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妧手腳利落地把箱籠裏的東西都收拾出來,候著楊嬋梳洗罷,給她換好衣裳,又重新兌桶熱水,坐了進去。
水略有些燙,溫熱的水汽讓全身每個毛孔都張開,楊妧舒服地輕嘆聲,問道:「這麽說,府裏中饋仍是老夫人管,但膳食和針線房要請夫人示下。」
青菱笑答:「頭幾年是這樣,可老夫人病這兩個月,都是夫人管著,以後怎麽個章程沒法說。不過府裏都有舊例,誰管都是按著舊例來。」
這便是世家的好處,凡事有章可循,主持中饋說是繁瑣,可一旦上手就很容易。
楊妧再問:「老夫人幾天請一次平安脈,是哪位大夫來診脈?」
「府醫是隔天診脈,太醫院的林醫正每五天過來一趟。」
林醫正最拿手的是大方脈,亦即五髒六腑的症候,擅長小方脈的則是周太醫。
楊妧默默思量著,待會兒去瑞萱堂,便提一下楊嬋,能盡快把周太醫請來最好不過。
洗澡這空當,楊妧已了解了府裏的大致情況。
青菱幫她絞幹頭髮,簡單地地綰個纂兒,把丫鬟們都叫進來,逐一介紹給楊妧。
霜醉居共指派有六個丫鬟,青菱和青荇原先是瑞萱堂那邊的三等丫頭,其餘四人則是從各處抽調來的,先前不曾近身伺候過主子。
客居在楚家,用的楚家下人,楊妧自不好立威讓她們表忠心,便隻挨個兒問了名字道了辛苦。
不到一刻鍾,霜醉居的動靜便傳到了秦老夫人耳朵裏。
秦老夫人默默聽著小丫頭稟報,「……箱籠是青菱幫著收拾的,洗浴也是青菱伺候的,四姑娘問了府裏的大概情況,梳洗之後讓青荇伺候筆墨,把老夫人和夫人給的見麵禮造了冊,又寫了三封信,一封寄給楊家大老爺,另外兩封裝在一個信皮裏,是寄到濟南府何總兵府上。」
秦老夫人暗自點頭。
倒是個有心的,安定下來之後知道往家裏寫封信,不像疏影樓那位,這一個多時辰要麽盯著鐲子傻笑,要麽關著門窗跟趙氏嘀嘀咕咕。
眼皮子真是淺,百八十兩銀子的東西都看在眼裏拔不出來。
秦老夫人眸中閃過絲不加掩飾的輕蔑,低聲問莊嬤嬤,「那府裏當真過得艱難?」
莊嬤嬤笑道:「艱難談不上,畢竟大老爺做著官,比莊戶人家強多了,但著實不算富裕……家裏十幾口人,賃了座帶跨院的二進院子,住得很窄巴,奴僕也少,丫鬟婆子加小廝總共十二三人……兩位少爺都在鳴鹿書院讀書,每年束脩不菲。大少爺今年要參加秋試,聽說書讀得不錯,很有把握中舉。」
秦老夫人輕輕舒口氣,總算覺得安慰了些。
因為秦芷橫刀奪愛,她心裏一直梗著刺,即便嫁到國公府也不能平復。娘親勸過她好幾次,姻緣天定,各有各的福分。
楊信章雖為少年進士,可家裏貧寒,生活未必過得如意。
秦老夫人不相信。
畢竟秦芷的嫁妝不算少,因楊信章謀了外放,秦家沒陪嫁莊子店鋪,卻給了一萬兩現銀,滿滿一匣子銀票。
一萬兩,即便在京都,也足夠舒舒服服地過上幾十年。
沒想到楊家竟然真的淪落到花用秦芷嫁妝的地步了。
莊嬤嬤雖不是秦老夫人的陪嫁丫頭,但跟著秦老夫人這些年,多少知道她的心結,便說得更加詳細,「……楊老太爺是在文登任知縣時病故的,尚不到而立之年,當初治病花了不少銀子,老太太拖著三個兒子扶靈迴鄉,楊家又無恆產,一大家子全仰仗老太太吃飯……大老爺考中進士那年,老太太拿出兩千兩銀子謀了曹縣縣丞的差事;二老爺頭一次春闈沒中,又考了第二次,老太太同樣出了兩千兩;三老爺隻考過童生試就故去了,還沒來得及花錢。單是讀書舉業就花費了四五千,再加上三門親事……也得虧幾位老爺讀書順當,要是像別人那樣考個三迴五迴的,早就拖著一屁股債了。」
而秦老夫人年輕時不順當。
鎮國公常年戍邊,一年迴不了兩趟,家裏又有個十二三歲的繼女。
秦老夫人獨守空房不說,還跟楚鈺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隔三差五地鬧官司。
直到楚鈺進宮,秦老夫人才清靜下來,安安心心地守著兒子過。
再後來,兒子得爵,秦老夫人再沒受過醃臢氣,也沒有因為銀錢的事情傷神過。
如此看來,姐妹兩人真說不上哪個過得更幸福。
可秦老夫人想想秦芷膝下十幾個孫子孫女,而自己隻有楚昕和楚映,終有些意難平。
眼看著快到午時,青菱陪楊妧姐妹去瑞萱堂,途中拐進叢桂軒。
趙氏正在為見麵禮焦頭爛額。
來之前,趙氏已經準備了土儀,可跟楚家給的手鐲和玉佩卻是沒法比。
楊妧把青菱手裏拿著的包裹交給她,「……我抄的經書還有平常做的針線活兒,想孝敬給老夫人和夫人。」
趙氏接過看了看,有兩本《金剛般若菠蘿蜜經》,用麻線訂在一起,還特地用淡青色的厚高麗紙做了封皮。
還有兩條額帕和兩隻荷包。
趙氏知道楊妧字寫得好,否則也不會讓何公子看中去抄錄文稿,卻沒想到她女紅也這麽好,針腳細密勻稱不說,翠碧色荷包上一對灰色兔子活靈活現,另一隻荷包則繡了隻閉著眼打盹的花狸貓,憨態可掬。
水略有些燙,溫熱的水汽讓全身每個毛孔都張開,楊妧舒服地輕嘆聲,問道:「這麽說,府裏中饋仍是老夫人管,但膳食和針線房要請夫人示下。」
青菱笑答:「頭幾年是這樣,可老夫人病這兩個月,都是夫人管著,以後怎麽個章程沒法說。不過府裏都有舊例,誰管都是按著舊例來。」
這便是世家的好處,凡事有章可循,主持中饋說是繁瑣,可一旦上手就很容易。
楊妧再問:「老夫人幾天請一次平安脈,是哪位大夫來診脈?」
「府醫是隔天診脈,太醫院的林醫正每五天過來一趟。」
林醫正最拿手的是大方脈,亦即五髒六腑的症候,擅長小方脈的則是周太醫。
楊妧默默思量著,待會兒去瑞萱堂,便提一下楊嬋,能盡快把周太醫請來最好不過。
洗澡這空當,楊妧已了解了府裏的大致情況。
青菱幫她絞幹頭髮,簡單地地綰個纂兒,把丫鬟們都叫進來,逐一介紹給楊妧。
霜醉居共指派有六個丫鬟,青菱和青荇原先是瑞萱堂那邊的三等丫頭,其餘四人則是從各處抽調來的,先前不曾近身伺候過主子。
客居在楚家,用的楚家下人,楊妧自不好立威讓她們表忠心,便隻挨個兒問了名字道了辛苦。
不到一刻鍾,霜醉居的動靜便傳到了秦老夫人耳朵裏。
秦老夫人默默聽著小丫頭稟報,「……箱籠是青菱幫著收拾的,洗浴也是青菱伺候的,四姑娘問了府裏的大概情況,梳洗之後讓青荇伺候筆墨,把老夫人和夫人給的見麵禮造了冊,又寫了三封信,一封寄給楊家大老爺,另外兩封裝在一個信皮裏,是寄到濟南府何總兵府上。」
秦老夫人暗自點頭。
倒是個有心的,安定下來之後知道往家裏寫封信,不像疏影樓那位,這一個多時辰要麽盯著鐲子傻笑,要麽關著門窗跟趙氏嘀嘀咕咕。
眼皮子真是淺,百八十兩銀子的東西都看在眼裏拔不出來。
秦老夫人眸中閃過絲不加掩飾的輕蔑,低聲問莊嬤嬤,「那府裏當真過得艱難?」
莊嬤嬤笑道:「艱難談不上,畢竟大老爺做著官,比莊戶人家強多了,但著實不算富裕……家裏十幾口人,賃了座帶跨院的二進院子,住得很窄巴,奴僕也少,丫鬟婆子加小廝總共十二三人……兩位少爺都在鳴鹿書院讀書,每年束脩不菲。大少爺今年要參加秋試,聽說書讀得不錯,很有把握中舉。」
秦老夫人輕輕舒口氣,總算覺得安慰了些。
因為秦芷橫刀奪愛,她心裏一直梗著刺,即便嫁到國公府也不能平復。娘親勸過她好幾次,姻緣天定,各有各的福分。
楊信章雖為少年進士,可家裏貧寒,生活未必過得如意。
秦老夫人不相信。
畢竟秦芷的嫁妝不算少,因楊信章謀了外放,秦家沒陪嫁莊子店鋪,卻給了一萬兩現銀,滿滿一匣子銀票。
一萬兩,即便在京都,也足夠舒舒服服地過上幾十年。
沒想到楊家竟然真的淪落到花用秦芷嫁妝的地步了。
莊嬤嬤雖不是秦老夫人的陪嫁丫頭,但跟著秦老夫人這些年,多少知道她的心結,便說得更加詳細,「……楊老太爺是在文登任知縣時病故的,尚不到而立之年,當初治病花了不少銀子,老太太拖著三個兒子扶靈迴鄉,楊家又無恆產,一大家子全仰仗老太太吃飯……大老爺考中進士那年,老太太拿出兩千兩銀子謀了曹縣縣丞的差事;二老爺頭一次春闈沒中,又考了第二次,老太太同樣出了兩千兩;三老爺隻考過童生試就故去了,還沒來得及花錢。單是讀書舉業就花費了四五千,再加上三門親事……也得虧幾位老爺讀書順當,要是像別人那樣考個三迴五迴的,早就拖著一屁股債了。」
而秦老夫人年輕時不順當。
鎮國公常年戍邊,一年迴不了兩趟,家裏又有個十二三歲的繼女。
秦老夫人獨守空房不說,還跟楚鈺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隔三差五地鬧官司。
直到楚鈺進宮,秦老夫人才清靜下來,安安心心地守著兒子過。
再後來,兒子得爵,秦老夫人再沒受過醃臢氣,也沒有因為銀錢的事情傷神過。
如此看來,姐妹兩人真說不上哪個過得更幸福。
可秦老夫人想想秦芷膝下十幾個孫子孫女,而自己隻有楚昕和楚映,終有些意難平。
眼看著快到午時,青菱陪楊妧姐妹去瑞萱堂,途中拐進叢桂軒。
趙氏正在為見麵禮焦頭爛額。
來之前,趙氏已經準備了土儀,可跟楚家給的手鐲和玉佩卻是沒法比。
楊妧把青菱手裏拿著的包裹交給她,「……我抄的經書還有平常做的針線活兒,想孝敬給老夫人和夫人。」
趙氏接過看了看,有兩本《金剛般若菠蘿蜜經》,用麻線訂在一起,還特地用淡青色的厚高麗紙做了封皮。
還有兩條額帕和兩隻荷包。
趙氏知道楊妧字寫得好,否則也不會讓何公子看中去抄錄文稿,卻沒想到她女紅也這麽好,針腳細密勻稱不說,翠碧色荷包上一對灰色兔子活靈活現,另一隻荷包則繡了隻閉著眼打盹的花狸貓,憨態可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