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千帆這突然“啊呸”的舉動引來現場一陣哄笑,帥哥罵自己,也讓他們想到了之前的桃花朵朵開的mv裏的扮醜對決,真是不要什麽形象的實力偶像。
其實之前扮醜他也是拒絕的,但看在李子淳堅持的情況下還是照做了。這種事有了第一次,就會想第二次,隻恨這張帥臉不能更醜。
李子淳顫抖的臉都差點飆出那句:“汝聽,人言否?!”
趙千帆也笑著說道:“抱歉抱歉,小孩子不要學我哦。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花呢,是冰雪館的梅花了。梅花想必大家都知道,梅花,大周國十大名花之首,而這花中魁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被列為“四君子”,也與鬆柏、竹子並稱為“歲寒三友”。其為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趙千帆帶著自豪地語調,現場也是邊聽邊鼓掌:“梅作為大周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曆史。不少文人雅士都為它著書立說,所謂“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如《梅譜》、《梅品》、《梅史》等等書籍都對它的栽培和應用有專門記錄。”
現場也有不少人聽得都有點想笑,這書名還真是讓人聽得一言難盡啊。但那首詩好像寫得還不錯的樣子,有水平,迴去得讓孩子背誦。
隻聽得趙千帆繼續說道:“梅渾身是寶。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藥。果實可食、鹽漬、幹製皆可,還可熏製成烏梅入藥,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為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在場眾人聽得那是一愣一愣的,大家隻知道這玩意有用,沒想到這麽有用。
趙千帆繼續說道:“古人賞梅,一般著眼於色、香、形、韻、時等方麵。前三個色、香、形好理解,字麵意思嘛,顏色、香味、形態姿勢。那麽韻呢?小朋友有知道的嗎?”
看台上的小朋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一臉清澈的愚蠢搖著頭,一群萌萌的樣子映照在大屏幕上可愛極了。
趙千帆繼續說道:“韻嘛,自然指韻味,與形態的橫、斜、疏、瘦相對,觀賞梅韻的標準也不外乎稀疏密集、老嫩、肥瘦、開含。即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謂之“梅韻四貴”。”
現場眾人看著後麵的圖片,聽著他的講解,一臉“原來如此”學到了的樣子。
趙千帆好像十分受用,繼續說道:“那麽接下來就是最後一個“時”了。所謂時,自然是時間,講究一個及時。過早,含苞未放;遲了,落英繽紛。一般以驚蟄前後10天為探賞最佳時機。”
眾人點著頭,好像確實如此,每年都是這個差不多的時候。
趙千帆繼續說道:“至於如何欣賞梅花才富有詩情畫意,《梅品》裏麵就專門寫了二十六宜,分別為:淡雲、曉日、薄霧、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珍禽、孤鶴、清溪、小橋、竹邊、鬆下、明窗、舒籬、蒼崖、綠苔、銅瓶、紙帳、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石枰下棋、掃雪煎茶、美人淡妝簪戴等情況。”
趙千帆每介紹一種,屏幕上就出現一種畫麵。畫麵上的美人不是別人,正是李子淳扮演的“李月荷”。她身著金迪莉做的各種古裝國風衣服,戴著麵紗,或在梅林間俯仰坐臥,或在崖畔梅樹下輕舞低唱,或在梅樹下依盼等待歸人,或在梅林花海之間彈琴飲茶,或舞劍嗅梅,於梅花飄舞間一笑傾城,真可謂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現場觀眾都看楞了,這如畫眉眼,動靜皆宜,一個花會講解還能這麽玩。
趙千帆看著看呆了的眾人,撇了一眼旁邊的李子淳暗暗說道:“叫你別弄這麽多,現在都沒人想聽我唱歌了。”
李子淳笑著說道:“大家來花會聽歌也隻是順便,圖個高興找個樂子罷了,不用太較真。”
趙千帆點著頭認同道:“好吧。”
李子淳笑著沒說話,趙千帆這才上台前繼續說道:“好了,至於梅花的“四德”“五福”就需要你們自己去了解了。接下來就到了唱歌的環節了,一首《一剪梅》送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趙千帆清了清嗓子,清亮如玉的嗓音自喉間流出:“
真情像草原廣闊 層層風雨不能阻隔
總有雲開日出時候
萬丈陽光照耀你我
真情像梅花開過 冷冷冰雪不能淹沒
就在最冷枝頭綻放
看見春天走向你我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 天地一片蒼茫
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隻為伊人飄香
愛我所愛 無怨無悔
此情長流心間
......
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此情長流心間”
趙千帆在李子淳的調教下,聲音溫潤純淨如水晶,字正腔圓,氣息悠長,從容正氣,還在最後翹了翹臀。他也不是很懂為什麽要這樣翹臀,但在李子淳一定要如此的堅持下,還是這樣唱完了這首歌,別說,氣息好像確實更圓潤了。
大家被這歌聲裏散發的美好情感和情調感動,一剪梅花的價值絕不僅僅隻是那一小串花的觀賞價值,更在於其中的深情和內涵,敢於雪中最冷枝頭綻放,傲世而開的情懷。
現場聽眾都聽醉了,小孩也被趙千帆騷包的翹臀逗得直笑,紛紛笑著鼓起掌來。
李子淳本來還想講幾個“汙妖王”的葷段子的,但看到現場這麽多學校的學生參觀團,還是作罷了,有機會再說吧。
ps:數據來源於網絡。
《一剪梅》是費玉清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娃娃作詞,陳信義(也有說是其父陳彼得作曲,署名是她女兒的名字)作曲,陳信義編曲,最早收錄於專輯《長江水·此情永不留》中,發行於1983年4月21日。該歌曲是1984年同名電視劇《一剪梅》的片頭曲,之後很多影視作品如《新一剪梅》《夏洛特煩惱》等也用到過這首歌。1984年中國香港歌手張明敏在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唱此曲,一戰成名。
其實之前扮醜他也是拒絕的,但看在李子淳堅持的情況下還是照做了。這種事有了第一次,就會想第二次,隻恨這張帥臉不能更醜。
李子淳顫抖的臉都差點飆出那句:“汝聽,人言否?!”
趙千帆也笑著說道:“抱歉抱歉,小孩子不要學我哦。接下來給大家介紹的花呢,是冰雪館的梅花了。梅花想必大家都知道,梅花,大周國十大名花之首,而這花中魁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被列為“四君子”,也與鬆柏、竹子並稱為“歲寒三友”。其為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趙千帆帶著自豪地語調,現場也是邊聽邊鼓掌:“梅作為大周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曆史。不少文人雅士都為它著書立說,所謂“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如《梅譜》、《梅品》、《梅史》等等書籍都對它的栽培和應用有專門記錄。”
現場也有不少人聽得都有點想笑,這書名還真是讓人聽得一言難盡啊。但那首詩好像寫得還不錯的樣子,有水平,迴去得讓孩子背誦。
隻聽得趙千帆繼續說道:“梅渾身是寶。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藥。果實可食、鹽漬、幹製皆可,還可熏製成烏梅入藥,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為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在場眾人聽得那是一愣一愣的,大家隻知道這玩意有用,沒想到這麽有用。
趙千帆繼續說道:“古人賞梅,一般著眼於色、香、形、韻、時等方麵。前三個色、香、形好理解,字麵意思嘛,顏色、香味、形態姿勢。那麽韻呢?小朋友有知道的嗎?”
看台上的小朋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一臉清澈的愚蠢搖著頭,一群萌萌的樣子映照在大屏幕上可愛極了。
趙千帆繼續說道:“韻嘛,自然指韻味,與形態的橫、斜、疏、瘦相對,觀賞梅韻的標準也不外乎稀疏密集、老嫩、肥瘦、開含。即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謂之“梅韻四貴”。”
現場眾人看著後麵的圖片,聽著他的講解,一臉“原來如此”學到了的樣子。
趙千帆好像十分受用,繼續說道:“那麽接下來就是最後一個“時”了。所謂時,自然是時間,講究一個及時。過早,含苞未放;遲了,落英繽紛。一般以驚蟄前後10天為探賞最佳時機。”
眾人點著頭,好像確實如此,每年都是這個差不多的時候。
趙千帆繼續說道:“至於如何欣賞梅花才富有詩情畫意,《梅品》裏麵就專門寫了二十六宜,分別為:淡雲、曉日、薄霧、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珍禽、孤鶴、清溪、小橋、竹邊、鬆下、明窗、舒籬、蒼崖、綠苔、銅瓶、紙帳、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石枰下棋、掃雪煎茶、美人淡妝簪戴等情況。”
趙千帆每介紹一種,屏幕上就出現一種畫麵。畫麵上的美人不是別人,正是李子淳扮演的“李月荷”。她身著金迪莉做的各種古裝國風衣服,戴著麵紗,或在梅林間俯仰坐臥,或在崖畔梅樹下輕舞低唱,或在梅樹下依盼等待歸人,或在梅林花海之間彈琴飲茶,或舞劍嗅梅,於梅花飄舞間一笑傾城,真可謂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現場觀眾都看楞了,這如畫眉眼,動靜皆宜,一個花會講解還能這麽玩。
趙千帆看著看呆了的眾人,撇了一眼旁邊的李子淳暗暗說道:“叫你別弄這麽多,現在都沒人想聽我唱歌了。”
李子淳笑著說道:“大家來花會聽歌也隻是順便,圖個高興找個樂子罷了,不用太較真。”
趙千帆點著頭認同道:“好吧。”
李子淳笑著沒說話,趙千帆這才上台前繼續說道:“好了,至於梅花的“四德”“五福”就需要你們自己去了解了。接下來就到了唱歌的環節了,一首《一剪梅》送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趙千帆清了清嗓子,清亮如玉的嗓音自喉間流出:“
真情像草原廣闊 層層風雨不能阻隔
總有雲開日出時候
萬丈陽光照耀你我
真情像梅花開過 冷冷冰雪不能淹沒
就在最冷枝頭綻放
看見春天走向你我
雪花飄飄北風蕭蕭 天地一片蒼茫
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隻為伊人飄香
愛我所愛 無怨無悔
此情長流心間
......
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此情長流心間”
趙千帆在李子淳的調教下,聲音溫潤純淨如水晶,字正腔圓,氣息悠長,從容正氣,還在最後翹了翹臀。他也不是很懂為什麽要這樣翹臀,但在李子淳一定要如此的堅持下,還是這樣唱完了這首歌,別說,氣息好像確實更圓潤了。
大家被這歌聲裏散發的美好情感和情調感動,一剪梅花的價值絕不僅僅隻是那一小串花的觀賞價值,更在於其中的深情和內涵,敢於雪中最冷枝頭綻放,傲世而開的情懷。
現場聽眾都聽醉了,小孩也被趙千帆騷包的翹臀逗得直笑,紛紛笑著鼓起掌來。
李子淳本來還想講幾個“汙妖王”的葷段子的,但看到現場這麽多學校的學生參觀團,還是作罷了,有機會再說吧。
ps:數據來源於網絡。
《一剪梅》是費玉清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娃娃作詞,陳信義(也有說是其父陳彼得作曲,署名是她女兒的名字)作曲,陳信義編曲,最早收錄於專輯《長江水·此情永不留》中,發行於1983年4月21日。該歌曲是1984年同名電視劇《一剪梅》的片頭曲,之後很多影視作品如《新一剪梅》《夏洛特煩惱》等也用到過這首歌。1984年中國香港歌手張明敏在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演唱此曲,一戰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