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為大燕做出了卓越貢獻。
大燕之所以能在近百年來,將荒漠蠻族製服,逐漸壓製住來自西方的威脅,轉而開始東拓,正是因為鎮北侯府的設立。
而初代鎮北侯的潑天之功,就是幹人主動送上的。
百年前那一戰後,倒是有一點好處,那就是軍中的刺頭基本都死在了燕國,且太宗皇帝洪福齊天,身上雖然中箭卻依舊坐著牛車逃迴了國。
北伐固然失敗,但其哥哥留在軍中的勢力,也沒了。
第二年,太祖皇帝設立的太子,也就是太宗皇帝的侄子,病故。
第三年,太祖皇帝的一個庶子,被封為王爵的那位,也病故;
第四年,太祖皇帝的小兒子,遊船時落水感染風寒,病故。
接下來,太宗皇帝在位時,太祖皇帝那一支,基本每年都有人亡故,高宗皇帝繼位後,太祖皇帝一脈則繼續保持著這種噩耗傳統。
等到仁宗上位時,太祖皇帝一脈才擺脫了這種厄運,但並不是因為仁宗多麽宅心仁厚,而是因為那會兒太祖皇帝一脈已經人丁凋零了,再者,帝位傳承了幾代後,太宗皇帝這一脈的位置,也穩當了,再繼續下手,未免吃相過於難看。
見此時氛圍有些凝滯,
韓老五開口道;
「賈大人,末將以為,此時我大幹應當北伐,坐山觀虎鬥,很可能最後變成被燕人各個擊破。」
賈天化目光落到樂煥身上,
樂煥也起身道:
「大人,末將也認為,此時應當北伐。」
賈天化伸手,敲了敲自己的腦殼,道:「陛下想北伐,你們也想北伐,難不成,像本官這種猶豫的,以及朝堂上凡是不主張北伐的,都是看不得大幹好的奸佞之輩?」
「末將不敢!」
「末將不敢!」
三個將領全都拱手告罪。
賈天化站起身,道:「燕人伐楚,根據銀甲衛提供的線報,已然是豁出一切的架勢。但諸位要知道,燕人還有一路強軍,在北封郡。
上一次燕人用兵,蠻族未動,這一次,你們誰能保證蠻族會動?
若是那位鎮北侯,再率北封郡燕軍南下,我軍,該如何抵擋?
自三邊向北,至燕國都城,俱是一馬平川之地。」
「打,不是不能打,我大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地推過去即可。」鍾天朗迴答道,「說一千道一萬,戰場上的結果,終歸是一刀一槍拚出來的。
大人,末將不是針對您,末將對您向來是佩服得緊;
但我大幹朝堂之上,實在是太多空談之輩。
現如今,機會就在眼前,我三邊各路大軍北伐,贏了,甚至可以直搗黃龍,敗了,他燕國現在也無力攻我幹地;
且無論勝敗,都能支援到楚國。」
隻要打,就是有效果的,這是鍾天朗的看法。
「那,誰為主將?」賈天化問道,「誰來掛帥?」
韓老五馬上開口道;「自當由鍾老相公掛帥。」
樂煥也道:「自然得由鍾老相公掛帥。」
大幹三邊,在楊太尉主政時,倒是能維繫住表麵上的平和;
但實際上,一片靠著走私、喝兵血過日子的軍鎮集團,他們的內部,怎麽可能真正相安無事?
魏鎮、梁鎮、陳鎮,統稱三邊,但這三邊其實有著很強的獨立性,早些年燕幹沒打仗時,他們互相甚至因為走私關口的分贓不均還鬧過械鬥。
楊太尉雖然是個閹人,但在整合上麵確實是一把好手,這也是他當初做三邊總督時朝堂大人們也選擇默認的真正原因。
現如今的姚子詹,更是個好好先生,也是極好地維繫住了局麵。
但如果要打仗,要出兵,該怎麽配合?
三邊不提,還有西軍,還有祖家軍,還有其他各地這幾年移駐過來的客軍。
誰能號令三軍?
這不是聖上一道旨意就能解決的事。
幹國不同於大燕,那兩位侯爺,甭管誰統兵,下麵各路兵馬都不敢有屁放。
所以,數來數去,也就隻有老鍾相公,才勉強有這個資格。
然而,
當話題拐到這裏時,
鍾天朗卻沒有像樂煥和韓老五一般,說出自家父親的名字。
賈天化也似笑非笑地看著這位當朝駙馬爺。
隨即,
樂煥和韓老五也看了過去。
鍾天朗深吸一口氣,沒說什麽,
因為他的父親,
他那位自去年就躺在病榻上的父親,
他,
不支持北伐。
……
西軍北上後,就未曾調離三邊。
對於幹國朝廷而言,如果說百年前的那一場大潰敗已經過去太遠印象有些模糊的話,那麽三年前的燕人南下,足以讓他們這一代人刻骨銘心。
故而,
燕人離去之後,
幹國朝廷調動江南之力,開始重新編練新軍以及繼續充實三邊,畢竟,那是對燕的第一道防線。
因為這幾年,幹國朝野一直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燕人很可能會再度攻幹。
無他,
打幹國,
太容易了。
甚至,不少人覺得,燕國那位皇帝是否會後悔,要是當初鎮北軍和靖南軍主力是南下攻幹而不是攻晉的話,所取得的收穫,應該是更為巨大吧?
大燕之所以能在近百年來,將荒漠蠻族製服,逐漸壓製住來自西方的威脅,轉而開始東拓,正是因為鎮北侯府的設立。
而初代鎮北侯的潑天之功,就是幹人主動送上的。
百年前那一戰後,倒是有一點好處,那就是軍中的刺頭基本都死在了燕國,且太宗皇帝洪福齊天,身上雖然中箭卻依舊坐著牛車逃迴了國。
北伐固然失敗,但其哥哥留在軍中的勢力,也沒了。
第二年,太祖皇帝設立的太子,也就是太宗皇帝的侄子,病故。
第三年,太祖皇帝的一個庶子,被封為王爵的那位,也病故;
第四年,太祖皇帝的小兒子,遊船時落水感染風寒,病故。
接下來,太宗皇帝在位時,太祖皇帝那一支,基本每年都有人亡故,高宗皇帝繼位後,太祖皇帝一脈則繼續保持著這種噩耗傳統。
等到仁宗上位時,太祖皇帝一脈才擺脫了這種厄運,但並不是因為仁宗多麽宅心仁厚,而是因為那會兒太祖皇帝一脈已經人丁凋零了,再者,帝位傳承了幾代後,太宗皇帝這一脈的位置,也穩當了,再繼續下手,未免吃相過於難看。
見此時氛圍有些凝滯,
韓老五開口道;
「賈大人,末將以為,此時我大幹應當北伐,坐山觀虎鬥,很可能最後變成被燕人各個擊破。」
賈天化目光落到樂煥身上,
樂煥也起身道:
「大人,末將也認為,此時應當北伐。」
賈天化伸手,敲了敲自己的腦殼,道:「陛下想北伐,你們也想北伐,難不成,像本官這種猶豫的,以及朝堂上凡是不主張北伐的,都是看不得大幹好的奸佞之輩?」
「末將不敢!」
「末將不敢!」
三個將領全都拱手告罪。
賈天化站起身,道:「燕人伐楚,根據銀甲衛提供的線報,已然是豁出一切的架勢。但諸位要知道,燕人還有一路強軍,在北封郡。
上一次燕人用兵,蠻族未動,這一次,你們誰能保證蠻族會動?
若是那位鎮北侯,再率北封郡燕軍南下,我軍,該如何抵擋?
自三邊向北,至燕國都城,俱是一馬平川之地。」
「打,不是不能打,我大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地推過去即可。」鍾天朗迴答道,「說一千道一萬,戰場上的結果,終歸是一刀一槍拚出來的。
大人,末將不是針對您,末將對您向來是佩服得緊;
但我大幹朝堂之上,實在是太多空談之輩。
現如今,機會就在眼前,我三邊各路大軍北伐,贏了,甚至可以直搗黃龍,敗了,他燕國現在也無力攻我幹地;
且無論勝敗,都能支援到楚國。」
隻要打,就是有效果的,這是鍾天朗的看法。
「那,誰為主將?」賈天化問道,「誰來掛帥?」
韓老五馬上開口道;「自當由鍾老相公掛帥。」
樂煥也道:「自然得由鍾老相公掛帥。」
大幹三邊,在楊太尉主政時,倒是能維繫住表麵上的平和;
但實際上,一片靠著走私、喝兵血過日子的軍鎮集團,他們的內部,怎麽可能真正相安無事?
魏鎮、梁鎮、陳鎮,統稱三邊,但這三邊其實有著很強的獨立性,早些年燕幹沒打仗時,他們互相甚至因為走私關口的分贓不均還鬧過械鬥。
楊太尉雖然是個閹人,但在整合上麵確實是一把好手,這也是他當初做三邊總督時朝堂大人們也選擇默認的真正原因。
現如今的姚子詹,更是個好好先生,也是極好地維繫住了局麵。
但如果要打仗,要出兵,該怎麽配合?
三邊不提,還有西軍,還有祖家軍,還有其他各地這幾年移駐過來的客軍。
誰能號令三軍?
這不是聖上一道旨意就能解決的事。
幹國不同於大燕,那兩位侯爺,甭管誰統兵,下麵各路兵馬都不敢有屁放。
所以,數來數去,也就隻有老鍾相公,才勉強有這個資格。
然而,
當話題拐到這裏時,
鍾天朗卻沒有像樂煥和韓老五一般,說出自家父親的名字。
賈天化也似笑非笑地看著這位當朝駙馬爺。
隨即,
樂煥和韓老五也看了過去。
鍾天朗深吸一口氣,沒說什麽,
因為他的父親,
他那位自去年就躺在病榻上的父親,
他,
不支持北伐。
……
西軍北上後,就未曾調離三邊。
對於幹國朝廷而言,如果說百年前的那一場大潰敗已經過去太遠印象有些模糊的話,那麽三年前的燕人南下,足以讓他們這一代人刻骨銘心。
故而,
燕人離去之後,
幹國朝廷調動江南之力,開始重新編練新軍以及繼續充實三邊,畢竟,那是對燕的第一道防線。
因為這幾年,幹國朝野一直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燕人很可能會再度攻幹。
無他,
打幹國,
太容易了。
甚至,不少人覺得,燕國那位皇帝是否會後悔,要是當初鎮北軍和靖南軍主力是南下攻幹而不是攻晉的話,所取得的收穫,應該是更為巨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