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喜得眉開眼笑。
楊娥冷著臉低聲嘟噥,「等你練好,還不知道那年那月呢?」
楊妡隻作沒聽見仍是笑著,冷不丁抬頭,瞧見院子裏張氏正往裏走,忙到門前掀了簾子,熱絡地招唿,「娘,早!」
楊娥也收斂神色,曲膝福了福,「問母親安。」
張氏進門就看到了楊妡,隻覺得眼前一亮,卻是笑著對楊娥道:「不虧是母親親手教導的,瞧著渾身的氣度,把一眾妹妹都比下去了。」
她不說相貌,隻說氣度,倒正合了魏氏心思。
魏氏還真覺得一眾孫女裏,就屬楊娥有當家主母的架勢與氣派,便笑道:「二丫頭,這裏你年紀最長,今兒往魏家去,你好生管束妹妹們,別讓她們惹出是非來。」
楊娥睃楊妡兩眼,笑著應是。
待楊嬌與楊婧趕來,魏氏重新板起臉把先前說過無數遍的話又說了遍,不外乎要守規矩重禮節,不得妄言亂語,不得隨意走動,更不許與人發生口角等等。
見姑娘們都齊聲應了,才和緩了語氣道:「知道你們都懂事知禮,我也不過是白囑咐你們,時候不早了,早早過去幫著待客。」
魏家隻魏珺一個姑娘,也是秦夫人所出。
楊家與魏家是通家之好,往年辦花會,楊家姑娘都會幫忙招待客人。
張氏擔心楊妡應付不來,在馬車上又特特地囑咐她,「……你們姑娘在一處少不得吟詩作畫,你不必勉強,做不來就推說不會,魏珺性子隨秦夫人是個和氣大度的,要是有其他不饒人的,你且避讓些,自有魏珺處理……遇到不相識的人就跟著姵丫頭來,她怎麽稱唿你怎麽稱唿。再有,別私自走動,不管到哪裏都結個伴兒,跟姵丫頭一起最好,實在不行就拉上三丫頭或者六丫頭,隻別落了單。」
楊妡牢牢記著,笑道:「娘放心,我也不是小孩子,凡事自有分寸。」
論起京都的地角來,最富貴的莫過於什刹海和積水潭附近。
楊文英和魏一刀得爵時,積水潭那邊早就被占上了,兩人一商量,在澄清坊的荷花胡同圈地蓋了宅院。楊家在東,魏家在西,中間有條丈許寬的私巷,來往非常方便。
相比文定伯府隻楊遠山與楊遠橋兄弟二人,魏家的人事要複雜得多。
魏家是武官,已三代駐守寧夏。
魏氏的兄長魏澤也是如此,成親沒多久就將發妻毛氏留在京都,隻身往寧夏去了。男人獨自在外怎可能沒人照料,所以在那邊納了高姨娘。
魏澤在寧夏待了二十年,高姨娘生了兩兒一女,毛氏也得了一兒一女。
隨著年歲漸老加上傷病纏身,魏澤打算告老還鄉,但放不下寧夏多少年來的經營,準備從三個兒子中挑出一人承繼他的事業。
本來承繼父業這種事應該是嫡子的責任,但毛氏隻有魏劍鳴一個親生的兒子,萬一出事,偌大家業豈不就完全落在庶子們手裏,所以她堅決不同意魏劍鳴去西北,最後將高姨娘生的魏劍聲留在在寧夏。
如今魏澤已故,魏劍鳴襲爵,不過他身不能扛肩不能挑,空擔了個武將的爵位,但連刀~槍都沒摸過,更遑論上戰場殺敵,在朝政中根本插不上話,地位很是尷尬。
而魏劍聲在寧夏卻是風生水起,極受將士們擁戴,隻可惜時運不濟,不等朝廷犒賞的詔書到達,他就死在瓦剌人一次偷襲中。
彼時,他的孩子年歲還小,軍功自然落在了別人頭上。
這次要迴京都的就是魏劍聲在寧夏的妻子王氏和她的三個子女。
魏澤已死,毛氏仍在便不能分家,但魏劍鳴隻有一子一女,而魏劍聲有三個子女,便是留在京都的另一個庶子魏劍嘯也生了兩個兒子。
可想而知,毛氏見到枝繁葉茂的庶孫們心裏會是多麽的鬱悶。
尤其魏劍聲的長子魏玹還比魏璟大一個月。
魏璟洗三時正好收到魏劍聲寫的信,說他得了一子,當時賓客們都祝賀毛氏得了嫡長孫,她就順水推舟默認了。
十幾年來,魏璟也一直以武定伯嫡長子的身份自居。
現在魏玹等人要上族譜,生辰八字肯定瞞不了,若按序齒排行,魏璟勢必要屈居第二。雖然改變不了他身為嫡子將來襲爵的事實,但長者為尊,有個兄長壓在前麵還是不那麽爽快。
楊妡一麵聽著張氏的叮囑,一麵為秦氏和魏璟心酸,難怪那天常嬤嬤說得隱晦,本來日子過得挺安生,突然又來這麽一大家子跟自己奪家產爭地盤的人,怎可能好受得了?
魏楊兩家離得近,馬車從楊家角門出,到魏家角門停,也就一炷香工夫。
常嬤嬤正等在門口迎客,恭敬地行禮問安後,引著眾人往裏走。
楊姵已經來過許多次了,並不覺得如何,楊妡卻一路東張西望好奇得很。
魏府的風景與楊府大不相同。
楊府隔三差五有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沿著抄手遊廊還種了各式花草竹木,處處是風景,處處見匠心。
魏府卻整齊劃一簡潔利落,青磚鋪的小路筆直往前,兩邊或是冬青叢,或是青草地,偶爾有幾棵樹,也稀稀落落地不成濃蔭。
過去約莫一刻鍾,行至中門,花草才漸漸繁盛起來,大抵都是常見盆花,並無珍稀品種。
楊妡頗覺失望,說是賞花,可就這幾色花草,真生不起鑒賞之心。
所幸沒走多遠,便有麵極為寬闊的月湖呈現在眼前,湖麵荷葉翠綠一望無邊,碧波蕩漾間粉荷搖曳,亭亭玉立。
湖邊有座八角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立在水裏,站在亭中,俯身便可夠到湖中荷葉,亭裏安著石桌石椅隱約可以看到上麵已擺放了不少茶點。
亭子往北是處兩層水閣,青瓦粉牆,拙樸中透著雅致,水閣前麵站了十數人,正中的是個身穿銀紅色比甲的美婦人。
見到她們,美婦人緊走幾步攜了錢氏與張氏的手,嗔道:「你們真沉得住氣,再不來,我可就派人去接了。」
這般熱絡熟稔,顯然就是武定伯夫人秦氏。
錢氏笑著打趣她,「就你心急,才剛辰正,哪有大清早就上門做客的?」
秦氏笑道:「想得美,還想當客人,我盼你們來是有差事吩咐的。」說罷,喚一聲楊娥,「對不對,小娥?」
楊娥笑吟吟地迴答:「舅母差遣,自是不敢不應。」
楊娥冷著臉低聲嘟噥,「等你練好,還不知道那年那月呢?」
楊妡隻作沒聽見仍是笑著,冷不丁抬頭,瞧見院子裏張氏正往裏走,忙到門前掀了簾子,熱絡地招唿,「娘,早!」
楊娥也收斂神色,曲膝福了福,「問母親安。」
張氏進門就看到了楊妡,隻覺得眼前一亮,卻是笑著對楊娥道:「不虧是母親親手教導的,瞧著渾身的氣度,把一眾妹妹都比下去了。」
她不說相貌,隻說氣度,倒正合了魏氏心思。
魏氏還真覺得一眾孫女裏,就屬楊娥有當家主母的架勢與氣派,便笑道:「二丫頭,這裏你年紀最長,今兒往魏家去,你好生管束妹妹們,別讓她們惹出是非來。」
楊娥睃楊妡兩眼,笑著應是。
待楊嬌與楊婧趕來,魏氏重新板起臉把先前說過無數遍的話又說了遍,不外乎要守規矩重禮節,不得妄言亂語,不得隨意走動,更不許與人發生口角等等。
見姑娘們都齊聲應了,才和緩了語氣道:「知道你們都懂事知禮,我也不過是白囑咐你們,時候不早了,早早過去幫著待客。」
魏家隻魏珺一個姑娘,也是秦夫人所出。
楊家與魏家是通家之好,往年辦花會,楊家姑娘都會幫忙招待客人。
張氏擔心楊妡應付不來,在馬車上又特特地囑咐她,「……你們姑娘在一處少不得吟詩作畫,你不必勉強,做不來就推說不會,魏珺性子隨秦夫人是個和氣大度的,要是有其他不饒人的,你且避讓些,自有魏珺處理……遇到不相識的人就跟著姵丫頭來,她怎麽稱唿你怎麽稱唿。再有,別私自走動,不管到哪裏都結個伴兒,跟姵丫頭一起最好,實在不行就拉上三丫頭或者六丫頭,隻別落了單。」
楊妡牢牢記著,笑道:「娘放心,我也不是小孩子,凡事自有分寸。」
論起京都的地角來,最富貴的莫過於什刹海和積水潭附近。
楊文英和魏一刀得爵時,積水潭那邊早就被占上了,兩人一商量,在澄清坊的荷花胡同圈地蓋了宅院。楊家在東,魏家在西,中間有條丈許寬的私巷,來往非常方便。
相比文定伯府隻楊遠山與楊遠橋兄弟二人,魏家的人事要複雜得多。
魏家是武官,已三代駐守寧夏。
魏氏的兄長魏澤也是如此,成親沒多久就將發妻毛氏留在京都,隻身往寧夏去了。男人獨自在外怎可能沒人照料,所以在那邊納了高姨娘。
魏澤在寧夏待了二十年,高姨娘生了兩兒一女,毛氏也得了一兒一女。
隨著年歲漸老加上傷病纏身,魏澤打算告老還鄉,但放不下寧夏多少年來的經營,準備從三個兒子中挑出一人承繼他的事業。
本來承繼父業這種事應該是嫡子的責任,但毛氏隻有魏劍鳴一個親生的兒子,萬一出事,偌大家業豈不就完全落在庶子們手裏,所以她堅決不同意魏劍鳴去西北,最後將高姨娘生的魏劍聲留在在寧夏。
如今魏澤已故,魏劍鳴襲爵,不過他身不能扛肩不能挑,空擔了個武將的爵位,但連刀~槍都沒摸過,更遑論上戰場殺敵,在朝政中根本插不上話,地位很是尷尬。
而魏劍聲在寧夏卻是風生水起,極受將士們擁戴,隻可惜時運不濟,不等朝廷犒賞的詔書到達,他就死在瓦剌人一次偷襲中。
彼時,他的孩子年歲還小,軍功自然落在了別人頭上。
這次要迴京都的就是魏劍聲在寧夏的妻子王氏和她的三個子女。
魏澤已死,毛氏仍在便不能分家,但魏劍鳴隻有一子一女,而魏劍聲有三個子女,便是留在京都的另一個庶子魏劍嘯也生了兩個兒子。
可想而知,毛氏見到枝繁葉茂的庶孫們心裏會是多麽的鬱悶。
尤其魏劍聲的長子魏玹還比魏璟大一個月。
魏璟洗三時正好收到魏劍聲寫的信,說他得了一子,當時賓客們都祝賀毛氏得了嫡長孫,她就順水推舟默認了。
十幾年來,魏璟也一直以武定伯嫡長子的身份自居。
現在魏玹等人要上族譜,生辰八字肯定瞞不了,若按序齒排行,魏璟勢必要屈居第二。雖然改變不了他身為嫡子將來襲爵的事實,但長者為尊,有個兄長壓在前麵還是不那麽爽快。
楊妡一麵聽著張氏的叮囑,一麵為秦氏和魏璟心酸,難怪那天常嬤嬤說得隱晦,本來日子過得挺安生,突然又來這麽一大家子跟自己奪家產爭地盤的人,怎可能好受得了?
魏楊兩家離得近,馬車從楊家角門出,到魏家角門停,也就一炷香工夫。
常嬤嬤正等在門口迎客,恭敬地行禮問安後,引著眾人往裏走。
楊姵已經來過許多次了,並不覺得如何,楊妡卻一路東張西望好奇得很。
魏府的風景與楊府大不相同。
楊府隔三差五有小橋流水亭台樓閣,沿著抄手遊廊還種了各式花草竹木,處處是風景,處處見匠心。
魏府卻整齊劃一簡潔利落,青磚鋪的小路筆直往前,兩邊或是冬青叢,或是青草地,偶爾有幾棵樹,也稀稀落落地不成濃蔭。
過去約莫一刻鍾,行至中門,花草才漸漸繁盛起來,大抵都是常見盆花,並無珍稀品種。
楊妡頗覺失望,說是賞花,可就這幾色花草,真生不起鑒賞之心。
所幸沒走多遠,便有麵極為寬闊的月湖呈現在眼前,湖麵荷葉翠綠一望無邊,碧波蕩漾間粉荷搖曳,亭亭玉立。
湖邊有座八角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立在水裏,站在亭中,俯身便可夠到湖中荷葉,亭裏安著石桌石椅隱約可以看到上麵已擺放了不少茶點。
亭子往北是處兩層水閣,青瓦粉牆,拙樸中透著雅致,水閣前麵站了十數人,正中的是個身穿銀紅色比甲的美婦人。
見到她們,美婦人緊走幾步攜了錢氏與張氏的手,嗔道:「你們真沉得住氣,再不來,我可就派人去接了。」
這般熱絡熟稔,顯然就是武定伯夫人秦氏。
錢氏笑著打趣她,「就你心急,才剛辰正,哪有大清早就上門做客的?」
秦氏笑道:「想得美,還想當客人,我盼你們來是有差事吩咐的。」說罷,喚一聲楊娥,「對不對,小娥?」
楊娥笑吟吟地迴答:「舅母差遣,自是不敢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