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握拳小指突,破敵良策顯
整潔的大帳內,氣氛已壓抑到了極點。
孫承宗終於是扛不住,擦了擦額頭的冷汗,拱手道。
“皇上,臣並非有意藏拙,隻是袁崇煥也算是我的老部下,念及情分,故而未曾出言阻止。況且袁崇煥確為一將才,臣也相信他能守好遼東。”
“這麽說來,愛卿也認為袁崇煥守城可以,平遼不行,是嗎?”
諸葛亮立馬便聽出了這番話的弦外之音,挑明道。
孫承宗點點頭,算是表示讚許,心中歡喜,發覺皇帝並非是軍事小白,而是老手。
這話一投機,孫承宗也就不再隱瞞,他大膽的取下一方令旗,在大地圖上指示道。
“皇上,臣以為平遼之核心,盡在那一句以遼人守遼土這話上。”
“噢?這是為何?”
“迴皇上,自古以來,無論器械兵甲如何變換,打仗永遠拚的乃是人!如今前線之將士,受限於兵製,來自於五湖四海,可以說完全沒有進取的欲望。縱然有殺人換賞的獎勵,也因為兵將的貪墨,從而大打折扣。
臣以為,當務之急乃是正本清源,一要補齊士卒欠餉,二要盡快從嚴從重處理冒領兵餉之將領,三是大力激發遼東本地人之鬥誌,大膽封賞,激發其血性,從而以遼抗遼。”
孫承宗一說起軍事,整個人立馬精神起來,眉飛鳳舞不提,語氣更是激揚。
想他也是花甲之年的身子了,還能有如此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而諸葛亮在聽到他的講述後,也是頻頻點頭。
結硬寨,打呆仗的方法確實奏效,可以讓敵人無從下口,也可以讓遠道而來的士卒因為求活而激發守城意誌。
然而這其中所耗錢糧兵餉,絕對是目前大明沒辦法接受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賦予軍隊進取之心,練出一支敢於同後金交鋒的隊伍,否則複遼無從談起。
但這其中有一問題,引得諸葛亮又問道。
“可遼東人口較少,願意參軍的更少,該如何解決此法呢?”
“這個簡單,陝西連年遭災,許多百姓都被迫背井離鄉。臣以為不如由朝廷出麵,引大批漢民徙邊,趕往遼東居住,並且許諾占領多少土地,便獎賞一定額度的土地,如此一來,災民可變士卒,遼東定可守住!”
孫承宗早有應對之策,當即迴複道。
諸葛亮點點頭,這也是個好法子。
他為了保護災民不受侵害,已撥兩百萬內帑銀兩平災,可以說是力保災民。
可今年熬過了,明年呢?
陝西連年遭災,確實需要往臨近省份引渡一部分人口,以緩解災情了。
“愛卿計謀上乘,我敬佩不已。”
諸葛亮拱手道,以示尊敬。
孫承宗可是拎得清的人,忙迴禮道。
“不敢,不敢,臣隻是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罷了。”
“隻不過在我看來,遼東乃是一塊死地。”
“啊..”
孫承宗還以為皇帝會繼續誇讚自己,沒想到皇帝又一句話,卻讓他愣住了。
遼東乃死地?孫承宗聽了這話,總覺得曾經在哪裏聽過。
這時候諸葛亮折起衣袖,握緊雙拳,卻偏讓小拇指突出來,隨後立在了邊陲地圖前。
他一指自己的拳頭,解釋道。
“愛卿且看,大明防線西平東突,正好應對了這握拳之相。人握拳頭,集全力方有效,擊錘一點,自可破敵。可要是小拇指突起,力氣盡散,那這漫長的西線,隨時可能成為敵人的突破點。”
諸葛亮語氣堅定,更是化拳為劍指,依次在西線防線上點到。
“縱然我等耗盡財力加固小指,但後金軍隊乃是騎兵,盡可繞開長途奔襲,重現匈奴掠漢之境況。大同,鄂爾多斯,河套,此諸多地方,盡皆可以破長城,進逼關內。到那時,又該如何對敵呢?”
孫承宗聽完這番話,腦袋裏盡是嗡鳴聲。
皇上竟然能看到這一層!?
有些事情,他身為臣子,是斷然不能說的,就算看到了,也絕不可妄言。
可沒想到,皇上竟然已經看到了此等大略,叫孫承宗如何不心驚。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皇帝居然又說道。
“我觀愛卿隻驚訝,卻並不意外。莫非愛卿早已知曉?”
孫承宗不再隱瞞,直言道。
“迴皇上,事實確實如此。遼東殘地前突太多,我們就算守住,勢必耗費無數人力物力。然而敵人根本不必同我們打,繞開遼東,自可從其他戰線破之。
如此一來,我們疲於奔命,根本無力還擊。”
說完這話,他也像是迴憶著什麽,自言自語道。
“昔年我同熊廷弼爭辯時,其實心裏也清楚,遼東乃前突部,在軍事上屬於四戰之地,又無險可守,真乃死局也!然而故土丟失,怎可舍棄,此乃大義名分,更是維護我大明威嚴之地,故此上報收複遼東。
但我心裏清楚,此處投入再多,後方不保,也是無濟於事的。”
孫承宗說完,又像是想到了什麽,猛地抬頭望向了皇帝,忽然問道。
“皇上,您莫非是想舍棄遼東?”
此言一出,孫承宗就後悔了。
這話誰說誰死,就算他有赫赫戰功也不行。
更別提此時的皇帝已經黑了臉,神情嚴肅,孫承宗隻覺得自己的冷汗唰的一下就流了下來,心中十分慌亂。
幸好皇帝沒有責難的意思,反而一錘定音道。
“非也,高第之行動,乃是蠢笨之舉,遼東不可棄。此處戰略前突,也是我們反攻的橋頭堡。眼下的問題,還是愛卿說的在理,乃是人,更是我大明舉國上下,沒有一支隊伍,能夠同後金騎兵正麵交鋒!”
諸葛亮終於說出自己心中想法,頗為激揚道。
他口中的高第,也算是大明有名的蠢人。若說熊廷弼之策略還算是有可取之處,並且他的方法也是徐徐退散,絕不是一股腦的離開。
那這個高第的行為,則是完全相反。
他本是閹黨黨羽,順從魏忠賢如狗,是靠著排擠孫承宗上位。
上位以後,一心認為大明守不住遼東,堅決要求各級軍隊退出遼東,返迴山海關蜷縮,以求萬事大吉。
如此蠢笨之舉,諸葛亮當初在紀錄上看到時,也是氣憤。
他此舉,不僅丟了大明的威信,更讓數百萬的軍餉化為了泡影,絕不可取。
孫承宗聞言,心下稍安,好歹曆史沒有重演。
而這時候,他眼中的皇帝,忽現霸道之氣。
隻看他一揮衣袖,慷慨激揚道。
“秦皇漢武,大唐風采,哪一個不是同匈奴,突厥等騎兵隊伍作戰,正麵碰撞以勝之?若我大明有一支,甚至多支這樣的軍隊,將其布置在長城以南的關隘之處,隻待敵人領兵入關,則迅速圍堵缺口,將其殲滅之!這遼東之局,自可破矣!”
諸葛亮說完,羽扇輕撫,情緒又恢複平緩,似是在說一件稀疏平常之事。
可在孫承宗看來,這才是他們這些將領終其一生追求卻得不到的平遼上策啊!
整潔的大帳內,氣氛已壓抑到了極點。
孫承宗終於是扛不住,擦了擦額頭的冷汗,拱手道。
“皇上,臣並非有意藏拙,隻是袁崇煥也算是我的老部下,念及情分,故而未曾出言阻止。況且袁崇煥確為一將才,臣也相信他能守好遼東。”
“這麽說來,愛卿也認為袁崇煥守城可以,平遼不行,是嗎?”
諸葛亮立馬便聽出了這番話的弦外之音,挑明道。
孫承宗點點頭,算是表示讚許,心中歡喜,發覺皇帝並非是軍事小白,而是老手。
這話一投機,孫承宗也就不再隱瞞,他大膽的取下一方令旗,在大地圖上指示道。
“皇上,臣以為平遼之核心,盡在那一句以遼人守遼土這話上。”
“噢?這是為何?”
“迴皇上,自古以來,無論器械兵甲如何變換,打仗永遠拚的乃是人!如今前線之將士,受限於兵製,來自於五湖四海,可以說完全沒有進取的欲望。縱然有殺人換賞的獎勵,也因為兵將的貪墨,從而大打折扣。
臣以為,當務之急乃是正本清源,一要補齊士卒欠餉,二要盡快從嚴從重處理冒領兵餉之將領,三是大力激發遼東本地人之鬥誌,大膽封賞,激發其血性,從而以遼抗遼。”
孫承宗一說起軍事,整個人立馬精神起來,眉飛鳳舞不提,語氣更是激揚。
想他也是花甲之年的身子了,還能有如此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而諸葛亮在聽到他的講述後,也是頻頻點頭。
結硬寨,打呆仗的方法確實奏效,可以讓敵人無從下口,也可以讓遠道而來的士卒因為求活而激發守城意誌。
然而這其中所耗錢糧兵餉,絕對是目前大明沒辦法接受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賦予軍隊進取之心,練出一支敢於同後金交鋒的隊伍,否則複遼無從談起。
但這其中有一問題,引得諸葛亮又問道。
“可遼東人口較少,願意參軍的更少,該如何解決此法呢?”
“這個簡單,陝西連年遭災,許多百姓都被迫背井離鄉。臣以為不如由朝廷出麵,引大批漢民徙邊,趕往遼東居住,並且許諾占領多少土地,便獎賞一定額度的土地,如此一來,災民可變士卒,遼東定可守住!”
孫承宗早有應對之策,當即迴複道。
諸葛亮點點頭,這也是個好法子。
他為了保護災民不受侵害,已撥兩百萬內帑銀兩平災,可以說是力保災民。
可今年熬過了,明年呢?
陝西連年遭災,確實需要往臨近省份引渡一部分人口,以緩解災情了。
“愛卿計謀上乘,我敬佩不已。”
諸葛亮拱手道,以示尊敬。
孫承宗可是拎得清的人,忙迴禮道。
“不敢,不敢,臣隻是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罷了。”
“隻不過在我看來,遼東乃是一塊死地。”
“啊..”
孫承宗還以為皇帝會繼續誇讚自己,沒想到皇帝又一句話,卻讓他愣住了。
遼東乃死地?孫承宗聽了這話,總覺得曾經在哪裏聽過。
這時候諸葛亮折起衣袖,握緊雙拳,卻偏讓小拇指突出來,隨後立在了邊陲地圖前。
他一指自己的拳頭,解釋道。
“愛卿且看,大明防線西平東突,正好應對了這握拳之相。人握拳頭,集全力方有效,擊錘一點,自可破敵。可要是小拇指突起,力氣盡散,那這漫長的西線,隨時可能成為敵人的突破點。”
諸葛亮語氣堅定,更是化拳為劍指,依次在西線防線上點到。
“縱然我等耗盡財力加固小指,但後金軍隊乃是騎兵,盡可繞開長途奔襲,重現匈奴掠漢之境況。大同,鄂爾多斯,河套,此諸多地方,盡皆可以破長城,進逼關內。到那時,又該如何對敵呢?”
孫承宗聽完這番話,腦袋裏盡是嗡鳴聲。
皇上竟然能看到這一層!?
有些事情,他身為臣子,是斷然不能說的,就算看到了,也絕不可妄言。
可沒想到,皇上竟然已經看到了此等大略,叫孫承宗如何不心驚。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皇帝居然又說道。
“我觀愛卿隻驚訝,卻並不意外。莫非愛卿早已知曉?”
孫承宗不再隱瞞,直言道。
“迴皇上,事實確實如此。遼東殘地前突太多,我們就算守住,勢必耗費無數人力物力。然而敵人根本不必同我們打,繞開遼東,自可從其他戰線破之。
如此一來,我們疲於奔命,根本無力還擊。”
說完這話,他也像是迴憶著什麽,自言自語道。
“昔年我同熊廷弼爭辯時,其實心裏也清楚,遼東乃前突部,在軍事上屬於四戰之地,又無險可守,真乃死局也!然而故土丟失,怎可舍棄,此乃大義名分,更是維護我大明威嚴之地,故此上報收複遼東。
但我心裏清楚,此處投入再多,後方不保,也是無濟於事的。”
孫承宗說完,又像是想到了什麽,猛地抬頭望向了皇帝,忽然問道。
“皇上,您莫非是想舍棄遼東?”
此言一出,孫承宗就後悔了。
這話誰說誰死,就算他有赫赫戰功也不行。
更別提此時的皇帝已經黑了臉,神情嚴肅,孫承宗隻覺得自己的冷汗唰的一下就流了下來,心中十分慌亂。
幸好皇帝沒有責難的意思,反而一錘定音道。
“非也,高第之行動,乃是蠢笨之舉,遼東不可棄。此處戰略前突,也是我們反攻的橋頭堡。眼下的問題,還是愛卿說的在理,乃是人,更是我大明舉國上下,沒有一支隊伍,能夠同後金騎兵正麵交鋒!”
諸葛亮終於說出自己心中想法,頗為激揚道。
他口中的高第,也算是大明有名的蠢人。若說熊廷弼之策略還算是有可取之處,並且他的方法也是徐徐退散,絕不是一股腦的離開。
那這個高第的行為,則是完全相反。
他本是閹黨黨羽,順從魏忠賢如狗,是靠著排擠孫承宗上位。
上位以後,一心認為大明守不住遼東,堅決要求各級軍隊退出遼東,返迴山海關蜷縮,以求萬事大吉。
如此蠢笨之舉,諸葛亮當初在紀錄上看到時,也是氣憤。
他此舉,不僅丟了大明的威信,更讓數百萬的軍餉化為了泡影,絕不可取。
孫承宗聞言,心下稍安,好歹曆史沒有重演。
而這時候,他眼中的皇帝,忽現霸道之氣。
隻看他一揮衣袖,慷慨激揚道。
“秦皇漢武,大唐風采,哪一個不是同匈奴,突厥等騎兵隊伍作戰,正麵碰撞以勝之?若我大明有一支,甚至多支這樣的軍隊,將其布置在長城以南的關隘之處,隻待敵人領兵入關,則迅速圍堵缺口,將其殲滅之!這遼東之局,自可破矣!”
諸葛亮說完,羽扇輕撫,情緒又恢複平緩,似是在說一件稀疏平常之事。
可在孫承宗看來,這才是他們這些將領終其一生追求卻得不到的平遼上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