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出訪俄國二
馬爌一行從婦人家裏出來,到村外匯合了大部隊後繼續前行,過了伊熱夫斯克之後,沿途人煙漸密。除俄人之外,開始出現大量有別於俄人的黑瞳黑發之民,其婦人甚美,皆沉靜白皙,高挑豐滿。
又或因宗教信仰之約束故,性情亦皆呈賢良之態,逢生人時其低眉順目之狀,真真是我見猶憐!雖亦多高鼻深目,但眉目間東方人的痕跡卻也清晰可見。看得馬爌衛隊之中的小夥子們一個個口水直流。
著人詢問得知,這些人乃金帳汗國之遺民,有自稱韃靼者,有巴什基爾者,亦有楚瓦什人,馬裏人,烏德穆爾特人,摩爾多瓦人……
或許是因為高緯度地區的紫外線太弱的緣故吧,這些金帳汗國遺民的膚色都非常淺,比當地的俄人還要白皙,他們的白皙是一種真正的白色,而俄人之白皙則稱之為紅或更為貼切些。
此時金帳汗國雖然已經亡國百餘年,但這些遺民對祖先榮耀的記憶依然深刻,人皆稱自己為成吉思汗苗裔。當得知馬爌衛隊中有大量純蒙古人時,他們激動不已,隻是見到自己和東方蒙古人的長相已迥然相異時,又唏噓不已。
他們不但在外表上已然迥異於東方蒙古人,就連語言和宗教也完全不同了,此時的東方蒙古人多信仰喇嘛教,亦有少部分人還保留有成吉思汗時代的“長生天”等薩滿信仰。
而這裏的金帳汗國後裔們卻多是伊斯蘭教信仰,以馬爌對伊斯蘭教的淺顯了解,他們的伊斯蘭信仰並不純正,也不純粹,比如他們對酒精和一些飲食方麵的忌諱就遠不如正統的穆斯林那麽強烈,沿途更不見一人行穆斯林的“五功”。從他們認可四大“哈裏發”之後的所有哈裏發來看,他們應當屬於“遜尼派”。
而在語言上,這些金帳汗國後裔們雖然語言相近,但也不是完全相同,有些甚至不能互通,更是和蒙古語已經沒有一點兒關係,雖然他們同屬阿爾泰語係。
馬爌衛隊中有一些講齊普恰克突厥語的哈卡斯衛兵(哈卡斯人即沒有南遷中亞的吉爾吉斯人),他們倒是能和這些金帳汗國後裔們簡單互通。
一路行來,馬爌一行皆感慨時間真是把殺豬刀!
愈近喀山,黑發的金帳汗國遺民愈多,得知馬爌等乃是從東方蒙古故土而來時,頗多人向馬爌等傾訴其受俄人壓迫甚重,甚至沒有改宗東正教的汗國遺民被禁止居住在靠近喀山城三十俄裏內(一俄裏約等於1.066公裏)。馬爌聽後也是唏噓不已!
行至喀山時,因喀山是座大城,亦是金帳汗國解體後,從汗國分裂出來的喀山汗國的首都所在,馬爌就決定在此地停留幾天。
喀山汗國原屬金帳汗國汗國的一部分,金帳汗國解體後,由兀魯·穆罕默德和其兒子馬赫第提克創建(汗國存續時間為1441至1552年)。兀魯·穆罕默德乃是金帳汗國的創立者拔都的兄弟——禿花帖木兒的直係後人。
喀山汗國的領地範圍在伏爾加河中遊和卡馬河流域一帶,和原保加爾汗國的統治區域大致差不多。汗國臣民除蒙古——韃靼人之外,餘者多是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和摩爾多瓦人,馬裏人等。
喀山汗國開國之後也曾強盛一時,早年間曾多次大敗莫斯科公國,亦曾兵臨莫斯科城下。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汗國和莫斯科公國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逐漸被莫斯科公國壓製並掌控。
1469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利用汗國內訌,曾一度占領汗國喀山城。1487年莫斯科公國再度占領喀山,並扶植了以穆罕默德·阿明為首的傀儡汗廷,喀山汗國自此被俄國把控。
1516年,穆罕默德·阿明死後,喀山汗國絕嗣。其後,克裏米亞汗國的統治者——格來家族和莫斯科公國的瓦西裏三世,輪流把自己選定的傀儡扶持到喀山汗位上,雙方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誰強大喀山汗位就是誰家的。
1552年,俄羅斯曆史上大名鼎鼎之恐怖的伊凡——伊凡四世為了徹底滅亡喀山汗國,親率15萬大軍,並攜帶大量火炮圍攻喀山,喀山汗國由此滅亡。
馬爌在喀山城內留意觀察,果然很少能看到白膚黑發的金帳汗國遺民,即便是有,也多是已經改宗了東正教信仰的韃靼貴族。
城內原本眾多的清真寺大多已被毀壞,少數建築精美,規模宏大的清真寺俄國人舍不得毀掉,則被就地改造成了東正教堂。
除俄國人之外,喀山城內還頗多德意誌人,這些德意誌人的地位頗高,當地俄人莫不以娶到德意誌女人為榮。
然則在馬爌看來,當地俄人和德意誌人並沒有外表上的明顯區別。若說有的話,兩者的最大區別也並不是人體本身,而是外在的衣著氣質和裝扮等。
如俄國男人多蓄須,德意誌人則無此習慣,但蓄須的德意誌人也並不罕見。
過喀山之後,馬爌一行向下一站——切波克薩雷城進發,從喀山至切波克薩雷沿途,亦多為金帳汗國遺民之地,俄人反不多見,經打聽得知,此地之民多為楚瓦什人,直至切波克薩雷城之後,在城內始多見俄人。
和喀山的楚瓦什人及韃靼人相同,這裏的楚瓦什人亦為黃白混血外貌,隻有很少一部分人保持了類似純黃種人的特征。當然,也有不少楚瓦什人則表現出了純白人的特征。
和喀山的金帳汗國遺民不同的是,這裏的楚瓦什人經過俄國人的百年同化,已經放棄了伊斯蘭教信仰,改宗為東正教徒。當然,這點兒馬爌並不能確定,也可能他們從來就沒有皈依過伊斯蘭教也有可能。
過切波克薩雷城繼續向前,西行不足百裏之時,訪團迎上了沙皇專程派來的迎接使者。在迎接使的帶領下,訪團之後的行程更加順暢,不一日就抵達了通往莫斯科的最後一個大城——下諾夫哥羅德。
下諾夫哥羅德城位於伏爾加河與奧卡河的交匯處,西距首都莫斯科約有九百裏。該城始建於公元1221年,在蘇茲達爾大公康斯坦丁·瓦西裏耶維奇之子——安德烈·康斯坦丁諾維奇統治期間,下諾夫哥羅德曾為一個強大的公國,並擁有龐大的領土規模,當時該公國的勢力已經向東越過了烏拉爾山脈觸及到了亞洲。但在蒙古桎梏期間,下諾夫哥羅德於公元1393年,被蒙古人扶持的莫斯科大公瓦西裏一世吞並。
這裏和喀山一樣,同樣有很多德意誌人,至少在城內有很多,且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
十餘日之後,馬爌一行終於抵達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莫斯科。馬爌原以為此時還沒有克裏姆林宮呢,結果在距莫斯科十多裏之外的地方就看到了伊凡大帝鍾樓金頂上閃爍著的金光。詢問身旁的俄國迎接使,果然就是大鍾樓的金頂。
細問之下,才知道克裏姆林宮實際上在蒙古桎梏期間的1320年就開始建造了,
1472年,伊凡三世為迎娶拜占庭的索菲婭公主,又重建了烏斯賓斯基大教堂。此後,烏斯賓斯基大教堂就一直作為俄羅斯的國家大教堂,所有沙皇的加冕儀式都是在這裏舉行。
至16世紀時,中央教堂廣場上已經建成了聖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報喜教堂、伊凡大帝鍾樓和多棱宮等……
由於馬爌隨行的護衛太多,這些護衛並不被允許全部進入莫斯科城內,後來經過協商,俄方允許馬爌可攜帶兩百名隨從和護衛進入城內,其餘之人則隻能住在城外,好在俄國人已經提前準備好了一座兵營作為安置之所。
進入莫斯科城之後,馬爌第一次知道此時的莫斯科竟然有四重城牆!這大大出乎馬爌的所知。
在這四道城牆中,最內的那道城牆其實就是指克裏姆林宮的宮牆。
第二道城牆則是後來在克宮城牆之外擴建的外城,周長約有2.5公裏,其上還建有12座塔樓,在這道牆之內,又被稱為中央堡壘。
第三道城牆是一道低矮的白色城牆,由於太過低矮,在馬爌看來,在這個年代的防禦作用並不是很大,聽俄國迎接使而言乃建於16世紀,全長有9公裏,擁有10個城門,17座塔樓,因牆體為白石砌就,故得名白石城牆。
最外的一那道則類似大明的夯土城牆,也是建於16世紀,這道城牆建造高大堅固,防禦功能相對比較完備,應該是莫斯科城真正的防禦核心,一旦突破了這道城牆,其餘的三道城牆被攻破是早晚的事情。
入城之後,馬爌和他的兩百名護衛、隨員被迎入了距克裏姆林宮不遠的沙俄國家迎賓館內。
在國賓館等待的第三天,俄方官員前來通知,說是第二天沙皇陛下將要接見尊貴的王儲殿下。
在克裏姆林宮內,馬爌見到了傳說中的羅曼諾夫王朝的首任沙皇——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
在馬爌看來,這是一位性情溫和,甚至有點兒懦弱的人,他的身材非常高大,但身體卻又非常虛弱,幾乎不能支撐他做長時間的外交會見。
作為一個已經人到中年的帝國皇帝(生於公元1596年,時年42歲),在和馬爌短暫的會談期間,他卻頻頻向一旁的皇太後——他的母親投去求助的目光。氣得一同出席會見的幾個俄國大臣幾乎當場對他們的皇帝發飆。
由此可見這位沙皇基本上是一個毫無主見的庸懦之人,並且在大臣之中的威望極低,那些貴族出身的俄國大臣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裏。
後來馬爌才知道,這位新王朝的開國沙皇完全是俄國貴族們推選出來的,貴族們選中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性格懦弱和沒有主見,隻有這樣的皇帝才便於貴族們把控,更不會像之前的沙皇那樣大權獨攬,把貴族欺負得不要不要的。
除第一天是由沙皇親自接見並做了禮貌性的簡短會談外,之後的華俄談判那位沙皇陛下再也沒有露過麵,而是由幾個掌握實權的俄國大臣在和馬爌商談具體事務。
其實早在馬爌訪俄之前,他就已經對沙俄當前所處的局麵有了一定的了解。
以馬爌的了解,此時的沙俄可謂是內外交困,危機四伏,在北方,瑞典占領了諾夫哥羅德及其以北的大片俄國領土。在西邊,波蘭立陶宛王國則占據著斯摩棱斯克和第聶伯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南方的克裏米亞汗國更是對沙俄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撲上來從俄國人身上撕下一塊肉來。
除了這些外敵之外,還因連年戰爭導致如今沙俄的國庫裏幾乎分文不剩,還因皇帝過於暗弱,又帶來吏治鬆散,貪汙腐敗盛行。
總之,沙俄當前的情形絕對稱得上內外交困這四個字,比大明目前所處的局麵遠要糟糕得多。
但即便是這樣,會見馬爌的俄國大臣們依然對北華非法侵占了俄國的西伯利亞表達了極大的憤慨,並表示西伯利亞永遠是俄國的,北華的非法占有俄國永遠不會承認,並遲早有一天會拿迴自己的土地等等。
俄國人的這種態度雖然早在馬爌的意料之中,但如此毫不掩飾的態度還是讓馬爌趕到非常不安。
正所謂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因為馬爌很清楚,北華在可預見的短期內沒有能力滅亡俄國,一旦被俄國人惦記上了,隻要俄國人緩過氣來,北華甭會有安生日子可過。
原本馬爌還想著這次出訪俄國,如果能夠說服俄國接受現狀就罷,如果俄國人依然時刻想要奪迴西伯利亞,那麽北華就要想盡辦法,通過聯合歐洲的瑞典、波蘭立陶宛、奧斯曼土耳其和克裏米亞韃靼人等勢力共同肢解並瓜分俄國,以絕後患。
但直至進入俄國境內之後,馬爌才從多種渠道得知,世界史上著名的“30年戰爭”如今正打得如火如荼,幾乎所有歐洲強國都被卷進去了,如今瑞典、波蘭等國根本就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顧得上俄國人了。
其實早在前些年,北華在和瑞典等國的聯絡中,曾依稀得到過歐洲正在大戰的各種消息,但馬爌卻一直沒有往三十年戰爭——這個世界史上的大事件方麵想。
“作為一個自詡的曆史愛好者,竟然忘記了著名的三十年戰爭就發生在自己所處的這個年代,這是完全不應該的”,馬爌心裏邊自責到。
所謂的三十年戰爭是指發生在公元1618年至1648年之間,因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幾乎涉及全歐洲的大規模國家大混戰。
這場戰爭的規模之大,參戰國之多,持續時間之長,造成的損失之慘重和影響之深遠,幾乎可把它稱之為人類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大戰性質的戰爭。
戰爭最終以神羅的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宣告結束。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確立了此後國際關係中的國家概念和領土、主權、獨立等基本原則,被認為是近現代國際政治關係的開端。
這場戰爭以德意誌的新教諸侯和瑞典、丹麥、法國為一方,並得到荷蘭、英國、俄羅斯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英國和荷蘭的全方位支持。
而戰爭的另一方主要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誌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該方得到了羅馬教宗和天主教波蘭立陶宛王國的全力支持。
這場持續三十年的戰爭給主戰場德意誌各邦國帶去了毀滅性的損失,至戰爭結束時,全德意誌人口的25%~40%死於戰爭之中,其中路德維滕貝格四分之三的人口死於戰爭,波美拉尼亞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死於戰爭,西裏西亞四分之一的人口死於戰爭,若單單隻論男性人口的話,全德意誌的一半男性人口死於戰爭。
馬爌一行從婦人家裏出來,到村外匯合了大部隊後繼續前行,過了伊熱夫斯克之後,沿途人煙漸密。除俄人之外,開始出現大量有別於俄人的黑瞳黑發之民,其婦人甚美,皆沉靜白皙,高挑豐滿。
又或因宗教信仰之約束故,性情亦皆呈賢良之態,逢生人時其低眉順目之狀,真真是我見猶憐!雖亦多高鼻深目,但眉目間東方人的痕跡卻也清晰可見。看得馬爌衛隊之中的小夥子們一個個口水直流。
著人詢問得知,這些人乃金帳汗國之遺民,有自稱韃靼者,有巴什基爾者,亦有楚瓦什人,馬裏人,烏德穆爾特人,摩爾多瓦人……
或許是因為高緯度地區的紫外線太弱的緣故吧,這些金帳汗國遺民的膚色都非常淺,比當地的俄人還要白皙,他們的白皙是一種真正的白色,而俄人之白皙則稱之為紅或更為貼切些。
此時金帳汗國雖然已經亡國百餘年,但這些遺民對祖先榮耀的記憶依然深刻,人皆稱自己為成吉思汗苗裔。當得知馬爌衛隊中有大量純蒙古人時,他們激動不已,隻是見到自己和東方蒙古人的長相已迥然相異時,又唏噓不已。
他們不但在外表上已然迥異於東方蒙古人,就連語言和宗教也完全不同了,此時的東方蒙古人多信仰喇嘛教,亦有少部分人還保留有成吉思汗時代的“長生天”等薩滿信仰。
而這裏的金帳汗國後裔們卻多是伊斯蘭教信仰,以馬爌對伊斯蘭教的淺顯了解,他們的伊斯蘭信仰並不純正,也不純粹,比如他們對酒精和一些飲食方麵的忌諱就遠不如正統的穆斯林那麽強烈,沿途更不見一人行穆斯林的“五功”。從他們認可四大“哈裏發”之後的所有哈裏發來看,他們應當屬於“遜尼派”。
而在語言上,這些金帳汗國後裔們雖然語言相近,但也不是完全相同,有些甚至不能互通,更是和蒙古語已經沒有一點兒關係,雖然他們同屬阿爾泰語係。
馬爌衛隊中有一些講齊普恰克突厥語的哈卡斯衛兵(哈卡斯人即沒有南遷中亞的吉爾吉斯人),他們倒是能和這些金帳汗國後裔們簡單互通。
一路行來,馬爌一行皆感慨時間真是把殺豬刀!
愈近喀山,黑發的金帳汗國遺民愈多,得知馬爌等乃是從東方蒙古故土而來時,頗多人向馬爌等傾訴其受俄人壓迫甚重,甚至沒有改宗東正教的汗國遺民被禁止居住在靠近喀山城三十俄裏內(一俄裏約等於1.066公裏)。馬爌聽後也是唏噓不已!
行至喀山時,因喀山是座大城,亦是金帳汗國解體後,從汗國分裂出來的喀山汗國的首都所在,馬爌就決定在此地停留幾天。
喀山汗國原屬金帳汗國汗國的一部分,金帳汗國解體後,由兀魯·穆罕默德和其兒子馬赫第提克創建(汗國存續時間為1441至1552年)。兀魯·穆罕默德乃是金帳汗國的創立者拔都的兄弟——禿花帖木兒的直係後人。
喀山汗國的領地範圍在伏爾加河中遊和卡馬河流域一帶,和原保加爾汗國的統治區域大致差不多。汗國臣民除蒙古——韃靼人之外,餘者多是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和摩爾多瓦人,馬裏人等。
喀山汗國開國之後也曾強盛一時,早年間曾多次大敗莫斯科公國,亦曾兵臨莫斯科城下。隻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汗國和莫斯科公國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逐漸被莫斯科公國壓製並掌控。
1469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利用汗國內訌,曾一度占領汗國喀山城。1487年莫斯科公國再度占領喀山,並扶植了以穆罕默德·阿明為首的傀儡汗廷,喀山汗國自此被俄國把控。
1516年,穆罕默德·阿明死後,喀山汗國絕嗣。其後,克裏米亞汗國的統治者——格來家族和莫斯科公國的瓦西裏三世,輪流把自己選定的傀儡扶持到喀山汗位上,雙方可謂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誰強大喀山汗位就是誰家的。
1552年,俄羅斯曆史上大名鼎鼎之恐怖的伊凡——伊凡四世為了徹底滅亡喀山汗國,親率15萬大軍,並攜帶大量火炮圍攻喀山,喀山汗國由此滅亡。
馬爌在喀山城內留意觀察,果然很少能看到白膚黑發的金帳汗國遺民,即便是有,也多是已經改宗了東正教信仰的韃靼貴族。
城內原本眾多的清真寺大多已被毀壞,少數建築精美,規模宏大的清真寺俄國人舍不得毀掉,則被就地改造成了東正教堂。
除俄國人之外,喀山城內還頗多德意誌人,這些德意誌人的地位頗高,當地俄人莫不以娶到德意誌女人為榮。
然則在馬爌看來,當地俄人和德意誌人並沒有外表上的明顯區別。若說有的話,兩者的最大區別也並不是人體本身,而是外在的衣著氣質和裝扮等。
如俄國男人多蓄須,德意誌人則無此習慣,但蓄須的德意誌人也並不罕見。
過喀山之後,馬爌一行向下一站——切波克薩雷城進發,從喀山至切波克薩雷沿途,亦多為金帳汗國遺民之地,俄人反不多見,經打聽得知,此地之民多為楚瓦什人,直至切波克薩雷城之後,在城內始多見俄人。
和喀山的楚瓦什人及韃靼人相同,這裏的楚瓦什人亦為黃白混血外貌,隻有很少一部分人保持了類似純黃種人的特征。當然,也有不少楚瓦什人則表現出了純白人的特征。
和喀山的金帳汗國遺民不同的是,這裏的楚瓦什人經過俄國人的百年同化,已經放棄了伊斯蘭教信仰,改宗為東正教徒。當然,這點兒馬爌並不能確定,也可能他們從來就沒有皈依過伊斯蘭教也有可能。
過切波克薩雷城繼續向前,西行不足百裏之時,訪團迎上了沙皇專程派來的迎接使者。在迎接使的帶領下,訪團之後的行程更加順暢,不一日就抵達了通往莫斯科的最後一個大城——下諾夫哥羅德。
下諾夫哥羅德城位於伏爾加河與奧卡河的交匯處,西距首都莫斯科約有九百裏。該城始建於公元1221年,在蘇茲達爾大公康斯坦丁·瓦西裏耶維奇之子——安德烈·康斯坦丁諾維奇統治期間,下諾夫哥羅德曾為一個強大的公國,並擁有龐大的領土規模,當時該公國的勢力已經向東越過了烏拉爾山脈觸及到了亞洲。但在蒙古桎梏期間,下諾夫哥羅德於公元1393年,被蒙古人扶持的莫斯科大公瓦西裏一世吞並。
這裏和喀山一樣,同樣有很多德意誌人,至少在城內有很多,且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
十餘日之後,馬爌一行終於抵達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莫斯科。馬爌原以為此時還沒有克裏姆林宮呢,結果在距莫斯科十多裏之外的地方就看到了伊凡大帝鍾樓金頂上閃爍著的金光。詢問身旁的俄國迎接使,果然就是大鍾樓的金頂。
細問之下,才知道克裏姆林宮實際上在蒙古桎梏期間的1320年就開始建造了,
1472年,伊凡三世為迎娶拜占庭的索菲婭公主,又重建了烏斯賓斯基大教堂。此後,烏斯賓斯基大教堂就一直作為俄羅斯的國家大教堂,所有沙皇的加冕儀式都是在這裏舉行。
至16世紀時,中央教堂廣場上已經建成了聖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報喜教堂、伊凡大帝鍾樓和多棱宮等……
由於馬爌隨行的護衛太多,這些護衛並不被允許全部進入莫斯科城內,後來經過協商,俄方允許馬爌可攜帶兩百名隨從和護衛進入城內,其餘之人則隻能住在城外,好在俄國人已經提前準備好了一座兵營作為安置之所。
進入莫斯科城之後,馬爌第一次知道此時的莫斯科竟然有四重城牆!這大大出乎馬爌的所知。
在這四道城牆中,最內的那道城牆其實就是指克裏姆林宮的宮牆。
第二道城牆則是後來在克宮城牆之外擴建的外城,周長約有2.5公裏,其上還建有12座塔樓,在這道牆之內,又被稱為中央堡壘。
第三道城牆是一道低矮的白色城牆,由於太過低矮,在馬爌看來,在這個年代的防禦作用並不是很大,聽俄國迎接使而言乃建於16世紀,全長有9公裏,擁有10個城門,17座塔樓,因牆體為白石砌就,故得名白石城牆。
最外的一那道則類似大明的夯土城牆,也是建於16世紀,這道城牆建造高大堅固,防禦功能相對比較完備,應該是莫斯科城真正的防禦核心,一旦突破了這道城牆,其餘的三道城牆被攻破是早晚的事情。
入城之後,馬爌和他的兩百名護衛、隨員被迎入了距克裏姆林宮不遠的沙俄國家迎賓館內。
在國賓館等待的第三天,俄方官員前來通知,說是第二天沙皇陛下將要接見尊貴的王儲殿下。
在克裏姆林宮內,馬爌見到了傳說中的羅曼諾夫王朝的首任沙皇——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
在馬爌看來,這是一位性情溫和,甚至有點兒懦弱的人,他的身材非常高大,但身體卻又非常虛弱,幾乎不能支撐他做長時間的外交會見。
作為一個已經人到中年的帝國皇帝(生於公元1596年,時年42歲),在和馬爌短暫的會談期間,他卻頻頻向一旁的皇太後——他的母親投去求助的目光。氣得一同出席會見的幾個俄國大臣幾乎當場對他們的皇帝發飆。
由此可見這位沙皇基本上是一個毫無主見的庸懦之人,並且在大臣之中的威望極低,那些貴族出身的俄國大臣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裏。
後來馬爌才知道,這位新王朝的開國沙皇完全是俄國貴族們推選出來的,貴族們選中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性格懦弱和沒有主見,隻有這樣的皇帝才便於貴族們把控,更不會像之前的沙皇那樣大權獨攬,把貴族欺負得不要不要的。
除第一天是由沙皇親自接見並做了禮貌性的簡短會談外,之後的華俄談判那位沙皇陛下再也沒有露過麵,而是由幾個掌握實權的俄國大臣在和馬爌商談具體事務。
其實早在馬爌訪俄之前,他就已經對沙俄當前所處的局麵有了一定的了解。
以馬爌的了解,此時的沙俄可謂是內外交困,危機四伏,在北方,瑞典占領了諾夫哥羅德及其以北的大片俄國領土。在西邊,波蘭立陶宛王國則占據著斯摩棱斯克和第聶伯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南方的克裏米亞汗國更是對沙俄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撲上來從俄國人身上撕下一塊肉來。
除了這些外敵之外,還因連年戰爭導致如今沙俄的國庫裏幾乎分文不剩,還因皇帝過於暗弱,又帶來吏治鬆散,貪汙腐敗盛行。
總之,沙俄當前的情形絕對稱得上內外交困這四個字,比大明目前所處的局麵遠要糟糕得多。
但即便是這樣,會見馬爌的俄國大臣們依然對北華非法侵占了俄國的西伯利亞表達了極大的憤慨,並表示西伯利亞永遠是俄國的,北華的非法占有俄國永遠不會承認,並遲早有一天會拿迴自己的土地等等。
俄國人的這種態度雖然早在馬爌的意料之中,但如此毫不掩飾的態度還是讓馬爌趕到非常不安。
正所謂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因為馬爌很清楚,北華在可預見的短期內沒有能力滅亡俄國,一旦被俄國人惦記上了,隻要俄國人緩過氣來,北華甭會有安生日子可過。
原本馬爌還想著這次出訪俄國,如果能夠說服俄國接受現狀就罷,如果俄國人依然時刻想要奪迴西伯利亞,那麽北華就要想盡辦法,通過聯合歐洲的瑞典、波蘭立陶宛、奧斯曼土耳其和克裏米亞韃靼人等勢力共同肢解並瓜分俄國,以絕後患。
但直至進入俄國境內之後,馬爌才從多種渠道得知,世界史上著名的“30年戰爭”如今正打得如火如荼,幾乎所有歐洲強國都被卷進去了,如今瑞典、波蘭等國根本就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顧得上俄國人了。
其實早在前些年,北華在和瑞典等國的聯絡中,曾依稀得到過歐洲正在大戰的各種消息,但馬爌卻一直沒有往三十年戰爭——這個世界史上的大事件方麵想。
“作為一個自詡的曆史愛好者,竟然忘記了著名的三十年戰爭就發生在自己所處的這個年代,這是完全不應該的”,馬爌心裏邊自責到。
所謂的三十年戰爭是指發生在公元1618年至1648年之間,因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幾乎涉及全歐洲的大規模國家大混戰。
這場戰爭的規模之大,參戰國之多,持續時間之長,造成的損失之慘重和影響之深遠,幾乎可把它稱之為人類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大戰性質的戰爭。
戰爭最終以神羅的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宣告結束。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確立了此後國際關係中的國家概念和領土、主權、獨立等基本原則,被認為是近現代國際政治關係的開端。
這場戰爭以德意誌的新教諸侯和瑞典、丹麥、法國為一方,並得到荷蘭、英國、俄羅斯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英國和荷蘭的全方位支持。
而戰爭的另一方主要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誌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該方得到了羅馬教宗和天主教波蘭立陶宛王國的全力支持。
這場持續三十年的戰爭給主戰場德意誌各邦國帶去了毀滅性的損失,至戰爭結束時,全德意誌人口的25%~40%死於戰爭之中,其中路德維滕貝格四分之三的人口死於戰爭,波美拉尼亞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死於戰爭,西裏西亞四分之一的人口死於戰爭,若單單隻論男性人口的話,全德意誌的一半男性人口死於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