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注釋
[1]帝俄時期的妓女執照。
[2]指列氏溫度。列氏三十度相當於攝氏三十七點五度。
[3]原文為法語。
[4]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英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既為階級的不平等辯護,又主張人人有權享用天然資源。
[5]亨利·喬治(1839—1897),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發展了斯賓塞關於土地的學說,提出土地收歸國有的理論。托爾斯泰熱烈擁護這一主張。
[6]比裏當,法國14世紀哲學家。寫過一篇寓言,說有一匹驢子看到兩捆完全相同的幹草,不知道該吃哪一捆好,結果餓死。
[7]宗教派別。18世紀末出現於俄國。宣揚用閹割的辦法,擺脫肉欲,拯救靈魂。
[8]皇像。
[9]卡秋莎的大名。
[10]龍勃羅梭(1835—1909),意大利精神病學者。提出先天犯罪說。
[11]塔爾德(1843—1904),法國社會學家,刑事學家。
[12]沙爾科(1825—1893),法國神經病理學家,曾著書論述催眠術。
[13]拉伯雷(1494—1553),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巨人傳》。
[14]米佳是聶赫留朵夫的名字德米特裏的愛稱。
[15]在帝俄時代,證券的息票可以當現錢流通。
[16]自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說《多餘人日記》。
[17]非洲的一個民族。
[18]此處有差錯。那一年卡秋莎是十六歲,這時是二十七歲,應為十一年前。
[19]米開朗琪羅(1475—1564),意大利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摩西》是他的著名雕塑。
[20]帝俄官府發薪的日子。
[21]約翰·霍華德(1726—1790),英國慈善家,曾為改良監獄製度進行活動。
[22]聶赫留朵夫的母親。
[23]指《新約·路加福音》中從良的妓女。
[24]1881年3月1日民意黨刺殺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事件。
[25]19世紀上半葉高加索山區少數民族多次起義反抗沙皇統治,遭到殘酷鎮壓。
[26]波蘭當時是帝俄屬地。1830年波蘭人民起義,遭到殘酷鎮壓。
[27]貞德(1412—1431),法國女英雄。
[28]19世紀60年代,是俄國資產階級自由派興盛時期。
[29]少年侍從是帝俄宮廷的一種低級職稱。不是職務。
[30]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叔本華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斯賓塞是19世紀英國社會學家,孔德是19世紀法國哲學家,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批判過基督教。
[31]黑格爾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維奈是19世紀瑞士神學家,霍米雅科夫是19世紀俄國斯拉夫派理論家,他們都從不同角度出發肯定基督教義。
[32]本義是:活煮的龍蝦味道鮮美,人喜歡吃。
[33]《茶花女》敘述的是一個妓女的愛情故事;瑪麗艾特認為這和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關係有相似之處。
[34]梭羅(1817—1862),美國作家和思想家,具有鮮明的反奴隸製思想。
[35]關於龍勃羅梭和塔爾德,請參看本書第一部第二十一章注解。嘉羅法洛(生於1852年)和費裏(1856—1929),都是意大利犯罪學家龍勃羅梭的信徒。李斯特(1789—1846),德國經濟學家。摩德斯萊(1835—1918),英國心理學家。
[36]指前麵第二十七章結尾所提到的答案。
[37]見《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7章第3節:“為什麽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38]18世紀80年代初期,有一批犯人被押著從布特爾監獄到下諾夫哥羅德車站的時候,一天裏就有五名犯人中暑死亡。——作者注。
[39]17世紀和18世紀俄國農民起義的著名領袖。
[40]俄羅斯諺語。
[41]俄國民粹派革命者大都出身於貴族,在流放中享有坐車的權利。
[42]這件事在德·阿·李尼約夫的《在旅站上》有描寫。——作者注
[43]指俄國六七十年代的民粹派革命運動。
[44]指民意黨1881年3月1日刺殺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事件。
[45]此處應為蘭采娃。
[46]俄國農民自卷的煙卷兒,形似狗腿。
[47]阿拉哥(1786—1853),法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
[48]指《資本論》第一卷。俄譯本出版於1872年。
[49]13世紀天主教教廷設立的機構,殘酷地鎮壓異教徒,同時也迫害進步的思想家和科學家。
[50]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派實行革命恐怖手段。
[51]1839年至1884年間在彼得堡出版的政治、學術、文學綜合性月刊。
[52]見本書第二部第二十一章。
[53]指1882年至1898年法國侵略越南北部的戰爭。“東京”是當時歐洲人對越南北部的稱唿。
[54]當時的英國首相。執行殖民政策。1882年出兵占領埃及。
[55]原文是英語。
[56]原文是英語。
[57]見《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5章。
[58]意即“廢物”。
[59]《馬太福音》第21章第33節起到第41節止:“(耶穌說:)你們再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了籬笆,裏麵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仆人,到園戶那裏去收果子。園戶拿住仆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主人又打發別的仆人,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裏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占他的產業。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園主來時候,要怎樣處置這些園戶呢?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
[60]《馬太福音》第6章:“(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瑪門(指“財利”)。……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
[1]帝俄時期的妓女執照。
[2]指列氏溫度。列氏三十度相當於攝氏三十七點五度。
[3]原文為法語。
[4]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英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既為階級的不平等辯護,又主張人人有權享用天然資源。
[5]亨利·喬治(1839—1897),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發展了斯賓塞關於土地的學說,提出土地收歸國有的理論。托爾斯泰熱烈擁護這一主張。
[6]比裏當,法國14世紀哲學家。寫過一篇寓言,說有一匹驢子看到兩捆完全相同的幹草,不知道該吃哪一捆好,結果餓死。
[7]宗教派別。18世紀末出現於俄國。宣揚用閹割的辦法,擺脫肉欲,拯救靈魂。
[8]皇像。
[9]卡秋莎的大名。
[10]龍勃羅梭(1835—1909),意大利精神病學者。提出先天犯罪說。
[11]塔爾德(1843—1904),法國社會學家,刑事學家。
[12]沙爾科(1825—1893),法國神經病理學家,曾著書論述催眠術。
[13]拉伯雷(1494—1553),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巨人傳》。
[14]米佳是聶赫留朵夫的名字德米特裏的愛稱。
[15]在帝俄時代,證券的息票可以當現錢流通。
[16]自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說《多餘人日記》。
[17]非洲的一個民族。
[18]此處有差錯。那一年卡秋莎是十六歲,這時是二十七歲,應為十一年前。
[19]米開朗琪羅(1475—1564),意大利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摩西》是他的著名雕塑。
[20]帝俄官府發薪的日子。
[21]約翰·霍華德(1726—1790),英國慈善家,曾為改良監獄製度進行活動。
[22]聶赫留朵夫的母親。
[23]指《新約·路加福音》中從良的妓女。
[24]1881年3月1日民意黨刺殺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事件。
[25]19世紀上半葉高加索山區少數民族多次起義反抗沙皇統治,遭到殘酷鎮壓。
[26]波蘭當時是帝俄屬地。1830年波蘭人民起義,遭到殘酷鎮壓。
[27]貞德(1412—1431),法國女英雄。
[28]19世紀60年代,是俄國資產階級自由派興盛時期。
[29]少年侍從是帝俄宮廷的一種低級職稱。不是職務。
[30]伏爾泰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叔本華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斯賓塞是19世紀英國社會學家,孔德是19世紀法國哲學家,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批判過基督教。
[31]黑格爾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維奈是19世紀瑞士神學家,霍米雅科夫是19世紀俄國斯拉夫派理論家,他們都從不同角度出發肯定基督教義。
[32]本義是:活煮的龍蝦味道鮮美,人喜歡吃。
[33]《茶花女》敘述的是一個妓女的愛情故事;瑪麗艾特認為這和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關係有相似之處。
[34]梭羅(1817—1862),美國作家和思想家,具有鮮明的反奴隸製思想。
[35]關於龍勃羅梭和塔爾德,請參看本書第一部第二十一章注解。嘉羅法洛(生於1852年)和費裏(1856—1929),都是意大利犯罪學家龍勃羅梭的信徒。李斯特(1789—1846),德國經濟學家。摩德斯萊(1835—1918),英國心理學家。
[36]指前麵第二十七章結尾所提到的答案。
[37]見《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7章第3節:“為什麽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38]18世紀80年代初期,有一批犯人被押著從布特爾監獄到下諾夫哥羅德車站的時候,一天裏就有五名犯人中暑死亡。——作者注。
[39]17世紀和18世紀俄國農民起義的著名領袖。
[40]俄羅斯諺語。
[41]俄國民粹派革命者大都出身於貴族,在流放中享有坐車的權利。
[42]這件事在德·阿·李尼約夫的《在旅站上》有描寫。——作者注
[43]指俄國六七十年代的民粹派革命運動。
[44]指民意黨1881年3月1日刺殺沙皇亞曆山大二世事件。
[45]此處應為蘭采娃。
[46]俄國農民自卷的煙卷兒,形似狗腿。
[47]阿拉哥(1786—1853),法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
[48]指《資本論》第一卷。俄譯本出版於1872年。
[49]13世紀天主教教廷設立的機構,殘酷地鎮壓異教徒,同時也迫害進步的思想家和科學家。
[50]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雅各賓派實行革命恐怖手段。
[51]1839年至1884年間在彼得堡出版的政治、學術、文學綜合性月刊。
[52]見本書第二部第二十一章。
[53]指1882年至1898年法國侵略越南北部的戰爭。“東京”是當時歐洲人對越南北部的稱唿。
[54]當時的英國首相。執行殖民政策。1882年出兵占領埃及。
[55]原文是英語。
[56]原文是英語。
[57]見《新約全書·馬太福音》第5章。
[58]意即“廢物”。
[59]《馬太福音》第21章第33節起到第41節止:“(耶穌說:)你們再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了籬笆,裏麵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仆人,到園戶那裏去收果子。園戶拿住仆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主人又打發別的仆人,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裏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占他的產業。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園主來時候,要怎樣處置這些園戶呢?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
[60]《馬太福音》第6章:“(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侍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瑪門(指“財利”)。……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