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新城被圍


    由於在編潁川郡作戰,徐承的水師主力,作用已經不大。


    所以他繼續鎮守虎牢關到滎陽一帶。負責在黃河,汜水戒備。


    剩餘包括補充完的法正所部會和巨臣所部後,兩萬人繼續西進。


    辛評來可不僅僅隻是為了接手鄭國的。


    還是為了代替國君吳王地對將士們“論功行賞”。


    小小的一張地契,厚厚的一袋銅錢,或者銀元。


    都能刺激的他們繼續嗷嗷叫。


    吳王地深知,要讓士兵看得見的好處到手,他們才會繼續你畫的餅。光畫餅,不給吃,人家肯定不那麽賣力了。


    這畢竟是玩命。


    自然拿到手,士兵們鑒賞了一晚上,第二天就通過“驛站”這種古代的郵政係統,把他們寄迴老家。


    自然金錢還可以通過“錢莊”銀行係統進行匯寄。


    沒有士兵敢帶著這些貴重的東西去前線,要被別人偷走了,搶走了,撿走了,那不是白忙活了。


    這個時代,“手續費”還是很貴的。


    但他們隻是確保準確給他們送到家鄉,送到他們的目標人物手上、


    真正冒領,丟失,吳王地根據兵部的要求,一律嚴懲。


    驛站,銀行負責人斬首,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每次遇到士兵家屬告上門,衙門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兵部和吏部的功勞簿,給他們補發,先把惡劣影響降下來。然後就是追責。必要的時候,要殺一批負責人給軍方士兵看看。


    畢竟現在吳國的財富,絕大部分都流入到了軍方手上。


    驛站和銀行想要持續賺這筆“過手油水”就不能讓客戶集體寒心。


    所以士兵們匯寄後,往往還會寫一封書信,通過吳王地搞出來的郵政係統,確保進入家人手裏。不然不明不白,被人黑了,自己戰死了都沒人知道。


    滿足了一晚上的他們,第二天一改疲憊,再次上路。


    這一次,他們隻有六萬人。


    但士氣比十萬人還誇張。


    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而在他們很爽的時候。


    隔壁潁川郡的都尉卓文兵就特麽在罵娘。


    他節節抵抗,但晉軍實在是太多,太能打。


    於是鹿蹄山防線崩潰,他不得不集中八千多剩餘士兵,死守新城這個縣城。


    智伯瑤,趙無恤,魏駒和韓虎等人,看著並不大但依山傍水修建的堡壘。


    智伯瑤看了韓虎一眼:“你們修這麽堅固幹嘛?”


    這顯然不是吳國的成就,吳國最近幾年也就修修補補而已。


    韓虎無語,你們修城池的時候,還留一手,修點豆腐渣工程?


    嫌棄自己死的不夠快?


    “攻”四大家族的大軍,把能包圍的地方都圍了遍。


    然後同樣的萬弩齊發,其中韓虎的弩陣最為犀利和嚴謹。


    趙無恤有點羨慕的看著韓虎的韓家軍。


    他家的長處現在居然是騎射了,感謝吳王地的一係列騎具發明,導致他們終於找到更輕鬆的訓練騎兵的套路。


    韓軍畜類博彩,魏軍也不遑多讓。


    反而是醉心學習騎兵建設的智伯瑤和趙無恤,疏忽了很多。


    所以,韓軍,魏軍攻城的時候,兩人時不時就跑去觀摩。


    魏駒和韓虎其實也羨慕智家和趙家由於擁有邊陲大量牧場,可以招募牧民,挑選優秀的戰馬,組建強大的騎兵。


    這點被趙家智家聯手堵住的兩家,隻有規模不大的騎兵隊伍。


    這和晉國聯手燕國,堵死齊國買馬建立強大騎兵的目的是驚人相似的。


    所以四家分裂,他們的缺陷會很明顯,


    但如果他們團結,遇到他們配合的軍隊,就會很倒黴。


    比如卓文兵這個獨臂將軍,就很鬱悶。


    他手下上萬潁川郡精銳,也是他悉心調解,找他的“大哥大”吳王地可要了不少資源和支持。


    可惜麵對晉軍主力的攻打,鹿蹄山防線,還是被突破了,差點被趙無恤包抄的騎兵圍殲在山穀伏擊處。


    死了兩千多人的他隻爭取了一天時間,就被包圍在了新城。新城北麵是鹿蹄山山脈,南麵是伊水,伊水的下遊和洛水一樣匯入洛陽古城。


    所以新城這裏不僅僅對宜陽居高臨下,還對洛陽居高臨下。


    這種設計,導致圍攻他們的敵軍,隻能從南北麵平原攻城。


    有利於他們集中兵力防守。


    一連守了7天,身邊的士兵不到在變少。


    終於,張道衍的騎兵姍姍來遲。


    但是,張道衍的六萬大軍,照樣被堵在水位上漲的伊水南岸。


    這也是智伯瑤等人不敢渡河的原因。


    尤其是翟戎渡河被吳軍伏擊,慘死近七千人。


    嚇得智伯瑤原本準備分兵突入潁川郡深處搶糧食的計劃都擱淺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要揍的勾踐生活不能自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作者二三子行不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者二三子行不行並收藏我要揍的勾踐生活不能自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