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
三國:我,廖化,最強先鋒 作者:鐵皮共和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背水一戰
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裏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趙軍想迴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一哄而散。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又展開了一場戰爭,這就是曆史上的楚漢相爭。
劉邦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韓信。韓信本來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後,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裏當個小兵。項梁死後,韓信又跟了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
韓信有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采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漢王,被劉邦拜為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項羽)漢雙方的條件,認為漢王發兵東征,一定能戰勝項羽。漢王越聽越高興,隻後悔沒早點發現這個人才。打那以後,韓信就指揮將士,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月,劉邦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餘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對大將陳餘說:“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可謂是一路威風,現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擋。不過,他們運送糧食需經過千裏之遙,長途跋涉。現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並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後麵。這樣你暫時給我3萬人,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斷絕他們的供給,漢軍不戰死也會餓得半死。你在這裏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他們前不能戰,後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麵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然後韓信又派出1萬人沿著河岸背水擺開陣勢。背水曆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餘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韓信、張耳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靠攏。陳餘則指揮趙軍拚命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迴身猛撲敵軍。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奔馳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迴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這時漢軍兩麵夾擊,趙軍大敗。士兵們殺死了陳餘,抓獲了趙王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麵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麽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麽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就是成語“背水一戰”的來曆,這個成語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喻有“決戰”性質的行動,表示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與敵人決一死戰。
文獻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簡介
韓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因家境貧寒,常食不果腹。曾受鄉間流氓欺淩而受胯下之辱。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開始的時候投奔項梁,後來又跟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最後,韓信投奔漢王劉邦。開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丞相蕭何力薦,才拜韓信為大將。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公元前196年,呂後以謀反罪名殺死了韓信。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隨後呂後下令誅殺了韓信三族。
背水一戰,又稱井陘之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裏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趙軍想迴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一哄而散。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秦朝滅亡後,項羽和劉邦又展開了一場戰爭,這就是曆史上的楚漢相爭。
劉邦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韓信。韓信本來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後,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裏當個小兵。項梁死後,韓信又跟了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
韓信有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采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漢王,被劉邦拜為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項羽)漢雙方的條件,認為漢王發兵東征,一定能戰勝項羽。漢王越聽越高興,隻後悔沒早點發現這個人才。打那以後,韓信就指揮將士,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月,劉邦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餘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對大將陳餘說:“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可謂是一路威風,現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擋。不過,他們運送糧食需經過千裏之遙,長途跋涉。現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並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後麵。這樣你暫時給我3萬人,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斷絕他們的供給,漢軍不戰死也會餓得半死。你在這裏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他們前不能戰,後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麵作戰。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然後韓信又派出1萬人沿著河岸背水擺開陣勢。背水曆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餘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韓信、張耳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靠攏。陳餘則指揮趙軍拚命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迴身猛撲敵軍。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奔馳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迴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這時漢軍兩麵夾擊,趙軍大敗。士兵們殺死了陳餘,抓獲了趙王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麵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麽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麽能讓他們拚命呢!”
這就是成語“背水一戰”的來曆,這個成語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喻有“決戰”性質的行動,表示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與敵人決一死戰。
文獻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簡介
韓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因家境貧寒,常食不果腹。曾受鄉間流氓欺淩而受胯下之辱。陳勝、吳廣起義後,韓信開始的時候投奔項梁,後來又跟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最後,韓信投奔漢王劉邦。開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丞相蕭何力薦,才拜韓信為大將。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後世兵家所推崇。公元前196年,呂後以謀反罪名殺死了韓信。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隨後呂後下令誅殺了韓信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