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1)
1
拿破侖之所以發動對俄戰爭,是因為他不能不去德累斯頓,不能不被榮耀衝昏頭腦,不能不穿上波蘭軍服,不能不受六月早晨的鼓舞而野心勃勃,不能不先在庫拉金麵前、後在巴拉歇夫麵前大發雷霆。
亞曆山大之所以拒絕一切談判,是因為他覺得受了侮辱。巴克萊·德·托裏之所以力求用最高明的方法指揮軍隊,是因為他要恪盡職守,並博取偉大統帥的名聲。尼古拉之所以躍馬向法軍衝鋒,是因為他無法克製在曠野上疾馳的欲望。同樣,無數參戰的人也都各憑自己的性格、習慣、條件和目的而行動。他們又恐懼,又虛榮,又快樂,又憤怒,他們議論紛紛,自以為了解他們的行為,而且是在為自己行動,其實他們全是一些身不由己的曆史工具,做著他們自己並不明白而我們卻是了解的事。這就是一切實際活動家的必然命運;他們官做得越大,就越不自由。
現在,1812年的活動家早已退出曆史舞台,他們的個人作用早已完全消失,所留下的隻有曆史的結果了。
不過,假定說拿破侖統率下的歐洲人不得不深入俄國腹地,並在那裏滅亡,那麽,參加這一戰爭的人互相衝突、殘殺而毫無結果,這種行動我們倒是能理解的。
這些追求個人目的的人注定要造成重大後果。這樣的後果拿破侖沒有料到,亞曆山大也沒有料到,參加戰爭的其他人更沒有料到。
現在大家都明白1812年法軍潰敗的原因。誰也不會爭論,拿破侖法軍之所以潰敗,一方麵是由於他們深入俄國腹地時間太晚,又沒有做好過冬準備;另一方麵是由於法軍焚燒俄國城市,引起俄國人民同仇敵愾,因而決定了戰爭的性質。但是,一支由最優秀的統帥所指揮的世界上最精銳的八十萬大軍大敗於一支由經驗不足的統帥所指揮的人數隻及一半而又缺乏作戰經驗的俄軍之手,隻是由於這個原因,這在當時誰也沒有預見到,而現在卻是十分清楚了。當時不僅沒有一個人預見到,俄國方麵還始終竭力製止唯一能拯救俄國的辦法,法國方麵雖有拿破侖的作戰經驗和所謂“天才”,卻千方百計要在夏末推進到莫斯科,也就是一心一意自取滅亡。
在有關1812年戰爭的曆史著作中,法國作者很愛說,拿破侖當時就感覺到拉長戰線的危險,他尋求決戰,他的元帥們也曾勸他在斯摩棱斯克停止進攻。他們還提出其他論據,證明當時已看到戰爭的危險。俄國作者則更愛說,戰爭一開始就有引誘拿破侖深入俄國腹地的苦戰計劃,有人說這計劃的製訂者是普法爾,有人說是一名法國人,有人說是托裏,有人說是亞曆山大皇帝本人,並提到一些暗示這種作戰方法的筆記、方案和書信。不過,所有這些暗示,不論是法國方麵的還是俄國方麵的,現在重提都隻因為事實證明它們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發生那些事,那麽這些暗示也早就被人遺忘,就像當時流行而現在被否定的成千上萬彼此矛盾的暗示和推測一樣。任何事件的結局總有許多推測,不管事件結局如何,總有人說:“我早就說過會有這樣的結果。”但他們完全忘記,在無數推測中還有許多截然相反的意見。
說拿破侖早就意識到拉長戰線的危險,說俄國人早就想誘敵深入,這顯然都是史學家的牽強附會,他們把這種推測強加到拿破侖和他的元帥們頭上,又把那種作戰計劃強加到俄國將領頭上。事實完全駁倒了這種推測。在整個戰爭期間,俄國方麵不僅從無引誘法軍深入俄國腹地的企圖,而且從法軍一侵犯俄國起就竭力阻止他們前進,拿破侖不僅從來沒有害怕過拉長戰線,而且把自己每推進一步都看作勝利,也不像以往作戰那樣要求速戰速決,而是緩慢地進行戰鬥。
戰爭一開始,我們的軍隊就被切斷,而我們追求的唯一目標就是使他們會合起來。如果我們存心後退和誘敵深入,那麽,軍隊會師就沒有好處。皇帝禦駕親征是為了鼓舞士氣,保衛每一寸俄國土地,可不是為了後退。根據普法爾計劃建設規模巨大的德裏薩陣地,也不是打算繼續後退。軍隊每後退一步,皇帝都要責怪總司令。皇帝不僅不能設想火燒莫斯科城,甚至不能設想讓敵人占領斯摩棱斯克。我軍會合了,皇帝氣憤的是沒有在城外打一次大仗就讓斯摩棱斯克淪陷和焚毀掉。
這是皇帝的想法,而俄國將領和俄國民眾一想到我軍後撤到腹地就更加氣憤。
拿破侖切斷俄軍,深入俄國腹地,放過幾次會戰的機會。八月間,拿破侖在斯摩棱斯克一心考慮著怎樣繼續前進,雖然我們現在明白,正是法軍的繼續前進導致了它的滅亡。
事實很清楚,拿破侖並未預見到向莫斯科進軍的危險,亞曆山大和俄國將領也沒想到要引誘拿破侖深入,他們所考慮的正好是相反的事。使拿破侖深入俄國腹地,不是由於誰製訂了這種計劃(誰也沒想到有這種可能),而是參戰人員鉤心鬥角、爭權奪利的結果。他們根本沒有想到該怎麽辦,沒有想到拯救俄國的唯一辦法是什麽。一切都出乎人們的意料。戰爭一開始軍隊就被切斷。我們竭力把軍隊集中起來,目的雖然是要作戰和阻止敵人前進,但在努力集結軍隊時,又要避免同強大的敵人作戰,我們就不得不成銳角形撤退,而把法軍引到斯摩棱斯克。不過,我們成銳角形撤退,不僅由於法國人在我們兩支軍隊之間移動,這個夾角變得越來越尖銳;我們退得更遠,還因為巴克萊·德·托裏是個不孚眾望的德國人,也為巴格拉基昂所忌恨(巴格拉基昂將受他指揮),巴格拉基昂正在指揮第二軍,竭力想推遲同巴克萊·德·托裏的會師,以避免受他指揮。巴格拉基昂遲遲不去會師(雖然會師是所有將領的主要目標),因為他覺得這樣行軍將使他的軍隊遭到危險,對他比較有利的是向左和向南撤退,騷擾敵人的側翼和後方,並在烏克蘭補充他的部隊。他有這樣的想法,看來是因為他不願聽命於他所憎恨而官階比他低的德國人巴克萊·德·托裏。
皇帝禦駕親征原想鼓舞士氣,但他的在場和不懂得如何決策,再加上大量顧問和計劃,反而破壞了第一軍的戰鬥力,使軍隊不得不後退。
俄軍原定駐守在德裏薩陣地,但一味想當總司令的保盧奇竭力影響亞力山大。於是普法爾的整個計劃被取消了,指揮大權落到巴克萊·德·托裏手裏。但巴克萊·德·托裏不孚眾望,他的權力受到限製。
軍隊四分五裂,沒有統一指揮,巴克萊·德·托裏不得人心;但由於這種混亂、分裂和德國人總司令不得人心,一方麵產生了猶豫不決和避免會戰的情況(如果軍隊團結一致,不是由巴克萊·德·托裏指揮,一場會戰是無法避免的),另一方麵人們對德國人越來越憤恨,愛國熱情則越來越高漲。
最後,皇帝離開了軍隊,唯一合適的借口是:他必須去鼓舞新舊兩個京城民眾的熱情,以發動全民戰爭。這樣,皇帝駕臨莫斯科就使俄軍的力量增強了兩倍。
皇帝離開軍隊是為了不妨礙總司令的統一指揮,以采取更加果斷的措施;不料軍隊的領導更加混亂和削弱。別尼生、親王和一群侍從武官留在軍隊裏,目的是要監視總司令的行動,鼓舞他的鬥誌,但巴克萊·德·托裏在這些皇帝耳目的監視下覺得自己更不自由,在製訂重大行動上更加小心翼翼,竭力避免會戰。
巴克萊·德·托裏主張謹慎行事。皇太子暗示這是一種不忠行為,要求發動大會戰。劉波米爾斯基、勃拉尼茨基、伏洛茨基之流大肆鼓噪,於是巴克萊·德·托裏就以給皇上遞送奏章為借口,把這些波蘭侍從武官打發到彼得堡,然後同別尼生和親王進行一場公開的鬥爭。
最後,不管巴格拉基昂怎樣不樂意,俄軍還是在斯摩棱斯克會師了。
巴格拉基昂乘車來到巴克萊·德·托裏的行轅。巴克萊·德·托裏佩上武裝帶出來迎接,向官階比他高的巴格拉基昂報告。巴格拉基昂雖然官階更高,但為了表示豁達大度就服從巴克萊·德·托裏,但服從歸服從,他同巴克萊的意見卻更加分歧。巴格拉基昂奉皇帝之命,有事可直接奏聞皇上。他就寫信給阿拉克切耶夫:“遵奉聖上禦旨,但我實在無法跟大臣(巴克萊)共事。看在上帝分兒上,派我到別處去吧,即使去指揮一個團也行,我再也無法在這裏待下去。總司令部裏德國人充斥,使俄國人無法立足,一籌莫展。我想竭誠為聖上和祖國效勞,但結果表明我是在為巴克萊服務。說實話,我不願意。”
勃拉尼茨基、文森海羅德之流更攪壞兩位總司令之間的關係,結果就更難統一。俄軍在斯摩棱斯克城下準備向法軍發動進攻。一位將軍奉命視察陣地。這位將軍仇恨巴克萊,去找一個任軍長的朋友,在他那裏坐了一天,然後迴到巴克萊那裏,對他並未親眼目睹的戰場橫加指摘,多方挑剔。
俄軍將領正在就未來戰場進行爭論和策劃軍事行動,俄軍正在找尋行蹤不明的法軍。這時,法軍已遇上聶維羅夫斯基師,兵臨斯摩棱斯克城下。
為了保全交通線,必須在斯摩棱斯克展開一場意外的會戰。會戰發生了,雙方都傷亡數千人。
違反皇帝和全民的意願,斯摩棱斯克失守了。但居民受總督的欺騙,焚毀了斯摩棱斯克城。這些遭難的居民念念不忘自己的損失,對敵人懷著衝天怒火到莫斯科去,給俄國其他城市居民做出榜樣。拿破侖繼續前進,我們節節敗退,從而造成了戰勝拿破侖的條件。
1
拿破侖之所以發動對俄戰爭,是因為他不能不去德累斯頓,不能不被榮耀衝昏頭腦,不能不穿上波蘭軍服,不能不受六月早晨的鼓舞而野心勃勃,不能不先在庫拉金麵前、後在巴拉歇夫麵前大發雷霆。
亞曆山大之所以拒絕一切談判,是因為他覺得受了侮辱。巴克萊·德·托裏之所以力求用最高明的方法指揮軍隊,是因為他要恪盡職守,並博取偉大統帥的名聲。尼古拉之所以躍馬向法軍衝鋒,是因為他無法克製在曠野上疾馳的欲望。同樣,無數參戰的人也都各憑自己的性格、習慣、條件和目的而行動。他們又恐懼,又虛榮,又快樂,又憤怒,他們議論紛紛,自以為了解他們的行為,而且是在為自己行動,其實他們全是一些身不由己的曆史工具,做著他們自己並不明白而我們卻是了解的事。這就是一切實際活動家的必然命運;他們官做得越大,就越不自由。
現在,1812年的活動家早已退出曆史舞台,他們的個人作用早已完全消失,所留下的隻有曆史的結果了。
不過,假定說拿破侖統率下的歐洲人不得不深入俄國腹地,並在那裏滅亡,那麽,參加這一戰爭的人互相衝突、殘殺而毫無結果,這種行動我們倒是能理解的。
這些追求個人目的的人注定要造成重大後果。這樣的後果拿破侖沒有料到,亞曆山大也沒有料到,參加戰爭的其他人更沒有料到。
現在大家都明白1812年法軍潰敗的原因。誰也不會爭論,拿破侖法軍之所以潰敗,一方麵是由於他們深入俄國腹地時間太晚,又沒有做好過冬準備;另一方麵是由於法軍焚燒俄國城市,引起俄國人民同仇敵愾,因而決定了戰爭的性質。但是,一支由最優秀的統帥所指揮的世界上最精銳的八十萬大軍大敗於一支由經驗不足的統帥所指揮的人數隻及一半而又缺乏作戰經驗的俄軍之手,隻是由於這個原因,這在當時誰也沒有預見到,而現在卻是十分清楚了。當時不僅沒有一個人預見到,俄國方麵還始終竭力製止唯一能拯救俄國的辦法,法國方麵雖有拿破侖的作戰經驗和所謂“天才”,卻千方百計要在夏末推進到莫斯科,也就是一心一意自取滅亡。
在有關1812年戰爭的曆史著作中,法國作者很愛說,拿破侖當時就感覺到拉長戰線的危險,他尋求決戰,他的元帥們也曾勸他在斯摩棱斯克停止進攻。他們還提出其他論據,證明當時已看到戰爭的危險。俄國作者則更愛說,戰爭一開始就有引誘拿破侖深入俄國腹地的苦戰計劃,有人說這計劃的製訂者是普法爾,有人說是一名法國人,有人說是托裏,有人說是亞曆山大皇帝本人,並提到一些暗示這種作戰方法的筆記、方案和書信。不過,所有這些暗示,不論是法國方麵的還是俄國方麵的,現在重提都隻因為事實證明它們是正確的。如果沒有發生那些事,那麽這些暗示也早就被人遺忘,就像當時流行而現在被否定的成千上萬彼此矛盾的暗示和推測一樣。任何事件的結局總有許多推測,不管事件結局如何,總有人說:“我早就說過會有這樣的結果。”但他們完全忘記,在無數推測中還有許多截然相反的意見。
說拿破侖早就意識到拉長戰線的危險,說俄國人早就想誘敵深入,這顯然都是史學家的牽強附會,他們把這種推測強加到拿破侖和他的元帥們頭上,又把那種作戰計劃強加到俄國將領頭上。事實完全駁倒了這種推測。在整個戰爭期間,俄國方麵不僅從無引誘法軍深入俄國腹地的企圖,而且從法軍一侵犯俄國起就竭力阻止他們前進,拿破侖不僅從來沒有害怕過拉長戰線,而且把自己每推進一步都看作勝利,也不像以往作戰那樣要求速戰速決,而是緩慢地進行戰鬥。
戰爭一開始,我們的軍隊就被切斷,而我們追求的唯一目標就是使他們會合起來。如果我們存心後退和誘敵深入,那麽,軍隊會師就沒有好處。皇帝禦駕親征是為了鼓舞士氣,保衛每一寸俄國土地,可不是為了後退。根據普法爾計劃建設規模巨大的德裏薩陣地,也不是打算繼續後退。軍隊每後退一步,皇帝都要責怪總司令。皇帝不僅不能設想火燒莫斯科城,甚至不能設想讓敵人占領斯摩棱斯克。我軍會合了,皇帝氣憤的是沒有在城外打一次大仗就讓斯摩棱斯克淪陷和焚毀掉。
這是皇帝的想法,而俄國將領和俄國民眾一想到我軍後撤到腹地就更加氣憤。
拿破侖切斷俄軍,深入俄國腹地,放過幾次會戰的機會。八月間,拿破侖在斯摩棱斯克一心考慮著怎樣繼續前進,雖然我們現在明白,正是法軍的繼續前進導致了它的滅亡。
事實很清楚,拿破侖並未預見到向莫斯科進軍的危險,亞曆山大和俄國將領也沒想到要引誘拿破侖深入,他們所考慮的正好是相反的事。使拿破侖深入俄國腹地,不是由於誰製訂了這種計劃(誰也沒想到有這種可能),而是參戰人員鉤心鬥角、爭權奪利的結果。他們根本沒有想到該怎麽辦,沒有想到拯救俄國的唯一辦法是什麽。一切都出乎人們的意料。戰爭一開始軍隊就被切斷。我們竭力把軍隊集中起來,目的雖然是要作戰和阻止敵人前進,但在努力集結軍隊時,又要避免同強大的敵人作戰,我們就不得不成銳角形撤退,而把法軍引到斯摩棱斯克。不過,我們成銳角形撤退,不僅由於法國人在我們兩支軍隊之間移動,這個夾角變得越來越尖銳;我們退得更遠,還因為巴克萊·德·托裏是個不孚眾望的德國人,也為巴格拉基昂所忌恨(巴格拉基昂將受他指揮),巴格拉基昂正在指揮第二軍,竭力想推遲同巴克萊·德·托裏的會師,以避免受他指揮。巴格拉基昂遲遲不去會師(雖然會師是所有將領的主要目標),因為他覺得這樣行軍將使他的軍隊遭到危險,對他比較有利的是向左和向南撤退,騷擾敵人的側翼和後方,並在烏克蘭補充他的部隊。他有這樣的想法,看來是因為他不願聽命於他所憎恨而官階比他低的德國人巴克萊·德·托裏。
皇帝禦駕親征原想鼓舞士氣,但他的在場和不懂得如何決策,再加上大量顧問和計劃,反而破壞了第一軍的戰鬥力,使軍隊不得不後退。
俄軍原定駐守在德裏薩陣地,但一味想當總司令的保盧奇竭力影響亞力山大。於是普法爾的整個計劃被取消了,指揮大權落到巴克萊·德·托裏手裏。但巴克萊·德·托裏不孚眾望,他的權力受到限製。
軍隊四分五裂,沒有統一指揮,巴克萊·德·托裏不得人心;但由於這種混亂、分裂和德國人總司令不得人心,一方麵產生了猶豫不決和避免會戰的情況(如果軍隊團結一致,不是由巴克萊·德·托裏指揮,一場會戰是無法避免的),另一方麵人們對德國人越來越憤恨,愛國熱情則越來越高漲。
最後,皇帝離開了軍隊,唯一合適的借口是:他必須去鼓舞新舊兩個京城民眾的熱情,以發動全民戰爭。這樣,皇帝駕臨莫斯科就使俄軍的力量增強了兩倍。
皇帝離開軍隊是為了不妨礙總司令的統一指揮,以采取更加果斷的措施;不料軍隊的領導更加混亂和削弱。別尼生、親王和一群侍從武官留在軍隊裏,目的是要監視總司令的行動,鼓舞他的鬥誌,但巴克萊·德·托裏在這些皇帝耳目的監視下覺得自己更不自由,在製訂重大行動上更加小心翼翼,竭力避免會戰。
巴克萊·德·托裏主張謹慎行事。皇太子暗示這是一種不忠行為,要求發動大會戰。劉波米爾斯基、勃拉尼茨基、伏洛茨基之流大肆鼓噪,於是巴克萊·德·托裏就以給皇上遞送奏章為借口,把這些波蘭侍從武官打發到彼得堡,然後同別尼生和親王進行一場公開的鬥爭。
最後,不管巴格拉基昂怎樣不樂意,俄軍還是在斯摩棱斯克會師了。
巴格拉基昂乘車來到巴克萊·德·托裏的行轅。巴克萊·德·托裏佩上武裝帶出來迎接,向官階比他高的巴格拉基昂報告。巴格拉基昂雖然官階更高,但為了表示豁達大度就服從巴克萊·德·托裏,但服從歸服從,他同巴克萊的意見卻更加分歧。巴格拉基昂奉皇帝之命,有事可直接奏聞皇上。他就寫信給阿拉克切耶夫:“遵奉聖上禦旨,但我實在無法跟大臣(巴克萊)共事。看在上帝分兒上,派我到別處去吧,即使去指揮一個團也行,我再也無法在這裏待下去。總司令部裏德國人充斥,使俄國人無法立足,一籌莫展。我想竭誠為聖上和祖國效勞,但結果表明我是在為巴克萊服務。說實話,我不願意。”
勃拉尼茨基、文森海羅德之流更攪壞兩位總司令之間的關係,結果就更難統一。俄軍在斯摩棱斯克城下準備向法軍發動進攻。一位將軍奉命視察陣地。這位將軍仇恨巴克萊,去找一個任軍長的朋友,在他那裏坐了一天,然後迴到巴克萊那裏,對他並未親眼目睹的戰場橫加指摘,多方挑剔。
俄軍將領正在就未來戰場進行爭論和策劃軍事行動,俄軍正在找尋行蹤不明的法軍。這時,法軍已遇上聶維羅夫斯基師,兵臨斯摩棱斯克城下。
為了保全交通線,必須在斯摩棱斯克展開一場意外的會戰。會戰發生了,雙方都傷亡數千人。
違反皇帝和全民的意願,斯摩棱斯克失守了。但居民受總督的欺騙,焚毀了斯摩棱斯克城。這些遭難的居民念念不忘自己的損失,對敵人懷著衝天怒火到莫斯科去,給俄國其他城市居民做出榜樣。拿破侖繼續前進,我們節節敗退,從而造成了戰勝拿破侖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