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
就如李非預料的那樣,肅宗的心中被紮了一根刺。
他清楚的記得當初高力士給他交待的那些話,讓他重用韋堅,用來製衡李非,因為韋堅實際上也有通神之能。肅宗對此深信不疑,關於李非和韋堅爭論,他明顯能從韋堅口中聽出他有刻意迴避的意味。
作為臣子,如果對皇上有什麽隱瞞的話,那一定另有所圖,說嚴重點,是為不忠。
這時候再迴想李非這幾日在朝堂之上的種種,反而處處是對自己的維護,哪怕得罪朝中一眾官員也在所不惜,寧願成為孤臣。並且以李非曆來的行事風格,從不結黨,除了陳玄禮和李泌,幾乎沒有相熟之人,這樣的人還需要什麽製衡?
思來想去,肅宗有些拿不定主意,便問李輔國道:
“李輔國,你怎麽看李非和韋堅二人?”
“迴陛下,李非說韋堅通神,奴婢聽起來好像有些荒唐。”
“那如果是真的呢?”
“自韋堅為官以來,除了有些政績,別的倒也沒什麽出眾之舉。我記得當初韋堅也是由李非提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李非對韋堅拉攏不成,所以......”
李輔國這麽說好像也有些道理,肅宗心情越發的煩亂。
“那如果朕恢複李非的相位,你覺得如何?”
“陛下聖明,在我看來,想要震懾百官也隻能靠他,如今長安風波初定,人心未穩,還是盡早為好。”
肅宗聽罷點了點頭。
次日,一封詔書直接送到了李非府中,肅宗要對李非再行拜相之禮,官複原職,敕封太原郡公。
前後隻有四天,連李非都覺得詫異。更詫異的是長安城中的那些官員。本想通過這次彈劾來壓製李非,沒想到肅宗這麽快就殺了一個迴馬槍,並且加封郡公。這更是明確的告訴所有人,李非的地位已不可撼動,諸君好自為之。
長安仿佛瞬間恢複到了此前的寧靜,好像什麽都沒發生過一樣,驚心動魄的四天時間,轉眼已經成了追憶。
李非的推估沒有錯,為七千禁軍打開城門的確實是京城巡檢使楊燦,看事態發展不對,已經自縊於家中。全府上下六十多口人全部被充軍為奴,接著,所有與之有所牽連的楊氏族人皆被罷官削職,因為都是楊氏族人,私下走動也較為頻繁,這也給了李非一個充足的清洗理由。一時間,清查出來的官員竟然有百人之多,從最底層的衙衛到三省內的官員,李非將他們來了個連根拔起,一個不留。
朝中的其他官員也都清楚李非此舉背後乃是肅宗在背書,所以也沒人敢上書阻攔,李非的行動前所未有的順利。七天時間,全部結案。
李非之所以這麽做,就是擔心這些人此前受到高力士的指使,楊國忠死了,楊貴妃也香消玉殞,在當前的亂世之下,必須在這些族人盡快處置,才能保證朝廷正常的運轉,不然一旦等他們聯合,再想下手已經晚了。
李非這樣的雷霆手段,讓肅宗非常滿意,再次嘉獎賞賜。身為左相的韋堅似乎被刻意的冷落了。
韋堅身上的銳氣較以前已經有了明顯的收斂,又恢複到他掌管尚書省時的模樣,隻是每日伏案疾書,批閱各地的公文,話也少了許多。
又是幾日過後,政事堂唯剩李非韋堅二人,韋堅突然發話問李非道:
“右相是不是覺得已經萬事大吉了?”
對於韋堅突然的詰問,李非本能的心中揪了一下,旋即迴複道:
“當然不會,楊氏一族黨羽人數之眾,恐怕難以計數。不過,隻要將京城內的殘餘清除幹淨,這些人便無所依附,這才是根本。”
韋堅冷笑了一下。
“那睢陽的楊稟實呢?”
李非心中“咯噔”一下。
“楊稟實!?他也是楊氏族人?”
“楊稟實此前是楊貴妃養父楊玄璬收養的義子,改姓為楊,在楊玄璬任河南府士曹參軍之時讓其從軍,此後因驍勇不惜命一路被擢升至歸州折衝府折衝都尉。因為他是被收養,所以不在楊氏的族譜之中。”
“所以,這是你的刻意安排?”李非問。
“當然不是,我隻是看他善戰不畏死,哪知事態如此劇變,隻能算是偶然為之。”
“李某不信,若不是你背後的神明預知,怎麽會有如此巧合的安排。”
韋堅歎了口氣說道:
“你說我通神,而我認為我夢中之人並非為神。這也是我拒絕承認的原因,此前就已經給你明確過,你我之不同,乃是這裏的開化有異。”韋堅一邊說著,一邊拿手指點了點自己的腦袋。
“何為開化?”李非問。
“料知世事的能力,探求真相的方法。”
李非聽起來,韋堅好像突然在胡言亂語一般,也就不再追問,直接說道。
“不管如何,你我都可以借助夢中之人預知後事,若不是神明,那又是什麽!?”
“千年後的你我而已,他們所知道的東西,無非來自於朝中的史官,換句話說,想讓他們知道什麽,不想讓他們知道什麽,全憑那些史官的筆尖。算了,說了你也不會明白,我隻是告訴你,千萬不要讓楊稟實知道楊氏族人被清洗的事情,特別是楊國忠和貴妃娘娘已經殞命這件事,不然,他如果一時激憤,整個河南道和江南道便危如累卵。”
韋堅說完,收拾筆墨,起身離開了政事堂。
+++++++++++++++++++++
下輩子
史書中的內容再次出現了劇變。
李飛將手邊繁雜的事務處理完,已經過了中午,但他並未感到一絲餓意。伸手拉過來《全唐書》翻看了兩下,發現,此前的劇情已經完全麵目全非了。
長安城中的禁軍嘩變消失了,毫無意外,應該是唐朝李非的手段起了作用。李非被貶的章節也消失了,並且得到了玄宗的嘉獎,並被敕封為太原郡公。而唐明皇李隆基被肅宗李亨放出長安,在陳玄禮的護送下,一路抵達馬嵬驛,並且在馬嵬驛陳玄禮殺死了楊國忠,又逼這李隆基賜死楊貴妃,史稱馬嵬驛兵變。
和這段曆史最初的樣貌有一些出入,但差別並不懸殊。
其後,唐玄宗一路西逃,最終落足於蜀州。被肅宗李亨派兵斷絕通路,直到終老也沒有迴到長安。
封常清駐守涇州一個多月後,兵發蒲州,但在途中遭遇史思明襲擊,損失慘重退迴涇州,王忠嗣、高仙芝和郭子儀三路對史思明進行合圍追擊,十三萬兵馬被史思明拖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安祿山突然率軍七萬,趁蒲州空虛將其拿下,然後一路西進突襲長安,長安隻堅持了三天便告陷落,肅宗帶著群臣逃離長安,王忠嗣放棄圍攻史思明,在他的護送下,一路到了靈州。
睢陽之戰兩名主將許遠和張巡被替換,變成了楊稟實和房安山,但依然鐵血,死守安祿山將近一年時間,為唐軍反撲提供了必要條件。
整個安史之亂的架構終於清晰,相對於原本的記載,好像曆史的走向有著刻意的迴攏。
就如李非預料的那樣,肅宗的心中被紮了一根刺。
他清楚的記得當初高力士給他交待的那些話,讓他重用韋堅,用來製衡李非,因為韋堅實際上也有通神之能。肅宗對此深信不疑,關於李非和韋堅爭論,他明顯能從韋堅口中聽出他有刻意迴避的意味。
作為臣子,如果對皇上有什麽隱瞞的話,那一定另有所圖,說嚴重點,是為不忠。
這時候再迴想李非這幾日在朝堂之上的種種,反而處處是對自己的維護,哪怕得罪朝中一眾官員也在所不惜,寧願成為孤臣。並且以李非曆來的行事風格,從不結黨,除了陳玄禮和李泌,幾乎沒有相熟之人,這樣的人還需要什麽製衡?
思來想去,肅宗有些拿不定主意,便問李輔國道:
“李輔國,你怎麽看李非和韋堅二人?”
“迴陛下,李非說韋堅通神,奴婢聽起來好像有些荒唐。”
“那如果是真的呢?”
“自韋堅為官以來,除了有些政績,別的倒也沒什麽出眾之舉。我記得當初韋堅也是由李非提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李非對韋堅拉攏不成,所以......”
李輔國這麽說好像也有些道理,肅宗心情越發的煩亂。
“那如果朕恢複李非的相位,你覺得如何?”
“陛下聖明,在我看來,想要震懾百官也隻能靠他,如今長安風波初定,人心未穩,還是盡早為好。”
肅宗聽罷點了點頭。
次日,一封詔書直接送到了李非府中,肅宗要對李非再行拜相之禮,官複原職,敕封太原郡公。
前後隻有四天,連李非都覺得詫異。更詫異的是長安城中的那些官員。本想通過這次彈劾來壓製李非,沒想到肅宗這麽快就殺了一個迴馬槍,並且加封郡公。這更是明確的告訴所有人,李非的地位已不可撼動,諸君好自為之。
長安仿佛瞬間恢複到了此前的寧靜,好像什麽都沒發生過一樣,驚心動魄的四天時間,轉眼已經成了追憶。
李非的推估沒有錯,為七千禁軍打開城門的確實是京城巡檢使楊燦,看事態發展不對,已經自縊於家中。全府上下六十多口人全部被充軍為奴,接著,所有與之有所牽連的楊氏族人皆被罷官削職,因為都是楊氏族人,私下走動也較為頻繁,這也給了李非一個充足的清洗理由。一時間,清查出來的官員竟然有百人之多,從最底層的衙衛到三省內的官員,李非將他們來了個連根拔起,一個不留。
朝中的其他官員也都清楚李非此舉背後乃是肅宗在背書,所以也沒人敢上書阻攔,李非的行動前所未有的順利。七天時間,全部結案。
李非之所以這麽做,就是擔心這些人此前受到高力士的指使,楊國忠死了,楊貴妃也香消玉殞,在當前的亂世之下,必須在這些族人盡快處置,才能保證朝廷正常的運轉,不然一旦等他們聯合,再想下手已經晚了。
李非這樣的雷霆手段,讓肅宗非常滿意,再次嘉獎賞賜。身為左相的韋堅似乎被刻意的冷落了。
韋堅身上的銳氣較以前已經有了明顯的收斂,又恢複到他掌管尚書省時的模樣,隻是每日伏案疾書,批閱各地的公文,話也少了許多。
又是幾日過後,政事堂唯剩李非韋堅二人,韋堅突然發話問李非道:
“右相是不是覺得已經萬事大吉了?”
對於韋堅突然的詰問,李非本能的心中揪了一下,旋即迴複道:
“當然不會,楊氏一族黨羽人數之眾,恐怕難以計數。不過,隻要將京城內的殘餘清除幹淨,這些人便無所依附,這才是根本。”
韋堅冷笑了一下。
“那睢陽的楊稟實呢?”
李非心中“咯噔”一下。
“楊稟實!?他也是楊氏族人?”
“楊稟實此前是楊貴妃養父楊玄璬收養的義子,改姓為楊,在楊玄璬任河南府士曹參軍之時讓其從軍,此後因驍勇不惜命一路被擢升至歸州折衝府折衝都尉。因為他是被收養,所以不在楊氏的族譜之中。”
“所以,這是你的刻意安排?”李非問。
“當然不是,我隻是看他善戰不畏死,哪知事態如此劇變,隻能算是偶然為之。”
“李某不信,若不是你背後的神明預知,怎麽會有如此巧合的安排。”
韋堅歎了口氣說道:
“你說我通神,而我認為我夢中之人並非為神。這也是我拒絕承認的原因,此前就已經給你明確過,你我之不同,乃是這裏的開化有異。”韋堅一邊說著,一邊拿手指點了點自己的腦袋。
“何為開化?”李非問。
“料知世事的能力,探求真相的方法。”
李非聽起來,韋堅好像突然在胡言亂語一般,也就不再追問,直接說道。
“不管如何,你我都可以借助夢中之人預知後事,若不是神明,那又是什麽!?”
“千年後的你我而已,他們所知道的東西,無非來自於朝中的史官,換句話說,想讓他們知道什麽,不想讓他們知道什麽,全憑那些史官的筆尖。算了,說了你也不會明白,我隻是告訴你,千萬不要讓楊稟實知道楊氏族人被清洗的事情,特別是楊國忠和貴妃娘娘已經殞命這件事,不然,他如果一時激憤,整個河南道和江南道便危如累卵。”
韋堅說完,收拾筆墨,起身離開了政事堂。
+++++++++++++++++++++
下輩子
史書中的內容再次出現了劇變。
李飛將手邊繁雜的事務處理完,已經過了中午,但他並未感到一絲餓意。伸手拉過來《全唐書》翻看了兩下,發現,此前的劇情已經完全麵目全非了。
長安城中的禁軍嘩變消失了,毫無意外,應該是唐朝李非的手段起了作用。李非被貶的章節也消失了,並且得到了玄宗的嘉獎,並被敕封為太原郡公。而唐明皇李隆基被肅宗李亨放出長安,在陳玄禮的護送下,一路抵達馬嵬驛,並且在馬嵬驛陳玄禮殺死了楊國忠,又逼這李隆基賜死楊貴妃,史稱馬嵬驛兵變。
和這段曆史最初的樣貌有一些出入,但差別並不懸殊。
其後,唐玄宗一路西逃,最終落足於蜀州。被肅宗李亨派兵斷絕通路,直到終老也沒有迴到長安。
封常清駐守涇州一個多月後,兵發蒲州,但在途中遭遇史思明襲擊,損失慘重退迴涇州,王忠嗣、高仙芝和郭子儀三路對史思明進行合圍追擊,十三萬兵馬被史思明拖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安祿山突然率軍七萬,趁蒲州空虛將其拿下,然後一路西進突襲長安,長安隻堅持了三天便告陷落,肅宗帶著群臣逃離長安,王忠嗣放棄圍攻史思明,在他的護送下,一路到了靈州。
睢陽之戰兩名主將許遠和張巡被替換,變成了楊稟實和房安山,但依然鐵血,死守安祿山將近一年時間,為唐軍反撲提供了必要條件。
整個安史之亂的架構終於清晰,相對於原本的記載,好像曆史的走向有著刻意的迴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