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
副都統哈大喇在一旁勸阻道:“將軍,此乃戰場之上,我等不宜與正黃旗輕易起釁。”
副都統哈大喇說得不錯,他們兩旗自相殘殺,最終受益的會是別人。
哈哈齊爾深明大義,緩緩將長刀歸鞘,冷聲道:“今日之事,我暫且記下。
麵見皇上之時,再與你清算。”
格爾達聞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無能之輩,隻會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再說,見了皇上又能奈我何,我不過見你二人僵持,出手相助,何錯之有?”
隨後,格爾達率領正黃旗人馬離去。
正藍旗副都統哈大喇再次勸道:
“將軍,莫要與此等小人置氣。”
哈哈齊爾目光如炬,緊盯著格爾達離去的背影,狠聲道:“他日,我定要讓他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悔不當初!”
一日後*漢城王京。
景福宮,思政殿中。
朝鮮大王李娎緊握著手中的急報,手指不由自主地微微顫抖,終是忍無可忍,憤怒地將急報狠狠砸在地上,怒聲道:“可惡至極!
這群野蠻的女真人,簡直是欺人太甚!”
見大王如此失態,群臣們皆是麵麵相覷。
竊竊私語之聲不絕於耳。
領議政韓明澮見狀,挺身而出,恭敬地問道:“大王,這邊疆急報究竟所為何事。
竟讓您如此震怒?”
大王李娎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頭的怒火,道:“韓愛卿與諸位大臣,還是自己看看吧。”
韓明澮小心翼翼地撿起地上的急報,仔細研讀起來,片刻之後,震驚地抬起頭,難以置信地說道:“這……這怎麽可能?”
隨後,他將急報逐一傳給文武官員,群臣看過之後,皆是震驚不已,麵露憂色。
大王李娎沉重地歎了口氣,道:“如今清軍已經占據了整個平安道和半個黃海道。
若按他們南下的速度,海州危在旦夕。
若整個黃海道也落入清軍之手。
屆時,開城也將麵臨巨大的威脅。”
左議政尹弼商聞言,急忙說道:
“大王,我們必須迅速做出決斷,開城為王京門戶,一旦開城有失,王京也將岌岌可危。”
李娎目光如炬,掃視群臣,道:
“本王豈會不知?
本來清軍與我朝交戰數月,並不落下風,奈何他們擁有火器,如今國家正值危難之際,眾愛卿可有退敵之策?”
李克均挺身而出,鄭重提議道:“大王,臣鬥膽建議,將北地精兵調迴,以應對清軍。”
大王李娎聞言,眉頭微皺,詢問道:
“李卿所言,可是駐守會寧的北軍?
那可是由大將軍魚有沼親自率領啊。”
李克均頷首道:“大王所言極是,魚有沼大將軍昔日與康純齊名,二人曾威震北狄,其麾下北軍,乃我朝鮮最為精銳之師。
若由大將軍出手,對付清軍。
定能迎刃而解。”
此時,大臣柳子光亦站了出來,語氣堅定:
“大王,臣不敢苟同。
魚有沼若南下,萬一心生異念。
恐將危及我朝鮮社稷。”
李娎聞言,麵露疑惑:“此言何出?”
柳子光深吸一口氣,緩緩道:
“大王可知那康純之事?”
大王李娎微微頷首,緩緩言道:
“康純之祖父,乃神德王後之兄長康繼權,於太祖在位之時,受封象山府院君之尊榮。
其父康鎮,曾任大護軍之職,卻因太宗年間的一場變故,不幸遭貶流放。
康純,自幼英武過人,初為甲士,即國王親兵之精銳,屢赴邊鎮,以赫赫戰功。
至景泰元年,亦即朝鮮世宗三十二年,康純已官至僉知中樞院事,兼任平安道助戰節製使,肩負起防範瓦剌與女真的重任。
其後,他更是步步高升,曆任知中樞府事、五衛都總管之職。
成化三年五月,鹹吉道突發李施愛之亂,世祖毅然任命康純為鎮北將軍,統領平安道三千精兵,自永興揮師入鹹吉道,平息叛亂。
戰後,因功拜右議政,獲封山陽君之爵。
當年寒冬,康純率魚有沼、南怡等名將,橫渡鴨綠江,征討建州衛,與天朝明軍協同作戰,圍剿建州女真,大獲全勝,斬首建州酋長董山。
翌年,明成化大帝特賜康純與魚有沼、南怡等諸將白銀各二十兩,以及各類絹絲若幹匹。
然而,世祖駕崩後,睿宗登基。
十月二十四日,柳愛卿舉報南怡等人圖謀不軌,南怡無奈之下,指認出同謀康純。
康純在酷刑之下,不堪折磨,屈打成招。
二十七日,南怡、康純及其同黨曹敬治、卞永壽、卞自義、文孝良、高福老、吳致權、樸自河等人,皆被車裂於市井。”
柳子光頷首言道:“大王所言極是。
昔日康純與南怡因謀逆而遭誅戮。
然臣風聞,魚有沼與康純之間關係匪淺,時下朝鮮雖外有強敵環伺,然內部尚算安穩。
倘若貿然將魚有沼召迴,此賊若心懷不軌,我朝鮮豈不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境?”
一旁的左議政尹弼商聞言,不禁嗤之以鼻,反駁道:“依柳子光之言,難道魚有沼領兵駐守會寧,便無危險可言?”
柳子光從容應對:
“其一,永安道半數城池與守將,皆為大王親信,若無大王旨意,魚有沼之北軍何以得返?
其二,清軍雖來勢兇猛,卻並非不可戰勝。
我朝亦有良將,願大王慧眼如炬。”
大王李娎聞言,眉頭微蹙,詢問道:“那柳愛卿,如今清軍已兵臨黃海道。
何人可為將,以破敵陣?
愛卿可有舉薦之人?”
柳子光目光轉向韓明澮,緩緩言道:“微臣於市井之間,屢聞朝鮮有南北二將之說,北將乃魚有沼,南將則為韓堡,臣以為……”
一聞柳子光欲推舉其子韓堡,韓明澮當即喝止:“且慢,左參讚柳子光,此言未免過分!
老夫與你素無仇怨,何故害我?”
此時清軍戰無不勝,在所有人看來,除了名將魚有沼,誰去就是送死,韓堡年紀輕輕,根本沒有獨自領兵的經驗,韓明澮怎麽可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兒子送死。
議政府左參讚柳子光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領議政之子,身為五軍營都總管。
正二品武臣,我朝鮮之未來棟梁。
豈能不於戰場之上建功立業?”
柳子光之語雖不無道理,然大王李娎卻不敢貿然強求韓明澮,一則韓家在朝鮮根深蒂固。
二則韓明澮與大明交情甚篤。
大王李娎隻得含笑問道:
“韓愛卿,你以為如何?”
領議政韓明澮堅決迴絕:
“大王,犬子擔任都總管尚不足數年,臣以為此時遣其出征,實非明智之舉。
不過,臣覺得,要想擊退清軍
隻能向天朝求援。”
都總管韓堡本欲大展身手。
無奈父親不允,隻得強壓下心中激動。
大王李娎聞此,眼中閃過一絲光芒:“此計甚妙,韓愛卿便代本王草擬奏表,向天朝求援。”
朝鮮文武百官,大多敬仰大明。
聞此消息,紛紛讚同。
然而,人心各異,柳子光等人卻持反對意見,連忙高唿:“不可,臣反對大明派兵入朝。”
副都統哈大喇在一旁勸阻道:“將軍,此乃戰場之上,我等不宜與正黃旗輕易起釁。”
副都統哈大喇說得不錯,他們兩旗自相殘殺,最終受益的會是別人。
哈哈齊爾深明大義,緩緩將長刀歸鞘,冷聲道:“今日之事,我暫且記下。
麵見皇上之時,再與你清算。”
格爾達聞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無能之輩,隻會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再說,見了皇上又能奈我何,我不過見你二人僵持,出手相助,何錯之有?”
隨後,格爾達率領正黃旗人馬離去。
正藍旗副都統哈大喇再次勸道:
“將軍,莫要與此等小人置氣。”
哈哈齊爾目光如炬,緊盯著格爾達離去的背影,狠聲道:“他日,我定要讓他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悔不當初!”
一日後*漢城王京。
景福宮,思政殿中。
朝鮮大王李娎緊握著手中的急報,手指不由自主地微微顫抖,終是忍無可忍,憤怒地將急報狠狠砸在地上,怒聲道:“可惡至極!
這群野蠻的女真人,簡直是欺人太甚!”
見大王如此失態,群臣們皆是麵麵相覷。
竊竊私語之聲不絕於耳。
領議政韓明澮見狀,挺身而出,恭敬地問道:“大王,這邊疆急報究竟所為何事。
竟讓您如此震怒?”
大王李娎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頭的怒火,道:“韓愛卿與諸位大臣,還是自己看看吧。”
韓明澮小心翼翼地撿起地上的急報,仔細研讀起來,片刻之後,震驚地抬起頭,難以置信地說道:“這……這怎麽可能?”
隨後,他將急報逐一傳給文武官員,群臣看過之後,皆是震驚不已,麵露憂色。
大王李娎沉重地歎了口氣,道:“如今清軍已經占據了整個平安道和半個黃海道。
若按他們南下的速度,海州危在旦夕。
若整個黃海道也落入清軍之手。
屆時,開城也將麵臨巨大的威脅。”
左議政尹弼商聞言,急忙說道:
“大王,我們必須迅速做出決斷,開城為王京門戶,一旦開城有失,王京也將岌岌可危。”
李娎目光如炬,掃視群臣,道:
“本王豈會不知?
本來清軍與我朝交戰數月,並不落下風,奈何他們擁有火器,如今國家正值危難之際,眾愛卿可有退敵之策?”
李克均挺身而出,鄭重提議道:“大王,臣鬥膽建議,將北地精兵調迴,以應對清軍。”
大王李娎聞言,眉頭微皺,詢問道:
“李卿所言,可是駐守會寧的北軍?
那可是由大將軍魚有沼親自率領啊。”
李克均頷首道:“大王所言極是,魚有沼大將軍昔日與康純齊名,二人曾威震北狄,其麾下北軍,乃我朝鮮最為精銳之師。
若由大將軍出手,對付清軍。
定能迎刃而解。”
此時,大臣柳子光亦站了出來,語氣堅定:
“大王,臣不敢苟同。
魚有沼若南下,萬一心生異念。
恐將危及我朝鮮社稷。”
李娎聞言,麵露疑惑:“此言何出?”
柳子光深吸一口氣,緩緩道:
“大王可知那康純之事?”
大王李娎微微頷首,緩緩言道:
“康純之祖父,乃神德王後之兄長康繼權,於太祖在位之時,受封象山府院君之尊榮。
其父康鎮,曾任大護軍之職,卻因太宗年間的一場變故,不幸遭貶流放。
康純,自幼英武過人,初為甲士,即國王親兵之精銳,屢赴邊鎮,以赫赫戰功。
至景泰元年,亦即朝鮮世宗三十二年,康純已官至僉知中樞院事,兼任平安道助戰節製使,肩負起防範瓦剌與女真的重任。
其後,他更是步步高升,曆任知中樞府事、五衛都總管之職。
成化三年五月,鹹吉道突發李施愛之亂,世祖毅然任命康純為鎮北將軍,統領平安道三千精兵,自永興揮師入鹹吉道,平息叛亂。
戰後,因功拜右議政,獲封山陽君之爵。
當年寒冬,康純率魚有沼、南怡等名將,橫渡鴨綠江,征討建州衛,與天朝明軍協同作戰,圍剿建州女真,大獲全勝,斬首建州酋長董山。
翌年,明成化大帝特賜康純與魚有沼、南怡等諸將白銀各二十兩,以及各類絹絲若幹匹。
然而,世祖駕崩後,睿宗登基。
十月二十四日,柳愛卿舉報南怡等人圖謀不軌,南怡無奈之下,指認出同謀康純。
康純在酷刑之下,不堪折磨,屈打成招。
二十七日,南怡、康純及其同黨曹敬治、卞永壽、卞自義、文孝良、高福老、吳致權、樸自河等人,皆被車裂於市井。”
柳子光頷首言道:“大王所言極是。
昔日康純與南怡因謀逆而遭誅戮。
然臣風聞,魚有沼與康純之間關係匪淺,時下朝鮮雖外有強敵環伺,然內部尚算安穩。
倘若貿然將魚有沼召迴,此賊若心懷不軌,我朝鮮豈不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境?”
一旁的左議政尹弼商聞言,不禁嗤之以鼻,反駁道:“依柳子光之言,難道魚有沼領兵駐守會寧,便無危險可言?”
柳子光從容應對:
“其一,永安道半數城池與守將,皆為大王親信,若無大王旨意,魚有沼之北軍何以得返?
其二,清軍雖來勢兇猛,卻並非不可戰勝。
我朝亦有良將,願大王慧眼如炬。”
大王李娎聞言,眉頭微蹙,詢問道:“那柳愛卿,如今清軍已兵臨黃海道。
何人可為將,以破敵陣?
愛卿可有舉薦之人?”
柳子光目光轉向韓明澮,緩緩言道:“微臣於市井之間,屢聞朝鮮有南北二將之說,北將乃魚有沼,南將則為韓堡,臣以為……”
一聞柳子光欲推舉其子韓堡,韓明澮當即喝止:“且慢,左參讚柳子光,此言未免過分!
老夫與你素無仇怨,何故害我?”
此時清軍戰無不勝,在所有人看來,除了名將魚有沼,誰去就是送死,韓堡年紀輕輕,根本沒有獨自領兵的經驗,韓明澮怎麽可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兒子送死。
議政府左參讚柳子光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領議政之子,身為五軍營都總管。
正二品武臣,我朝鮮之未來棟梁。
豈能不於戰場之上建功立業?”
柳子光之語雖不無道理,然大王李娎卻不敢貿然強求韓明澮,一則韓家在朝鮮根深蒂固。
二則韓明澮與大明交情甚篤。
大王李娎隻得含笑問道:
“韓愛卿,你以為如何?”
領議政韓明澮堅決迴絕:
“大王,犬子擔任都總管尚不足數年,臣以為此時遣其出征,實非明智之舉。
不過,臣覺得,要想擊退清軍
隻能向天朝求援。”
都總管韓堡本欲大展身手。
無奈父親不允,隻得強壓下心中激動。
大王李娎聞此,眼中閃過一絲光芒:“此計甚妙,韓愛卿便代本王草擬奏表,向天朝求援。”
朝鮮文武百官,大多敬仰大明。
聞此消息,紛紛讚同。
然而,人心各異,柳子光等人卻持反對意見,連忙高唿:“不可,臣反對大明派兵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