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捐款
重生之我隻想做個貪財好色的俗人 作者:糧滿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方宇朝冬瓜和小軍點了點頭,然後問道“韋老師,我們學校現在有多少個老師,有多少個班,有多少個學生?”
“現在學校一共有47個老師,連同幼兒園一起共有27個班,大約有1000名學生吧,嗬嗬,”韋老師對幼兒園那邊不是很清楚,隻能是大致的估算。
方宇笑道:“這樣吧,韋老師,你算一下,如果學校全部更換新的教學設施,增添一些教學用具,包括老師的辦公用品,你看看大約需要多少錢?”
“真的嗎?方宇。”韋老師很高興,方宇點了點頭。
“那我算算,1000名學生,算500套書桌吧,加上老師的辦公桌,550套吧,還有27個教室....”韋老師認真的盤算起來,方宇他們也不打擾。
三四分鍾後,韋老師才說道:“大約需要150萬吧,換書桌要50萬左右,購買一些書籍20萬左右..”
方宇打斷了韋老師,“韋老師,別算了,我們給學校捐300萬,如果有多的就給同學們改善改善夥食,再給老師們增加一些福利。大頭,瘋子,冬瓜,小軍,甜甜,還有我,每人50萬,你們沒意見吧。”瘋子和大頭都不在,但方宇打算幫他們和小甜甜捐了,畢竟也是一種榮耀。
“我們沒意見,”“沒意見,宇哥。”冬瓜和小軍都表示同意,這點錢對兄弟們來說都不算什麽。
“宇哥,要不我們用東方黃金公司的名義捐吧,這樣也有一些宣傳效果。”冬瓜建議道。
方宇搖了搖頭,“算了吧,覃鋼覃老二莫言他們沒在這讀過書,還是由我們自己來吧。”
“那行,都一樣,韋老師,你給個帳號吧,我們現在就轉款。”冬瓜笑道。
“這麽快,”韋老師大喜,“我現在就聯係韋校長和覃校長,還有學校的財務,嗬嗬,你們可是為學校做了件大好事阿。”生怕方宇他們反悔似的,韋老師立即就打電話給學校的領導。
韋校長和覃校長都住在廠裏的宿舍區,聽到有這樣的好事,兩位校長和財務很快就趕到了學校。又是寒暄一陣,方宇他們和財務去了一趟大廠鎮的建行,轉了300萬進學校的帳戶,方宇幫瘋子大頭和小甜甜捐了他們那一份。
轉完賬後覃校長想留方宇他們吃飯,可方宇卻不敢答應,大廠鎮有這麽多熟人和長輩,如果在這吃飯,肯定要大醉一場的,所以方宇說什麽都不同意,隻是邀請韋老師他們有空去丹州的別墅小區坐坐。臨走時,韋校長和覃校長說會向廠裏和市裏教育局為方宇他們請功,對於這種獎勵,方宇就不會拒絕了。
準備迴去的時候,瘋子表示要留在張蘭蘭家吃飯,讓方宇他們先迴去。在車上,甜甜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方宇哥哥,冬瓜哥,小軍哥,我不應該提議迴大廠鎮看的,讓你們都挨捐錢了。”
“傻妹子,這是我們的母校,大家都在這度過了一段快樂的童年,捐點錢也是應該的。”小軍笑道。
“是呀,小甜甜,這點錢對我們來說就是九牛一毛,對你家方宇哥哥來說就更不算什麽了,哈哈。”冬瓜吹噓道。
迴到別墅區後,鄧叔說老家有幾個親戚來拜早年,邀請方宇他們一起吃晚飯。來客是鄧叔的弟弟和妹妹兩家人,也就是紅兵的小叔和小姑家,紅兵留在非洲值班了。鄧叔有邀請,方宇和冬瓜他們肯定是答應的。聚餐還是在小區食堂吃的,反正食堂請有固定的廚師,小區各家有客人或偷懶不想做菜的一般都在食堂吃的。
在閑聊中,方宇知道了紅兵的小叔和小姑家還在丹州的巴平村,巴平村的大米在丹州地區還是有些名氣的,方宇心裏有了計劃。
“小叔,小姑,我有一個想法,你們看行不行。我出一筆錢,你們把巴平村的稻田都承包下來,自己種也行,繼續請村民種也可以,但每年隻種植一季水稻,不準使用任何農藥,隻可以使用農機肥。然後你們再承包幾個山頭建個大農場,種些果樹養些家禽,果樹也不準使用任何農藥,隻可以用有機肥,家禽也不要喂任何飼料,都要用放養的模式,你們種出的大米和水果家禽專供我們的別墅小區,你們看,怎麽樣?”
這些天方宇都待在丹州,吃飯的時候就注意到了,南方的大米要比北方的差很多,更別說跟東北的五常大米或俄羅斯農場的相比了。北方的水稻每年隻種一季,而南方的水稻每年種兩季甚至三季,土地的營養根本跟不上,雖然南方的大米產量高,但味道的確比不上北方的。家禽同樣如此,吃飼料促熟的比散養的差多了,而且吃飼料的家禽身體裏還可能殘留有不健康的東西。現在方宇不缺錢了,自然想讓老爸老媽吃得更健康些,在小區裏留有幾畝菜地也是這個目的。
“方總,你說的不使用農藥,不喂養飼料,這種的話產量就比較低了。”小叔提醒道。
“沒事的,我們小區才十來戶人家,如果算上服務人員一起也就一百多口人,就算產量再少供應整小區應該問題不大吧。”冬瓜明白了方宇的意思,他也希望家人吃得更健康些。
“小叔,小姑,我不會讓村民吃虧的。如果你們覺得自己承包太麻煩了,那我先留一百萬做定金,讓村民按我的要求種植水稻和養殖家禽,你們負責監督和收購村民的農產品,別墅小區以市麵三倍的價格和再你們收購,你們看這樣行不?”這樣做既能給家人長期提供綠色健康的食品,又能給紅兵的親戚賺到錢,方宇是想一舉多得。
“隻要能讓村民賺錢,肯定沒問題的,方總,這事交給我了,”小叔高興的答應了下來。方宇願以市麵三倍的價格收購,就算他沒文化也明白了,這是方宇特意帶他們致富呢,這種好事可不能錯過的。
“現在學校一共有47個老師,連同幼兒園一起共有27個班,大約有1000名學生吧,嗬嗬,”韋老師對幼兒園那邊不是很清楚,隻能是大致的估算。
方宇笑道:“這樣吧,韋老師,你算一下,如果學校全部更換新的教學設施,增添一些教學用具,包括老師的辦公用品,你看看大約需要多少錢?”
“真的嗎?方宇。”韋老師很高興,方宇點了點頭。
“那我算算,1000名學生,算500套書桌吧,加上老師的辦公桌,550套吧,還有27個教室....”韋老師認真的盤算起來,方宇他們也不打擾。
三四分鍾後,韋老師才說道:“大約需要150萬吧,換書桌要50萬左右,購買一些書籍20萬左右..”
方宇打斷了韋老師,“韋老師,別算了,我們給學校捐300萬,如果有多的就給同學們改善改善夥食,再給老師們增加一些福利。大頭,瘋子,冬瓜,小軍,甜甜,還有我,每人50萬,你們沒意見吧。”瘋子和大頭都不在,但方宇打算幫他們和小甜甜捐了,畢竟也是一種榮耀。
“我們沒意見,”“沒意見,宇哥。”冬瓜和小軍都表示同意,這點錢對兄弟們來說都不算什麽。
“宇哥,要不我們用東方黃金公司的名義捐吧,這樣也有一些宣傳效果。”冬瓜建議道。
方宇搖了搖頭,“算了吧,覃鋼覃老二莫言他們沒在這讀過書,還是由我們自己來吧。”
“那行,都一樣,韋老師,你給個帳號吧,我們現在就轉款。”冬瓜笑道。
“這麽快,”韋老師大喜,“我現在就聯係韋校長和覃校長,還有學校的財務,嗬嗬,你們可是為學校做了件大好事阿。”生怕方宇他們反悔似的,韋老師立即就打電話給學校的領導。
韋校長和覃校長都住在廠裏的宿舍區,聽到有這樣的好事,兩位校長和財務很快就趕到了學校。又是寒暄一陣,方宇他們和財務去了一趟大廠鎮的建行,轉了300萬進學校的帳戶,方宇幫瘋子大頭和小甜甜捐了他們那一份。
轉完賬後覃校長想留方宇他們吃飯,可方宇卻不敢答應,大廠鎮有這麽多熟人和長輩,如果在這吃飯,肯定要大醉一場的,所以方宇說什麽都不同意,隻是邀請韋老師他們有空去丹州的別墅小區坐坐。臨走時,韋校長和覃校長說會向廠裏和市裏教育局為方宇他們請功,對於這種獎勵,方宇就不會拒絕了。
準備迴去的時候,瘋子表示要留在張蘭蘭家吃飯,讓方宇他們先迴去。在車上,甜甜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方宇哥哥,冬瓜哥,小軍哥,我不應該提議迴大廠鎮看的,讓你們都挨捐錢了。”
“傻妹子,這是我們的母校,大家都在這度過了一段快樂的童年,捐點錢也是應該的。”小軍笑道。
“是呀,小甜甜,這點錢對我們來說就是九牛一毛,對你家方宇哥哥來說就更不算什麽了,哈哈。”冬瓜吹噓道。
迴到別墅區後,鄧叔說老家有幾個親戚來拜早年,邀請方宇他們一起吃晚飯。來客是鄧叔的弟弟和妹妹兩家人,也就是紅兵的小叔和小姑家,紅兵留在非洲值班了。鄧叔有邀請,方宇和冬瓜他們肯定是答應的。聚餐還是在小區食堂吃的,反正食堂請有固定的廚師,小區各家有客人或偷懶不想做菜的一般都在食堂吃的。
在閑聊中,方宇知道了紅兵的小叔和小姑家還在丹州的巴平村,巴平村的大米在丹州地區還是有些名氣的,方宇心裏有了計劃。
“小叔,小姑,我有一個想法,你們看行不行。我出一筆錢,你們把巴平村的稻田都承包下來,自己種也行,繼續請村民種也可以,但每年隻種植一季水稻,不準使用任何農藥,隻可以使用農機肥。然後你們再承包幾個山頭建個大農場,種些果樹養些家禽,果樹也不準使用任何農藥,隻可以用有機肥,家禽也不要喂任何飼料,都要用放養的模式,你們種出的大米和水果家禽專供我們的別墅小區,你們看,怎麽樣?”
這些天方宇都待在丹州,吃飯的時候就注意到了,南方的大米要比北方的差很多,更別說跟東北的五常大米或俄羅斯農場的相比了。北方的水稻每年隻種一季,而南方的水稻每年種兩季甚至三季,土地的營養根本跟不上,雖然南方的大米產量高,但味道的確比不上北方的。家禽同樣如此,吃飼料促熟的比散養的差多了,而且吃飼料的家禽身體裏還可能殘留有不健康的東西。現在方宇不缺錢了,自然想讓老爸老媽吃得更健康些,在小區裏留有幾畝菜地也是這個目的。
“方總,你說的不使用農藥,不喂養飼料,這種的話產量就比較低了。”小叔提醒道。
“沒事的,我們小區才十來戶人家,如果算上服務人員一起也就一百多口人,就算產量再少供應整小區應該問題不大吧。”冬瓜明白了方宇的意思,他也希望家人吃得更健康些。
“小叔,小姑,我不會讓村民吃虧的。如果你們覺得自己承包太麻煩了,那我先留一百萬做定金,讓村民按我的要求種植水稻和養殖家禽,你們負責監督和收購村民的農產品,別墅小區以市麵三倍的價格和再你們收購,你們看這樣行不?”這樣做既能給家人長期提供綠色健康的食品,又能給紅兵的親戚賺到錢,方宇是想一舉多得。
“隻要能讓村民賺錢,肯定沒問題的,方總,這事交給我了,”小叔高興的答應了下來。方宇願以市麵三倍的價格收購,就算他沒文化也明白了,這是方宇特意帶他們致富呢,這種好事可不能錯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