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巡撫
我要揍的勾踐生活不能自理! 作者:作者二三子行不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85章 巡撫
巡視地方,尤其是剛剛經曆燦烈戰火的吳郡和會稽郡,基本上是吳地必須做的事情。
自然年底注定是繁忙的,尤其是經曆收複吳郡,趕走勾踐越軍主力以後,他的事情更多了。
自然再多的事如果分工明確,用人的當,那麽實際上還是很快速的,
這不年底厘定了國事以後,他就宣布“封筆”了,隻等春節以後恢複工作,這已經是他這些年的慣例了。
而朝中百官也會“分批”休息。值班的,或者自願“加班”的,比如勞動模範丞相王孫雒簡直就是工作狂,提不下來可以說為了這個國家,他的付出可比吳地多得多。有時候
讓吳地都有點不好意思,畢竟他才是年富力強的年輕人,比王孫雒歲數小了一倍。
對於吳地而言,勞逸結合才是王道。
這不封筆第二天,他就帶著兩個王後乘船南下。必須膜拜古人智慧,竟然有戰船可以高達五層。而他的龍船就是這種典型樓船。一條船就能裝下大半隨行人員。自然護衛艦還是有的,鬥衝什麽的多了去了。吳地隻是不希望鋪張浪費而已,除了必須的警衛工作者,也就是錦衣衛,其他的一律精簡,包括他的兩個王後的侍女都限製在十人以內。更何況其他。
即使如此,隨行人員仍是高達兩千人之多。
數艘戰船運輸下他來到了元陽,並視察這裏,相比起更南方,這裏好多了,不過也是家家戶戶白事喜事都來。至於白事,那就是家家戶戶壯丁都跟著夫差參加了九死一生的笠澤之戰。可想而知,幾乎沒幾個討迴來,最終逃出來的近千人也被夫差拐帶去了楚國,就這屬於元陽的也不知道有幾分之一。
或許都死在了笠澤江南岸吧。
至於喜事,很簡單,寡婦再嫁,為了延續後代,為了民族延續,婦女必須擔起這份責任。更何況吳國需要大量壯丁,沒有小孩,哪來青年,沒有青年,談什麽壯丁。
這也是為什麽草原上不斷發生嫂子嫁給長命的叔子,甚至嫁給兒子的風俗(這種風俗匈奴,直到蒙古等草原帝國都很普遍),因為相比起中原的生產力,草原更差,嬰兒死亡率也更高,畢竟醫療環境太差。
而此時那些早年逃走的吳軍青年,很多就響應政府號召,自費糧草工具,趕迴吳郡。
作為靠北地段,他們首先就被元陽寡婦攔截下來。
紅白喜事,吳地看的都有點不忍直視。這就是亂世,亂世呀。不忍直視的亂世。
心情沉重的吳地不再多看,也怕兩個娘們哭哭啼啼的,很影響心情。
這一次巡視唯一的好處就是,應當地百姓請求,吳地作為君王解答了免稅三年,免除徭役的政治許諾。並順勢讓元陽官員把縣名改為丹陽縣,吳地想想曆史上丹陽精兵那也是漢末強兵不說,更是西楚霸王崛起的而關鍵,這個名聲需要從自己這裏就開始。
改了元陽縣名,這朱方城的官員也就不答應了,處於獻媚還是討好,死皮賴臉讓他“賜名”。能有什麽。這裏後世好像就是鎮江一代,因此直接用鎮江這個霸氣名字,至於能不能能鎮住長江。那就是以後的事情了。
鎮江情況實際上差不多,唯一他還需要多做的就是祭祖。這位五百多年的吳國首都,這裏有吳國草創的先烈陵墓和祠堂。祠堂倒還好,雖然在城內,雖然勾踐攻占這裏,卻沒有多此一舉的少了祠堂,倒黴的事郊外的陵墓,卻需要重新封長,而他也就是做最後一件事“組織祭祀”。
越軍九月份撤離以後,這些都已經在恢複。雖然他對吳氏這些個些個祖先沒什麽印象,但出於政治家做樣子,撈名聲,提振人氣什麽的考慮,他都得裝一下。
自然由於是裝一下,因此一切從簡,就是陵墓也由於經費不足,草草收場,沒辦法吳越傾國大決戰,哪有那麽多資源搞其他,都拿來砸死對手了。
這一次吳地也沒有找麻煩,就埋了。他的祭祀實際上也是安撫鎮江百姓和官員,這件事就這麽了了。沒了這顆大石頭,這裏百姓,尤其是官員也放心的把精力放在其他上麵。
大船南下,來到了延陵,這裏的情況也差不多,不斷地白事不斷地喜事,分分合合。
自然改名字宣誓“煥然一新改朝換代”一下還是必須的,常州是不可能的,因此改名常縣是可以的。
要知道別看揚州隻有三個縣,可是卻控製運河南北和長江兩岸,光是稅收就不得了。
更何況揚州知府,刺史,通判這三個衙門可不是設置者看的,知府負責三縣郡務也就算了,但是刺史卻是代表吳王監察地方百官的高級職位,和漢代刺史類似,呆不具有地方政務權,政務屬於知府負責,刺史負責監察地方百官,和禦史台和禦史大夫是不一樣的,或者說權力更小,他隻針對各郡各縣一下官僚,這就是地方官僚起作用。而刺史人選,吳地意外的交給了元老院負責選舉。三年來元老院幹了不少事,修正了大量法律,檢舉了大量貪官汙吏,平息了大量民怨,起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總是依靠朝會彈劾,還是不夠迅速,尤其是吳地的朝會還不能那個多麽積極,有時候一個月也就兩次大朝。禦前會議,他們級別又不夠,沒可能參加。
為此,吳地設立了揚州刺史府,直接負責除了元老院報上來的案件和各種彈劾。這個機構即受禦史大夫節製,也直接受命於吳王,也就是有麵奏吳王的權利,實際權力並不比禦史大夫差多少,就是等級更低。而銅皮也是如此,它實際上是一個“高級法院”,彌補禦史台大理寺沒能了解的補充。大理寺效率反正不讓吳地這個屌絲滿意。想想後世打個官司動不動就是好幾個月,甚至拖個幾年。吳地就不能忍。為了督促大理寺,他建立了揚州通判府,直接節製各郡判官。成為介於中級法院(郡府判官)和最高法院(大理寺)之間的存在。
果然效果奇佳,有感於大理寺“門檻太高”的老百姓
還就喜歡揚州府告狀。可以說你敢告,他們就敢接。接了就敢查,查了就敢處理。
自然也造成元老院現在13郡一州選出的28名“民意官”往往成了貴族們的死敵,畢竟草菅人命的惡習並非一天兩天。如果不是遇上“愛民如子”的吳地,這個風氣很難扭轉。至於吳地的愛民如子,也不過是現代化長期教育下的結果,一種潛移默化的習慣。比如這個時代奴隸主殺了奴隸,那是沒什麽爭議的。畢竟那是奴隸主的權利,因為奴隸是他們的私產。
可是吳地就受不了,戰死沙場還好說,死得其所,可是被奴隸主虐殺。,他就忍不了。為此去年還發不了震人心扉的《人權宣言》,這一強調“天賦人權”的鼓吹,可把吳國震驚的天翻地覆。如果不是他掌握了軍權,又得到了人心,恐怕貴族們早就把他給費了,這也是夫差差點在他權利鞏固後差點奪權成功的原因,就在於舊貴族們,更喜歡夫差,至少夫差不會折騰出這些“挑戰”他們底線的宣傳。
當各地老貴族看到遍布全國的《人權宣言》的時候。那真心打翻了醋壇子。《廢奴》法令就讓他們惱火了,你還在這精神上補一刀。你說能不火嗎。
不過想想越來越強的錦衣衛探子。他們果斷閉嘴了。錦衣衛不抓人,但是他們會不斷提供材料給大理寺,大理寺搞不定直接給禦史台。“大不敬”這一條,不知道多少人罰款的罰款,削職的削職。畢竟吳地寧可用一個感激他的農民當官,也不敢用一個別有用心的貴族當官(當時貴族教育水平很高),不然關鍵時候給他來一下,那不掛了(貴族造反,非同凡響)。
常縣出去了,繼續南下,必須承認這個時候的常州沼澤很多,吳國犀甲來源於犀牛,犀牛有喜歡出沒沼澤之間。因此吳地很榮幸看到了很多犀牛在常縣亂跑。這種兇猛的神獸,一個兩個人真心不一定能搞定。吳國稱霸天下的兩大力量來淵一個是赫赫有名的“吳國幹戈”,那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道盡了吳國幹戈的犀利程度和曆史影響力。或許也隻有臥薪嚐膽的勾踐把吳國技術學了一個遍,所打造的越國幹戈才能力壓吳國幹戈。
巡視地方,尤其是剛剛經曆燦烈戰火的吳郡和會稽郡,基本上是吳地必須做的事情。
自然年底注定是繁忙的,尤其是經曆收複吳郡,趕走勾踐越軍主力以後,他的事情更多了。
自然再多的事如果分工明確,用人的當,那麽實際上還是很快速的,
這不年底厘定了國事以後,他就宣布“封筆”了,隻等春節以後恢複工作,這已經是他這些年的慣例了。
而朝中百官也會“分批”休息。值班的,或者自願“加班”的,比如勞動模範丞相王孫雒簡直就是工作狂,提不下來可以說為了這個國家,他的付出可比吳地多得多。有時候
讓吳地都有點不好意思,畢竟他才是年富力強的年輕人,比王孫雒歲數小了一倍。
對於吳地而言,勞逸結合才是王道。
這不封筆第二天,他就帶著兩個王後乘船南下。必須膜拜古人智慧,竟然有戰船可以高達五層。而他的龍船就是這種典型樓船。一條船就能裝下大半隨行人員。自然護衛艦還是有的,鬥衝什麽的多了去了。吳地隻是不希望鋪張浪費而已,除了必須的警衛工作者,也就是錦衣衛,其他的一律精簡,包括他的兩個王後的侍女都限製在十人以內。更何況其他。
即使如此,隨行人員仍是高達兩千人之多。
數艘戰船運輸下他來到了元陽,並視察這裏,相比起更南方,這裏好多了,不過也是家家戶戶白事喜事都來。至於白事,那就是家家戶戶壯丁都跟著夫差參加了九死一生的笠澤之戰。可想而知,幾乎沒幾個討迴來,最終逃出來的近千人也被夫差拐帶去了楚國,就這屬於元陽的也不知道有幾分之一。
或許都死在了笠澤江南岸吧。
至於喜事,很簡單,寡婦再嫁,為了延續後代,為了民族延續,婦女必須擔起這份責任。更何況吳國需要大量壯丁,沒有小孩,哪來青年,沒有青年,談什麽壯丁。
這也是為什麽草原上不斷發生嫂子嫁給長命的叔子,甚至嫁給兒子的風俗(這種風俗匈奴,直到蒙古等草原帝國都很普遍),因為相比起中原的生產力,草原更差,嬰兒死亡率也更高,畢竟醫療環境太差。
而此時那些早年逃走的吳軍青年,很多就響應政府號召,自費糧草工具,趕迴吳郡。
作為靠北地段,他們首先就被元陽寡婦攔截下來。
紅白喜事,吳地看的都有點不忍直視。這就是亂世,亂世呀。不忍直視的亂世。
心情沉重的吳地不再多看,也怕兩個娘們哭哭啼啼的,很影響心情。
這一次巡視唯一的好處就是,應當地百姓請求,吳地作為君王解答了免稅三年,免除徭役的政治許諾。並順勢讓元陽官員把縣名改為丹陽縣,吳地想想曆史上丹陽精兵那也是漢末強兵不說,更是西楚霸王崛起的而關鍵,這個名聲需要從自己這裏就開始。
改了元陽縣名,這朱方城的官員也就不答應了,處於獻媚還是討好,死皮賴臉讓他“賜名”。能有什麽。這裏後世好像就是鎮江一代,因此直接用鎮江這個霸氣名字,至於能不能能鎮住長江。那就是以後的事情了。
鎮江情況實際上差不多,唯一他還需要多做的就是祭祖。這位五百多年的吳國首都,這裏有吳國草創的先烈陵墓和祠堂。祠堂倒還好,雖然在城內,雖然勾踐攻占這裏,卻沒有多此一舉的少了祠堂,倒黴的事郊外的陵墓,卻需要重新封長,而他也就是做最後一件事“組織祭祀”。
越軍九月份撤離以後,這些都已經在恢複。雖然他對吳氏這些個些個祖先沒什麽印象,但出於政治家做樣子,撈名聲,提振人氣什麽的考慮,他都得裝一下。
自然由於是裝一下,因此一切從簡,就是陵墓也由於經費不足,草草收場,沒辦法吳越傾國大決戰,哪有那麽多資源搞其他,都拿來砸死對手了。
這一次吳地也沒有找麻煩,就埋了。他的祭祀實際上也是安撫鎮江百姓和官員,這件事就這麽了了。沒了這顆大石頭,這裏百姓,尤其是官員也放心的把精力放在其他上麵。
大船南下,來到了延陵,這裏的情況也差不多,不斷地白事不斷地喜事,分分合合。
自然改名字宣誓“煥然一新改朝換代”一下還是必須的,常州是不可能的,因此改名常縣是可以的。
要知道別看揚州隻有三個縣,可是卻控製運河南北和長江兩岸,光是稅收就不得了。
更何況揚州知府,刺史,通判這三個衙門可不是設置者看的,知府負責三縣郡務也就算了,但是刺史卻是代表吳王監察地方百官的高級職位,和漢代刺史類似,呆不具有地方政務權,政務屬於知府負責,刺史負責監察地方百官,和禦史台和禦史大夫是不一樣的,或者說權力更小,他隻針對各郡各縣一下官僚,這就是地方官僚起作用。而刺史人選,吳地意外的交給了元老院負責選舉。三年來元老院幹了不少事,修正了大量法律,檢舉了大量貪官汙吏,平息了大量民怨,起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總是依靠朝會彈劾,還是不夠迅速,尤其是吳地的朝會還不能那個多麽積極,有時候一個月也就兩次大朝。禦前會議,他們級別又不夠,沒可能參加。
為此,吳地設立了揚州刺史府,直接負責除了元老院報上來的案件和各種彈劾。這個機構即受禦史大夫節製,也直接受命於吳王,也就是有麵奏吳王的權利,實際權力並不比禦史大夫差多少,就是等級更低。而銅皮也是如此,它實際上是一個“高級法院”,彌補禦史台大理寺沒能了解的補充。大理寺效率反正不讓吳地這個屌絲滿意。想想後世打個官司動不動就是好幾個月,甚至拖個幾年。吳地就不能忍。為了督促大理寺,他建立了揚州通判府,直接節製各郡判官。成為介於中級法院(郡府判官)和最高法院(大理寺)之間的存在。
果然效果奇佳,有感於大理寺“門檻太高”的老百姓
還就喜歡揚州府告狀。可以說你敢告,他們就敢接。接了就敢查,查了就敢處理。
自然也造成元老院現在13郡一州選出的28名“民意官”往往成了貴族們的死敵,畢竟草菅人命的惡習並非一天兩天。如果不是遇上“愛民如子”的吳地,這個風氣很難扭轉。至於吳地的愛民如子,也不過是現代化長期教育下的結果,一種潛移默化的習慣。比如這個時代奴隸主殺了奴隸,那是沒什麽爭議的。畢竟那是奴隸主的權利,因為奴隸是他們的私產。
可是吳地就受不了,戰死沙場還好說,死得其所,可是被奴隸主虐殺。,他就忍不了。為此去年還發不了震人心扉的《人權宣言》,這一強調“天賦人權”的鼓吹,可把吳國震驚的天翻地覆。如果不是他掌握了軍權,又得到了人心,恐怕貴族們早就把他給費了,這也是夫差差點在他權利鞏固後差點奪權成功的原因,就在於舊貴族們,更喜歡夫差,至少夫差不會折騰出這些“挑戰”他們底線的宣傳。
當各地老貴族看到遍布全國的《人權宣言》的時候。那真心打翻了醋壇子。《廢奴》法令就讓他們惱火了,你還在這精神上補一刀。你說能不火嗎。
不過想想越來越強的錦衣衛探子。他們果斷閉嘴了。錦衣衛不抓人,但是他們會不斷提供材料給大理寺,大理寺搞不定直接給禦史台。“大不敬”這一條,不知道多少人罰款的罰款,削職的削職。畢竟吳地寧可用一個感激他的農民當官,也不敢用一個別有用心的貴族當官(當時貴族教育水平很高),不然關鍵時候給他來一下,那不掛了(貴族造反,非同凡響)。
常縣出去了,繼續南下,必須承認這個時候的常州沼澤很多,吳國犀甲來源於犀牛,犀牛有喜歡出沒沼澤之間。因此吳地很榮幸看到了很多犀牛在常縣亂跑。這種兇猛的神獸,一個兩個人真心不一定能搞定。吳國稱霸天下的兩大力量來淵一個是赫赫有名的“吳國幹戈”,那一句男兒何不帶吳鉤,道盡了吳國幹戈的犀利程度和曆史影響力。或許也隻有臥薪嚐膽的勾踐把吳國技術學了一個遍,所打造的越國幹戈才能力壓吳國幹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