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兵類


    十八般武藝基本含義就是十八般兵器。卻說水滸中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逃難來到史家村,因為感激史太公收留之恩,收了公子九紋龍史進為徒。原先隻會花拳繡腿的史進每日要求王教頭重新點撥十八般武藝。哪十八般武藝?


    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


    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每種兵器因為用途和形狀不同,又分為多個亞種,如棒就有狼牙棒、水火棒、哨棒、齊眉棒等。槍則有飛槍,標槍,雙槍,鉤鐮槍,渾鐵槍,虎頭槍,大槍等。再加上武學高深之人自行發明一些獨門兵器,如沒羽箭張清的石子,神駒子馬靈的金磚等,所以天下兵器之多何止18樣。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十八般武藝卻沒有很普通的刀,令人匪夷所思,這個提法的發明者實在是太粗心了!


    就說那十八般武藝的性質,屬拋射兵器的有:弓弩銃;屬長兵器的有:戈矛槍棒斧鉞戟撾杈;屬短兵器的有:劍鞭鐧錘牌;屬軟兵器的有:鏈。


    水滸中出現過的兵器恐怕有幾十種,但是以棒、刀、槍、弓為主。


    王進是水滸中出現的第一條好漢,而史進是出現的第一條梁山好漢,可以說水滸的故事是從王進教授史進十八般武藝正式開始的。十八般武藝把史進帶進了真正的武學境界,把讀者帶進了精彩的好漢世界。


    水滸兵器譜---槍


    槍是一種刺兵器,殺傷力很大,長而鋒利,靈活快速,取勝之法之多,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有“百兵之王”的美譽。槍的種類很多,叉槍、標槍、戟槍、勾鐮槍、綠沉槍、渾鐵槍、龍頭槍、虎頭槍等等。槍最長可達四米;重量根據槍杆分量而定,少隻有幾斤,多則沒數,想想那些“碗口粗的”槍杆有多重吧。


    矛應該是槍的一個亞種,古時槍經常被稱為矛。這麽比較矛和槍吧,拋開柄隻看刃部,刃長者為矛,刃短為槍。


    槍法以攔、刺為主,此外還有點、挑、撥、纏、舞花等法。


    水滸是槍的世界,花樣品種多得讓人眼花繚亂。小李廣花榮以及撲天雕李應使的都是點鋼槍,由镔鐵精鋼打就,槍長一丈有餘,通身漆黑,重量可達五十餘斤。別看花榮一個翩翩美男子,用的卻是重武器,他也是好膂力!要不怎麽可能百步穿楊呢?其實天罡星大都是天生神力,並不隻有魯智深武鬆幾個,隻是限於篇幅沒有細細描寫罷了。


    鉤鐮槍徐寧最擅長,一槍要是刺高了沒關係,下麵還有一個鉤呢,所以對手肯定不敢低頭躲的。它還是連環馬的克星。


    史文恭的長槍很可能是“大槍”—被稱為“百槍之王”,長達四米,分量也不輕,極不容易使好了。槍本來已經是“百兵之王”了,如此“大槍”真乃“王中王”啊!難怪老史那麽厲害。


    林衝的丈八蛇矛,馳騁縱橫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頗具“小張飛”的豪氣。他和十節度之首王煥的那場好鬥堪稱一筆絕佳的槍讚:“一個屏風槍勢如霹靂,一個水平槍勇若奔雷,一個朝天槍難防難躲,一個鑽風槍怎敵怎遮。這個恨不得槍戳透九霄雲漢,那個恨不得槍刺透九曲黃河。”妙哉,壯哉!


    孫立的金槍,神出鬼沒;董平的雙槍,勇不可擋;歐鵬的鐵槍,使的精熟……


    誰是風流第一槍,當數盧俊義手中的那一把點鋼槍。有《臨江仙詞》為證:馬步軍中第一,天罡數內為尊。丈二鋼槍無敵手,人材武藝兩超群。


    水滸兵器譜---刀


    刀有單刀雙刀之分。單刀一般較長,計有:斬馬刀,柳葉刀,樸刀,雁翎刀,大砍刀等。單刀一般式樣較大,重量也大。雙刀的式樣和重量都較單刀為小,計有:鴛鴦刀,蝴蝶刀等。刀的基本用法有劈、砍,駕,擋,拍等,氣勢雄偉,刀的好處就是殺敵的效率特別高,不像槍一戳隻能戳死一個,大刀一揮起碼就砍掉好幾個小嘍羅,非常過癮。


    水滸世界中的刀更是五花八門,什麽解腕尖刀,蓼葉尖刀,劈風刀,青龍偃月刀,雁翎刀,樸刀,三尖兩刃刀,大砍刀,不一而足,令人大開眼界。在這刀的海洋中,有幾把最為耀眼。第一把刀當是青龍偃月刀。大刀關勝,人如其名,威風凜凜,勇冠三軍!青龍偃月刀一動猶如青龍狂舞,萬軍叢中專取上將之頭,從來沒有折過銳氣。隻是不知是否是從三國傳下來的那一把


    第二把刀是劈風刀,“可以裁銅截鐵,遮沒三層鎧甲,如劈風一般過去”。好一把寶刀!南國元帥石寶,“刀法,不在關勝之下”,劈鄧飛,斬燕順,劈鮑旭,獨鬥呂方、郭盛兩肢畫戟,那口刀更無半分漏泄。梁山軍中從來都沒見過這陣仗,搞得人人都恐慌。最後烏龍嶺上英雄末路,引刀自盡。這把潑風刀是不可戰勝的,隻有它自己才能結束自己。


    第三把刀是雪花镔鐵打成的兩口戒刀,這刀“如常半夜裏嗚嘯的響。”行者武鬆本來就武藝驚人,獲此寶刀更是如虎添翼。蜈蚣嶺上初試牛刀輕取王道人,杭州城下殺氣騰騰勇斬南國將。百萬軍中勇不可擋,不知殺了多少人,那個“一百單八顆人頂骨數珠”早就不夠數了。


    …任你有多少好刀竟顯崢嶸,在一片混沌刀光中,有兩口日月雙刀卻格外生輝,散發出獨特的陰柔之美,那就是一丈青扈三娘!她玉手纖纖,縱馬掄刀,戰退歐鵬,生擒王英。對陣馬麟,打得“風飄玉屑,雪撒瓊花”,隻見刀光不見人,精彩紛呈,美不勝收!宋江“看得眼也花了”。


    撲天雕李應的飛刀百步取人,神驚鬼駭;燕順的雁翎刀雖無十分本事,但是也鎮得住清風山,否則殺人放火最強梁的王英豈會甘居其下?宋江手刃閻婆惜似乎是他唯一一次拿武器殺人,可惜殺的卻是女人;史進學成了十八般武藝,最愛的是一口三尖兩刃刀;楊誌朱仝等一會兒使槍一會兒使刀,瀟灑之極,大將風度;還有眾位好漢的樸刀更是說不盡的精彩,道不完的風流。


    水滸兵器譜---劍


    兩邊開刃者為劍,在西方,劍和刀是沒有區別的,它們都是一個單詞:sword。中國的劍的曆史源遠流長,素有“兵器中的君子”之美稱。


    雌雄劍雌劍為左手使,雄劍乃右手使。青峰劍劍身經過多次鍛煉,柔韌鋒利。龍泉劍唐時名劍,傳說有青龍附於其上。七尺劍劍身超長,非力士不能用。


    水滸中的劍不多,印象深刻的有:公孫勝的鬆紋古劍、樊瑞的青龍劍、黃信的喪門劍、裴宣的雙劍、孫安的镔鐵劍,李助的金劍。


    劍的基本用法有:劈、刺、紮、點、擊、截、抹等。


    黃信的喪門劍既然是在馬上用的單劍,長度肯定不會短,極可能是屬於七尺劍的一種,類似德國條頓十子軍騎士的1.8米的重劍,或雙手共握,或雙手交替使用。他的武藝雖不及孫立,但是從來沒有失過手,偶爾還露一小臉兒。大戰蘇州方貌八飛將之一沒有掉鏈子;和趙毅戰了三四十合占上風,沒有被搭檔孫立比下去。


    孫安的雙镔鐵劍不但沉重而且生猛,居然和盧俊義打了一百合。


    李助的劍術神鬼莫測,一把劍如掣電般舞將來,盧俊義竟然招架不住,也不知帶了法術否?


    劍不光是廝殺的武器,還有多種其它用途。


    其一被作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帝的尚方寶劍賦予持有者先斬後奏的生殺大權。宋江雖然不上陣,但是手裏肯定也拿了一把劍來裝裝樣子。


    其二被作為一種風雅佩飾,文人學士如裴宣之流就最愛佩在身邊以示高雅不俗,在飲馬川上的雙劍舞更是博得戴宗等人的一片喝彩。


    其三是僧人道家的法器,用來降妖殺魔、唿風喚雨。公孫勝手拿鬆紋寶劍一聲“疾”,隨你千軍萬馬,頓時星落雲散、七斷八續。樊瑞的青龍劍也偶露崢嶸,同喬道清的一仗打得昏天黑地,兩口寶劍在馬上使得龍盤蛇舞,翻翻滾滾。我不免心頭嘀咕:如果樊瑞同關勝林衝等人比武,也不知誰更厲害些呢?


    水滸兵器譜--戟


    戟的曆史很悠久,有“一條龍”的說法,即龍頭、龍口、龍身、龍四爪、龍尾。其頭能攢,口能刁,身能*,爪能抓,尾能擺。戟分馬上戟和步下戟,長杆單戟和短柄雙戟。長戟分為方天戟、,青龍戟、蛇龍戟、月牙戟、東方戟、護神戟等。短柄雙戟分單月牙,雙月牙。係彩纓球或者係紅纓。


    我有個印象,覺得使戟的主兒一般都很英俊。三國有“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一說;孫權身邊的兩個護衛想必長得也不差。水滸中的呂方郭盛更是翩翩美少年,是屬於mm們一看就要心動的那種。仿佛畫戟是專門給白臉的美男子使用的一樣。


    但是三國中的令人談之色變的兵器王到了宋朝時的水滸裏,卻變成了好像什麽人都可以欺負一把的貨色,令人不禁發今非昔比之概歎。呂方郭盛這對小帥哥沒成年時基本上是受欺負的主兒,而且還經常自個兒和自個兒過不去,兩根戟老是愛湊在一塊兒絞不清,每次都是花大哥幫了大忙。而且還搞得我很納悶:怎麽連扯開紅纓絞線的力氣都沒有了?有什麽資格充好漢呢?比楊雄被兩個閑漢反擒住就動彈不得了的表現還次!施老頭啊施老頭,你也弑般粗心了些!


    我還納悶:宋江為何把這對小帥哥當成寶貝,寸步不離?遇到險情,他倆哪能頂用呀,還不是*花榮來撐!前幾天上網才知道,原來戟初為兵器,後深化為儀仗,在帝王駕前衛士執戟侍立。列戟是官爵的象征。搞了半天才知道是這麽迴事呀!


    那孫權放倆戟人兒在身邊也就算了,人家本來就該!宋江一個強盜也要這樣講排場,是不是有點土財主想充闊的心態呢?


    水滸兵器譜---叉


    叉屬於十八般兵器之列,和槍一樣是以刺為主,不同的是叉的殺傷範圍大,又有製約敵方武器的效果。它由叉尖和叉巴兩部分組成,長約五六尺,在叉座間鑲有鐵片或係有彩綢之類。叉尖為鋼製,有三股叉,俗名“三叉戟”。又有馬叉、九股叉、托天叉等許多種。叉的主要擊法有轉、滾、搗、搓、刺、截、攔、橫、拍等。


    叉本是一種生產工具,人們打獵捕魚大多離不開它,所以使叉的好漢大都是勞動人民出身。就說登州山下有一家獵戶,弟兄兩個:解珍解寶,規規矩矩的大宋良民,都使渾鐵點鋼叉,有一身驚人的武藝。使叉的除了二解,還有夏侯成,那也是個獵戶。水滸中好象一共有4個著名的獵戶(還有方臘),三個都使叉,這不是偶然的,叉被獵戶喜愛自有道理。不象刀槍隻有一個頭,叉有幾個頭,插進土壤樹叢附著力大,最適合翻山越嶺,是叢林中的好夥伴。二解多是當探路特種兵,很少出現在梁山的正規部隊裏。


    漁夫經常用叉捕大魚,所以梁山幾個水軍頭領李俊二張三阮二童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應該對使叉深有心得的。


    中箭虎丁得孫使的飛叉很有殺傷力,但是卻是一錘子買賣,一但刺不中對方自己就岌岌可危了。想來這家夥很可能也是窮苦漁家出身,小時候習慣用魚叉投擲大魚,終於練成了一門飛叉武藝。


    水滸兵器譜---斧


    斧,十八般兵器之一,屬於重兵器,刃薄背厚,殺傷力很大。主要用法有:劈、砍、剁、砸、截等,舞動起來顯得粗獷、豪壯,頗有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


    長柄的斧多為馬上用的重兵器,有宣花斧、開山斧、偃月斧、金蘸斧等。短柄的雙斧為古時步兵所用,也稱為“板斧”。說起板斧兩個字自然就想到了黑旋風李逵。


    在水滸世界裏,有幾位使得好斧的壯士,如:使金蘸斧的急先鋒索超,使開山大斧的縻牲以及黑旋風李逵。這幾個都是性如烈火,力大如牛的主兒,他們打法驍勇,一往無前,斧頭砍將來勢大力沉,膽子稍小一些的可能一合就被ko!


    通觀水滸,最可怕的斧頭非李逵的那一對板斧莫屬!它們在千軍萬馬中所向披靡,殺小嘍羅容易得如砍瓜切菜,也不知多少好漢被這對無情的斧口舔過。李逵往往采取先砍馬後砍人的辦法,這一招屢試不爽,先有祝龍掛了,後有石寶遇險(幸虧跑得快)。該殺的殺了,不該殺的也殺了,尤其是扈家莊滅門慘案是施大爺一手導演的極大缺陷。可憐扈三娘一個弱女子隻好認命,苟且偷生於世,要想複仇,談何容易?


    扈成嚇跑了,韓伯龍成冤鬼了,梁山上本來應該有110條好漢的啊!更不用說起兩把板斧“排將也地砍去”的遺憾事了。


    水滸兵器譜---樸刀


    樸刀是大刀的一種,是一種木柄上安有長而寬的鋼刀的兵器。就其長度而論,不是長兵器,而屬於短兵器一類。樸刀全長約一米二至一米五,刀刃長度大約占了一半。從外形看,和大刀沒什麽兩樣,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即刀身部分)占的比例比較大,這是樸刀不同於大刀的最明顯之處。


    其實樸刀大概長什麽樣兒,施大爺解說得很詳細,“盧俊義取出樸刀,裝在杆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這裏的“樸刀”隻是個刀頭,安把之處有栓口,杆棒的一邊有接口,而且是“三個丫兒”,安裝好了,十分結實。搞了半天,原來樸刀還是組合器械,最土的東西技術含量還蠻高的哦!


    樸刀又是多功能性質的,可以兵農兩用。刀把可從刀頭取下作杆棒用。樸刀平時不用,便象長槍一樣*在牆根或槍架上,怪不得在祝家莊的雞毛小店裏看到過類似的情形。


    水滸中最流行最時髦的兵器就是樸刀,說起它,就讓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些旅途上的好漢、叢林中的強盜。哪怕是個菜鳥,隻要腰間挎上一把樸刀,或者手執一條杆棒,好像都可以闖蕩江湖了。宋江宋清逃亡時不也裝模做樣一人背一把樸刀嗎?


    梁山好漢使用樸刀的基本上都是平民出身,對這種勞動人民的用品感情很深。關勝唿延灼等高級幹部當然是看不起這種粗陋的兵器的,而曾經流落江湖的好漢如林衝史進等就把它當成寶。林衝鬥楊誌,劉唐鬥雷橫都是水滸中很經典的樸刀戰。


    總之,說起樸刀就會想起綠林。


    水滸兵器譜---杆棒


    棍棒是最平凡、最實惠的武器,有熟銅棍、渾鐵棍、齊眉棍、盤龍棍、哨棒、金箍棒、狼牙棒等。總之棍棒是不分家的。


    有一種棒在水滸世界中卻是獨領風騷,它就是杆棒,又叫齊眉棍,長五尺,立著正好齊眉。它橫可掄,豎可劈,直可刺。因為沒有刀刃,不容易致命,是一種較為“和平”的武器,最適合好漢們平時切磋。


    可以說:一部水滸就是由杆棒引起的故事,開頭就說宋太祖趙匡胤一根杆棒打下四百座軍州,天下從此姓趙。王進和史進的那場較棒更是揭開了梁山事業的序幕,否則史進可能終老家鄉;魯智深不會巧遇金翠蓮;林衝不會有和魯智深的際遇;晁蓋等人就可能不會在梁山泊起家了。曆史是由一連串偶然事件形成,此話不假!


    一部水滸也是一部關於杆棒的故事,它和樸刀可謂一對孿生兄弟,是綠林好漢打家劫舍的兩件最常見的工具之一。它又是江湖行走的好夥伴,不但防身而且可用作登山的拄杖、挑行李的扁擔。武鬆過景陽崗就帶了一根哨棒。打虎時一棒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為何哨棒這樣不濟事呢?原來,哨棒不是打虎用的,而是驅虎的,棒上還裝了風哨,吹起來真有點龍吟虎嘯的勁頭,老虎狼群聽了,以為是什麽猛獸來了,便驚慌逃竄了。嗬嗬。


    至於好漢們之間的較棒更是一大看點。林衝一路上是個受氣包的形象,直到在柴進莊上遇上洪教頭,幾棒打出去,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威風便打出來了。不過想來那洪教頭也不是太次,林衝帶上枷就施展不開了。


    王慶更是厲害,“帶著枷贏他才算真好漢”的豪邁之舉讓人覺得王慶無論是武藝還是性格都是一個很出色的男子漢。


    浪子燕青的主打武器就是杆棒,武鬆本來也應該是使棒的。杆棒是長兵器中的短兵器,短兵器中的長兵器,如果步戰,正好橫掃眾人,多為綠林豪傑、步軍頭領所喜愛。


    水滸兵器譜---禪杖


    禪杖是鏟的一種,佛教僧人多持之。長約五尺,通體鐵製。兩頭有刀。一頭為新月牙形,月考處有四個小孔,分穿四個鐵環,另一頭形如倒掛之種,長約7寸。尾端兩側各鑿一孔,穿有鐵環,柄粗寸餘。禪杖兩頭均可使用。說起它就會想起梁山好漢魯智深。


    禪杖主要擊法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撥、劈、衝、搖等。


    魯智深的禪杖重62斤,一拿出來,東京潑皮們紛紛吃驚:“兩條胳膊沒有水牛般的力氣如何使的動?”老魯可沒有關公的派頭,專門有個周倉扛大刀,他無論走到哪兒都是自己拿著,隨時進行負重練習。不過以他倒拔楊柳的神力來看,這條禪杖簡直輕如鴻毛。若說大和尚的力氣最大可能沒人反對,但是說他的兵器最重則未必!一直懷疑關勝的青龍刀就是從他祖宗傳下來的那一把。盧員外的丈二渾點鋼槍全身精鋼打製,又很長,未必就沒有60多斤。秦明的狼牙棒、索超的宣花斧絕對都是重型武器,和老魯的禪杖有一拚。當然嘍,秦明索超都是騎著馬使重家夥的,力氣自然是不能和隻*腳力的大和尚相媲美的。


    魯智深是步將,所以他的禪杖製得比較短,如果長了在地上怎麽玩得轉?


    好象嫌一根禪杖太孤單,還要加上方臘手下元帥鄧元覺的那根50多斤的才熱鬧。杭州城外兩條禪杖猶如兩條神龍盤旋,打得難解難分,兩軍都看得呆了!可惜隻打了五十餘合,如果打個一二百合,力氣大些的老魯恐怕還是會笑到最後。同樣的兵器,畢竟62斤比50幾斤還是重些,就象碗口粗的槍杆比酒杯粗的槍杆更厲害些是一個道理。


    水滸兵器譜---鞭


    鞭可不是像繩子一樣的鞭子,兵器上所說的鞭是一種像鐵棍一樣的兵器,最普遍的是一種像鋼鐵做成的竹節,所以又叫竹節鋼鞭。鞭是對付比鎖子甲更堅固的盔甲所產生的兵器,並可以一舉打碎護心鏡,威力極大。屬於重武器。不少人弄不清鐧和鞭的區別,鐧和鞭一樣是破甲的武器,不同的是鐧有3~4條刃。


    鞭的用法以劈,掃,捅、格、架、截、掃、蓋等為主。


    除了竹節鋼鞭,還有一種叫水磨鋼鞭,屬於短兵器械硬鞭,比竹節鞭短。


    水滸中唿延灼和孫立都是以鞭聞名。一個使水磨鋼鞭,鞭長三尺五寸;一個使竹節鋼鞭,鞭長四尺半。唿延灼的兩條水磨八棱鋼鞭,左手的重十二斤,右手的重十三斤;孫立的單鞭想來也不會很沉重。但是鞭沒有刀刃,以力傷人,所以此二人都是大力勇士。兩個英雄在梁山泊的那場經典廝殺上演了一場單鞭戰雙鞭的絕佳好戲。兩個在陣前左盤右旋,三條鞭化作三條閃電,鬥了三十餘合不分勝敗。精彩!


    有幾個好漢以槍或者戟為主戰武器,身上掛著一根鞭作為鋪助武器,出其不意地給敵人致命殺傷。瓊妖納延腰懸鏈銀竹節熟鋼鞭,橫槍躍馬,十分英雄!而孫立使一管金槍,腕上懸一條虎眼竹節鋼鞭。不過我又不解了:孫立的虎節鋼鞭長四尺半,這麽長的東西掛在手腕上,不要說隱藏不住,就是使起槍來也礙手礙腳的,暈啊!


    水滸兵器譜---錘


    錘從種類分有長柄錘、短柄錘、鏈子錘等,從性質上分硬錘和軟錘。具體有八棱錘、金瓜錘、流星錘,紫金錘等,它是最傳奇的武器,勢大力沉,威力無比,說嶽裏的八隻錘鬧翻了朱仙鎮,李元霸一對重800斤的金甕破天錘更是獨自打敗一百萬大軍。


    水滸中沒有李元霸嶽雲那樣使雙錘的人物,隻有流星錘這樣的軟兵器,據介紹流星錘是一種以繩索一端係住錘體,另一端握於手中,用力向目標拋擊的暗藏武器,屬軟兵器類。流星錘不僅能纏住對方,還可以打擊對方。


    說起流星錘就想起石寶。他要是沒有流星錘,隻是一普通的大將;有了這寶貝,他就成了超級殺手。流星錘絕對是水滸中最令人生畏的兇器之一。


    鏈子錘屬於軟錘,分錘身、鏈兩大部分。錘形如小瓜,多為銅鐵所製,鏈長三尺五寸。鏈尾有環,可以套於手中。湯隆的鐵瓜錘就是此物。鐵鏈可以算是鏈子錘的近親。這種武器攻擊性很強,對手很難防禦,但是由於自身軟性的,所以自己的防禦也不怎麽好。這樣的武器隻有某些很有性格的好漢才敢用,比如鄧飛,此公最後被石寶一合ko,足以說明這種武器在防守上的脆弱性。但是這東西至少有一個好處:對手很難逃掉。湯隆的鐵瓜錘,鄧飛的鐵鏈都曾在對手逃跑時擊中其後腦爪。


    有一件事本人挺納悶的,在我看到的關於流星錘的介紹中,都稱流星錘是栓繩索的,可以迴收利用。但是水滸中卻沒有交代得很明確。倒是在蕩寇誌中,關勝在追擊敵將時,對方另一個躲在門旗後麵的偏將用流星錘把關勝打死。從關勝中錘的地方到對方偏將的位置顯然有很長的距離,絕對不可能是繩索所能到達的。所以我寧願相信俞萬春這個軍事專家的話,認為流星錘是長距離的脫手的飛行器。


    水滸兵器譜---箭


    箭是*機械力發射的一種兵器,因其彈射的方法不同,又可分為弓箭、弩箭和摔箭。十八般武藝中,箭的地位是相當獨特的,其它武器都有替代性,不用槍可以用刀,不用刀可以用鞭;而箭的遠程打擊能力是獨一無二的。尤其如此,神射手往往被賦予了相當崇高的地位。


    水滸中有兩個著名的神箭手:小李廣花榮、小養由基龐萬春。李廣何人也?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是也,射人、射虎、射石,充滿了傳奇色彩的中國頭號神射手!養由基何人也?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神射手,“百步穿楊”的第一個偉大實踐者!


    然而從現實來到水滸中,神箭手把弓箭的威力更是張揚到極至,花榮的箭神乎其神,清風寨輕鬆地show off了兩箭,就嚇跑了一撥軍馬;剛上梁山射大雁指那射那,露了一小手,弄得晁蓋立馬另眼相看;梁山打仗隻要有小花押陣,其他兄弟輸了都不要緊,對方敢追立刻就會被神箭伺候,曾塗、瓊妖納延、鄧元覺……數都數不過來,更別提田虎手下的那幫被嚇得屁滾尿流的菜鳥了。這等本事,就是真李廣也要甘拜下風的。


    隻有龐萬春有得一拚。這小子做夢都想和花榮比箭,可惜自己不爭氣被提前做掉了。不過如果真的和花榮比箭,其情形也不難想象:他倆個的箭都象是長了眼睛的導彈似的,肯定是兩邊的箭在半空中就會師了,都傷不到對方的,嗬嗬!


    別忘了還有一位被人遺忘的神箭手:浪子燕青!他“更且一身本事,無人比得,拿著一張川弩,隻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並不放空,箭到物落。晚間入城,少殺也有百十蟲蟻”。我知道弩是括機發射箭矢的兵器,又名窩弓,燕青的是什麽弩?為何隻用“三枝短箭”?請高人指教!


    燕青秋林渡射雁,射得倒是準,卻闖了大禍,那七零八落的大雁群不正是梁山108人即將凋零分散的預兆嗎?再加上宋江的烏鴉嘴“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卻射了那數隻,比俺兄弟中失了幾個”,這話不久真的在征剿方臘時應驗了,唉!


    水滸兵器譜---盾牌


    盾牌是十八般兵器中唯一的防守性武器,通常左手持盾以防衛敵人的刃矢,右手持其他兵器擊殺敵人,二者配合使用,相輔相成。盾牌從形體上有長方形、梯形、圓形之分,背後都裝有握持的把手;按製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為木牌、藤牌、革牌、銅牌、鐵牌等;按尺寸來分又有主要用於防箭石的大牌和主要用於格鬥的小牌。


    水滸中的好漢們無論是膽小的還是膽大的、武藝好的還是武藝差的,好像都有刺刀見紅的決心,盾牌基本上沒被派上用場。倒是有兩個特別不要命的楞頭青卻使用它,一個是八臂哪吒項充,能仗一麵團牌,牌上插飛刀二十四把,百步取人,手中仗一條鐵標槍;一個是飛天大聖李袞,也使一麵團牌,牌上插標槍二十四根,亦能百步取人,手中使一口寶劍。這哥倆兒的盾牌可不是一般的貨色,牌上都插了二十四把家夥,可想而知,那樣式有多大、份量有多重了,不是雄健的壯士就休想拿得動!


    項充李袞的這種盾牌尺寸很大,足夠遮掩幾個大漢。戰鬥時他倆一邊掩護赤膊的李逵鮑旭前進,一邊向敵人陣地發射如雨的飛刀飛標,給予敵人猛烈殺傷,威力之巨大堪稱是古代坦克!這四個兇神惡煞組成了梁山最厲害的戰鬥小分隊,任你兵強將猛的對手在這“殺人四人幫”的麵前無不是望風披靡、丟盔棄甲。


    “紅花雖好,還要綠葉扶持”,饒是你黑旋風李逵勇猛無敵,離開了項充李袞的盾牌掩護多半也隻有挨箭矢的份兒。


    水滸兵器譜---盔甲


    盔甲是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可以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免受兵器的傷害。甲由甲身、甲裙和甲袖三個部分組成。甲身又有胸甲、背甲、肩甲、肋甲等共計20片甲片編成。甲的材料先有獸皮、藤、木等,後有銅片、鐵片等。由金屬所製的又稱“鎧”。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西南少數民族國王兀突骨率領的“藤甲軍”,將士們身穿用樹藤編製的盔甲,那種藤甲據說渡江不沉,經水不濕,刀箭不人,隻是有一個弱點:怕火!


    到了水滸年代,基本上都是鎧甲的天下了,有:鋼鐵鎖子甲、黃金鎖子甲、細網甲、雁翎甲、步人甲等。鐵甲雖然防護能力很強,但份量很重,兵士穿上全套盔甲,再加上隨身攜帶的必需用品,負重足有百斤以上。所以那些防護能力又好、重量又輕的鎧甲就大受歡迎。金槍手徐寧的家裏有一副祖傳的價值萬金的雁翎甲,這副甲是用雁翎根聯綴而成的,又輕又穩,刀劍箭矢急不能透。,徐寧視之如生命,最後演出了一出“時遷盜甲,騙上梁山”的喜劇。


    水滸不惜大費筆墨來描寫將領的穿戴,未見廝殺之前,先見威儀出眾!而且廝殺雙方的裝束往往具有涇渭分明的強烈對比,或者具有重複一致的絕妙神韻。


    對門山上,呂方穿紅,郭盛就穿白,同歸水泊,紅白喜事。


    大名府內,索超穿紅戴紅坐雪白馬,楊誌則穿白戴青騎火赤馬。二士爭功,相映生輝!


    寥兒窪前,孫立唿延灼卻都是戴烏盔穿皂甲騎黑馬,好似兩團烏雲翻滾盤旋。


    梁山軍的九宮八卦陣更是流光溢彩、氣象萬千。秦明的紅甲軍,紅衣招展如火燒;關勝的青甲軍,青光閃爍龍吞玉;林衝的白甲軍,素袍兵出銀河湧,唿延灼的黑甲軍,玄甲軍來黑氣浮。還有青紅甲方陣、紅白甲方陣、黃青甲方陣、白黑甲方陣,其鮮麗絢爛如天兵天將下凡,敵方一見,十分魂魄被嚇掉了七分,逃命都來不及,哪裏還有心思廝殺?


    水滸兵器譜---飛石


    飛石顧名思義就是投擲石頭來殺傷敵人的武器,以石塊製作而成,選石大小均可,小如黃豆,大如雞卵;擲法有陰手、摔手之分。由於石頭是世界上最價廉、最易取的武器,所以我敢說飛石是地球上曆史最悠久、運用最廣泛的武器,小到三歲頑童、蠢如靈長類的狒狒都知道用飛石打人。


    但是直到大宋水滸年代,才有梁山好漢張清集飛石武藝之大成,那石子使得端的是快如流星、猛似掣電!手一揚,百發百中、隨心所欲,江湖上博得一個“沒羽箭”的美名。他的“七郎招寶”式、“流星趕月”式都是很標準、很高級的擲法。真可謂達到空前絕後的顛峰境界。上梁山前曾經連打宋江手下十五員猛將,搞得梁山人人焦頭爛額,嚇得大高手盧俊義林衝等人隻好當縮頭烏龜。


    既然石頭威力這麽大,為何卻很少見,隻有張清和他的娘子瓊英才使呢?那是因為普通人使用石子殺傷力不大,沒有穿透性,隻有打在身體裸露部位才有效果;否則須有千斤神力才能對敵人的重鎧有效。張清兩臂有千斤力氣,石頭打在任何部位都有殺傷力,隨你什麽鐵漢猛男,幾乎逢石便倒;瓊英雖然也非凡人,但畢竟是一個女嬌娃,石頭必須要打在裸露部位或者輕甲部位才有效果,即便如此,仍然奈何不了李逵這樣的超級壯男。


    瓊英和張清這一對佳侶是天作之合。一個是美貌如花的巾幗女將,一個是有情有義的玉麵英雄。兩人夢中相遇,由夢相愛。一個“非會飛石的不嫁”,一個更是癡想成疾。兩人在夢中因飛石而結緣,當相會於現實中比試武藝時,更是你情我願、心心相印,兩塊飛石半空中砰然一碰,分明是兩顆心靈相撞。真可謂:飛石因愛情而浪漫,愛情因飛石而神奇!誰說水滸後50迴都是垃圾,瓊英和張清的愛情是中國古典演義文學中罕見的瑰麗浪漫的一頁,沒有父母之命,沒有媒妁之言,這是自由的樂章、是愛情的歡宴!


    水滸兵器譜---火炮


    火炮最初登上中國軍事舞台是在北宋初期,它是一種以火藥為動力的發射石頭的武器,完全不同於古已有之的以機械為動力的拋石機。到了水滸時期,在天才的炮彈之父---轟天雷淩振的努力下有了很大的技術進步。淩振用過三種炮:風火炮、金輪炮、子母炮。他的風火炮射程達十四、五裏,直比近代遠程大炮了;他的一枚子母炮含49枚子炮,簡直是古代集束炸彈!太駭人聽聞了,不知是否是施大爺在吹牛?-


    淩振不但是大宋第一炮手,而且是個千年不遇的製炮奇才:善造各種火藥和炮具。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兵器實驗場:除了火炮,還有巨型強弩、銃槍等等,後來的蒙古騎兵在征服全世界的過程中始終有一隻中國的炮兵部隊隨時提供強大的高科技支持。所有這些都是與淩振同誌的巨大奉獻分不開的。但是曆史沒有記住淩振,在中國的傳統社會的土壤中不可能開出絢爛的科學之花的。不信的話,我隻簡單地向大家問個問題:誰是梁山泊中最聰明的人?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會不遲疑地迴答:智多星吳用!因為他胸有韜略、腹有良謀,腦袋瓜一動,什麽人都被他玩得團團轉。但是如果西方人來迴答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科學家淩振或醫學家安道全。中國人認為人際關係學大師如諸葛亮、周恩來最聰明,而西方人則認為研究自然的大師如愛因思坦、牛頓最聰明,這就是東西方的思維差異!所以淩振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梁山都注定是一個配角,除了攻打梁山時的驚豔一現外,以後就默默無聞了。


    梁山在攻城拔寨的戰鬥中基本還是沿用過去的老一套:用人力強攻,或者用計謀智取。淩振的火炮基本上被淪落為聯絡信號了。倒不是梁山因循守舊,而是因為一種新科技的運用有一個完善過程,淩振的火炮在當時可能並不太好用,但是這種技術的後麵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科技金礦,一個從冷兵器到熱兵器過渡的時代變遷。可惜無論是梁山還是宋朝朝廷都不可能看到這一點,淩振隻能在督造炮具的日常事務中一點點消耗完他天才的生命,也沒有後生能夠繼續他未竟的革命事業。淩振和他的火炮注定在曆史的煙塵中隻能曇花一現。


    七百年後的西方,諾貝爾沿著淩振的足跡做出了一個改變世界的發明,篡改一句政治教科書上的名言:諾貝爾實驗室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於是鴉片戰爭的炮火肆虐大刀長矛的中國軍隊的悲慘一幕就在劫難逃了,淩振地下有知,也隻能長歎於九泉了


    7陣類


    古代陣法大全


    1、八卦陣這是戰國時大軍事家孫臏創造的,據說是受了《易經》八卦圖的啟發,所以又稱八卦陣。具體陣勢是大將居中,四麵各布一隊正兵,正兵之間再派出四隊機動作戰的奇兵,構成八陣。八陣散布成八,複而為一,分合變化,又可組成六十四陣。當年諸葛亮還用石頭在四川奉節布設過八陣的方位,作為教練將士演習陣法之用,名為“八陣圖。”


    2、魚麗陣古代將步卒隊形環繞戰車進行疏散配置的一種陣法。《左傳·桓公五年》載:鄭國以“曼伯為右拒,祭仲足為左拒,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戰於儒葛。”杜預注:“《司馬法》:‘車站二十五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五人為伍。此蓋魚麗陣法。”也就是說,鄭國的軍隊一軍五偏,一偏五隊,一隊五車,五偏五方為一方陣,以偏師居前,讓伍隊在後跟隨,彌補空隙。這樣的編隊如魚隊,故名魚麗之陣。這是先秦戰爭史上,最早在具體戰役中使用陣法的記載。這種魚麗陣法最突出的特點是在車站中盡量發揮步兵的作用,即先以戰車衝陣,步兵環繞戰車疏散對形,可以彌補戰車的縫隙,有效地殺傷敵人。


    3魚鱗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幹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4鋒矢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也是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鋒矢陣的防禦性較魚鱗陣為好,前鋒張開的“箭頭”可以抵禦來自敵軍兩翼的壓力,但進攻性稍差,陣形的弱點仍在尾側。


    5鶴翼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以重兵圍護,左右張開如鶴的雙翅,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陣形。戰術思想:左右包抄。鶴翼陣要求大將應有較高的戰術指揮能力,兩翼張合自如,既可用於抄襲敵軍兩側,又可合力夾擊突入陣型中部之敵,大將本陣防衛應嚴,防止被敵突破;兩翼應當機動靈活,密切協同,攻擊猛烈,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


    6偃月陣:全軍呈弧形配置,形如彎月,是一種非對稱的陣形,大將本陣通常位於月牙內凹的底部。作戰時注重攻擊側翼,以厚實的月輪抵擋敵軍,月牙內凹處看似薄弱,卻包藏兇險,大將本陣應有較強的戰力,兵強將勇者適用,也適用於某些不對稱的地形。


    7方圓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防,長槍、弓箭在外,機動兵力在內,與優勢敵軍交戰時使用,戰術思想:密集防禦。方圓陣的隊形密集,防禦力強,因隊形密集限製了機動,缺少變化,敵軍敗退亦難以追擊,攻擊性較差。


    8雁行陣:兵力配置如大雁飛過的斜行,以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冷兵器時代以白刃戰為主,雁行陣較為少用,但也應結合具體的情況。個人認為,“騎鐵”很適合使用。


    9長蛇陣:用於行軍或追擊的一路縱隊,機動力強,戰鬥力弱。


    衡軛陣:與長蛇相似,采用多路縱隊並排的形式,戰鬥力較長蛇陣強。“武田八陣”是很有代表性的陣形,


    10車懸陣:車懸陣為日本戰國名將上杉謙信所創。車懸陣的與方圓陣相似,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設,不同之處在於,機動兵力在外,結成若幹遊陣,臨戰時向同一方向旋轉,輪流攻擊敵陣,形如一個轉動的車輪。其意義在於:向敵軍的一部不斷地施加壓力,使其因疲憊而崩潰,己方則因為輪流出擊而得到補充和休整,恢複戰力。不容質疑,這種戰術是很優秀的。車懸陣受地形的製約大,要便於機動;要求大將有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應善於尋找戰機和在軍隊的輪換中避免疏漏;戰力持久卻不利速決。


    此外還有虎韜、臥龍、輪違、大妄、虎亂、亂劍、雲龍、飛鳥、鬆皮、流行、井雁行直、將棋頭、別手直等陣,不一一詳解。


    春秋戰國:


    戰國時期《孫臏兵法》集先人之大成,將春秋以前的古陣總結為十陣。這“十陣”分別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等。(另外還有用以射擊的“雲陣”,圍敵的“贏渭陣”,奇襲的“闔燧陣”)水陣和火陣講的是水戰和火戰的戰法,不是單純的戰鬥隊形,所以孫臏十陣實際上隻有八種基本的戰鬥隊形。


    孫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總結的,因此對早期的陣法如魚麗陣等就不一一詳解。


    1.方陣:方針是冷兵器時代,軍隊戰鬥的最基本隊形。大的方陣都由小的方陣組成,這就叫“陣中容陣”,孫臏認為方陣應該“薄中厚方”,就是說方陣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間兵力少,可以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禦敵人進攻,方陣是一種攻防比較平衡的陣型。指揮等金鼓旗幟一般部署在方陣的後方。


    2.圓陣:圓陣是為了進行環形防禦的。金鼓旗幟部署在中央,沒有明顯的弱點。


    3.疏陣:疏陣即疏散的戰鬥隊形,方陣圓陣等均可疏開為疏陣。疏陣加大行列間距,通過多樹旌旗、兵器、草人,夜間多點火把,以少數的兵力顯示強大的實力。


    4.數陣:數陣就是密集的戰鬥隊形,集中力量進行防禦和進攻。


    5.錐形陣:就是前鋒如錐形的戰鬥隊形,錐形陣必須前鋒尖銳迅速,兩翼堅強有力,可以通過精銳的前鋒在狹窄的正麵攻擊敵人,突破、割裂敵人的陣型,兩翼擴大戰果,是一種強調進攻突破的陣型,錐形陣又叫牡陣。


    5.雁形陣:所謂雁形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者向後梯次排列的戰鬥隊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是一種用來包抄迂迴的陣型,但是後方的防禦比較薄弱。而向後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則是保護兩翼和後方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如果兩翼是機動性比較強的騎兵,則在靜止時,可獲得處於中央步兵的保護與支援,而又可發揮進攻騎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亞曆山大在印度進行的會戰就是近似於這樣一種隊形。


    6.鉤形陣,鉤形陣正麵是方陣,兩翼向後彎曲成鉤形,保護側翼的安全,防止敵人迂迴攻擊後方指揮金鼓之所在。


    7.玄襄陣:這是一種迷惑敵人的假陣,隊列間距很大,多數旗幟,鼓聲不絕,模擬兵車行進的聲音,步卒聲音嘈雜,好像軍隊數量巨大,使用各種辦法欺騙敵人。


    其實,戰國時期陣法就己經十分成熟,後來的陣法多是由於地形的不同,兵種的增加而對其進行補充,修改和組合。


    漢:


    車懸陣:車懸其實也就是突擊戰術的威力加強版,但比突擊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擊哪樣一窩蜂似的一擁而上,更注重各騎之間的間隔,(前後,左右,各兵器的使用,有時甚至還有意將橫列的間隔拉得大一點,以使敵軍有空隙可以躲,不至於堵住前軍的路,留給後邊的騎兵收拾)配合,等於一個騎兵版的錐行陣,不同之處在於寬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車懸陣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能算是陣(至少相對步兵的陣來說是這樣,並沒有各兵種間有效的配合,純騎兵的衝擊戰術)。


    三國:


    武侯八陣:三國時期諸葛亮入蜀主政平定南蠻之後之後,蜀軍的主要作戰對象主要是曹魏的步騎兵聯合部隊,作戰地域主要為山地,而蜀國缺乏馬匹,於是諸葛亮排練“八陣圖”。八陣實際上是三國時代以前早已存在的陣法。孫子有八陣,孫臏在《孫臏兵法》中也有《八陣》篇,到了東漢作戰訓練中普遍使用八陣。諸葛亮從蜀國步兵為主力等實際出發,在原有的古八陣基礎上創新真的陣法,繪製陣圖,最終形成“八陣圖”,用以訓練蜀軍。至於八陣的詳細情況就不多說了,主要是陣中有陣,變幻莫測,充分發揮各兵種優勢。武侯所創武侯八陣是為了適應當時蜀軍的兵種。


    唐:


    唐代的李靖在諸葛八陣的基礎上,編練六花陣……所謂六花陣,就是像“六出花”的陣型。中軍居中,中軍周圍分布前軍、左軍、左虞侯軍、後軍、右軍、右虞侯軍,據《李衛公問對》記載,六花陣有圓陣、方陣、曲陣、縱陣、銳陣等陣型,這五種陣型各有五種變化,共有二十五種變化,大將可根據不同的敵情、地形、攻防等需要采用不同的陣型。


    十大陣法是中國古代小說家戲化演繹的中國古代進攻防守的排兵布陣法。在唐代有關薛仁貴的演義中可見有記載,詳細為: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群羊陣,六丁六甲陣,七星北鬥陣,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麵埋伏陣。十種陣法變化簡述:攻打一字長蛇陣的頭或尾,另一頭轉過來,形成二龍出水陣。中間向前,形成天地三才陣。兩頭迴撤,形成四門兜底陣,互相穿插,變成五虎群羊陣。然後按照六丁六甲排列,即六丁六甲陣。隨後一半拉成線(可隨意變化),一半如同四門兜底陣一般,即北鬥七星陣。環繞一圈,按八卦陣布陣,留八個出口,變成方形,即八門金鎖陣。按九宮排列,每格兵將穿插,逐漸如同一體,互相交穿,即九字連環陣。最後變成十麵埋伏陣。十陣變化無窮,難以抵擋


    宋:


    《武經總要》記載,宋軍常用的陣型主要有常陣、平戎萬全陣、和本朝八陣……


    一.常陣:北宋軍隊征戰,往往把部隊分成前鋒、後衛等各個部分,由各個部分分別組成的陣型,被稱為“常陣”。換句話說北宋軍隊征戰,往往將部隊根據戰術目的分成各個部分,組成“常陣”,然後組合在一起,進行戰鬥。它包括以下諸陣:先鋒陣、策先鋒陣、大陣、前陣、東西拐子馬陣、無地分馬、拒後陣、策殿後陣等。 1、先鋒陣,是由前鋒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前鋒部隊類似於現代的前衛部隊。前鋒的任務是“禦奔衝,陷堅陣,擊銳師”,因此北宋也同曆代一樣,“選精兵,置先鋒陣”。 2、策先鋒陣,是由策應先鋒的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置陣在先鋒陣後”。此陣由“騎將一員統之”。當“先鋒抗敵或兵勢不支,則策先鋒為應援”,以製敵“奔突”。 3、大陣,亦稱中軍陣,是由主力馬、步軍所組成的戰鬥隊形。一般成長陣(縱隊)或方陣。排陣時,“以步軍槍刀手在前,雜以旁牌、標槍,當陣麵聯布、木拒馬,或間以大車,謂之‘陣腳兵’”。而強弓勁弩在其後排列。同時,“一陣開四門,騎兵居其中,候出戰,即開門放戰隊出”。總之,主力是以“車營”的形式,排成四麵防敵“戎馬突馳”的陣勢。需要出戰時,四麵開門,放“戰隊”出戰。 4、前陣:是部署於“中軍大陣之前”的奇兵。《武經總要》說,“當敵以正陣,決勝以奇兵,前後左右俱能相應,則常勝而無敗”。。。《武經總要》還引述風後握奇圖和遼軍布陣之法,認為奇兵數應占大陣兵數1\/3左右。 5、東西拐子馬陣:這是直接保護大陣的一種布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之所以置此陣,是鑒於“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麵扞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陣,以為救援”。此陣兵力數目,也是量大陣兵的人數而為之,且臨時抽揀而成。 6、無地分馬:是中軍大陣所控製的機動部隊。布置在“大將軍營陣”的四周,“備緩急驅使”。其兵由各指揮(營級單位?)所組成的戰隊裏抽調。機動部隊的多少,“臨時分置,無定數”。 7、拒後陣:亦稱“殿後”,是由後衛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布陣於中軍大陣之後,以防敵人從後麵襲擊。宋人認為,在“軍陣之製,糧道居後”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糧道斷絕”,布拒後陣很有必要。《武經總要》說,宋太宗對遼幾次作戰的失敗,都與“糧道”被敵“斷絕”有一定關係。因此,從真宗開始,則注意置“兵殿其後”,以便“緩急用之,無腹背受敵之患”。 8、策殿後”陣:是由策應殿後的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它在拒後陣與主力之間布陣。


    二:平戎萬全陣:是宋太宗趙光義親自製作並授予大將軍的,所以頗受重視。平戎萬全陣是由前後左中右五軍組成,約十七裏見方的正方形大陣(個人認為此方陣如此拓展縱深,可壓縮敵人騎兵機動的空間)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陣勢的中央,加強戰車,組成三個車營增強步兵的防禦能力與攻擊能力,把騎兵部署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中央大陣……這是一種保守的防禦陣型,達到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可在平原對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目的。


    三:本朝八陣:據《武經總要?本朝八陣法》記載,北宋所謂的本朝八陣,係指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共八陣……八陣所用的兵力和編隊參照了李靖陣法,即:每種陣均用馬步軍共一萬四千人列成。其中,步軍編為二百隊,每隊五十人,計一萬人;馬軍八十隊,每隊五十人,計四千人。每種陣,都按唐代軍隊那樣,區分為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後共七軍。各陣陣中“每十人為列,皆麵麵相向,背背相承”。“一卒占地二步,一馬縱廣二步”。“本朝八陣”除圓陣(因與車輪陣同形異名)外,《武經總要》中均附有陣圖。


    四.撒星陣是南宋名將嶽飛破金兵“拐子馬”的陣法。撒星陣的隊形布列如星,連成一排的“拐子馬”衝來時士兵散而不聚,使敵人撲空。等敵人後撤時散開的士兵再聚攏過來,猛力撲擊敵人,並用刀專砍馬腿,以破“拐子馬”。


    明:


    戚繼光鴛鴦陣:12人為最基本的戰鬥單位,這一陣形,最前為兩個牌手,分別是長牌手、藤牌手(其中一個為隊長),然後是跟著狼銑手兩名、再次是四個長槍手,最後是兩個短兵手。作戰時以藤牌防護遠程射擊兵器(這時候牌手麵向敵人,其餘人排成縱隊,其餘人躲在牌手後麵,),以狼銑為進攻主力,以長槍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敵人進身,或者長兵疲憊時進攻的。鴛鴦陣的再抗倭戰鬥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鴛鴦陣是最基本的陣形,還有許多變化。比如成兩伍縱隊的鴛鴦陣,這是基本陣;由鴛鴦陣變化的兩儀陣(兩伍分開);大三才陣橫隊,就是把兩伍並列的隊形變成橫隊,隊長持牌居中,左右各一狼銑,狼銑左右為兩長槍擁一牌(實際上這還有其他伍交錯排列),短兵在後。。。這是為了在比較寬的橫路上戰鬥運用的;小三才陣橫隊,“狼銑居中,左右各一長槍,長槍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這是在窄路上采用的陣形;一頭兩翼一尾陣,把參戰部隊分成四部分,最前者為頭,是正兵,主要的進攻部隊;兩翼為奇兵,保護頭的側後方向,在適當時機進攻敵人的側翼,尾是策應部隊(相當於預備隊),隨時準備增援任意方向。。。


    清:


    1、牽線陣:這是一種行軍的戰鬥隊形,類似於現代的行軍縱隊。行軍時,必下令作牽線陣行走,每個兩司馬執旗一麵,後隨二十五人;一百人則張卒長旗一麵;五百人則張旅帥旗一麵;二千五百人則張師帥旗一麵;一萬二千五百人則張軍帥旗一麵。一軍接著一軍前進。寬路則分雙行,狹路則單行,魚貫以進。在行軍中,一旦發生遭遇戰,首尾蟠曲鉤連,頃刻聚集,結成圓陣。如果戰事不利,統將敲鑼為信號退卻,仍守牽線陣戰鬥隊形,這時按照路寬,分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魚貫而退,牽線陣急趨,敵往往追趕不上,即追上了,見隊伍不亂,也不敢窮追。


    2、螃蟹陣:這是一種三隊平行配置的戰鬥隊形,中間一隊人數少,兩翼的人數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陣。這一種陣法,極為靈活,還根據敵情變化極多。。。如敵僅分左右兩隊,就以陣的中隊分益左右翼,也成兩隊。如敵前後各一隊,就合左右翼的前鋒為一隊,以左右翼後半與中間一隊合而平列,以為前隊接應。如敵左一隊兵多,則變偏左陣。右一隊兵多,則變偏右陣。如敵出四、五隊,也分為四、五隊次第迎擊。。。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陣尤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陣與敵交戰,後出大陣包圍,或詐敗誘追,伏兵四起,將敵包圍。。。螃蟹陣變化雖然複雜,但損左益右,移後置前,運用之妙,在於統將根據敵情,臨時指揮。。。其進退開合的疾徐,隻須幾個大旗手嫻習,全軍望大旗向那裏就向那裏奔赴。所以一軍用了幾個大旗手,便可以指揮萬眾,略無參差,提綱挈領,深得以簡馭繁的妙用螃蟹陣(一作蟹螯陣),又稱為荷包陣,也稱為蓮花抄尾陣。)。。。


    3、百鳥陣:這是一種使用疑兵的陣法。特別適合平川曠野與敵作戰,以二十五人為一小隊,把部隊分為一百幾十隊,好似天空散布繁星那樣,使敵人驚疑不知人數多少,每隊人數都同,又不知應先攻何處,傍徨不進,每因此被打敗。。。


    4、伏地陣:又名臥虎陣,每遇敵人來追時,退卻到水窮山阻的地方,由統將發令,忽地一麵大旗仆倒,千旗齊仆到,瞬息萬人幾千人都貼伏在地上,寂不聞聲,積蓄士氣。。。敵軍追到,看不見一個太平軍,正在詫異徘徊,疑神疑鬼的時候,太平軍一聲號令,忽地一麵大旗揚起,千旗齊起,萬人幾千人風湧潮奔,唿聲雷吼,轉麵急趨,向敵猛撲,轉勝為敗。太平軍曾在長沙、南昌、武昌等地屢用這一個陣法大敗清軍。。。


    另外,中國的兵法重視謀略,陣法處在次要的位置,而在日本則受到相當的重視。這是因為,中國的戰爭規模遠比日本為大,在動輒以“良將千員,帶甲十萬”的戰爭中,軍隊統帥主要進行戰略和戰役層的思考,戰術還在其次,同時也因為尊崇儒術,重文輕武,對陣法研究不夠重視;而日本的戰爭多在千人級,軍隊統帥也是戰術指揮員,不能不精研陣法。日本陣法以武田八陣為精要。


    魚鱗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分作若幹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中央發起猛攻,已方優勢時使用,陣形的弱點在於尾側。


    鋒矢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結,前鋒張開呈箭頭形狀,也是屬於進攻陣形。戰術思想:“中央突破”。鋒矢陣的防禦性較魚鱗陣為好,前鋒張開的“箭頭”可以抵禦來自敵軍兩翼的壓力,但進攻性稍差,陣形的弱點仍在尾側。


    鶴翼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以重兵圍護,左右張開如鶴的雙翅,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陣形。戰術思想:左右包抄。鶴翼陣要求大將應有較高的戰術指揮能力,兩翼張合自如,既可用於抄襲敵軍兩側,又可合力夾擊突入陣型中部之敵,大將本陣防衛應嚴,防止被敵突破;兩翼應當機動靈活,密切協同,攻擊猛烈,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


    偃月陣:全軍呈弧形配置,形如彎月,是一種非對稱的陣形,大將本陣通常位於月牙內凹的底部。作戰時注重攻擊側翼,以厚實的月輪抵擋敵軍,月牙內凹處看似薄弱,卻包藏兇險,大將本陣應有較強的戰力,兵強將勇者適用,也適用於某些不對稱的地形。


    方圓陣: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防,長槍、弓箭在外,機動兵力在內,與優勢敵軍交戰時使用,戰術思想:密集防禦。方圓陣的隊形密集,防禦力強,因隊形密集限製了機動,缺少變化,敵軍敗退亦難以追擊,攻擊性較差。


    雁行陣:兵力配置如大雁飛過的斜行,以充分發揮射擊兵種的威力。冷兵器時代以白刃戰為主,雁行陣較為少用,但也應結合具體的情況。個人認為,“騎鐵”很適合使用。


    長蛇陣:用於行軍或追擊的一路縱隊,機動力強,戰鬥力弱。


    衡軛陣:與長蛇相似,采用多路縱隊並排的形式,戰鬥力較長蛇陣強。“武田八陣”是很有代表性的陣形,另外還介紹一種車懸陣,車懸陣為日本戰國名將上杉謙信所創。車懸陣的與方圓陣相似,大將位於陣形中央,外圍兵力層層布設,不同之處在於,機動兵力在外,結成若幹遊陣,臨戰時向同一方向旋轉,輪流攻擊敵陣,形如一個轉動的車輪。其意義在於:向敵軍的一部不斷地施加壓力,使其因疲憊而崩潰,己方則因為輪流出擊而得到補充和休整,恢複戰力。不容質疑,這種戰術是很優秀的。車懸陣受地形的製約大,要便於機動;要求大將有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應善於尋找戰機和在軍隊的輪換中避免疏漏;戰力持久卻不利速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世唯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國孫雨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國孫雨單並收藏人世唯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