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28)


    28


    許多史學家說,法軍沒有在鮑羅金諾戰役中取勝,因為拿破侖傷風了,要是他沒有傷風,那麽他在戰鬥前和戰鬥中發布的命令一定會更加天才橫溢,俄國就會滅亡,世界麵貌就會改觀。有些史學家認為,俄國的建立是靠一個人——彼得大帝——的意誌,而法國由共和變為帝國、法軍開進俄國,也是靠一個人——拿破侖——的意誌,他們認為俄國之所以能成為強國,是因為8月26日拿破侖得了重傷風。這些史學家做出這樣的論斷是必然的。


    如果鮑羅金諾一戰的發生與否是由拿破侖的意誌決定的,如果發布這項或那項命令也是由他的意誌決定的,那麽,是影響他意誌的傷風拯救了俄國,而那個在8月24日忘記把防水靴拿給拿破侖的近侍則是俄國的救星。按照這種邏輯,這樣的論斷無疑是正確的,就像伏爾泰開玩笑所說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對什麽而發),巴托羅繆的屠殺[107]是查理九世發胃病所致。然而,有人不信俄國的形成是靠彼得大帝一人的意誌,法蘭西帝國的形成和對俄國開戰是靠拿破侖一人的意誌,他們認為這種論斷不僅荒謬絕倫,而且違反人類實際生活。至於曆史事件的原因問題,他們另有解釋,那就是人間萬事都是由上帝注定,也取決於參與其事的所有人的意誌,而拿破侖對這些事件的影響隻是表麵的、虛假的。


    假設巴托羅繆之夜的屠殺並非出於發布命令的查理九世的意誌(盡管命令是他發的),他隻是發布了命令而已,這種假設看來是荒謬的;同樣,假設鮑羅金諾八萬人的屠殺不是出於拿破侖的意誌(盡管他發了開戰和指揮戰鬥的命令),他隻是發布了命令而已,這種假設看來也是荒謬的,雖然如此,但是作為人的自尊心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即使不比偉大的拿破侖更偉大,也決不比他渺小,而曆史的研究則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在鮑羅金諾會戰中,拿破侖沒有向誰開過槍,也沒有打死過一個人。這一切都是士兵做的,因此殺人的不是他。


    在鮑羅金諾會戰中,法國兵殺俄國兵不是由於拿破侖的命令,而是出於他們自己的願望。全體軍人:法國人、意大利人、德國人、波蘭人,由於長年征戰,全都衣衫襤褸,又饑又乏,一看見有軍隊擋住他們去莫斯科的道路,覺得“酒瓶既已打開,就得一飲而盡”。現在要是拿破侖禁止他們同俄國人打仗,他們就會先把他打死,然後再同俄國人打,因為他們非打不可。


    他們聽到拿破侖在命令中提到,後代將會記得他們參加過莫斯科戰役,以此來安慰他們所遭受的傷亡,他們就大聲唿喊“皇帝萬歲”,就像他們看見畫上拿棒捅地球的男孩時高唿“皇帝萬歲”一樣,也像他們不論聽到什麽就高唿“皇帝萬歲”一樣。他們除了喊著“皇帝萬歲”前去打仗,以便用莫斯科征服者的身份去獲得食物和休息,就再也沒有事可做了。因此,他們殘殺同類並非由於拿破侖的命令。


    指揮整個會戰的也不是拿破侖,因為他的部署完全沒有被執行,而且在戰鬥過程中他也完全不知道前麵的情況。因此,這些人互相殘殺,並不是遵照拿破侖的意誌,而是根據幾十萬參加共同戰鬥的人的意誌。隻有拿破侖一個人認為,一切都是由他的意誌決定的。因此拿破侖有沒有得傷風,並不比一個輜重兵有沒有得傷風更有曆史意義。


    有些作者說,由於拿破侖得了傷風,他的部署和命令就不像他以前的部署和命令那樣好,這完全是胡扯,因此拿破侖8月26日的傷風就更無關緊要了。


    前麵抄錄的作戰部署一點兒也不比以前打勝仗的部署差,甚至更好些。戰鬥中所臆想的命令也不比以前的差,而是同以前的一樣好。這些部署和命令之所以顯得比以前的差,隻因為鮑羅金諾戰役是拿破侖第一次沒有取勝的戰役。所有最出色的、經過深思熟慮的部署和命令,如果執行的結果沒有取得戰鬥勝利,軍事專家就會煞有介事地加以批評,認為這些部署和命令很糟。所有最糟糕的部署和命令,如果執行的結果打了勝仗,態度嚴肅的作者就會連篇累牘地指出它們的優點而大加讚揚。


    威羅特在奧斯特裏茨戰役中的部署就是這類作品的典範,但還是有人批評它,不過隻是批評它過於煩瑣。


    拿破侖在鮑羅金諾戰役中執行政權代表的任務,就同他在其他戰役中一樣出色,甚至更出色。他沒有做過任何有害於戰鬥的事;他聽取最合理的意見;他沒有糊塗,沒有自相矛盾,沒有驚慌失措,沒有逃離戰場,卻發揮他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才能,鎮定自若地扮演了他貌似統帥的角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爭與和平(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俄)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俄)列夫·托爾斯泰並收藏戰爭與和平(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