感激的看了一眼潘美,指著狼牙村頭一處險要隘口即陳家穀口道:\\\"請潘將軍率軍馬在這裏擺開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轉戰退到這裏,就出兵夾擊敵人,救援我們。或許可以轉敗為勝。否則,我的士卒將屍骨無存!\\\"
七月九日楊業領軍出發後,潘美和王侁隨後率領兵馬在陳家穀口布陣。
七月十日,從寅時(淩晨三點到五點)等到巳時(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楊業一直杳無音訊,王侁派人登上托邏台(陳家穀附近恢河岸邊的一個高台)極目向北眺望,也是看不到任何動靜。
眾將議論紛紛,大家都認為遼軍被楊業打敗了,楊業正在往北追擊遼軍呢!
王侁聽到大家七嘴八舌,心裏直泛酸水,後悔自己沒有率軍出戰,便提議立即率兵離開穀口,向前進軍,興許能撿到一些“死雞死鴨”,也算一份軍功。
眾將立即附和王侁。
潘美表示了不同看法,遲疑道:“我們還是等等再說,如果楊業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王侁毫不客氣地迴敬道:“我們整整等了他四個時辰,夠對得起他了!再等下去,我們連湯都喝不到!”
王侁一揚手,眾將齊刷刷地跟著他上馬。
王侁是監軍,潘美雖然是主帥,卻無法製約監軍,隻得苦笑著跟著上馬。直到此時,潘美的幾個錯誤決策,應該說都是身不由己的!
潘美、王侁等行軍不到二十裏。前方楊業戰敗的消息傳來,潘美立即下令大軍後退。
楊業軍敗,潘美不去救援楊業,卻下令大軍撤退,是何道理?害怕遼軍勢大、或亦欲迴陳家穀重新設伏?
由此可見,楊業之死,潘美也難逃罪責。
佐料:王侁,字秘權,開封浚儀人,他的父親王樸,曾任後周樞密使,因向柴榮上籌邊之策而名噪一時。王樸也是趙匡胤最敬畏的人之一。
王侁雖係名門之後,本人也有戰功,但為人性格倔強執拗、固執己見。
在陳家穀,王侁用言語刺激楊業出戰,隨後又堅持撤除埋伏圈,讓楊業走向絕路,應該說,楊業之死,王侁是罪魁禍首,潘美隻是次要責任而已。
後來的演義小說《楊家將》,將潘美列為反派主角,潘美實在冤枉得很!
有趣的是,中國曆代小說人物中,有三位被醜化的典型曆史人物,都生在宋朝,即潘美、陳世美,武大郎。可以說是三大“男竇娥”!這也算是宋朝精彩紛呈的明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