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
給玄宗和貴妃娘娘準備的車馬已經抵達,隻是雙馬輿車,太上皇本應也有六駕輅車的規製,位同天子,但顯然肅宗並不這麽想。
玄宗伉儷二人上車之後,高力士和楊國忠分列兩旁,李非站在一側注視著高力士,但高力士一直垂首低眉,根本不理會李非的目光。
陳玄禮上馬,單手一揮,兩列二十人小隊齊刷刷跑出軍陣,分列在馬車左右。
李非走到馬車窗口旁邊,拱手附身說道:
“臣恭祝太上皇一路平安!”
沒有任何迴應。李非退後兩步,高喝一聲:
“放行!”
車輪聲響起,向著春名門的方向走去。可還沒有走出多遠,突然聽到有人哭喊道:
“太上皇,帶上老臣吧,臣願意繼續為太上皇侍讀《老子》,明道釋疑,嗚嗚嗚~~~~”
所有人循著聲音望去,就見一人帶著全家老小跪拜在興慶宮通陽門外的道路正中,攔下了玄宗的馬車。
那人竟然是禦史大夫陳希烈。
這完全出乎了李非的意料。盡管李非心裏明白,朝中一些老臣是想跟隨玄宗離開長安的,但大多有賊心而無賊膽,畢竟一家妻兒老小都在長安,又有官職俸祿在身,這些牆頭草們心裏也清楚,即便玄宗複出,手中也已經沒有了兵權,極難成事,所以權衡之後自然知道如何抉擇。
而陳希烈自從上任禦史台之後,一直不顯山不露水,怎麽滿朝文武之中,隻有他一個人做出了這個舉動?
旋即李非便想明白了。
他想起了高力士曾經給自己說過的一句話,他說做任何事他都會給自己留有後手。
高力士在朝中幾十年,經曆過皇室之間的內鬥,也見過太多的爾虞我詐。在他嗅到一絲危機之後,便已經提前做好了各種布局。他應該能猜到太子對陳玄禮的不信任,也一定能想到李非早晚會引發肅宗的忌憚,如今的結局恐怕已經在他的預料之中。而陳希烈就是高力士應對全局安排的一個關鍵的暗子。
陳玄禮迴長安之後,便一直呆在禦史台,他們之間說了什麽做了什麽無人可知。李非如今迴想,昨日朝堂之上陳希烈率先對陳玄禮發難,其實主要的目的是指向自己,後來兜了一圈,從李光弼那裏最終將烈火引到了自己的身上,接著禦史中丞高適和監察禦史張翔兩個人便開始了對自己的合力圍攻。
李非暗自慶幸當時的靈機一動,應對得當,順著他們的意思同意治罪陳玄禮,若是強頂著壓力為陳玄禮開脫,恐怕會是另一個結果。
這一切的一切,讓李非想起來都後背發涼。轉頭再看高力士的背影,步伐規整,無一絲蹣跚之態,心中更加了然。
陳希烈還是跟著玄宗的馬車走了,但李非清楚,也許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麵。
這次為了自保,幾乎得罪了滿朝的文武官員,和安祿山、楊國忠有染的那些人必然會私下勾連,畢竟在這些人的心裏,李非因為通神所以對他們的底細至少略知一二,不然不會公然在朝堂之上將此事挑明。
看玄宗的隊伍徹底消失在視野之中,李非長歎一聲,轉身迴府。
十天禁足,外界消息閉塞,玄宗離開長安兩天後,李非聽到門外大街上一陣陣雜亂的馬蹄聲疾馳而過,便料定或許又出了什麽變故,想要出門,卻被禁衛的長戟頂了迴去,一時間心急如焚。
第三天,李泌突然來見,李非大喜過望,跑到門口迎接,卻見李泌滿臉的驚慌。
“李非,我是奉旨前來,出事了!”
“何事!?”
“前方迴報,太上皇他們行至金城西馬嵬驛,楊國忠被殺,貴妃娘娘亦被賜死。”
“啊!?此事千真萬確!?何人所為?”
“千真萬確!陳玄禮!”
“那你奉旨前來,所為何事?”
“陛下撤了你得禁足令,要你去興慶殿問話。”
李非不敢耽擱,急忙迴屋更換了朝服,和李泌一道坐馬車向興慶殿奔去。
韋堅和肅宗已經等候多時,剛一見麵肅宗便說道:
“不用那些禮節了,朕讓你們來,是想問問陳玄禮何故如此?”
這誰能知道!不過李非也即刻明白了讓他過來的意思,就是因為他和陳玄禮二人一起甚久,應該更為了解陳玄禮做這件事的動因。
“陛下,我和陳玄禮在豐州查案之時,曾反複多次提及楊國忠為奸佞之臣,再加上本來陳玄禮也對楊國忠有些非議,可能他感觸淪落到如今的境地和楊國忠有莫大的關聯,所以臣以為應該是陳玄禮把所有的怨氣都撒在了楊國忠的身上。”
“那他為何逼迫父皇賜死貴妃?”肅宗接著問道。
“太上皇在位之時,宮內的耗費甚巨,皆和貴妃娘娘有關,陛下也知道,當時若不加節製,華清宮兩個月就能花完大唐一年的稅賦,使得國庫難以為繼,而楊國忠當時掌管內庫度支,憑著貴妃娘娘的萬千寵愛肆無忌憚,朝中趨附官員甚多,政綱不舉。陳玄禮或許據此認為紅顏禍水。”
肅宗迴想起這些事情,曆曆在目,不由的點頭表示讚許。
“但即使是這樣,陳玄禮追隨太上皇多年,此等作為便是犯上,以我對他的了解應不致如此。難道,李大夫是對陳玄禮還說過些什麽嗎?”
這時,韋堅突然來了這麽一句,明顯帶有刻意的目的。
“在下並未多說什麽,一切都是陳玄禮自己的作為,如此一來,楊氏族人便徹底沒了依靠,這對陛下算是個好消息。”李非直接反擊道。
韋堅見沒有討到什麽便宜,便接著問道:
“李大夫此前說,史思明叛軍一定藏身在長安周圍,為何長安生變,依然沒有見到他們的身影?”
“那是因為陛下處置得當,南北衙禁軍未曾刀兵相見致長安內亂,沒有給史思明機會,他自然便不會現身。”
“你既然有神明附身,怎麽不能確定叛軍的位置?”
韋堅一句跟著一句,而肅宗這時一言不發,靜靜聽著韋堅的連番拷問,一旁的李泌也根本插不上話。
李非已經被貶為四品通議大夫,和韋堅已經有位階上的明顯差別,所以對於韋堅的提問,李非隻能認真迴答。當韋堅問出這麽個問題,李非心中頓時火起。
因為韋堅也是通神之體,他明白所謂通神背後的事情,這麽問明顯是刻意刁難,李非想了想直接向肅宗說道:
“陛下,左相這麽問,就有些越俎代庖了。這個問題本來應該是陛下問的。”
“為何?”肅宗問。
“我想陛下已經知道,左相亦通神,但這麽久以來,左相好像始終在刻意掩飾,臣不知左相這是何意。”
這是李非第一次直接當著肅宗的麵將此事挑明,也是忍無可忍之下的無奈反擊。
肅宗當然知道,因為高力士已經將此事對他明確告知,但也正是由於高力士當初的告誡,肅宗始終把韋堅當成製衡李非的一方,認為李非的光芒太盛,韋堅藏在暗處會對製衡有利。
但這話從李非口中說出,那麽一切都將改變。
給玄宗和貴妃娘娘準備的車馬已經抵達,隻是雙馬輿車,太上皇本應也有六駕輅車的規製,位同天子,但顯然肅宗並不這麽想。
玄宗伉儷二人上車之後,高力士和楊國忠分列兩旁,李非站在一側注視著高力士,但高力士一直垂首低眉,根本不理會李非的目光。
陳玄禮上馬,單手一揮,兩列二十人小隊齊刷刷跑出軍陣,分列在馬車左右。
李非走到馬車窗口旁邊,拱手附身說道:
“臣恭祝太上皇一路平安!”
沒有任何迴應。李非退後兩步,高喝一聲:
“放行!”
車輪聲響起,向著春名門的方向走去。可還沒有走出多遠,突然聽到有人哭喊道:
“太上皇,帶上老臣吧,臣願意繼續為太上皇侍讀《老子》,明道釋疑,嗚嗚嗚~~~~”
所有人循著聲音望去,就見一人帶著全家老小跪拜在興慶宮通陽門外的道路正中,攔下了玄宗的馬車。
那人竟然是禦史大夫陳希烈。
這完全出乎了李非的意料。盡管李非心裏明白,朝中一些老臣是想跟隨玄宗離開長安的,但大多有賊心而無賊膽,畢竟一家妻兒老小都在長安,又有官職俸祿在身,這些牆頭草們心裏也清楚,即便玄宗複出,手中也已經沒有了兵權,極難成事,所以權衡之後自然知道如何抉擇。
而陳希烈自從上任禦史台之後,一直不顯山不露水,怎麽滿朝文武之中,隻有他一個人做出了這個舉動?
旋即李非便想明白了。
他想起了高力士曾經給自己說過的一句話,他說做任何事他都會給自己留有後手。
高力士在朝中幾十年,經曆過皇室之間的內鬥,也見過太多的爾虞我詐。在他嗅到一絲危機之後,便已經提前做好了各種布局。他應該能猜到太子對陳玄禮的不信任,也一定能想到李非早晚會引發肅宗的忌憚,如今的結局恐怕已經在他的預料之中。而陳希烈就是高力士應對全局安排的一個關鍵的暗子。
陳玄禮迴長安之後,便一直呆在禦史台,他們之間說了什麽做了什麽無人可知。李非如今迴想,昨日朝堂之上陳希烈率先對陳玄禮發難,其實主要的目的是指向自己,後來兜了一圈,從李光弼那裏最終將烈火引到了自己的身上,接著禦史中丞高適和監察禦史張翔兩個人便開始了對自己的合力圍攻。
李非暗自慶幸當時的靈機一動,應對得當,順著他們的意思同意治罪陳玄禮,若是強頂著壓力為陳玄禮開脫,恐怕會是另一個結果。
這一切的一切,讓李非想起來都後背發涼。轉頭再看高力士的背影,步伐規整,無一絲蹣跚之態,心中更加了然。
陳希烈還是跟著玄宗的馬車走了,但李非清楚,也許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麵。
這次為了自保,幾乎得罪了滿朝的文武官員,和安祿山、楊國忠有染的那些人必然會私下勾連,畢竟在這些人的心裏,李非因為通神所以對他們的底細至少略知一二,不然不會公然在朝堂之上將此事挑明。
看玄宗的隊伍徹底消失在視野之中,李非長歎一聲,轉身迴府。
十天禁足,外界消息閉塞,玄宗離開長安兩天後,李非聽到門外大街上一陣陣雜亂的馬蹄聲疾馳而過,便料定或許又出了什麽變故,想要出門,卻被禁衛的長戟頂了迴去,一時間心急如焚。
第三天,李泌突然來見,李非大喜過望,跑到門口迎接,卻見李泌滿臉的驚慌。
“李非,我是奉旨前來,出事了!”
“何事!?”
“前方迴報,太上皇他們行至金城西馬嵬驛,楊國忠被殺,貴妃娘娘亦被賜死。”
“啊!?此事千真萬確!?何人所為?”
“千真萬確!陳玄禮!”
“那你奉旨前來,所為何事?”
“陛下撤了你得禁足令,要你去興慶殿問話。”
李非不敢耽擱,急忙迴屋更換了朝服,和李泌一道坐馬車向興慶殿奔去。
韋堅和肅宗已經等候多時,剛一見麵肅宗便說道:
“不用那些禮節了,朕讓你們來,是想問問陳玄禮何故如此?”
這誰能知道!不過李非也即刻明白了讓他過來的意思,就是因為他和陳玄禮二人一起甚久,應該更為了解陳玄禮做這件事的動因。
“陛下,我和陳玄禮在豐州查案之時,曾反複多次提及楊國忠為奸佞之臣,再加上本來陳玄禮也對楊國忠有些非議,可能他感觸淪落到如今的境地和楊國忠有莫大的關聯,所以臣以為應該是陳玄禮把所有的怨氣都撒在了楊國忠的身上。”
“那他為何逼迫父皇賜死貴妃?”肅宗接著問道。
“太上皇在位之時,宮內的耗費甚巨,皆和貴妃娘娘有關,陛下也知道,當時若不加節製,華清宮兩個月就能花完大唐一年的稅賦,使得國庫難以為繼,而楊國忠當時掌管內庫度支,憑著貴妃娘娘的萬千寵愛肆無忌憚,朝中趨附官員甚多,政綱不舉。陳玄禮或許據此認為紅顏禍水。”
肅宗迴想起這些事情,曆曆在目,不由的點頭表示讚許。
“但即使是這樣,陳玄禮追隨太上皇多年,此等作為便是犯上,以我對他的了解應不致如此。難道,李大夫是對陳玄禮還說過些什麽嗎?”
這時,韋堅突然來了這麽一句,明顯帶有刻意的目的。
“在下並未多說什麽,一切都是陳玄禮自己的作為,如此一來,楊氏族人便徹底沒了依靠,這對陛下算是個好消息。”李非直接反擊道。
韋堅見沒有討到什麽便宜,便接著問道:
“李大夫此前說,史思明叛軍一定藏身在長安周圍,為何長安生變,依然沒有見到他們的身影?”
“那是因為陛下處置得當,南北衙禁軍未曾刀兵相見致長安內亂,沒有給史思明機會,他自然便不會現身。”
“你既然有神明附身,怎麽不能確定叛軍的位置?”
韋堅一句跟著一句,而肅宗這時一言不發,靜靜聽著韋堅的連番拷問,一旁的李泌也根本插不上話。
李非已經被貶為四品通議大夫,和韋堅已經有位階上的明顯差別,所以對於韋堅的提問,李非隻能認真迴答。當韋堅問出這麽個問題,李非心中頓時火起。
因為韋堅也是通神之體,他明白所謂通神背後的事情,這麽問明顯是刻意刁難,李非想了想直接向肅宗說道:
“陛下,左相這麽問,就有些越俎代庖了。這個問題本來應該是陛下問的。”
“為何?”肅宗問。
“我想陛下已經知道,左相亦通神,但這麽久以來,左相好像始終在刻意掩飾,臣不知左相這是何意。”
這是李非第一次直接當著肅宗的麵將此事挑明,也是忍無可忍之下的無奈反擊。
肅宗當然知道,因為高力士已經將此事對他明確告知,但也正是由於高力士當初的告誡,肅宗始終把韋堅當成製衡李非的一方,認為李非的光芒太盛,韋堅藏在暗處會對製衡有利。
但這話從李非口中說出,那麽一切都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