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國為雪滿城之恥,命山西大同府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率兵10萬殺奔代州(山西代縣)雁門關,大舉攻宋。
大宋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總理軍民政)是楊業,此時駐守雁門關的宋軍不足一萬人。而且大部分是步兵,和遼軍的勢力根本不是一個等量級別。
楊業麵對來勢洶洶的強大遼軍,身處如此兇險的局麵,沒有退縮,沒有埋怨,更沒有逃避,而是立即采取有效防禦措施。
危難之處顯身手,關鍵時候彰本色!楊業此役一戰成名,成為北宋名將,他是怎麽做到的?
楊業得知契丹大軍南犯,立即派人到太原,向西北軍統帥潘美報告敵情,並請求發兵為援。
楊業一邊上報敵情獲請救援,一邊積極修築工事、充盈守城武器,做好迎戰準備。
但是太原和雁門關相距四百裏,輕騎快馬也需要一天一夜才能趕到,何況是大軍出動?坐等援軍肯定是束手待斃!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軍事名言,此刻很好的被楊業詮釋。
因為他在北漢時期,經常和契丹聯合作戰,對契丹的作戰方法、作戰心理、戰術運用異常了解!
楊業斷定,遼軍一路南下,沿途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必定驕橫。加上雁門關守軍不滿萬人,驕橫的遼軍必定不會放在眼裏。
不主動出擊,便被動挨打!有時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楊業決定出擊,但怎麽出擊?這裏麵的學問當然豐富!楊業和長子楊延昭及其他部將仔細商議,最終敲定了作戰方案。
楊業部署楊延昭帶領主力步兵,依托雁門關天險地形,依靠大宋的尖端武器——遠程弓弩,在正麵堅守、吸引遼軍行動。
楊業自己則親率僅有的最精銳的三千騎兵,從雁門關西口出去,抄小路繞到雁門關北麵,迂迴到遼軍後方,打算發起突襲,和雁門關正麵守軍形成對遼軍的夾擊態勢。
戰術確定完,為激勵士氣,楊業做了戰前動員,各級將士在主帥的英勇氣概和精神鼓舞下,士氣大振。
之後,這些擔負重大使命的騎兵,在楊業率領下策馬飛馳出關,踏上熱血沸騰的前線。
楊業率軍出發不久,契丹大軍前鋒便到達了雁門關外。
接著,十萬契丹鐵騎漫山遍野,向雁門滾滾湧來。雄壯的馬蹄聲、戰馬的嘶鳴聲、遼軍的呐喊聲匯聚在一起,在雁門關上空震蕩。
雁門關上的宋軍見此,心裏不禁發怵。
再說遼軍自從南下以來,勢如破竹,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因此遼軍主帥蕭咄李異常自負。
到達關外後,蕭咄李身著鮮豔燦爛的盔甲,在左右護衛和旌旗簇擁下,騎著高頭駿馬立在陣前。
哨騎報告,雁門關守軍不足萬人。蕭咄李更是嗤之以鼻,毫不在乎地道:“我大手一揮,立即將這座關隘夷為平地!”
他絲毫沒有遲疑,滿懷勝算,下令遼軍開始進攻,雁門關保衛戰正式打響。
遼軍雖然兵力強大,但雁門關地形險要,步軍難以攻關,騎兵不能馳騁縱橫。
而且遼軍受到宋軍事先準備好的連環陷阱、壕溝等工事的阻擊。大量騎兵落入陷阱、壕溝,損失不小。
宋軍守軍和部分協助防守的關內壯丁,又使用強弓硬弩,向遼軍發射密集的火箭。
一時間箭如雨下,箭鏃帶著燃燒的火焰和刺耳的尖嘯聲,像狂風一樣遮天蔽日的劈頭蓋臉砸向遼軍,遼軍當即被擊殺無數!
正值北方的初春幹燥季節,火箭很快引燃了周圍的草木,很多遼軍戰馬受驚後四處亂撞,衝擊著遼軍陣型。
蕭咄李惱怒異常,嚴令遼軍穩住陣型,輪番上陣強攻。
遼軍畢竟訓練有素,而且占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在主將高壓下,遼軍主力已逼近雁門關口,雁門關岌岌可危!
將近傍晚,已經迂迴到遼軍後方的楊業,蟄伏了整整一下午,像獵食的豹子一樣,緊緊盯著敵軍。
此時,楊業見遼軍疲憊、焦躁,天色開始昏暗,突然像豹子捕食一般竄起,率精銳鐵騎發起猛烈攻擊!
霎時間,遼軍後方側翼煙塵滾滾,戰馬嘶鳴,宋軍騎兵吼叫著殺向遼軍。
楊業一馬當先率宋軍鐵騎衝入遼軍陣中亂砍猛殺。宋軍騎兵用弓箭射擊,用長刀砍殺、用預先攜帶的火把四處投擲縱火。
遼軍一門心思攻關,根本沒有料到背後有宋軍從背後捅刀子。猝不及防,加上天近黃昏,背後狼煙滾滾,火把耀天,弄不清後麵究竟來了多少宋軍,一時間膽顫心驚,陣腳大亂,紛紛潰散。
混戰中,楊業判斷遼軍統帥必在中軍旌旗簇擁之處,於是率軍猛攻遼軍中軍。
楊業在火光中,遠遠望見遼軍旗鼓簇擁之處,有一人騎著一匹高大駿馬,楊業料此人必是遼軍主帥蕭咄李。
“擒賊先擒王,大家跟我殺!“
楊業狂喊著,策馬向蕭咄李衝去。
蕭咄李自恃英勇,揮舞大斧來戰楊業,被楊業幾個迴合撂倒在地。
蕭咄李一死,遼軍頓時成了一盤散沙。
守衛雁門的宋兵見楊業襲擊成功,也開關殺出,遼軍潰散,落荒逃走,黑暗中自相踐踏,傷亡不計其數,隻好收拾殘兵退了迴去。
楊業揮軍追殺,又擒獲遼軍都指揮使李重海而還。
雁門關之戰,楊業有勇有謀,以少勝多,殺出了大宋的威風,一戰成名,威震塞北。
自後契丹將士都畏懼楊業,看見楊業的旌旗,便主動撤退。
佐料:楊業沒有多讀書,但忠烈勇猛,有智謀。
楊業指揮打仗,願意和士卒同甘共苦。代州北部艱苦寒冷,人人都穿毛氈衣服,隻有楊業披著棉衣,露天坐著謀劃軍事,身邊不生火爐,侍衛幾乎都凍僵了,而楊業很從容無寒色。
他處理政事簡單明了,對部下舍得施恩,所以士卒都樂於為他效力。
後來朔州兵敗的時候,他的部下還有一百多人,楊業對他們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兒女,和我一起死在這裏,沒有什麽好處,趕快跑迴去,報告給皇上。”
眾人都感動哭泣不肯離去。淄州刺史王貴殺了幾十個敵人,弓箭用光了才死,其餘的人也都死了,沒有一個生還的。聽說的人都痛苦流涕。
和演義小說《楊家將》一樣,楊業確實有七個兒子,名字分別為楊延昭、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玉、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
大宋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總理軍民政)是楊業,此時駐守雁門關的宋軍不足一萬人。而且大部分是步兵,和遼軍的勢力根本不是一個等量級別。
楊業麵對來勢洶洶的強大遼軍,身處如此兇險的局麵,沒有退縮,沒有埋怨,更沒有逃避,而是立即采取有效防禦措施。
危難之處顯身手,關鍵時候彰本色!楊業此役一戰成名,成為北宋名將,他是怎麽做到的?
楊業得知契丹大軍南犯,立即派人到太原,向西北軍統帥潘美報告敵情,並請求發兵為援。
楊業一邊上報敵情獲請救援,一邊積極修築工事、充盈守城武器,做好迎戰準備。
但是太原和雁門關相距四百裏,輕騎快馬也需要一天一夜才能趕到,何況是大軍出動?坐等援軍肯定是束手待斃!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軍事名言,此刻很好的被楊業詮釋。
因為他在北漢時期,經常和契丹聯合作戰,對契丹的作戰方法、作戰心理、戰術運用異常了解!
楊業斷定,遼軍一路南下,沿途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必定驕橫。加上雁門關守軍不滿萬人,驕橫的遼軍必定不會放在眼裏。
不主動出擊,便被動挨打!有時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楊業決定出擊,但怎麽出擊?這裏麵的學問當然豐富!楊業和長子楊延昭及其他部將仔細商議,最終敲定了作戰方案。
楊業部署楊延昭帶領主力步兵,依托雁門關天險地形,依靠大宋的尖端武器——遠程弓弩,在正麵堅守、吸引遼軍行動。
楊業自己則親率僅有的最精銳的三千騎兵,從雁門關西口出去,抄小路繞到雁門關北麵,迂迴到遼軍後方,打算發起突襲,和雁門關正麵守軍形成對遼軍的夾擊態勢。
戰術確定完,為激勵士氣,楊業做了戰前動員,各級將士在主帥的英勇氣概和精神鼓舞下,士氣大振。
之後,這些擔負重大使命的騎兵,在楊業率領下策馬飛馳出關,踏上熱血沸騰的前線。
楊業率軍出發不久,契丹大軍前鋒便到達了雁門關外。
接著,十萬契丹鐵騎漫山遍野,向雁門滾滾湧來。雄壯的馬蹄聲、戰馬的嘶鳴聲、遼軍的呐喊聲匯聚在一起,在雁門關上空震蕩。
雁門關上的宋軍見此,心裏不禁發怵。
再說遼軍自從南下以來,勢如破竹,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因此遼軍主帥蕭咄李異常自負。
到達關外後,蕭咄李身著鮮豔燦爛的盔甲,在左右護衛和旌旗簇擁下,騎著高頭駿馬立在陣前。
哨騎報告,雁門關守軍不足萬人。蕭咄李更是嗤之以鼻,毫不在乎地道:“我大手一揮,立即將這座關隘夷為平地!”
他絲毫沒有遲疑,滿懷勝算,下令遼軍開始進攻,雁門關保衛戰正式打響。
遼軍雖然兵力強大,但雁門關地形險要,步軍難以攻關,騎兵不能馳騁縱橫。
而且遼軍受到宋軍事先準備好的連環陷阱、壕溝等工事的阻擊。大量騎兵落入陷阱、壕溝,損失不小。
宋軍守軍和部分協助防守的關內壯丁,又使用強弓硬弩,向遼軍發射密集的火箭。
一時間箭如雨下,箭鏃帶著燃燒的火焰和刺耳的尖嘯聲,像狂風一樣遮天蔽日的劈頭蓋臉砸向遼軍,遼軍當即被擊殺無數!
正值北方的初春幹燥季節,火箭很快引燃了周圍的草木,很多遼軍戰馬受驚後四處亂撞,衝擊著遼軍陣型。
蕭咄李惱怒異常,嚴令遼軍穩住陣型,輪番上陣強攻。
遼軍畢竟訓練有素,而且占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在主將高壓下,遼軍主力已逼近雁門關口,雁門關岌岌可危!
將近傍晚,已經迂迴到遼軍後方的楊業,蟄伏了整整一下午,像獵食的豹子一樣,緊緊盯著敵軍。
此時,楊業見遼軍疲憊、焦躁,天色開始昏暗,突然像豹子捕食一般竄起,率精銳鐵騎發起猛烈攻擊!
霎時間,遼軍後方側翼煙塵滾滾,戰馬嘶鳴,宋軍騎兵吼叫著殺向遼軍。
楊業一馬當先率宋軍鐵騎衝入遼軍陣中亂砍猛殺。宋軍騎兵用弓箭射擊,用長刀砍殺、用預先攜帶的火把四處投擲縱火。
遼軍一門心思攻關,根本沒有料到背後有宋軍從背後捅刀子。猝不及防,加上天近黃昏,背後狼煙滾滾,火把耀天,弄不清後麵究竟來了多少宋軍,一時間膽顫心驚,陣腳大亂,紛紛潰散。
混戰中,楊業判斷遼軍統帥必在中軍旌旗簇擁之處,於是率軍猛攻遼軍中軍。
楊業在火光中,遠遠望見遼軍旗鼓簇擁之處,有一人騎著一匹高大駿馬,楊業料此人必是遼軍主帥蕭咄李。
“擒賊先擒王,大家跟我殺!“
楊業狂喊著,策馬向蕭咄李衝去。
蕭咄李自恃英勇,揮舞大斧來戰楊業,被楊業幾個迴合撂倒在地。
蕭咄李一死,遼軍頓時成了一盤散沙。
守衛雁門的宋兵見楊業襲擊成功,也開關殺出,遼軍潰散,落荒逃走,黑暗中自相踐踏,傷亡不計其數,隻好收拾殘兵退了迴去。
楊業揮軍追殺,又擒獲遼軍都指揮使李重海而還。
雁門關之戰,楊業有勇有謀,以少勝多,殺出了大宋的威風,一戰成名,威震塞北。
自後契丹將士都畏懼楊業,看見楊業的旌旗,便主動撤退。
佐料:楊業沒有多讀書,但忠烈勇猛,有智謀。
楊業指揮打仗,願意和士卒同甘共苦。代州北部艱苦寒冷,人人都穿毛氈衣服,隻有楊業披著棉衣,露天坐著謀劃軍事,身邊不生火爐,侍衛幾乎都凍僵了,而楊業很從容無寒色。
他處理政事簡單明了,對部下舍得施恩,所以士卒都樂於為他效力。
後來朔州兵敗的時候,他的部下還有一百多人,楊業對他們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子兒女,和我一起死在這裏,沒有什麽好處,趕快跑迴去,報告給皇上。”
眾人都感動哭泣不肯離去。淄州刺史王貴殺了幾十個敵人,弓箭用光了才死,其餘的人也都死了,沒有一個生還的。聽說的人都痛苦流涕。
和演義小說《楊家將》一樣,楊業確實有七個兒子,名字分別為楊延昭、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玉、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