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察舉孝廉
熊月生來到蘇赫等人近前,一下子不知該如何是好。
因為這群人中,除了一個女人穿得還算周正外,其他人穿的都是麻布布衫,從衣著外貌上完全分不出誰是主,誰是仆。
情急之下,熊月生隻好一躬到底,對著那位胡族女子說道:“在下熊月生,益州漢中郡人氏,不知幾位中哪一位是船主?”
熊月生作揖的女人正是納勒如音,此時她獨坐一處,愁容滿麵。
宗信並未下船,納勒如音又不好意思前去詢問,所以隻能憂心忡忡,也沒注意到有人問話。
“你有什麽事兒?”
接話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年輕人,熊月生見他起身連忙又是一躬到底。
“在下和兩位同鄉打算到長安參加歲舉,因路途勞乏,不勝腳力,故而想搭貴寶船一程,不知船主可否行個方便?”
起身的人是黎單,他見蘇赫向他使了個眼色,立即心領神會。
待書生說完,黎單又偷瞄蘇赫一眼,見蘇赫輕輕向宗家方向努了努嘴,便開口問道:“剛才那些人怎麽沒讓你們搭船?”
“是因在下的同鄉口誤失禮,惹得那家船主不喜,才未成行。”
熊月生沒有說出宗德等人要錢的事情,因為他們相隔不遠,想到兩家若有聯係,那他說一方壞話定會壞事,所以他才避重就輕,好言以對。
聽了書生的話,蘇赫微微點頭,黎單隨即應允了下來。
蘇赫之所以讓三人上船,主要是想通過他們的口探聽一些消息,再加上通過剛剛的觀察,這三人皆是書生,也翻不起什麽浪花。
事情辦得順利,熊月生立刻把楊曦晨和葛泉喊來,向黎單一一介紹了三人的身份。
蘇赫這邊,除了船工就是他們幾個,所以對三位後備官員的身份倒是沒人在意。
大家給三人讓出地方,蘇赫指著烤好的魚,笑著問幾人是否吃魚?
葛泉本來還有點兒不願意與又臭又髒的船工同坐,但聽蘇赫這麽一說,馬上謝字不提,從火堆邊拔起一條最大的烤魚大嚼起來。
黎單瞪了一眼無禮的葛泉,有些惱怒,但見蘇赫並未發話,便迅速從火旁也取下兩條魚,一條交給蘇赫,一條給納勒如音送去。
很快,十幾條魚就被眾人吃光,杜老大見蘇赫隻吃了一條,便張羅船工再去捕些。
蘇赫也趁這個時機,把黎單叫到身邊耳語了幾句。
很快魚又打了上來,蘇赫讓杜老大將魚烤好帶迴船上,畢竟上麵還有一個大食量的西冥沒吃呢。
迴到船上,蘇赫將黎單打聽來的消息轉告給納勒如音,得知宗信隻是心情不佳,並未生病,這才好過了一些。
“姐,聽杜老大說,再往前走七八十裏我們就得轉到去往長安的河道上了,你想好了嗎?”
“蘇郎,放心去吧,宗大哥現在情緒低落,正是需要阿姐的助力,阿姐能照顧好自己的。”
“那好吧。”
蘇赫知道再勸下去也沒有用,納勒如音是鐵了心留下來跟宗信過日子了。
不過這樣也好,自己此行路途艱險,一路上都得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帶著女眷確實也不方便。
從納勒如音的艙房離開,蘇赫又叫上黎單一起到了三位書生的艙室。
熊月生見是船主來了,連忙招唿另外兩人迎接,賓主就在船艙的地板上席地而坐閑聊起來。
三位書生中,葛泉懶得跟這些行商腳力們來往,張曦晨同樣自視清高,但表麵上還不失禮節。
隻有熊月生無所謂身份地位之說,閑聊的主角也隻剩下他。
“船主,剛才太過匆忙,還未及討教您這船是要去向何處,我們也好安排一下行程。”
“說來巧了,我們此行也是前往長安,與你們正好一路。”
黎單很快就適應了假船主的身份,簡單的問題他張嘴就能應付,隻有遇到敏感問題時他才會暗中向蘇赫請示。
聊了一陣,黎單找了個理由主動離開船艙,把空間留給蘇赫。
“這位兄弟,你們船主真是個好人,為人仗義,還熱情好客,懂的東西也多,我們能搭上你們的船真是太幸運了。”
黎單走後,氣氛一下輕鬆了許多,葛泉和張曦晨幹脆在席上和衣躺下,隻留下熊月生一人應付自稱是賬房先生的蘇赫。
“熊公子客氣了,大家都是同路人,多拉你們三個也不多,船主就是為了結個善緣。”
“你們的船主可夠年輕的,在我們漢中想當上商行掌櫃,或者船幫的船主,至少得熬上十幾年,不到而立根本沒有機會!”
“噢?聽公子的意思,是接觸過商行的人嘍?”
“嗨……”
熊月生慨歎,順勢講起了自己的家事。
原來熊月生祖籍成都,蜀中大地地少人多,行商之人比比皆是,熊月生家中也是商賈出身。
後來,晉國大將桓溫帶兵攻下巴蜀之地,大肆將蜀中不事農桑的人口遷到江東。
為了避禍,熊氏一族舉家逃離成都,遷到秦國控製的漢中郡,紮下了根。
熊月生的父親拿出大筆積蓄,在漢中縣城捐了個縣丞,熊家也一躍成為了中等階層。
有了官身,經商之事自然是不能再做,於是熊家就大肆收購良田,成了一方富庶。
年初,秦國從未開過的察舉突然在各州郡舉辦。
熊月生的老爹利用手中權力為熊月生爭取到了舉子的機會,這才有了熊月生遠赴長安試考的事情。
聽了熊月生的講述,蘇赫對秦國察舉製度頗感興趣,於是他追問熊月生秦國察舉製的具體事宜。
“其實在下也不知道何為察舉,還是聽祖爺給我講過,那是前朝選官的一種辦法。”
“據說前朝選官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帝王公直接任命,另一種就是由地方官向上推舉品行兼優的舉子。”
“據父親大人說,這次秦國察舉是京兆尹的一位大員向皇帝陛下建議才推行的。”
“每縣推舉一名孝廉,每州還可推舉一到三名茂才,各地被推舉的茂才、孝廉集中到長安接受朝廷考核,過關者即可在全國各州郡為官,命好的說不定還能留在都城呢!”
熊月生來到蘇赫等人近前,一下子不知該如何是好。
因為這群人中,除了一個女人穿得還算周正外,其他人穿的都是麻布布衫,從衣著外貌上完全分不出誰是主,誰是仆。
情急之下,熊月生隻好一躬到底,對著那位胡族女子說道:“在下熊月生,益州漢中郡人氏,不知幾位中哪一位是船主?”
熊月生作揖的女人正是納勒如音,此時她獨坐一處,愁容滿麵。
宗信並未下船,納勒如音又不好意思前去詢問,所以隻能憂心忡忡,也沒注意到有人問話。
“你有什麽事兒?”
接話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年輕人,熊月生見他起身連忙又是一躬到底。
“在下和兩位同鄉打算到長安參加歲舉,因路途勞乏,不勝腳力,故而想搭貴寶船一程,不知船主可否行個方便?”
起身的人是黎單,他見蘇赫向他使了個眼色,立即心領神會。
待書生說完,黎單又偷瞄蘇赫一眼,見蘇赫輕輕向宗家方向努了努嘴,便開口問道:“剛才那些人怎麽沒讓你們搭船?”
“是因在下的同鄉口誤失禮,惹得那家船主不喜,才未成行。”
熊月生沒有說出宗德等人要錢的事情,因為他們相隔不遠,想到兩家若有聯係,那他說一方壞話定會壞事,所以他才避重就輕,好言以對。
聽了書生的話,蘇赫微微點頭,黎單隨即應允了下來。
蘇赫之所以讓三人上船,主要是想通過他們的口探聽一些消息,再加上通過剛剛的觀察,這三人皆是書生,也翻不起什麽浪花。
事情辦得順利,熊月生立刻把楊曦晨和葛泉喊來,向黎單一一介紹了三人的身份。
蘇赫這邊,除了船工就是他們幾個,所以對三位後備官員的身份倒是沒人在意。
大家給三人讓出地方,蘇赫指著烤好的魚,笑著問幾人是否吃魚?
葛泉本來還有點兒不願意與又臭又髒的船工同坐,但聽蘇赫這麽一說,馬上謝字不提,從火堆邊拔起一條最大的烤魚大嚼起來。
黎單瞪了一眼無禮的葛泉,有些惱怒,但見蘇赫並未發話,便迅速從火旁也取下兩條魚,一條交給蘇赫,一條給納勒如音送去。
很快,十幾條魚就被眾人吃光,杜老大見蘇赫隻吃了一條,便張羅船工再去捕些。
蘇赫也趁這個時機,把黎單叫到身邊耳語了幾句。
很快魚又打了上來,蘇赫讓杜老大將魚烤好帶迴船上,畢竟上麵還有一個大食量的西冥沒吃呢。
迴到船上,蘇赫將黎單打聽來的消息轉告給納勒如音,得知宗信隻是心情不佳,並未生病,這才好過了一些。
“姐,聽杜老大說,再往前走七八十裏我們就得轉到去往長安的河道上了,你想好了嗎?”
“蘇郎,放心去吧,宗大哥現在情緒低落,正是需要阿姐的助力,阿姐能照顧好自己的。”
“那好吧。”
蘇赫知道再勸下去也沒有用,納勒如音是鐵了心留下來跟宗信過日子了。
不過這樣也好,自己此行路途艱險,一路上都得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帶著女眷確實也不方便。
從納勒如音的艙房離開,蘇赫又叫上黎單一起到了三位書生的艙室。
熊月生見是船主來了,連忙招唿另外兩人迎接,賓主就在船艙的地板上席地而坐閑聊起來。
三位書生中,葛泉懶得跟這些行商腳力們來往,張曦晨同樣自視清高,但表麵上還不失禮節。
隻有熊月生無所謂身份地位之說,閑聊的主角也隻剩下他。
“船主,剛才太過匆忙,還未及討教您這船是要去向何處,我們也好安排一下行程。”
“說來巧了,我們此行也是前往長安,與你們正好一路。”
黎單很快就適應了假船主的身份,簡單的問題他張嘴就能應付,隻有遇到敏感問題時他才會暗中向蘇赫請示。
聊了一陣,黎單找了個理由主動離開船艙,把空間留給蘇赫。
“這位兄弟,你們船主真是個好人,為人仗義,還熱情好客,懂的東西也多,我們能搭上你們的船真是太幸運了。”
黎單走後,氣氛一下輕鬆了許多,葛泉和張曦晨幹脆在席上和衣躺下,隻留下熊月生一人應付自稱是賬房先生的蘇赫。
“熊公子客氣了,大家都是同路人,多拉你們三個也不多,船主就是為了結個善緣。”
“你們的船主可夠年輕的,在我們漢中想當上商行掌櫃,或者船幫的船主,至少得熬上十幾年,不到而立根本沒有機會!”
“噢?聽公子的意思,是接觸過商行的人嘍?”
“嗨……”
熊月生慨歎,順勢講起了自己的家事。
原來熊月生祖籍成都,蜀中大地地少人多,行商之人比比皆是,熊月生家中也是商賈出身。
後來,晉國大將桓溫帶兵攻下巴蜀之地,大肆將蜀中不事農桑的人口遷到江東。
為了避禍,熊氏一族舉家逃離成都,遷到秦國控製的漢中郡,紮下了根。
熊月生的父親拿出大筆積蓄,在漢中縣城捐了個縣丞,熊家也一躍成為了中等階層。
有了官身,經商之事自然是不能再做,於是熊家就大肆收購良田,成了一方富庶。
年初,秦國從未開過的察舉突然在各州郡舉辦。
熊月生的老爹利用手中權力為熊月生爭取到了舉子的機會,這才有了熊月生遠赴長安試考的事情。
聽了熊月生的講述,蘇赫對秦國察舉製度頗感興趣,於是他追問熊月生秦國察舉製的具體事宜。
“其實在下也不知道何為察舉,還是聽祖爺給我講過,那是前朝選官的一種辦法。”
“據說前朝選官分為兩種,一種是皇帝王公直接任命,另一種就是由地方官向上推舉品行兼優的舉子。”
“據父親大人說,這次秦國察舉是京兆尹的一位大員向皇帝陛下建議才推行的。”
“每縣推舉一名孝廉,每州還可推舉一到三名茂才,各地被推舉的茂才、孝廉集中到長安接受朝廷考核,過關者即可在全國各州郡為官,命好的說不定還能留在都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