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長和衰落政權空
十七沒有離開,而是固執的與十五一起守在隆亶的床邊,大祭司已經安排了宮人過來配合著鄭家的子侄們一起為隆亶洗浴換衣,十五是女子不太方便在場,十七就示意一個鄭家的女眷將她帶去了偏殿。
剛剛登基不久的新君突然駕崩,對朝堂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同時,緊張的還有宮裏好幾位被當做太妃一般贍養著的已故太後的好姐妹及她們的家族。她們沒有子女,就都一心撲在了鄭隆亶的身上,希望他看在自己與他母後的關係還算好的份上,能夠拉扯她們家族一把,所以對他們姐弟都是十分寵愛關懷,就算是當初楊家的政變也沒有舍棄他們姐弟倆,隻是不敢明麵上過多幫助而已,因此隆亶登基後也沒有為難他們及身後的家族,還是給了她們太妃應該享受的尊榮。
隨著報喪的鍾聲響起,各宮各院的主子們都急速趕了過來,沒過多久,宮外的一些家族和臣子家也收到了消息,紛紛湧向了王宮。
從外圍的宮門口開始,宮人們全都換上了一身素縞,個個披麻戴孝,羽儀軍和站崗的侍衛雖然還是一身鎧甲,但他們的腰間和頭盔上也全係上了白色土布,氣氛莊嚴肅穆,略顯壓抑。
趙善銘雖然靠後了些,但是為了防止鄭家的子弟動手腳,他還是微微前傾著身子,眼角餘光不時掃向隆亶的床榻。外人隻道是他與鄭家姐弟親近,不忍生離死別,卻不知他胸有謀算,反骨已生。
趙家家主和宮裏的幾位太妃們是哭得最傷心的,前者是哭給別人看,後者是真心實意地哭。她們哭自己的悲慘人生,先王在世時不得重視,沒有一兒半女可以依靠,好不容易被新君抬高了位份可以揚眉吐氣了,卻不想好日子沒過上幾天新君就駕崩了,她們的未來還有出路嗎?
楊家的老狐狸沒有指示,楊家的兒郎們都沒有動,隻是恭敬地跪在殿內垂首默哀,仿佛他們才是鄭家的親人,沒人比他們更加恭順虔誠。他們不似鄭家人那般哭得昏天暗地,也不學趙家家主那般泣不成聲,隻是默默落淚流涕,是不是用衣袖擦拭臉麵,看得人萬分痛惜。
經過大祭司的安排部署,隆亶已經煥然一新被抬入了雕刻精美的銅棺,一身帝王的金線繡紋袞冕服,枕的是淡紫色雲紋玉枕,墊的是繡有雲紋仙鶴的黃色錦緞墊褥,腳上穿的是鹿皮鑲珠金線靴,腳尖微翹,有西域之風,令十二歲的國君看上去不再顯得稚嫩青澀,而是多了幾分威嚴和霸氣。
十七一直緊跟著隆亶的銅棺,在大祭司的指引下由勇士們將它抬到了議政殿旁邊的大殿,也就是剛剛布置好的靈堂。這裏已經安排了眾多的羽儀軍和大祭司的人,除了原先忠於鄭氏王族的幾個世家貴族,最多的是楊家和趙家之人,就連家族中重要的女眷都趕來了好幾位。
因為隆亶年幼沒有成親,長公主凝雪也因為替先王守孝沒有下嫁趙家,所以他們這一支已經無後,便由大祭司做主讓鄭家旁支的兩位少年和三位小姐作為晚輩替國君守靈。按輩分,這幾位都是隆亶的堂妹和侄子侄女,所以替他守靈倒也合適。
忙碌了一整天,十七的親信傳來消息:尹崢救走長公主鄭凝雪後,沒有離開羊苴咩城,也沒有迴蒙國棟府,就連城外七裏坡的紫雲閣也沒有他的身影。也就是說,他們在沒有驚動守城的侍衛憑空消失了。
沒有及時聯係上宮外的人,十七很是煩躁,他急著要將鄭隆亶毒發身亡的消息傳遞出去,可是除了羽儀長尹文修和剩餘的三個珈藍殿的探子,他不信任任何人。
一個親信遞過來一碗加了補藥的濃湯,關切地道:“十七,喝了這碗湯緩一緩,你再這麽熬下去會垮的。”
十七沒有起疑,想想也是,自己得要撐到主子出現才行,便將碗裏的東西稀裏嘩啦吃了個幹淨,等碗空了才隱隱發覺有些不對勁。
平日裏,隆亶是經常服用一些補湯調理身子,也會分一些給他一起享用,可是這碗補湯明顯的藥味太濃,似乎掩藏了一股略微刺鼻的怪味,不是很熟悉,卻又像在哪裏聞到過,就是一時間想不起來。
那名親信接過十七手中的碗,悄悄塞進了懷中,然後抬眼望向眼神迷離的十七,語氣變得悲涼:“十七,別怨我,我陪你一起。”
十七感受著身上的變化和心口處的火急火燎,頭腦也漸漸混沌起來。他看著眼前的親信之人逐漸模糊,不甘心地問道:“為何背叛我?”
“沒有背叛,隻是想讓家人活下去。”
十七失去意識之前,看到那親信模糊的身影拔出自己的佩劍抹了脖子······
新君鄭隆亶駕崩,長公主和墨十七同時失蹤,羽儀長尹文修無力迴天,欲偷偷出宮尋找蒙國棟府之人企圖與珈藍殿搭上線,可惜在宮門口被趙家及楊家軍當場捉拿,以謀害新君企圖逃離王宮當場斬殺。
當這一切消息傳到尹崢耳中的時候,他正以珈藍使者的身份帶著墨神醫在趕迴王城的路上,盡管已經進了龍尾關,但一切都已經晚了。他看向點蒼山的方向,想到被他藏在山上別院裏的凝雪,不敢想象他的雪兒得知這驚天噩耗會是怎樣的情形。
趙家父子兢兢業業地為了朝堂內外奔波行走,一改以往的低調含蓄,許多跟隨他們的勢力一下子就展現在世人麵前。奇怪的是,老謀深算的楊家家主及權勢滔天的劍川節度使楊幹貞沒有趁機作亂或強兵壓境,而是一反常態地擁護趙家家主執掌朝政,做輔政大臣,然後挑選新的國君繼承人。
十七沒有離開,而是固執的與十五一起守在隆亶的床邊,大祭司已經安排了宮人過來配合著鄭家的子侄們一起為隆亶洗浴換衣,十五是女子不太方便在場,十七就示意一個鄭家的女眷將她帶去了偏殿。
剛剛登基不久的新君突然駕崩,對朝堂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同時,緊張的還有宮裏好幾位被當做太妃一般贍養著的已故太後的好姐妹及她們的家族。她們沒有子女,就都一心撲在了鄭隆亶的身上,希望他看在自己與他母後的關係還算好的份上,能夠拉扯她們家族一把,所以對他們姐弟都是十分寵愛關懷,就算是當初楊家的政變也沒有舍棄他們姐弟倆,隻是不敢明麵上過多幫助而已,因此隆亶登基後也沒有為難他們及身後的家族,還是給了她們太妃應該享受的尊榮。
隨著報喪的鍾聲響起,各宮各院的主子們都急速趕了過來,沒過多久,宮外的一些家族和臣子家也收到了消息,紛紛湧向了王宮。
從外圍的宮門口開始,宮人們全都換上了一身素縞,個個披麻戴孝,羽儀軍和站崗的侍衛雖然還是一身鎧甲,但他們的腰間和頭盔上也全係上了白色土布,氣氛莊嚴肅穆,略顯壓抑。
趙善銘雖然靠後了些,但是為了防止鄭家的子弟動手腳,他還是微微前傾著身子,眼角餘光不時掃向隆亶的床榻。外人隻道是他與鄭家姐弟親近,不忍生離死別,卻不知他胸有謀算,反骨已生。
趙家家主和宮裏的幾位太妃們是哭得最傷心的,前者是哭給別人看,後者是真心實意地哭。她們哭自己的悲慘人生,先王在世時不得重視,沒有一兒半女可以依靠,好不容易被新君抬高了位份可以揚眉吐氣了,卻不想好日子沒過上幾天新君就駕崩了,她們的未來還有出路嗎?
楊家的老狐狸沒有指示,楊家的兒郎們都沒有動,隻是恭敬地跪在殿內垂首默哀,仿佛他們才是鄭家的親人,沒人比他們更加恭順虔誠。他們不似鄭家人那般哭得昏天暗地,也不學趙家家主那般泣不成聲,隻是默默落淚流涕,是不是用衣袖擦拭臉麵,看得人萬分痛惜。
經過大祭司的安排部署,隆亶已經煥然一新被抬入了雕刻精美的銅棺,一身帝王的金線繡紋袞冕服,枕的是淡紫色雲紋玉枕,墊的是繡有雲紋仙鶴的黃色錦緞墊褥,腳上穿的是鹿皮鑲珠金線靴,腳尖微翹,有西域之風,令十二歲的國君看上去不再顯得稚嫩青澀,而是多了幾分威嚴和霸氣。
十七一直緊跟著隆亶的銅棺,在大祭司的指引下由勇士們將它抬到了議政殿旁邊的大殿,也就是剛剛布置好的靈堂。這裏已經安排了眾多的羽儀軍和大祭司的人,除了原先忠於鄭氏王族的幾個世家貴族,最多的是楊家和趙家之人,就連家族中重要的女眷都趕來了好幾位。
因為隆亶年幼沒有成親,長公主凝雪也因為替先王守孝沒有下嫁趙家,所以他們這一支已經無後,便由大祭司做主讓鄭家旁支的兩位少年和三位小姐作為晚輩替國君守靈。按輩分,這幾位都是隆亶的堂妹和侄子侄女,所以替他守靈倒也合適。
忙碌了一整天,十七的親信傳來消息:尹崢救走長公主鄭凝雪後,沒有離開羊苴咩城,也沒有迴蒙國棟府,就連城外七裏坡的紫雲閣也沒有他的身影。也就是說,他們在沒有驚動守城的侍衛憑空消失了。
沒有及時聯係上宮外的人,十七很是煩躁,他急著要將鄭隆亶毒發身亡的消息傳遞出去,可是除了羽儀長尹文修和剩餘的三個珈藍殿的探子,他不信任任何人。
一個親信遞過來一碗加了補藥的濃湯,關切地道:“十七,喝了這碗湯緩一緩,你再這麽熬下去會垮的。”
十七沒有起疑,想想也是,自己得要撐到主子出現才行,便將碗裏的東西稀裏嘩啦吃了個幹淨,等碗空了才隱隱發覺有些不對勁。
平日裏,隆亶是經常服用一些補湯調理身子,也會分一些給他一起享用,可是這碗補湯明顯的藥味太濃,似乎掩藏了一股略微刺鼻的怪味,不是很熟悉,卻又像在哪裏聞到過,就是一時間想不起來。
那名親信接過十七手中的碗,悄悄塞進了懷中,然後抬眼望向眼神迷離的十七,語氣變得悲涼:“十七,別怨我,我陪你一起。”
十七感受著身上的變化和心口處的火急火燎,頭腦也漸漸混沌起來。他看著眼前的親信之人逐漸模糊,不甘心地問道:“為何背叛我?”
“沒有背叛,隻是想讓家人活下去。”
十七失去意識之前,看到那親信模糊的身影拔出自己的佩劍抹了脖子······
新君鄭隆亶駕崩,長公主和墨十七同時失蹤,羽儀長尹文修無力迴天,欲偷偷出宮尋找蒙國棟府之人企圖與珈藍殿搭上線,可惜在宮門口被趙家及楊家軍當場捉拿,以謀害新君企圖逃離王宮當場斬殺。
當這一切消息傳到尹崢耳中的時候,他正以珈藍使者的身份帶著墨神醫在趕迴王城的路上,盡管已經進了龍尾關,但一切都已經晚了。他看向點蒼山的方向,想到被他藏在山上別院裏的凝雪,不敢想象他的雪兒得知這驚天噩耗會是怎樣的情形。
趙家父子兢兢業業地為了朝堂內外奔波行走,一改以往的低調含蓄,許多跟隨他們的勢力一下子就展現在世人麵前。奇怪的是,老謀深算的楊家家主及權勢滔天的劍川節度使楊幹貞沒有趁機作亂或強兵壓境,而是一反常態地擁護趙家家主執掌朝政,做輔政大臣,然後挑選新的國君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