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並不妨礙他在可控的範圍內,去進行一些金融改革。
這改革,有些超前,雖然早就在運轉著了,多是存在於商賈貿易的渠道之中,但現如今,這個衙門,依舊掛在戶部下麵,且有張公公的這層身份在,不像是正規的朝廷衙門,更像是專屬於皇帝內庫之下的一個營生。
這也是為何張公公進來也得由魏公公領著進來的原因,畢竟張公公現在身上有外派的差事在。
張公公帶來了帳本,請陛下禦覽。
皇帝翻閱了一下帳本,他不是神人,這麽多帳本,不可能一下子就洞悉裏頭的一切,但到底是行家,哪怕底下人清楚皇帝很可能就隨手翻翻,心裏也有著莫大的壓力,帳目上做手腳的膽子,就會小很多。
在這一點上,此時的皇帝倒是和那位王爺無二,區別在於,那位王爺是不會看帳的。
但王府下麵有誰手腳不幹淨,等待他的就是被扒皮懸掛於城門樓上,其子女親眷,出標戶,打入奴籍,地位更在野人之下。
對外宣稱的是,王爺慧眼如炬,洞察了貪汙,奉王令行此懲戒。
「主子,這是密諜司最新送來的摺子,打東邊兒來的。」
魏公公在此時將一份摺子送了上來。
密諜司已經退出晉東區域了,平西王府在晉東倒不會對各地探子趕盡殺絕,但會將他們甄別出來,養著控著;
而若是還想一門心思地潛伏什麽的,就會被標記成對立麵進行剪除;
再加上王府和朝廷的微妙關係,密諜司其實早就退出了晉東地界了,隻留有明麵上的一支繼續在奉新城晃噠,更像是標誌著晉東依舊屬於大燕的一部分;
王府還給他們那一舵那兒掛了一個牌子,叫「辦事處」。
很顯然,魏公公之前就已經和張公公對過碼了,因為魏公公拿出的摺子裏,寫的是穎都密諜司收集來的線報,主要在於平西王府下的錢莊。
皇帝對自己手下人這般提前通氣的行徑並不會反感,比起先帝爺軍權下放,但其他地方事必躬親的勤奮姿態,現任皇帝其實更懂得放權的道理。
其繼位後,就擴建了內閣,將內閣從原本趙九郎領頭的一個秘書處,提升到重臣論資排位拿捏章程的內朝頂級地位;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自己盡可能地抽身而出,讓自己隻需要統攬全局即可。
在這一點上,或多或少還是有些受那姓鄭的影響。
沒道理自己整天累死累活的,而那姓鄭的隻要不在外出征,就能過得跟個富貴閑人一樣。
嘛,這不公平!
其實皇帝本人也清楚,自己擴建而出的內閣,日後要是遇到了比較羸弱的後世子孫,很可能會形成臣強主弱的格局;
但利大於弊吧,退一萬步說,馬踏內閣總比馬踏門閥要來得簡單得多得多。
先前的帳目,皇帝隻是草草地翻了翻,反而對於這封來自於晉東的密諜司摺子,他是仔仔細細地看了。
雖說這些年來,無論是當皇子時還是當了皇帝後,他和那姓鄭的一直保持著很密切的信件往來;
但他很早就清楚,很多時候與自己迴信的,並不是那姓鄭的;
之所以忍著沒發飆,沒去生那「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氣,是因為迴信的人信中的價值,似乎比那姓鄭的自己迴信,更重要也更細節很多,所以他就認下了姓鄭的這種「過度敷衍」。
「他倒是什麽都敢做。」
皇帝評價道。
平西王府下的錢莊其實早就成立了,也同樣是活躍在商賈貿易之中。
但前陣子,也就是在姓鄭的領兵在外時,王府的運轉也一直沒有停下,甚至,在緊張的備戰氛圍以及軍資聚集籌措之下,錢莊開始發行蓋著王府大印的債券;
可問題是,那一場大戰,晉東沒出兵也沒出糧,你緊張個在哪裏?
無非是找個由頭和風向,將債券給推行下去吧。
走錢莊,將債券轉入王府下的各個產業,再由這些產業,繼續下放,也可以在王府產業裏流通以債券的形式購置商品。
士卒的一部分軍餉以及官員的一部分俸祿,已經被以債券的形式發放。
雖說還沒大麵積地對民間進行開放,但既然做到這一步,接下來這種債券在民間鋪開是遲早的事,畢竟士卒和官員,可是時下殷實人家也就是消費人群的主體。
在晉東,這種債券被當地軍民習慣性地稱之為……寶鈔。
摺子的最後,還有一條信息,密諜司監查到平西王府似乎正在對天斷山脈裏發現的銀礦進行施工。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但戰爭和祭祀,最終都離不開一個財政。
姓鄭的明明領兵在外,
可他老家居然還在繼續推行著這種極具影響力的財政改革……
難不成,是姓鄭的出征前,就留下了章程?
但他真的放得下心麽?
張公公見皇帝陷入了沉思,舔了舔嘴唇,開口道:
「主子,這債券之事,奴才覺得……」
「你也想做?」
「奴才……奴才認為……」
「他姓鄭的無法無天,隻顧著生前,朕也要學他?這是涸澤而漁,涸澤而漁!」
皇帝氣憤地說著,
「寶鈔寶鈔,這玩意兒一出來,價值就會打折,他姓鄭的活著時候還好,等他姓鄭的走了,到他世子繼位時,這玩意兒馬上就會變成廢紙!」
這改革,有些超前,雖然早就在運轉著了,多是存在於商賈貿易的渠道之中,但現如今,這個衙門,依舊掛在戶部下麵,且有張公公的這層身份在,不像是正規的朝廷衙門,更像是專屬於皇帝內庫之下的一個營生。
這也是為何張公公進來也得由魏公公領著進來的原因,畢竟張公公現在身上有外派的差事在。
張公公帶來了帳本,請陛下禦覽。
皇帝翻閱了一下帳本,他不是神人,這麽多帳本,不可能一下子就洞悉裏頭的一切,但到底是行家,哪怕底下人清楚皇帝很可能就隨手翻翻,心裏也有著莫大的壓力,帳目上做手腳的膽子,就會小很多。
在這一點上,此時的皇帝倒是和那位王爺無二,區別在於,那位王爺是不會看帳的。
但王府下麵有誰手腳不幹淨,等待他的就是被扒皮懸掛於城門樓上,其子女親眷,出標戶,打入奴籍,地位更在野人之下。
對外宣稱的是,王爺慧眼如炬,洞察了貪汙,奉王令行此懲戒。
「主子,這是密諜司最新送來的摺子,打東邊兒來的。」
魏公公在此時將一份摺子送了上來。
密諜司已經退出晉東區域了,平西王府在晉東倒不會對各地探子趕盡殺絕,但會將他們甄別出來,養著控著;
而若是還想一門心思地潛伏什麽的,就會被標記成對立麵進行剪除;
再加上王府和朝廷的微妙關係,密諜司其實早就退出了晉東地界了,隻留有明麵上的一支繼續在奉新城晃噠,更像是標誌著晉東依舊屬於大燕的一部分;
王府還給他們那一舵那兒掛了一個牌子,叫「辦事處」。
很顯然,魏公公之前就已經和張公公對過碼了,因為魏公公拿出的摺子裏,寫的是穎都密諜司收集來的線報,主要在於平西王府下的錢莊。
皇帝對自己手下人這般提前通氣的行徑並不會反感,比起先帝爺軍權下放,但其他地方事必躬親的勤奮姿態,現任皇帝其實更懂得放權的道理。
其繼位後,就擴建了內閣,將內閣從原本趙九郎領頭的一個秘書處,提升到重臣論資排位拿捏章程的內朝頂級地位;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自己盡可能地抽身而出,讓自己隻需要統攬全局即可。
在這一點上,或多或少還是有些受那姓鄭的影響。
沒道理自己整天累死累活的,而那姓鄭的隻要不在外出征,就能過得跟個富貴閑人一樣。
嘛,這不公平!
其實皇帝本人也清楚,自己擴建而出的內閣,日後要是遇到了比較羸弱的後世子孫,很可能會形成臣強主弱的格局;
但利大於弊吧,退一萬步說,馬踏內閣總比馬踏門閥要來得簡單得多得多。
先前的帳目,皇帝隻是草草地翻了翻,反而對於這封來自於晉東的密諜司摺子,他是仔仔細細地看了。
雖說這些年來,無論是當皇子時還是當了皇帝後,他和那姓鄭的一直保持著很密切的信件往來;
但他很早就清楚,很多時候與自己迴信的,並不是那姓鄭的;
之所以忍著沒發飆,沒去生那「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氣,是因為迴信的人信中的價值,似乎比那姓鄭的自己迴信,更重要也更細節很多,所以他就認下了姓鄭的這種「過度敷衍」。
「他倒是什麽都敢做。」
皇帝評價道。
平西王府下的錢莊其實早就成立了,也同樣是活躍在商賈貿易之中。
但前陣子,也就是在姓鄭的領兵在外時,王府的運轉也一直沒有停下,甚至,在緊張的備戰氛圍以及軍資聚集籌措之下,錢莊開始發行蓋著王府大印的債券;
可問題是,那一場大戰,晉東沒出兵也沒出糧,你緊張個在哪裏?
無非是找個由頭和風向,將債券給推行下去吧。
走錢莊,將債券轉入王府下的各個產業,再由這些產業,繼續下放,也可以在王府產業裏流通以債券的形式購置商品。
士卒的一部分軍餉以及官員的一部分俸祿,已經被以債券的形式發放。
雖說還沒大麵積地對民間進行開放,但既然做到這一步,接下來這種債券在民間鋪開是遲早的事,畢竟士卒和官員,可是時下殷實人家也就是消費人群的主體。
在晉東,這種債券被當地軍民習慣性地稱之為……寶鈔。
摺子的最後,還有一條信息,密諜司監查到平西王府似乎正在對天斷山脈裏發現的銀礦進行施工。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但戰爭和祭祀,最終都離不開一個財政。
姓鄭的明明領兵在外,
可他老家居然還在繼續推行著這種極具影響力的財政改革……
難不成,是姓鄭的出征前,就留下了章程?
但他真的放得下心麽?
張公公見皇帝陷入了沉思,舔了舔嘴唇,開口道:
「主子,這債券之事,奴才覺得……」
「你也想做?」
「奴才……奴才認為……」
「他姓鄭的無法無天,隻顧著生前,朕也要學他?這是涸澤而漁,涸澤而漁!」
皇帝氣憤地說著,
「寶鈔寶鈔,這玩意兒一出來,價值就會打折,他姓鄭的活著時候還好,等他姓鄭的走了,到他世子繼位時,這玩意兒馬上就會變成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