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宋獻策侃侃而談,李創已感到他縱橫江湖的豪情與快意,靜靜聽後微皺眉頭說道:“‘緩稱王’不是問題,自成亦想到了其中的厲害關係,‘廣積糧’對於災害連年的華夏大地來說,未免變成夢中的奢望了。”
“這個闖王不用擔心,隻要我們將災難之年堅持過去,三年不成就五年,五年不成便十年,老天爺怎會眼看著天下人餓死而不救,我們做好萬全的準備,不怕機會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機會掌握在自己手中,哈哈哈,好,”宋獻策有如此見地,李創非常振奮,自懷口中取出一個牛皮色的信封說道:“‘高築牆’一說,伯言兄也說了他的想法。”
“伯言來了嗎?”
“來了,正在洛陽北六十裏駐紮,告知自成前來的同時,亦給自成提了個建議,不知軍師以為如何?”
說罷,李創將信封打開,抽出一頁折疊相當整齊的洛陽宣紙,展開後密密麻麻的楷書躍然紙上,說不出的灑脫自由。
“確為伯言親筆所書,”宋獻策不用細看便能認識李信的筆跡,邊說著雙手接了過來,細心地上下看了一遍。
“伯言建議闖王據守洛陽?”
“是啊,先生以為怎麽樣?”
“伯言考慮已是相當周全,當下人心所向,以洛陽為中心,向四方尋求發展亦為不錯的選擇,但是……”
宋獻策在斟酌自己應該怎樣措辭,才能將李信的‘十八子’給繞開,他就怕李創問這‘十八子’與李信可有關連。倘若問將出來,就算李信剛來沒什麽,一旦展露頭角,不免會叫李創生出疑心,殺之而後快,這種結果可不是他想看到的。
“先生實話實說便可,伯言兄有什麽地方不對頭,”潛意識裏李創亦將‘李兄’改為伯言,可見他心中還是對李信的為人相當看重的。
“伯言生來便俱慈善之心,淡薄功名利祿,正如孔明所言,‘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的想法未免隻局限於河南,而不能放眼天下。”
“伯言所言亦言辭懇切,洛陽本為九朝故都,以此據守,放眼天下亦未嚐不可,軍師的想法不是這樣嗎?”
“義軍今有七萬餘人,雖多是在河南境內相投,卻多為秦人,易起思鄉之心未免浮躁,軍心不易掌控。天機中又說,‘流人順河千,陷於十八灘,若想上青天,起自雁門關。’闖王本為馬上起事,王號為‘闖’,當年被困商洛山中,已經驗證這種說法,闖王若想成就大事,還是從關中做起,依據地利、人和之勢,等候天時,伺機一鼓作氣。”
“好,自成亦有此意,隻是伯言所言亦有道理,如果我們能將河南府開封攻下,便可據守中原之地,若不能為之,自成亦不做強求,再揮師陝西亦不晚矣,先生以為如何?”
“如此甚好,大軍免於長途奔波之累,開封所在俱為富饒之地,若得開封為本,自是求之不得。”
“先生認為我們不能打進開封嗎?”宋獻策選擇順著自己說話,李創吃驚之餘,不得不自行問出來,宋獻策才不會將就要說出來的謀劃給咽到肚子裏去。
“不是,”宋獻策慌忙答道,“獻策曾問過文王卜筮,開封可攻卻不可強攻。倘若我王存勢在必得之心,必然會造成無謂的傷亡,既然來到河南我們卻不能不給朝廷以震懾之威,令其聞聲喪膽。所以,獻策認為攻本就勢在必得,卻又不可強求。”
“好,便如先生所言,”宋獻策說的與自己想的差不多,李創高興地挑了挑燈芯說道,“還是稱你為‘先生’順口些,否則總感覺與你之間有層隔閡揮之不去。”
“但憑我王隨意,‘軍師’之名徒增煩惱,亦會限製獻策的思緒,‘先生’二字叫獻策聽來,無比受用。”
“嗬嗬嗬,自成不願如此做做,階級分明,隻想與眾位兄弟暢談家事、國事、天下事,哪管他風聲、雨聲、恭維聲,先生若不嫌棄,喚我‘自成’便好。”
“闖王寬宏大量,心胸坦蕩至此,獻策雖曾行走江湖,無論尊卑,卻也不敢亂了規矩,亦不能叫人小瞧了闖王。”
“哈哈哈,如此先生便隨意吧,私處之時,可以隨意,”對於拉近兄弟之間的關係,李創本不屑為之。就像劉宗敏、惠登相、賀錦等人,有話說話,沒事的時候鬧騰一下亦不是壞事。但是對上這個一心表效忠的人,有時候氣氛變得尷尬,隻能自己先表態,他們才會不停地訴說心中所想。
“先生對於張獻忠再次進入河南,有什麽看法?”
“獻策對於張獻忠雖有耳聞,卻不盡周詳,不敢妄言。”
“星爺的消息是從曹操哪裏得來的,他曾與我有救命之恩,應不會胡亂說話,迷惑行軍方向,他的意思是張獻忠想進襄陽,捉拿襄王,報楊嗣昌追繳之仇。自成在想,他們聽到自成攻下洛陽,會不會前來會師,共謀大事。”
“倘若獻策記得不錯,前時闖王去投他之時,有些矛盾才導致分兵而走,被官兵從後麵追擊。”
“事情不錯,正因為分兵才使義軍陷入困境,幾乎被楊嗣昌清繳幹淨,自成才會想他會不會前來,以增強義軍的實力。”
“曹操很有可能來投奔闖王,張獻忠不到無處可去之時,不會來了。”
“先生為什麽會這樣說,難道自成心胸不夠坦蕩,容不得他人嗎?”
“不是,以張獻忠的性格與品行,不會像闖王拋棄一己私心,以天下人為念。他隻想著自己快活,根本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都說羅汝才聰明,他卻是心中有想法不願意說出來的人,心胸狹小之時亦暗毒無比,若與闖王相遇必成兩虎相爭之勢,此時闖王如日中天,瞬間崛起,他沒膽量前來相會。”
“未見其人卻知其品行,先生閱曆非凡,實叫自成佩服不已,”宋獻策對張獻忠的了解竟然如此之深,李創非常高興,當下說道,“他若前來,自成願意接納他。”
“若兩人不心存芥蒂,便是更好,獻策隨口說說,闖王自不必全部當真。”
“如果先生一直都能直言不諱,就算不做真的,自成亦是考慮幾番,”李創起身笑道,“明日伯言便會來到營中,先生能否代自成向前迎接五十裏,以示自成之心。”
“獻策榮幸趨之,必將闖王求賢之德告之伯言,叫他放心來投……”
宋獻策侃侃而談,李創已感到他縱橫江湖的豪情與快意,靜靜聽後微皺眉頭說道:“‘緩稱王’不是問題,自成亦想到了其中的厲害關係,‘廣積糧’對於災害連年的華夏大地來說,未免變成夢中的奢望了。”
“這個闖王不用擔心,隻要我們將災難之年堅持過去,三年不成就五年,五年不成便十年,老天爺怎會眼看著天下人餓死而不救,我們做好萬全的準備,不怕機會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機會掌握在自己手中,哈哈哈,好,”宋獻策有如此見地,李創非常振奮,自懷口中取出一個牛皮色的信封說道:“‘高築牆’一說,伯言兄也說了他的想法。”
“伯言來了嗎?”
“來了,正在洛陽北六十裏駐紮,告知自成前來的同時,亦給自成提了個建議,不知軍師以為如何?”
說罷,李創將信封打開,抽出一頁折疊相當整齊的洛陽宣紙,展開後密密麻麻的楷書躍然紙上,說不出的灑脫自由。
“確為伯言親筆所書,”宋獻策不用細看便能認識李信的筆跡,邊說著雙手接了過來,細心地上下看了一遍。
“伯言建議闖王據守洛陽?”
“是啊,先生以為怎麽樣?”
“伯言考慮已是相當周全,當下人心所向,以洛陽為中心,向四方尋求發展亦為不錯的選擇,但是……”
宋獻策在斟酌自己應該怎樣措辭,才能將李信的‘十八子’給繞開,他就怕李創問這‘十八子’與李信可有關連。倘若問將出來,就算李信剛來沒什麽,一旦展露頭角,不免會叫李創生出疑心,殺之而後快,這種結果可不是他想看到的。
“先生實話實說便可,伯言兄有什麽地方不對頭,”潛意識裏李創亦將‘李兄’改為伯言,可見他心中還是對李信的為人相當看重的。
“伯言生來便俱慈善之心,淡薄功名利祿,正如孔明所言,‘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他的想法未免隻局限於河南,而不能放眼天下。”
“伯言所言亦言辭懇切,洛陽本為九朝故都,以此據守,放眼天下亦未嚐不可,軍師的想法不是這樣嗎?”
“義軍今有七萬餘人,雖多是在河南境內相投,卻多為秦人,易起思鄉之心未免浮躁,軍心不易掌控。天機中又說,‘流人順河千,陷於十八灘,若想上青天,起自雁門關。’闖王本為馬上起事,王號為‘闖’,當年被困商洛山中,已經驗證這種說法,闖王若想成就大事,還是從關中做起,依據地利、人和之勢,等候天時,伺機一鼓作氣。”
“好,自成亦有此意,隻是伯言所言亦有道理,如果我們能將河南府開封攻下,便可據守中原之地,若不能為之,自成亦不做強求,再揮師陝西亦不晚矣,先生以為如何?”
“如此甚好,大軍免於長途奔波之累,開封所在俱為富饒之地,若得開封為本,自是求之不得。”
“先生認為我們不能打進開封嗎?”宋獻策選擇順著自己說話,李創吃驚之餘,不得不自行問出來,宋獻策才不會將就要說出來的謀劃給咽到肚子裏去。
“不是,”宋獻策慌忙答道,“獻策曾問過文王卜筮,開封可攻卻不可強攻。倘若我王存勢在必得之心,必然會造成無謂的傷亡,既然來到河南我們卻不能不給朝廷以震懾之威,令其聞聲喪膽。所以,獻策認為攻本就勢在必得,卻又不可強求。”
“好,便如先生所言,”宋獻策說的與自己想的差不多,李創高興地挑了挑燈芯說道,“還是稱你為‘先生’順口些,否則總感覺與你之間有層隔閡揮之不去。”
“但憑我王隨意,‘軍師’之名徒增煩惱,亦會限製獻策的思緒,‘先生’二字叫獻策聽來,無比受用。”
“嗬嗬嗬,自成不願如此做做,階級分明,隻想與眾位兄弟暢談家事、國事、天下事,哪管他風聲、雨聲、恭維聲,先生若不嫌棄,喚我‘自成’便好。”
“闖王寬宏大量,心胸坦蕩至此,獻策雖曾行走江湖,無論尊卑,卻也不敢亂了規矩,亦不能叫人小瞧了闖王。”
“哈哈哈,如此先生便隨意吧,私處之時,可以隨意,”對於拉近兄弟之間的關係,李創本不屑為之。就像劉宗敏、惠登相、賀錦等人,有話說話,沒事的時候鬧騰一下亦不是壞事。但是對上這個一心表效忠的人,有時候氣氛變得尷尬,隻能自己先表態,他們才會不停地訴說心中所想。
“先生對於張獻忠再次進入河南,有什麽看法?”
“獻策對於張獻忠雖有耳聞,卻不盡周詳,不敢妄言。”
“星爺的消息是從曹操哪裏得來的,他曾與我有救命之恩,應不會胡亂說話,迷惑行軍方向,他的意思是張獻忠想進襄陽,捉拿襄王,報楊嗣昌追繳之仇。自成在想,他們聽到自成攻下洛陽,會不會前來會師,共謀大事。”
“倘若獻策記得不錯,前時闖王去投他之時,有些矛盾才導致分兵而走,被官兵從後麵追擊。”
“事情不錯,正因為分兵才使義軍陷入困境,幾乎被楊嗣昌清繳幹淨,自成才會想他會不會前來,以增強義軍的實力。”
“曹操很有可能來投奔闖王,張獻忠不到無處可去之時,不會來了。”
“先生為什麽會這樣說,難道自成心胸不夠坦蕩,容不得他人嗎?”
“不是,以張獻忠的性格與品行,不會像闖王拋棄一己私心,以天下人為念。他隻想著自己快活,根本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都說羅汝才聰明,他卻是心中有想法不願意說出來的人,心胸狹小之時亦暗毒無比,若與闖王相遇必成兩虎相爭之勢,此時闖王如日中天,瞬間崛起,他沒膽量前來相會。”
“未見其人卻知其品行,先生閱曆非凡,實叫自成佩服不已,”宋獻策對張獻忠的了解竟然如此之深,李創非常高興,當下說道,“他若前來,自成願意接納他。”
“若兩人不心存芥蒂,便是更好,獻策隨口說說,闖王自不必全部當真。”
“如果先生一直都能直言不諱,就算不做真的,自成亦是考慮幾番,”李創起身笑道,“明日伯言便會來到營中,先生能否代自成向前迎接五十裏,以示自成之心。”
“獻策榮幸趨之,必將闖王求賢之德告之伯言,叫他放心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