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書房內,
大局已定。
鄭伯爺甚至覺得,就算自己不參與這場戲,燕皇自己強行推動的話,也不難。
自己的加入,無非是使得這件事,更順滑了一些。
今日禦書房裏達成的共識,明日,朝會時,將傳遍整個朝堂,到時候,大燕帝國的一切,都將為即將來臨的國戰再度運轉起來。
但燕皇,顯然是一個務實主義者,他不滿足於口號,他迫切地想要自己的功業,可以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落實下去。
所以,
他馬上拋出了下一個議題:
「先攻幹,還是先攻楚。」
燕皇想要接下來的朝會,在這件事上,徹底淪為走過場,不想再將扯皮的事,丟到那裏去。
大方向已經被扭轉過來了,現在,不管心裏是否願意,大家隻能在這個方向下,去做出選擇。
王煉當即道:
「陛下,臣以為應先攻幹,幹國富饒。」
幹國的富饒,是眾所周知的事,因為幹國的疆域,大部分都繼承自當年的大夏,地理位置本就得天獨厚,再加上經營開發已久。
打幹國,能方便以戰養戰。
曹榷也開口道:「陛下,臣以為當先攻幹,幹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其國官家已露厲兵秣馬之誌,假以時日,幹國必將成為我大燕心腹之患,且幹人三邊直麵我銀浪郡,先攻幹,可解我大燕南麵之局。」
雖說大燕已經吞併了三晉之地,但燕人還是會將自己的固有國土當作真正珍視的地方,不管怎樣,先保住自己老家再說。
另外,打幹國,可以方便人力物力地運輸,減輕後勤壓力。
而如果打楚國,死磕鎮南關,相當於大燕的軍事調動以及後勤保障,也離開大燕本土,橫跨整個晉地。
是個人,
都知道此時打幹國最合適。
講真,
如果鄭伯爺不是雪海關總兵,如果靖南侯不是在晉地,鄭伯爺也覺得先打幹國最合適,就算幹人這幾年編練和擴充了新軍,但鄭凡不相信幹人的戰力能夠在短短時間內取得質的飛躍。
而且打幹國,一路啃一路收,就算是虧本,但也決不會虧太多,可以有清晰可見地補足。
但奈何,
如果先攻幹,沒自己什麽事兒啊。
靖南侯到時候可能會調兵去攻打幹國,自己呢,隻能守家。
打贏了,自己隻能遠遠地看著流口水;
打輸了,那大燕的局麵將直接崩盤,三晉之地不穩先不提,楚人揮師北伐時,他的雪海關會在第一時間成為一塊楚人大軍包圍下的飛地。
且楚人可不是野人,楚人最強的就是步兵,真讓楚人包圍上來,他們攻城的手段可絕不是當初野人能比的。
最壞的情況下,
鄭伯爺很可能被逼迫地出關去雪原,率領魔王以及剩餘的麾下,去雪原上當名副其實地「野人伯」。
打仗嘛,就當是一場賭博,甭管輸贏,他娘的總得自己去丟籌碼過了手癮到時候就算是輸了也不覺得憋屈不是!
橫豎自己玩兒過了,也經歷過了,最後什麽結果,自己都可以認。
但隔著老遠看著別人搖骰子自己被動地承擔後果這叫什麽事兒?
隻是,
沒等鄭伯爺開口進言,
甚至姬成玦也沒開口,
太子,
就先開口道:
「父皇,兒臣以為,若要行國戰,我大燕必要分一個先後。」
這是廢話。
大燕現在財政艱難,就算透支壓榨國力,也隻能勉強應付一個戰場。
但太子接下來的話,卻讓禦書房內的大部分人,都驚愕了一下。
「所以,兒臣以為,當先攻楚,於幹主防,其因有三:
一,幹人性懦,我大燕先攻楚,幹人可能觀望隔岸觀火;百年前,我大燕和蠻族血戰時,幹人尚且選擇北伐,可見幹人目光短淺甚重;
二,自京師至銀浪郡再至幹人三邊至滁郡,一馬平川,幹人兵馬但敢北上,我大燕依仗騎兵之利,也能占據優勢;且就算是真的情況危急,鎮北王也能從北封郡調兵迴援,也來得及。
三,靖南侯在晉地,對楚熟悉。」
最後,
太子猶豫了一下,
又道:
「還有第四條。」
燕皇指尖輕輕地敲擊著禦案,道:「說。」
「兒臣素聞晉地兵馬不穩,但晉地遼闊,需晉營以充實,若攻楚,可消耗晉人青壯。」
晉地一大不穩定因素就是晉地兵馬,基本上,他們駐紮的地方,附近都會有一支燕軍以作盯防。
這些人,可以當攻楚的炮灰。
攻打楚國,必然是從晉地發兵,這些晉地兵馬調動也能方便,而如果攻打幹國,必然要從晉地抽調燕軍去幹國戰場,到時候,三晉之地的燕軍少了,晉人兵馬誰來去看防?
反正都是不穩定因素,倒不如去當炮灰得嘞。
這話,說的沒錯,但怪就怪在,居然是太子說出來的。
燕皇目光一凝,道:
「身為儲君,應當修德。」
王煉馬上跪伏道:「臣兼領東宮詹事,未能教導好太子,臣有罪,請陛下責罰。」
太子這建議,其實沒錯。
錯就錯在,他是儲君,親口說這種話,不合時宜,會失了體統。
大局已定。
鄭伯爺甚至覺得,就算自己不參與這場戲,燕皇自己強行推動的話,也不難。
自己的加入,無非是使得這件事,更順滑了一些。
今日禦書房裏達成的共識,明日,朝會時,將傳遍整個朝堂,到時候,大燕帝國的一切,都將為即將來臨的國戰再度運轉起來。
但燕皇,顯然是一個務實主義者,他不滿足於口號,他迫切地想要自己的功業,可以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落實下去。
所以,
他馬上拋出了下一個議題:
「先攻幹,還是先攻楚。」
燕皇想要接下來的朝會,在這件事上,徹底淪為走過場,不想再將扯皮的事,丟到那裏去。
大方向已經被扭轉過來了,現在,不管心裏是否願意,大家隻能在這個方向下,去做出選擇。
王煉當即道:
「陛下,臣以為應先攻幹,幹國富饒。」
幹國的富饒,是眾所周知的事,因為幹國的疆域,大部分都繼承自當年的大夏,地理位置本就得天獨厚,再加上經營開發已久。
打幹國,能方便以戰養戰。
曹榷也開口道:「陛下,臣以為當先攻幹,幹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其國官家已露厲兵秣馬之誌,假以時日,幹國必將成為我大燕心腹之患,且幹人三邊直麵我銀浪郡,先攻幹,可解我大燕南麵之局。」
雖說大燕已經吞併了三晉之地,但燕人還是會將自己的固有國土當作真正珍視的地方,不管怎樣,先保住自己老家再說。
另外,打幹國,可以方便人力物力地運輸,減輕後勤壓力。
而如果打楚國,死磕鎮南關,相當於大燕的軍事調動以及後勤保障,也離開大燕本土,橫跨整個晉地。
是個人,
都知道此時打幹國最合適。
講真,
如果鄭伯爺不是雪海關總兵,如果靖南侯不是在晉地,鄭伯爺也覺得先打幹國最合適,就算幹人這幾年編練和擴充了新軍,但鄭凡不相信幹人的戰力能夠在短短時間內取得質的飛躍。
而且打幹國,一路啃一路收,就算是虧本,但也決不會虧太多,可以有清晰可見地補足。
但奈何,
如果先攻幹,沒自己什麽事兒啊。
靖南侯到時候可能會調兵去攻打幹國,自己呢,隻能守家。
打贏了,自己隻能遠遠地看著流口水;
打輸了,那大燕的局麵將直接崩盤,三晉之地不穩先不提,楚人揮師北伐時,他的雪海關會在第一時間成為一塊楚人大軍包圍下的飛地。
且楚人可不是野人,楚人最強的就是步兵,真讓楚人包圍上來,他們攻城的手段可絕不是當初野人能比的。
最壞的情況下,
鄭伯爺很可能被逼迫地出關去雪原,率領魔王以及剩餘的麾下,去雪原上當名副其實地「野人伯」。
打仗嘛,就當是一場賭博,甭管輸贏,他娘的總得自己去丟籌碼過了手癮到時候就算是輸了也不覺得憋屈不是!
橫豎自己玩兒過了,也經歷過了,最後什麽結果,自己都可以認。
但隔著老遠看著別人搖骰子自己被動地承擔後果這叫什麽事兒?
隻是,
沒等鄭伯爺開口進言,
甚至姬成玦也沒開口,
太子,
就先開口道:
「父皇,兒臣以為,若要行國戰,我大燕必要分一個先後。」
這是廢話。
大燕現在財政艱難,就算透支壓榨國力,也隻能勉強應付一個戰場。
但太子接下來的話,卻讓禦書房內的大部分人,都驚愕了一下。
「所以,兒臣以為,當先攻楚,於幹主防,其因有三:
一,幹人性懦,我大燕先攻楚,幹人可能觀望隔岸觀火;百年前,我大燕和蠻族血戰時,幹人尚且選擇北伐,可見幹人目光短淺甚重;
二,自京師至銀浪郡再至幹人三邊至滁郡,一馬平川,幹人兵馬但敢北上,我大燕依仗騎兵之利,也能占據優勢;且就算是真的情況危急,鎮北王也能從北封郡調兵迴援,也來得及。
三,靖南侯在晉地,對楚熟悉。」
最後,
太子猶豫了一下,
又道:
「還有第四條。」
燕皇指尖輕輕地敲擊著禦案,道:「說。」
「兒臣素聞晉地兵馬不穩,但晉地遼闊,需晉營以充實,若攻楚,可消耗晉人青壯。」
晉地一大不穩定因素就是晉地兵馬,基本上,他們駐紮的地方,附近都會有一支燕軍以作盯防。
這些人,可以當攻楚的炮灰。
攻打楚國,必然是從晉地發兵,這些晉地兵馬調動也能方便,而如果攻打幹國,必然要從晉地抽調燕軍去幹國戰場,到時候,三晉之地的燕軍少了,晉人兵馬誰來去看防?
反正都是不穩定因素,倒不如去當炮灰得嘞。
這話,說的沒錯,但怪就怪在,居然是太子說出來的。
燕皇目光一凝,道:
「身為儲君,應當修德。」
王煉馬上跪伏道:「臣兼領東宮詹事,未能教導好太子,臣有罪,請陛下責罰。」
太子這建議,其實沒錯。
錯就錯在,他是儲君,親口說這種話,不合時宜,會失了體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