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內官監。


    司禮監新任掌印太監梁芳。


    緩緩步入這曾是他工作近十載的故地。


    這裏的一磚一瓦,都鐫刻著他往昔的記憶。


    步入內官監的那一刻,一眾內侍齊聲高唿:


    “老祖宗!”


    梁芳微微頷首,步伐穩健地走向主位。


    他端坐在主位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下方的眾人,最終定格在王敬身上,緩緩說道:


    “小敬子,今日這主位,便交由你來坐。


    自此以後,你與咱家便可平起平坐。”


    王敬聞言,臉色驟變,連忙跪倒在地。


    惶恐道:“孩兒不敢。


    孩兒隻願一輩子侍奉幹爹,永無二心。”


    梁芳輕笑一聲,道:


    “你的忠心,我豈會不知?


    正因如此,我才將諸多事務交由你打理。


    如今,你已是十二監之一,正四品的職銜,正式成為了一名太監。


    但你要記住,內官監權力雖大,責任亦重。


    辦好了,萬歲爺自會重重賞賜;


    若辦砸了,後果自負。”


    注意:明朝時,設立了龐大的宦官專任機構“十二監、四司、八局,所謂二十四衙門”


    (《明史·職官三》),在這二十四衙門中,都設有掌印太監一員,為宦官所掌。


    所以,到了明朝時,太監才都由宦官充任。


    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級的高級宦官,比如《明史·鄭和傳》中記載:“鄭和……初事燕王於落邸,從起兵有功,累報太監”,鄭和自少年時便受閹割服侍於燕王朱棣左右。


    所以宦官本身就與太監不是一個概念,太監是一個職位,並不是身份,各大監的主才算太監,所以在古代你碰到一個內侍,就說他是太監,那是屬於誇人。


    當然也有一些文臣和武將為了恭維討好一些低級宦官將其稱為太監,甚至幹爹的,但那畢竟隻是一種私下的諛稱。


    而非所有宦官的正式稱謂。


    直到清代,宦官與太監才完全被等同。


    清初曾“按十三衙門給太監品級”(《清史稿·職官五》),所有宦官不分普通宦官與太監,而分大太監和小太監,大太監、小太監有統稱為太監,宦官就與太監便混為一談了。


    所以,其實隻有在蟎清。


    “宦官”等同於“太監”。


    王敬連連點頭,道:“孩兒明白了。


    定當銘記幹爹的教誨,不負萬歲爺的信任。”


    梁芳滿意地點了點頭,道:“你明白就好。


    對了,還有一事,你需多加留意。”


    王敬心中一緊,忙道:“不知幹爹所言何事?”


    梁芳沉聲道:“你難道忘了雪眉嗎?”


    王敬臉色微變,連忙迴道:


    “孩兒一刻也不敢忘,迴頭定當再派人尋找。


    隻是孩兒懷疑,宮中或許已無其蹤跡。”


    梁芳微微頷首,道:


    “此事我已知曉,我自會向萬歲爺稟明。


    你先派人繼續尋找。”


    王敬應道:“是,孩兒明白。”


    梁芳目光深邃,道:“雪眉乃萬歲爺的心頭好,若能找到,必有重賞,同時,這也是萬歲爺對你的考驗,你需多加小心。”


    王敬心中暗自思量,終是忍不住問道:


    “孩兒有一事不明,還望幹爹指點。”


    梁芳道:“你說吧。”


    王敬道:“東廠本歸司禮監管轄,如今雖由幹爹掌管司禮監,但東廠卻仍在劉瑾手中。”


    梁芳聞言,冷笑一聲,道:


    “東廠暗疾纏身,劉瑾正著手處理。


    你若想讓幹爹更強大,便需好好辦事,莫要讓劉瑾那小子搶了風頭。”


    王敬聞言,心中豁然開朗,連忙迴道:


    “請幹爹放心,孩兒定當竭盡全力。”


    太監梁芳對汪直心懷敬意,畢竟汪直乃是最早追隨萬歲爺之人,且長期伴其左右。


    反觀那劉瑾,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子,僅憑萬歲爺青睞,便與自己平起平坐,還奪走了本屬司禮監的東廠。


    梁芳心中憤憤不平,自是難以釋懷。


    清早,京城李府內,天色尚未破曉。


    內閣首輔李秉緩緩起身。


    夫人劉氏正細心地為他更衣。


    李秉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劉氏輕聲細語道:


    “老爺,莫急。


    朝服即刻便好,無需急於一時。”


    李秉卻焦急地問道:“怎能不急?


    上朝時辰轉瞬即至,轎子可備妥了?”


    劉氏微笑迴應:“已備好,瞧你急的。”


    話音未落,管家匆匆而入。劉氏微微蹙眉:


    “老爺尚且急躁,管家怎也如此慌張?”


    管家喘息未定,急切稟報:“老爺,多位官員已在大堂恭候,有要事相商。”


    李秉聞言一愣:“他們不在午門等候。


    卻齊聚我府邸,所為何事?”


    管家搖頭表示不知詳情,隻道各位閣老與大臣皆稱有大事發生,需老爺前去主持大局。


    李秉一聽“大事”二字。


    雖心存疑惑,卻也立刻邁開步伐。


    步入大堂,果然見十幾名官員正襟危坐。


    李秉連忙上前,與諸位一一見禮,心中暗自思量,這究竟是何等緊急之事,竟引得眾人如此焦急相候。


    內閣大臣馬文升與六部諸位大臣齊聲說道:


    “見過首輔大人。”


    李秉微笑著示意眾人落座,隨後緩緩問道:


    “諸位大人,何故未至午門恭候。


    反而來至本閣府邸?


    莫非有緊急事務?”


    馬文升聞言,神色凝重,率先開口:


    “李首輔,遼東局勢突變,事態嚴重。”


    李秉眉頭微皺,疑惑道:“遼東?


    莫非又是哪個女真人部落在興風作浪?”


    馬文升搖了搖頭,語氣堅定:


    “此次非是滋事,而是公然造反。


    女真人中有一小部落,名曰愛新覺羅,不知從何獲得助力,竟驟然間財力雄厚,糧草充足,甚至擁有了火器。


    他們趁太監穀大用調離遼東兵馬之際,於遼東之地建立大清國,如今更是揮師南下。


    攻打朝鮮,其野心昭然若揭。”


    李秉聞言,一時愕然,目光轉向禮部尚書祝瓛,求證道:“祝大人,此事可真?”


    祝瓛麵色凝重,微微點頭:“確有此事。


    吾等前來,正是欲與首輔大人一同上朝。


    懇請陛下出兵平叛。”


    首輔李秉緊握雙拳,怒不可遏:“這群蠻夷之徒,目不識丁,尚未開化,竟也妄圖稱帝建國!


    蒙古鐵騎何等強悍,尚且不敢有此非分之想,他們又何德何能?”


    左都禦史謝遷見狀,勸慰道:


    “陛下昔日為太子時,對外戰事態度強硬,吾等上奏出兵,必會得到陛下支持。”


    李秉聞言,神色堅定,戴上官帽,目光如炬:“走,吾等即刻前往奉天門!”


    眾臣紛紛讓開道路,首輔李秉當先而行,其餘大臣緊隨其後。


    此次行動,他們心中皆無半點疑慮,隻因新帝尚未登基之時,便已展現出強硬的對外態度,堅持戰爭立場。


    他們深信,這將是弘治元年的第一場大規模對外滅國之戰,必將載入史冊,永垂不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爺爺可是大明戰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皇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皇爺並收藏我爺爺可是大明戰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