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白公勝
我要揍的勾踐生活不能自理! 作者:作者二三子行不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23章 白公勝
範蠡皺眉,但想著這一路上謠言四起,就連姑蘇都不願意開門迎接,他也就知道吳國人的忌憚和防範,因此很快就笑著說“此次,下臣奉越王諭旨,北上黃池支援,希望二公子能借糧食三萬石。”
吳地一聽,點點頭,但很快一愣,媽的,你一句話就騙了我三萬石糧食,想得美,於是急忙道“範先生有所不知,最近江北水患嚴重,江西更嚴重,國庫早已沒有餘糧,僅剩的也需要支援父王北上爭霸,恕小子有心無力,不過我聽說宋國倒是一片繁忙季節,可以到宋國(商丘一代的一個大國)求取。”
範蠡此前早就看著吳地帶著八千虎賁軍,軍陣嚴明,知道邗城有備,不敢輕視。
此時還不是他亮劍的時候,畢竟現在夫差估計還剛剛抵達黃池,隻要還沒有和晉國撕破了,越國就不能過快動手,不然吳王快馬加鞭,不到一個月就能迅速返迴。畢竟黃池就在濟水泮,而濟水又和泗水相連,泗水又是淮水最大的支流,以吳軍龐大的水運能力,順江而下,迅速返迴並不困難。
自己北上可是要讓晉國和吳國兩虎相爭,最後兩敗俱傷,吳國是越王當前敵人,而晉國卻是越國稱霸以後最大的敵人。
自然如果能做的更多那就更好了。
最終兩人接觸是短暫的,由於吳地不歡迎範蠡大軍進城,甚至嚴禁他們靠近城池,要他們在邗溝東紮營,範蠡也沒有自討沒趣,就沿邗溝乘船北上。心中憋屈的同時,還帶著對膽小如鼠的吳地的蔑視離開。
看著範蠡大軍浩浩蕩蕩北上,吳地歎了口氣“此去北上,範蠡居心叵測,父王沒有防備,必然吃虧,軍師,你說我該怎麽辦”。
升職為全軍軍師的張道衍道“吳王大軍就是公子的利劍,損失太嚴重不好。殿下此時既然在南方部署已經完成,不如親率五千騎兵連夜北上,無需出現,隻需監視住範蠡即可”。
吳地點頭“可是南岸當如何”。
“按照原定計劃即可,不日我親自帶三千虎賁營南下,分兵防守延陵和朱方城(吳國擁有581年曆史古都,位於鎮江一帶)。一旦有變,可盡起五千虎賁側翼,避免姑蘇城破。\\\"
”“那楚國?”。“楚國主力必然是白公勝,此人最大理想是為父報仇,滅亡鄭國,我們隻需派遣使者和他約定助他滅鄭,自然無甚傷害,反而是江西一郡,麵對主戰的鄂邑(武漢東)大夫威脅,恐怕危險異常,這是變局。”
吳地也沒辦法兵力就這點,相比起楚國20萬大軍虎視眈眈,自己分散的兵力確實首尾難顧。
“我能給許承的,都給他了,至於能否勝利,全看天意”。
張道衍道“如果鄂邑大夫三萬來犯,徐大夫應該能守住,但是如果是五萬,能堅持數月,但是如果是十萬,甚至更多,恐怕朝不保夕,與其碰運氣去賭,殿下還不如把國君的主力帶迴來。如此聞訊的楚軍自然收兵撤退,因此破局關鍵還是黃池”。吳地點頭。
“不過此前,我們還需要解決一個隱患,那就是白公勝”。張道衍麵色陰沉,很顯然在算計著某個人。
陰曆的六月,華夏大地早已經炎熱的能烤熟雞蛋。
這時間,馳道上麵,迎來了一股洪流,他不是大水,卻比洪水還要兇猛,他就是吳地親率的五千騎兵。
戰國時期,雖然全國都普遍地廣人稀,可是馴養一支上萬人的騎兵隊伍,卻並不是簡單的事情,這不是馬場占據大量肥沃土地的事情,而是一匹戰馬成長,需要三年以上,其中需要吃喝拉撒,所費不小。除此外十裏挑一的戰馬,需要準備至少十萬匹馬駒準備挑選,有問題的都需要清除淘汰。
再然後才是給他準備各種造價不菲的馬上工具。
這一時期,能成為一流強國有三個標準,戰車千乘,帶甲十萬,騎萬騎。
其中最後一個就是騎兵上萬,對於小國,根本養不起上萬騎兵需要的戰馬和騎兵。甚至連讓國民人人(僅限壯丁,平均五個裏麵選一個)披甲都難以承受,而戰車就是春秋時期的核武器,必須要有,多少決定你的威懾力。
吳地手上的五千騎,就相當於吳國一半的騎兵掌握在手裏,決定不是一隻弱旅。
更何況八個多月來,他為騎兵秘密打造了很多武器,這些都是造價高昂,沒辦法,冶鐵技術落後,要打造一點東西,真心不容易。
“軍師,您這就去吧,我在合肥等你,如果白公不答應,我們就得做最壞的部署”。領頭的吳地對身邊的張道衍說。
張道衍帶了一隊騎兵急忙趕去目的的---巢邑。
這裏也叫白地,自從熊勝在伍子胥幫助下,在楚國丞相子西懷著愧疚的心的接納下,把他接迴楚國,就被派往邊界擔任防禦使,到如今已經快六年了。
他的勢力早已經超過了巢邑,遍布整個大別山以東。
這些年白公在幹什麽,招賢納士,馴養死士,而其中最為文武雙全,足智多謀的要數石乞。
當張道衍喬裝打扮來到這裏,接待他的就是石乞。
然後在石乞引薦下,一同來到金碧輝煌的白公府。
巢邑位於合肥西南,南麵就是遼闊的巢湖,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尤其是白公勝鎮守這裏後,不惜代價經驗,更是讓張道衍不住點頭,“伍相國果然厲害,名師出高徒呀”。張道衍也必須承認能被兵聖孫武稱讚的伍子胥絕非等閑,也正是伍子胥太厲害,才讓他更加瞧不起自斷臂膀的夫差。
據說伍子胥沒死前,範蠡文種都是徹夜難眠,坐立不安。可見伍子胥的威懾力。
“吳王後悔了,恐怕已經太遲了”。石乞冷笑,雖然他自視甚高,可是他自覺能力比起白公勝,還是遜色一籌,更何況白公勝時常感慨,他的能力遠不及伍相國十分之一。因此,對於兩年前被殺害的伍子胥也是抱不平的。
“非也非也,吳王是否後悔,我不得而知,也不關心,我來的目的,隻是為了我的主公,也就是兩江司馬公子地而來,他的利益,才是我的追求”。
石乞若有所思,對於王室內部爭權奪利,他已經見慣不慣了,畢竟白公勝,在不是白公的時候,是流浪楚國以外數十年的“公孫勝”。是其中失敗者的典型下場。
石乞很快聽出了張道衍話中深意。
很快他們見到了隻比夫差年輕一點的中年儒生打扮的白公勝。
張道衍看著這個人,很快就被他鷹視狼顧的眼神刺痛,此人絕非等閑,而且極度不安於現狀。
這絕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
白公勝懶洋洋的對他說“聽石乞說,你是為了公子地而來,我這人很忙,不希望繞太多彎子,你就直說,你們主子能給我什麽,能幫助我什麽,而我要付出什麽”。
張道衍並不著急,很快他就看到隨便丟在案幾上麵的楚王詔令,上麵的額內容。他隻看了幾個字,就猜到八九不離十,那應該是楚王讓白公配合越軍攻打吳國的詔令。
“小人來自山野,速來聽白地百姓稱頌殿下是一個孝順的公子,尤為仰慕,沒想到殿下還是一個快人快語的人,我也不矯情,我主派我來,隻為兩家友好,想必白公也很關注我國,我主速來反對吳王北上爭霸而輕視越國,此次眼看著我國國君中了越國計謀,孤軍北上,無力迴天,但是又不想吳國就此滅亡,因此隻能積蓄力量,決死拚搏,白公應該也打聽清楚,我主有精兵七萬,是吳王專門用來防範對付楚國的。我主素來仰慕殿下威德仁孝,不願意兩家拚死,因此願意與白公修好,互不相爭。”
白公勝看著張道衍,眯著眼,道“我有什麽好處?\\\"
”“第一,如果殿下攻擊我們,我主就不得不調集七萬大軍和殿下爭鋒,殿下也知道,吳軍畢竟是伍相國和孫子聯手打造的精銳之師,茹軍三萬,我軍七萬,互相絞殺,兩敗俱傷,白白便宜了中原群雄和越國。尤其是鄭國,你不覺得現在的鄭公太過於瀟灑,一個殺人兇手,卻能安然享樂,而殿下的父親卻隻能在冰冷的墳墓裏怨憤,作為他唯一的兒子,你不覺得這不值得”。
“第二,隻要殿下不強攻我軍,我們就必然南下和越國爭鋒,這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故呀”。
白公勝心動,有野心的人誰不想保存實力呀。但是他還是沒有既得利益,因此並沒有點頭。但已經願意和張道衍好好說說。
“第三,去年我得知殿下興兵伐鄭,卻由於令尹子西(全名,鬥宜申)故意拖延戰績,最終無功而返,我猜殿下頗有父仇難報的悲屈吧,我為殿下謀劃,要想報複仇敵,以殿下現有的實力,根本難以做到,因為殿下前麵有幾座大山,第一你不是楚王,因此你不能號令天下,號令楚國,隻有掌控住楚國的實力,殿下才能覆滅鄭國,而這又是令尹子西不能答應的,因為鄭國又是楚國的附屬國。因此第二你需要鏟除子西,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我主幫助,比如殿下可以先奪柏舉以東(就是大別山以東),這裏可以興兵三萬,有了三萬大軍,甚至更多,殿下就能借口迴郢都清君側,而要做到這點,就需要借助我主的手除掉柏舉以東一些不臣服殿下的郢都監視的眼睛。而我主很願意配合殿下掌握柏舉以東的實權,至於未來殿下能否那會屬於您的父親還有你的東西,那就是看您聚集的實力的問題。”
石乞道“當真”“可以擊掌盟誓”。
白公勝心動了,有了吳國的配合,他掌握東部各縣實權那就能更快一點,隻要鏟除幾個縣大夫,他就能完全掌握東部各縣。相比之下和吳國死磕,他確實並無好處。
因此道“先生能做主”,張道衍道“我是我主首席軍師,自然可以做主,這是我主書信”。他拿來吳地書信,石乞看了一眼,對白公點點頭,白公道“既然如此,那我們就是朋友,不過楚王的命令我還是要聽得,一個月後,也就是七月中旬左右,我們會配合越軍先動手,吸引吳軍留守主力西進,以便越軍偷襲姑蘇。我們白地大軍三萬迴直撲夫椒,在夫椒我們有一戰。而我需要你們為我除掉六縣(今六安市)大夫,如果慎地(慎邑,位於安徽潁上縣西北)大夫來了,也一並給我除掉。他們都是葉公高的走狗”
當年極力反對子西迎他迴楚國的就是葉公一家子,不論是死了的前大司馬(楚國的大將軍,地位僅次於楚王和令尹,是第三號實權人物)沈伊戎,還是繼承他衣缽的子高(由於封地在宛郡葉縣得名--葉公高,都是楚國王族子弟),都是反對他的。尤其是葉公高對他的監視就一直沒有停過。
正是這種危機感,他們才會毫不猶豫勾結吳國除掉這些人。
張道衍最終滿意的走了,而石乞和白公勝卻很快召集黨羽密謀。核心就是擴大勢力,目的是控製楚國。
不過石乞和白公勝兩人又產生意見,石乞認為應該謀朝篡位,扶持白公勝為楚王,一勞永逸。
白公勝卻由於年紀大了,加上那個年紀不大的弟弟楚惠王熊章對他還好,不忍加害。
但有一點,他們對子西和葉公等人的怨恨那簡直罄竹難書。
範蠡皺眉,但想著這一路上謠言四起,就連姑蘇都不願意開門迎接,他也就知道吳國人的忌憚和防範,因此很快就笑著說“此次,下臣奉越王諭旨,北上黃池支援,希望二公子能借糧食三萬石。”
吳地一聽,點點頭,但很快一愣,媽的,你一句話就騙了我三萬石糧食,想得美,於是急忙道“範先生有所不知,最近江北水患嚴重,江西更嚴重,國庫早已沒有餘糧,僅剩的也需要支援父王北上爭霸,恕小子有心無力,不過我聽說宋國倒是一片繁忙季節,可以到宋國(商丘一代的一個大國)求取。”
範蠡此前早就看著吳地帶著八千虎賁軍,軍陣嚴明,知道邗城有備,不敢輕視。
此時還不是他亮劍的時候,畢竟現在夫差估計還剛剛抵達黃池,隻要還沒有和晉國撕破了,越國就不能過快動手,不然吳王快馬加鞭,不到一個月就能迅速返迴。畢竟黃池就在濟水泮,而濟水又和泗水相連,泗水又是淮水最大的支流,以吳軍龐大的水運能力,順江而下,迅速返迴並不困難。
自己北上可是要讓晉國和吳國兩虎相爭,最後兩敗俱傷,吳國是越王當前敵人,而晉國卻是越國稱霸以後最大的敵人。
自然如果能做的更多那就更好了。
最終兩人接觸是短暫的,由於吳地不歡迎範蠡大軍進城,甚至嚴禁他們靠近城池,要他們在邗溝東紮營,範蠡也沒有自討沒趣,就沿邗溝乘船北上。心中憋屈的同時,還帶著對膽小如鼠的吳地的蔑視離開。
看著範蠡大軍浩浩蕩蕩北上,吳地歎了口氣“此去北上,範蠡居心叵測,父王沒有防備,必然吃虧,軍師,你說我該怎麽辦”。
升職為全軍軍師的張道衍道“吳王大軍就是公子的利劍,損失太嚴重不好。殿下此時既然在南方部署已經完成,不如親率五千騎兵連夜北上,無需出現,隻需監視住範蠡即可”。
吳地點頭“可是南岸當如何”。
“按照原定計劃即可,不日我親自帶三千虎賁營南下,分兵防守延陵和朱方城(吳國擁有581年曆史古都,位於鎮江一帶)。一旦有變,可盡起五千虎賁側翼,避免姑蘇城破。\\\"
”“那楚國?”。“楚國主力必然是白公勝,此人最大理想是為父報仇,滅亡鄭國,我們隻需派遣使者和他約定助他滅鄭,自然無甚傷害,反而是江西一郡,麵對主戰的鄂邑(武漢東)大夫威脅,恐怕危險異常,這是變局。”
吳地也沒辦法兵力就這點,相比起楚國20萬大軍虎視眈眈,自己分散的兵力確實首尾難顧。
“我能給許承的,都給他了,至於能否勝利,全看天意”。
張道衍道“如果鄂邑大夫三萬來犯,徐大夫應該能守住,但是如果是五萬,能堅持數月,但是如果是十萬,甚至更多,恐怕朝不保夕,與其碰運氣去賭,殿下還不如把國君的主力帶迴來。如此聞訊的楚軍自然收兵撤退,因此破局關鍵還是黃池”。吳地點頭。
“不過此前,我們還需要解決一個隱患,那就是白公勝”。張道衍麵色陰沉,很顯然在算計著某個人。
陰曆的六月,華夏大地早已經炎熱的能烤熟雞蛋。
這時間,馳道上麵,迎來了一股洪流,他不是大水,卻比洪水還要兇猛,他就是吳地親率的五千騎兵。
戰國時期,雖然全國都普遍地廣人稀,可是馴養一支上萬人的騎兵隊伍,卻並不是簡單的事情,這不是馬場占據大量肥沃土地的事情,而是一匹戰馬成長,需要三年以上,其中需要吃喝拉撒,所費不小。除此外十裏挑一的戰馬,需要準備至少十萬匹馬駒準備挑選,有問題的都需要清除淘汰。
再然後才是給他準備各種造價不菲的馬上工具。
這一時期,能成為一流強國有三個標準,戰車千乘,帶甲十萬,騎萬騎。
其中最後一個就是騎兵上萬,對於小國,根本養不起上萬騎兵需要的戰馬和騎兵。甚至連讓國民人人(僅限壯丁,平均五個裏麵選一個)披甲都難以承受,而戰車就是春秋時期的核武器,必須要有,多少決定你的威懾力。
吳地手上的五千騎,就相當於吳國一半的騎兵掌握在手裏,決定不是一隻弱旅。
更何況八個多月來,他為騎兵秘密打造了很多武器,這些都是造價高昂,沒辦法,冶鐵技術落後,要打造一點東西,真心不容易。
“軍師,您這就去吧,我在合肥等你,如果白公不答應,我們就得做最壞的部署”。領頭的吳地對身邊的張道衍說。
張道衍帶了一隊騎兵急忙趕去目的的---巢邑。
這裏也叫白地,自從熊勝在伍子胥幫助下,在楚國丞相子西懷著愧疚的心的接納下,把他接迴楚國,就被派往邊界擔任防禦使,到如今已經快六年了。
他的勢力早已經超過了巢邑,遍布整個大別山以東。
這些年白公在幹什麽,招賢納士,馴養死士,而其中最為文武雙全,足智多謀的要數石乞。
當張道衍喬裝打扮來到這裏,接待他的就是石乞。
然後在石乞引薦下,一同來到金碧輝煌的白公府。
巢邑位於合肥西南,南麵就是遼闊的巢湖,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尤其是白公勝鎮守這裏後,不惜代價經驗,更是讓張道衍不住點頭,“伍相國果然厲害,名師出高徒呀”。張道衍也必須承認能被兵聖孫武稱讚的伍子胥絕非等閑,也正是伍子胥太厲害,才讓他更加瞧不起自斷臂膀的夫差。
據說伍子胥沒死前,範蠡文種都是徹夜難眠,坐立不安。可見伍子胥的威懾力。
“吳王後悔了,恐怕已經太遲了”。石乞冷笑,雖然他自視甚高,可是他自覺能力比起白公勝,還是遜色一籌,更何況白公勝時常感慨,他的能力遠不及伍相國十分之一。因此,對於兩年前被殺害的伍子胥也是抱不平的。
“非也非也,吳王是否後悔,我不得而知,也不關心,我來的目的,隻是為了我的主公,也就是兩江司馬公子地而來,他的利益,才是我的追求”。
石乞若有所思,對於王室內部爭權奪利,他已經見慣不慣了,畢竟白公勝,在不是白公的時候,是流浪楚國以外數十年的“公孫勝”。是其中失敗者的典型下場。
石乞很快聽出了張道衍話中深意。
很快他們見到了隻比夫差年輕一點的中年儒生打扮的白公勝。
張道衍看著這個人,很快就被他鷹視狼顧的眼神刺痛,此人絕非等閑,而且極度不安於現狀。
這絕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
白公勝懶洋洋的對他說“聽石乞說,你是為了公子地而來,我這人很忙,不希望繞太多彎子,你就直說,你們主子能給我什麽,能幫助我什麽,而我要付出什麽”。
張道衍並不著急,很快他就看到隨便丟在案幾上麵的楚王詔令,上麵的額內容。他隻看了幾個字,就猜到八九不離十,那應該是楚王讓白公配合越軍攻打吳國的詔令。
“小人來自山野,速來聽白地百姓稱頌殿下是一個孝順的公子,尤為仰慕,沒想到殿下還是一個快人快語的人,我也不矯情,我主派我來,隻為兩家友好,想必白公也很關注我國,我主速來反對吳王北上爭霸而輕視越國,此次眼看著我國國君中了越國計謀,孤軍北上,無力迴天,但是又不想吳國就此滅亡,因此隻能積蓄力量,決死拚搏,白公應該也打聽清楚,我主有精兵七萬,是吳王專門用來防範對付楚國的。我主素來仰慕殿下威德仁孝,不願意兩家拚死,因此願意與白公修好,互不相爭。”
白公勝看著張道衍,眯著眼,道“我有什麽好處?\\\"
”“第一,如果殿下攻擊我們,我主就不得不調集七萬大軍和殿下爭鋒,殿下也知道,吳軍畢竟是伍相國和孫子聯手打造的精銳之師,茹軍三萬,我軍七萬,互相絞殺,兩敗俱傷,白白便宜了中原群雄和越國。尤其是鄭國,你不覺得現在的鄭公太過於瀟灑,一個殺人兇手,卻能安然享樂,而殿下的父親卻隻能在冰冷的墳墓裏怨憤,作為他唯一的兒子,你不覺得這不值得”。
“第二,隻要殿下不強攻我軍,我們就必然南下和越國爭鋒,這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故呀”。
白公勝心動,有野心的人誰不想保存實力呀。但是他還是沒有既得利益,因此並沒有點頭。但已經願意和張道衍好好說說。
“第三,去年我得知殿下興兵伐鄭,卻由於令尹子西(全名,鬥宜申)故意拖延戰績,最終無功而返,我猜殿下頗有父仇難報的悲屈吧,我為殿下謀劃,要想報複仇敵,以殿下現有的實力,根本難以做到,因為殿下前麵有幾座大山,第一你不是楚王,因此你不能號令天下,號令楚國,隻有掌控住楚國的實力,殿下才能覆滅鄭國,而這又是令尹子西不能答應的,因為鄭國又是楚國的附屬國。因此第二你需要鏟除子西,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我主幫助,比如殿下可以先奪柏舉以東(就是大別山以東),這裏可以興兵三萬,有了三萬大軍,甚至更多,殿下就能借口迴郢都清君側,而要做到這點,就需要借助我主的手除掉柏舉以東一些不臣服殿下的郢都監視的眼睛。而我主很願意配合殿下掌握柏舉以東的實權,至於未來殿下能否那會屬於您的父親還有你的東西,那就是看您聚集的實力的問題。”
石乞道“當真”“可以擊掌盟誓”。
白公勝心動了,有了吳國的配合,他掌握東部各縣實權那就能更快一點,隻要鏟除幾個縣大夫,他就能完全掌握東部各縣。相比之下和吳國死磕,他確實並無好處。
因此道“先生能做主”,張道衍道“我是我主首席軍師,自然可以做主,這是我主書信”。他拿來吳地書信,石乞看了一眼,對白公點點頭,白公道“既然如此,那我們就是朋友,不過楚王的命令我還是要聽得,一個月後,也就是七月中旬左右,我們會配合越軍先動手,吸引吳軍留守主力西進,以便越軍偷襲姑蘇。我們白地大軍三萬迴直撲夫椒,在夫椒我們有一戰。而我需要你們為我除掉六縣(今六安市)大夫,如果慎地(慎邑,位於安徽潁上縣西北)大夫來了,也一並給我除掉。他們都是葉公高的走狗”
當年極力反對子西迎他迴楚國的就是葉公一家子,不論是死了的前大司馬(楚國的大將軍,地位僅次於楚王和令尹,是第三號實權人物)沈伊戎,還是繼承他衣缽的子高(由於封地在宛郡葉縣得名--葉公高,都是楚國王族子弟),都是反對他的。尤其是葉公高對他的監視就一直沒有停過。
正是這種危機感,他們才會毫不猶豫勾結吳國除掉這些人。
張道衍最終滿意的走了,而石乞和白公勝卻很快召集黨羽密謀。核心就是擴大勢力,目的是控製楚國。
不過石乞和白公勝兩人又產生意見,石乞認為應該謀朝篡位,扶持白公勝為楚王,一勞永逸。
白公勝卻由於年紀大了,加上那個年紀不大的弟弟楚惠王熊章對他還好,不忍加害。
但有一點,他們對子西和葉公等人的怨恨那簡直罄竹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