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
屈海的口氣太大,並且口風也和之前截然不同。
“屈侍郎慎言,是幫聖上蕩平四海,我們隻不過是臣子而已。”
屈海也意識到自己有些失言,連忙解釋道:
“對對對,是在下有些口無遮攔,右相恕罪。”
這件事就這麽過了,可李非心中越想越覺得有些不對勁,結合屈海之前的口吻,先是讓自己對他要鼎力支持,而後又說他會竭力輔佐自己,向自己表明依附之意過於明顯。李非也知道屈海行伍出身,不似朝中大多長期混跡官場的人那般有七竅玲瓏心,無意間從他口中說出來的話往往最能說明他的心跡。
幫自己蕩平四海......,李非在心中默念了幾遍,隻覺得有些荒唐,但卻頗為受用。
梁州。
李非的密奏很快遞到了肅宗的手裏,肅宗看完,眉頭緊蹙,深思良久後問李輔國:
“李輔國,李非說韋堅和史思明暗中似有勾連,並且讓我要注意太上皇那邊的動靜,是為何意?”
李輔國沒有立即迴答,想了想說道:
“陛下,可能和這次抽調長安兵力有關,李非應該能猜到這是韋堅的意思,所以心懷不滿。至於太上皇...不是一直由袁闊海率兵護送嗎?還能掀起來什麽風浪不成?”
“朕也是覺得如此。不過,李非說的好像也不無道理,迴想這史思明一直以來的動向,確如李非所言,和韋堅如影隨形。按道理來講,攻取長安這麽重要的事情,安祿山不會放他離開。更何況,史思明若是敢深入劍南,就徹底成了孤軍,定然逃不過覆滅的命數,可他為何還是要這麽做?”
“陛下,李非有沒有說是神明所述?”
肅宗搖了搖頭,李輔國接著說道:
“那便是了,但凡確定之事,李非便往往說是神明之願,他這次沒說,便隻能是他自己的猜測,如今左相隨龍駕前去益州,一路盡心竭力,奴婢並未看出什麽不妥。我朝曆來左右相不合,已是慣例,奴婢之見,實為爭寵而已。”
肅宗聽完,默默的點了點頭,然後說道:
“宣韋堅覲見。”
不多時,韋堅到了,肅宗把手中李非的密奏遞給韋堅,而後說道:“你看看吧。”
韋堅看完,麵色平淡,輕笑了兩聲說道:
“我初在長安,現在梁州,一直在聖上左右,難道我背生雙翅去見那史思明不成?我看,是右相守城乏累,入了幻境吧。”
“那李非關於太上皇的說法,又是何意?”
“李非的意思,應該是和史思明有關,可能他覺得如果我真的和史思明暗中勾連,目的就是為了聯合起來複辟前朝,這著實有些可笑了。若是如此,我何至於勸陛下再抽調兩萬禁軍護駕?陛下,讓右相專心於長安防務,莫要再搬弄是非了吧!”
“左相看完竟然雲淡風輕,甚合朕意,李非確實有些過了,退下吧。”
韋堅走了,看著韋堅的背影,一旁的李輔國低聲說道:
“陛下,話雖如此,但不得不防啊!”
肅宗明白李輔國的意思,此時的他已經是驚弓之鳥,思前想後,還是給袁闊海發去了一封密旨。
長安。
眨眼間又兩天過去,渭南依然平靜,絲毫沒有兵力調動的意思。李非也收到了肅宗一道帶有斥責意味的聖旨,說讓他安心防務,莫做無謂的推論,似乎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之中。
但對於李非來講,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就是他要不斷給肅宗心裏埋下懷疑的種子。李非非常清楚,肅宗對於自己用幾十年的隱忍和幾乎拿命換來的皇位,已是極為偏執,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心中升起無限的警惕。以後隻要韋堅那裏再有什麽動靜,就多了一個可以牽製他的手段。
次日清晨,一匹快馬飛奔馳入長安,很快,政事堂便得到消息:安祿山終於率軍離開渭南,號稱二十萬大軍,向長安方向挺進。
該來的終於來了,就在兩萬禁軍離開長安之後,時間卡的精準無比。
李非早就料到禁軍隻要離開長安,安祿山必然會趁此機會發兵,便催促郭子儀趕緊提前調整兵力部署,事實果然如此。但對於火槍的使用,屈海和郭子儀起了分歧。
郭子儀想讓火槍隊一分為四,分別鎮守四門,但屈海卻一反常態,說一定要讓郭子儀率兵抵擋住先前時段的衝擊,待叛軍徹底放鬆警惕之後,再突然亮出殺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火槍的震懾作用。二人爭執不下,最後讓李非定奪。
兩個人都有道理,郭子儀認為提前使用火槍,可以減少無謂的兵力損失,提振守軍士氣。而屈海則說火槍隻有百餘隻,雖然可以點殺叛軍將領,但安祿山有二十萬人馬,若是運用不當就完全失去了震懾的作用,所以,要等到安祿山認為可以畢其功於一役之時,突然出手才有奇效。更何況,他還留有後手。
在這個節骨眼,李非雖然知道郭子儀善戰,且經驗極為豐富,但神明的那些話言猶在耳,他說這些火器原本應該在幾百年後才會出現,必定會改變戰爭的形態和格局,那就說明屈海背後的神明應該已經告訴屈海該如何去用這些東西,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
所以,李非沒做多想,便直接說道:
“郭將軍勿怪,就依屈侍郎之意。”
“右相~~!安祿山起先攻城的勢頭必然兇猛,更何況他們有火炮助陣,一旦首戰失利,全盤皆輸,我郭子儀絕不會冒這個險!既然有火槍可以壓製,那又為何不用!?非要讓這些士兵和叛軍血肉相博才是上策嗎?”
郭子儀說的情真意切,也句句在理,李非無法反駁,隻能看了一眼屈海,屈海看郭子儀真的動了怒氣,趕忙上前安撫道:
“郭將軍,叛軍號稱二十萬,火槍隻有百餘支,我算過,裝填火藥,塞入彈丸,引燃火線,每一輪引發都需要半炷香的時間,戰事一旦起來,麵對數萬攻城的叛軍,一輪死傷百餘人根本微不足道,所以才有擒賊擒王一說。隻要你能抵擋叛軍前麵幾輪攻城,讓他們看到長安將要唾手可得之時,那些百夫長千夫長乃至偏將副將才會近身督戰,因為這些人要搶奪城軍功,我跟隨過安祿山,知道他用兵的方法,將軍可是明白!?”
郭子儀聽完默不作聲,方知屈海深意,也就不再爭辯。
李非從來沒有見識過屈海軍事方麵的才能,盡管知道他跟隨過安祿山征戰,但一直以為屈海隻不過是個庸才,屈海的這一番話,頗出乎李非的意料。
再去迴味,方才覺得自己有些偏狹,能被安祿山看上的人,並被安排在京城,定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屈海的口氣太大,並且口風也和之前截然不同。
“屈侍郎慎言,是幫聖上蕩平四海,我們隻不過是臣子而已。”
屈海也意識到自己有些失言,連忙解釋道:
“對對對,是在下有些口無遮攔,右相恕罪。”
這件事就這麽過了,可李非心中越想越覺得有些不對勁,結合屈海之前的口吻,先是讓自己對他要鼎力支持,而後又說他會竭力輔佐自己,向自己表明依附之意過於明顯。李非也知道屈海行伍出身,不似朝中大多長期混跡官場的人那般有七竅玲瓏心,無意間從他口中說出來的話往往最能說明他的心跡。
幫自己蕩平四海......,李非在心中默念了幾遍,隻覺得有些荒唐,但卻頗為受用。
梁州。
李非的密奏很快遞到了肅宗的手裏,肅宗看完,眉頭緊蹙,深思良久後問李輔國:
“李輔國,李非說韋堅和史思明暗中似有勾連,並且讓我要注意太上皇那邊的動靜,是為何意?”
李輔國沒有立即迴答,想了想說道:
“陛下,可能和這次抽調長安兵力有關,李非應該能猜到這是韋堅的意思,所以心懷不滿。至於太上皇...不是一直由袁闊海率兵護送嗎?還能掀起來什麽風浪不成?”
“朕也是覺得如此。不過,李非說的好像也不無道理,迴想這史思明一直以來的動向,確如李非所言,和韋堅如影隨形。按道理來講,攻取長安這麽重要的事情,安祿山不會放他離開。更何況,史思明若是敢深入劍南,就徹底成了孤軍,定然逃不過覆滅的命數,可他為何還是要這麽做?”
“陛下,李非有沒有說是神明所述?”
肅宗搖了搖頭,李輔國接著說道:
“那便是了,但凡確定之事,李非便往往說是神明之願,他這次沒說,便隻能是他自己的猜測,如今左相隨龍駕前去益州,一路盡心竭力,奴婢並未看出什麽不妥。我朝曆來左右相不合,已是慣例,奴婢之見,實為爭寵而已。”
肅宗聽完,默默的點了點頭,然後說道:
“宣韋堅覲見。”
不多時,韋堅到了,肅宗把手中李非的密奏遞給韋堅,而後說道:“你看看吧。”
韋堅看完,麵色平淡,輕笑了兩聲說道:
“我初在長安,現在梁州,一直在聖上左右,難道我背生雙翅去見那史思明不成?我看,是右相守城乏累,入了幻境吧。”
“那李非關於太上皇的說法,又是何意?”
“李非的意思,應該是和史思明有關,可能他覺得如果我真的和史思明暗中勾連,目的就是為了聯合起來複辟前朝,這著實有些可笑了。若是如此,我何至於勸陛下再抽調兩萬禁軍護駕?陛下,讓右相專心於長安防務,莫要再搬弄是非了吧!”
“左相看完竟然雲淡風輕,甚合朕意,李非確實有些過了,退下吧。”
韋堅走了,看著韋堅的背影,一旁的李輔國低聲說道:
“陛下,話雖如此,但不得不防啊!”
肅宗明白李輔國的意思,此時的他已經是驚弓之鳥,思前想後,還是給袁闊海發去了一封密旨。
長安。
眨眼間又兩天過去,渭南依然平靜,絲毫沒有兵力調動的意思。李非也收到了肅宗一道帶有斥責意味的聖旨,說讓他安心防務,莫做無謂的推論,似乎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之中。
但對於李非來講,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就是他要不斷給肅宗心裏埋下懷疑的種子。李非非常清楚,肅宗對於自己用幾十年的隱忍和幾乎拿命換來的皇位,已是極為偏執,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讓他心中升起無限的警惕。以後隻要韋堅那裏再有什麽動靜,就多了一個可以牽製他的手段。
次日清晨,一匹快馬飛奔馳入長安,很快,政事堂便得到消息:安祿山終於率軍離開渭南,號稱二十萬大軍,向長安方向挺進。
該來的終於來了,就在兩萬禁軍離開長安之後,時間卡的精準無比。
李非早就料到禁軍隻要離開長安,安祿山必然會趁此機會發兵,便催促郭子儀趕緊提前調整兵力部署,事實果然如此。但對於火槍的使用,屈海和郭子儀起了分歧。
郭子儀想讓火槍隊一分為四,分別鎮守四門,但屈海卻一反常態,說一定要讓郭子儀率兵抵擋住先前時段的衝擊,待叛軍徹底放鬆警惕之後,再突然亮出殺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火槍的震懾作用。二人爭執不下,最後讓李非定奪。
兩個人都有道理,郭子儀認為提前使用火槍,可以減少無謂的兵力損失,提振守軍士氣。而屈海則說火槍隻有百餘隻,雖然可以點殺叛軍將領,但安祿山有二十萬人馬,若是運用不當就完全失去了震懾的作用,所以,要等到安祿山認為可以畢其功於一役之時,突然出手才有奇效。更何況,他還留有後手。
在這個節骨眼,李非雖然知道郭子儀善戰,且經驗極為豐富,但神明的那些話言猶在耳,他說這些火器原本應該在幾百年後才會出現,必定會改變戰爭的形態和格局,那就說明屈海背後的神明應該已經告訴屈海該如何去用這些東西,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
所以,李非沒做多想,便直接說道:
“郭將軍勿怪,就依屈侍郎之意。”
“右相~~!安祿山起先攻城的勢頭必然兇猛,更何況他們有火炮助陣,一旦首戰失利,全盤皆輸,我郭子儀絕不會冒這個險!既然有火槍可以壓製,那又為何不用!?非要讓這些士兵和叛軍血肉相博才是上策嗎?”
郭子儀說的情真意切,也句句在理,李非無法反駁,隻能看了一眼屈海,屈海看郭子儀真的動了怒氣,趕忙上前安撫道:
“郭將軍,叛軍號稱二十萬,火槍隻有百餘支,我算過,裝填火藥,塞入彈丸,引燃火線,每一輪引發都需要半炷香的時間,戰事一旦起來,麵對數萬攻城的叛軍,一輪死傷百餘人根本微不足道,所以才有擒賊擒王一說。隻要你能抵擋叛軍前麵幾輪攻城,讓他們看到長安將要唾手可得之時,那些百夫長千夫長乃至偏將副將才會近身督戰,因為這些人要搶奪城軍功,我跟隨過安祿山,知道他用兵的方法,將軍可是明白!?”
郭子儀聽完默不作聲,方知屈海深意,也就不再爭辯。
李非從來沒有見識過屈海軍事方麵的才能,盡管知道他跟隨過安祿山征戰,但一直以為屈海隻不過是個庸才,屈海的這一番話,頗出乎李非的意料。
再去迴味,方才覺得自己有些偏狹,能被安祿山看上的人,並被安排在京城,定然有他的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