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33年11月,德波兩國發表聯合公報,宣稱:“將以外交手段解決兩國間的紛爭。”1934年,兩國簽訂了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1935年後,繼任畢蘇斯基職務的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將軍察覺到德國的威脅,該國正違反《凡爾賽條約》,積極的重整軍備。但波蘭外交部長、同時也是畢蘇斯基內閣成員的約瑟夫?貝可勒爾則繼續奉行親德政策,從“德奧合並”到支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危機事件”時,波蘭都表示支持德國。同時,波蘭也仿效德國以武力威脅他國—出兵立陶宛、強迫後者承認維爾諾屬波蘭領土,以及施壓捷國、成功吞並了捷欣一地,這些侵略作為都令波蘭在歐洲的形象惡化,國際地位更為孤立。
完成吞並捷國後,希特勒開始正式拉攏波蘭加入《**產國際協定》,形成如同後來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芬蘭和日本帝國的聯合戰線,1938年,新任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與波蘭大使會晤,提出其聯盟必須以但澤劃歸給德國、並在走廊地區建立一條高速公路來連結德國領土為前提,倘若波蘭答應,希特勒將會未來給予波蘭烏克蘭北方的領土,並將德波條約將延長25年作為補償。然而波蘭認為,若加入了德國為首的軍事聯盟將會淪落為一個衛星國,甚至最終其國家地位將受到威脅,如同捷國被德國所吞並,因此貝可勒爾拒絕其提議,波蘭外交部與軍事領導人的看法也走向一致,波蘭政府領導人亦不信任希特勒。3月21日,貝可勒爾前往柏林與希特勒會晤,後者強硬地要求其接受德國的條件,但遭到拒絕,雙方不歡而散。希特勒即命令軍方擬定入侵波蘭的計劃—《白色方案》,並於4月3日予以批準。
英國也意識到德國與波蘭關係的改變,1939年3月31日,波蘭得到英國的保證,將維護前者領土的完整;4月6日,貝可勒爾前往倫敦簽署《英國-波蘭安全保證條約》;5月19日,波蘭又與法國簽訂類似的議定書,表示當波蘭受到攻擊時,法軍將攻擊德國,同樣地,當法國與比利時受到德國攻擊時,波蘭也會進攻後者。希特勒於同月28日以波蘭接受英法兩國保護為由,宣布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並命令德軍在8月前做好進攻該國的準備。另一方麵,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仍認為能與希特勒能達成一項關於但澤(也許還包括波蘭走廊)的協議、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也有相同的看法。
德、蘇的妥協
在但澤和走廊的會談破裂後,德國幾個月內與波蘭之間沒有任何外交互動。希特勒也知道,自從1939年4月起,英法兩國為遏止德國而與蘇聯談判,但前兩者僅欲蘇聯提供幫助,卻不願在蘇聯同樣受到攻擊時援助,談判遂陷入膠著,再加上蘇聯與德國國境並未相接,若要與德軍戰鬥就得通過波蘭或羅馬尼亞的領土,而這兩個國家卻都不同意其軍隊通過,尤其是波蘭,貝可勒爾認為若與蘇聯同盟隻會激怒希特勒,讓戰爭提早爆發。希特勒見此,便於8月23日派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前往蘇聯,於當天晚上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有效時限為十年,國際上對德蘇的關係改變感到震驚,原先這兩個國家在意識形態上是完全對立的。然而《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並非僅有保證兩國安全的效用,其中還附加了一項秘密協定:兩國共同瓜分東歐,包括波蘭、波羅的海諸國、羅馬尼亞等國家,以波蘭來說,他將被德蘇兩國共同瓜分,前者取得49%的領土,剩餘則劃給蘇聯,兩國不但將共同出兵打擊波軍,在德國因進攻波蘭而遭英法宣戰時,蘇聯將會維持中立,波蘭即因此將麵對曆史上德國與俄羅斯的第四次瓜分。
最後通牒
在英國的催促下,1939年8月29日,德國發布了最後一次的外交聲明,同時,《白色方案》的時程表必須重新修正。當晚,德國政府作出迴應,除了要保護波蘭的德國少數民族外,德國還要收複但澤以及波蘭走廊(先前希特勒僅要求於走廊建立高速公路,現要取得走廊全境),希特勒現已要一場真的戰爭,因此他打算避免掉先前捷克斯洛伐克時西方國家介入的問題,並欲分化波蘭和西方國家的關係,因此提出了有一個附帶條件:前來的波蘭全權代表必須在一天的時間內抵達柏林來簽署一項協議。英國的張伯倫內閣仍為可以繼續進行談判而感到高興,但若考慮到德國規定波蘭全權代表要在限時一天的時間裏抵達,這個難以達成的限時行動也意味著此為德國的最後通牒。1939年8月30日至1939年8月31日間的淩晨,裏賓特洛甫向英國大使宣讀了德國的十六項要求,而當英國大使內維爾?漢德遜要求將該文件副本轉交給波蘭政府時,遭裏賓特洛甫拒絕,理由是“波蘭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達。”]當波蘭大使約瑟夫?利普斯基於當日中午抵達柏林、求見裏賓特洛甫時表示,波蘭願意考慮與德國進行談判,但他也承認自己沒有全權能簽署任何協議,裏賓特洛甫便將他趕走。不久,德國的廣播宣布波蘭否決了德國的提議,因此談判終止。下午四點,希特勒決定將攻擊行動於隔天早上4時45分展開。
德軍
德軍指揮部為隱蔽的突襲波蘭,預先在兩個方向上隱蔽地展開了部隊。在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集結了由21個師編成的“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3集團軍(司令官屈希勒爾上將)和第4集團軍(司令官克魯格,下轄古德裏安的第19裝甲軍),總指揮官為馮?博克上將。在德國西裏西亞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內集結了由33個師編成的“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14集團軍(司令官李斯特上將)、第10集團軍(司令官賴歇瑙上將)和第8集團軍(司令官布拉斯科維茲上將),總指揮官為龍德施泰特上將。這兩個集群分別由第1航空隊(司令為凱塞林將軍)和第4航空隊(司令為勒爾將軍)提供支援。德軍共投入了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步師,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共計6萬人,如果算上預備隊則兵力為62個師,160萬人。
在1939年德國軍隊和波蘭軍隊的兵力部署
波軍
波蘭在和英法結盟後,在德國進攻的威脅下,波蘭統帥部也製定了代號為“西方計劃”的對德作戰計劃。由於在人數和裝備上大為遜色於德軍,波蘭為抵抗侵略僅能出動39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3個山地步兵旅,2個裝甲摩托化旅,近80個民防營。計有輕型坦克220輛、超輕型坦克650輛、4300門火炮和迫擊炮,407架飛機。波蘭海軍編有16艘戰鬥艦艇和輔助船隻,總兵力為約100萬人,最高司令官為斯米格威-羅茲元帥。在戰役開始前,波蘭武裝力量的動員和展開並未完成。波軍指揮部在預定的防禦地區僅展開了24個步兵師,8個騎兵旅,1個裝甲摩托化旅,3個山地步兵旅和56個民防營。在戰爭開始初期波蘭軍隊的展開還在繼續。波軍總司令部計劃實施戰略防禦,阻止敵人,為英法聯軍的行動贏得時間並根據形勢采取進一步行動。波軍主力沿德波邊境展開,占領北部防線的是“莫得林”集團軍(2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指揮官是普謝德齊米爾斯基—克魯科維奇將軍),“維希庫夫”戰役集群(3個步兵師)和“納雷夫”戰役集群(2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在“波蘭走廊”是“波莫瑞”集團軍(5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司令官為博爾特諾夫斯基將軍),在波茲南省西部是“波茲南”集團軍(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司令官庫特謝巴將軍),“羅茲”集團軍(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司令官魯梅爾將軍)擔任羅茲和華沙方向的掩護。在琴斯托霍瓦、卡托維采、克拉科夫地域集結了“克拉科夫”集團軍(7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1個摩托化機械旅,1個山地步兵旅,司令官希林格將軍)。保衛南部邊界的任務由“喀爾巴阡”集團軍(2個步兵師,2個山地步兵旅,1個摩托化機械旅,司令官法布裏奇將軍)擔任。“普魯士”集團軍(8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司令官多姆布-貝爾納茨基將軍)為第2梯隊,配置在凱爾采,托馬舒夫-馬佐維茨基、拉多姆地域。
1933年11月,德波兩國發表聯合公報,宣稱:“將以外交手段解決兩國間的紛爭。”1934年,兩國簽訂了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1935年後,繼任畢蘇斯基職務的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將軍察覺到德國的威脅,該國正違反《凡爾賽條約》,積極的重整軍備。但波蘭外交部長、同時也是畢蘇斯基內閣成員的約瑟夫?貝可勒爾則繼續奉行親德政策,從“德奧合並”到支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危機事件”時,波蘭都表示支持德國。同時,波蘭也仿效德國以武力威脅他國—出兵立陶宛、強迫後者承認維爾諾屬波蘭領土,以及施壓捷國、成功吞並了捷欣一地,這些侵略作為都令波蘭在歐洲的形象惡化,國際地位更為孤立。
完成吞並捷國後,希特勒開始正式拉攏波蘭加入《**產國際協定》,形成如同後來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芬蘭和日本帝國的聯合戰線,1938年,新任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與波蘭大使會晤,提出其聯盟必須以但澤劃歸給德國、並在走廊地區建立一條高速公路來連結德國領土為前提,倘若波蘭答應,希特勒將會未來給予波蘭烏克蘭北方的領土,並將德波條約將延長25年作為補償。然而波蘭認為,若加入了德國為首的軍事聯盟將會淪落為一個衛星國,甚至最終其國家地位將受到威脅,如同捷國被德國所吞並,因此貝可勒爾拒絕其提議,波蘭外交部與軍事領導人的看法也走向一致,波蘭政府領導人亦不信任希特勒。3月21日,貝可勒爾前往柏林與希特勒會晤,後者強硬地要求其接受德國的條件,但遭到拒絕,雙方不歡而散。希特勒即命令軍方擬定入侵波蘭的計劃—《白色方案》,並於4月3日予以批準。
英國也意識到德國與波蘭關係的改變,1939年3月31日,波蘭得到英國的保證,將維護前者領土的完整;4月6日,貝可勒爾前往倫敦簽署《英國-波蘭安全保證條約》;5月19日,波蘭又與法國簽訂類似的議定書,表示當波蘭受到攻擊時,法軍將攻擊德國,同樣地,當法國與比利時受到德國攻擊時,波蘭也會進攻後者。希特勒於同月28日以波蘭接受英法兩國保護為由,宣布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並命令德軍在8月前做好進攻該國的準備。另一方麵,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仍認為能與希特勒能達成一項關於但澤(也許還包括波蘭走廊)的協議、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也有相同的看法。
德、蘇的妥協
在但澤和走廊的會談破裂後,德國幾個月內與波蘭之間沒有任何外交互動。希特勒也知道,自從1939年4月起,英法兩國為遏止德國而與蘇聯談判,但前兩者僅欲蘇聯提供幫助,卻不願在蘇聯同樣受到攻擊時援助,談判遂陷入膠著,再加上蘇聯與德國國境並未相接,若要與德軍戰鬥就得通過波蘭或羅馬尼亞的領土,而這兩個國家卻都不同意其軍隊通過,尤其是波蘭,貝可勒爾認為若與蘇聯同盟隻會激怒希特勒,讓戰爭提早爆發。希特勒見此,便於8月23日派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前往蘇聯,於當天晚上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有效時限為十年,國際上對德蘇的關係改變感到震驚,原先這兩個國家在意識形態上是完全對立的。然而《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並非僅有保證兩國安全的效用,其中還附加了一項秘密協定:兩國共同瓜分東歐,包括波蘭、波羅的海諸國、羅馬尼亞等國家,以波蘭來說,他將被德蘇兩國共同瓜分,前者取得49%的領土,剩餘則劃給蘇聯,兩國不但將共同出兵打擊波軍,在德國因進攻波蘭而遭英法宣戰時,蘇聯將會維持中立,波蘭即因此將麵對曆史上德國與俄羅斯的第四次瓜分。
最後通牒
在英國的催促下,1939年8月29日,德國發布了最後一次的外交聲明,同時,《白色方案》的時程表必須重新修正。當晚,德國政府作出迴應,除了要保護波蘭的德國少數民族外,德國還要收複但澤以及波蘭走廊(先前希特勒僅要求於走廊建立高速公路,現要取得走廊全境),希特勒現已要一場真的戰爭,因此他打算避免掉先前捷克斯洛伐克時西方國家介入的問題,並欲分化波蘭和西方國家的關係,因此提出了有一個附帶條件:前來的波蘭全權代表必須在一天的時間內抵達柏林來簽署一項協議。英國的張伯倫內閣仍為可以繼續進行談判而感到高興,但若考慮到德國規定波蘭全權代表要在限時一天的時間裏抵達,這個難以達成的限時行動也意味著此為德國的最後通牒。1939年8月30日至1939年8月31日間的淩晨,裏賓特洛甫向英國大使宣讀了德國的十六項要求,而當英國大使內維爾?漢德遜要求將該文件副本轉交給波蘭政府時,遭裏賓特洛甫拒絕,理由是“波蘭代表未能在午夜前抵達。”]當波蘭大使約瑟夫?利普斯基於當日中午抵達柏林、求見裏賓特洛甫時表示,波蘭願意考慮與德國進行談判,但他也承認自己沒有全權能簽署任何協議,裏賓特洛甫便將他趕走。不久,德國的廣播宣布波蘭否決了德國的提議,因此談判終止。下午四點,希特勒決定將攻擊行動於隔天早上4時45分展開。
德軍
德軍指揮部為隱蔽的突襲波蘭,預先在兩個方向上隱蔽地展開了部隊。在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集結了由21個師編成的“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3集團軍(司令官屈希勒爾上將)和第4集團軍(司令官克魯格,下轄古德裏安的第19裝甲軍),總指揮官為馮?博克上將。在德國西裏西亞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內集結了由33個師編成的“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14集團軍(司令官李斯特上將)、第10集團軍(司令官賴歇瑙上將)和第8集團軍(司令官布拉斯科維茲上將),總指揮官為龍德施泰特上將。這兩個集群分別由第1航空隊(司令為凱塞林將軍)和第4航空隊(司令為勒爾將軍)提供支援。德軍共投入了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步師,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共計6萬人,如果算上預備隊則兵力為62個師,160萬人。
在1939年德國軍隊和波蘭軍隊的兵力部署
波軍
波蘭在和英法結盟後,在德國進攻的威脅下,波蘭統帥部也製定了代號為“西方計劃”的對德作戰計劃。由於在人數和裝備上大為遜色於德軍,波蘭為抵抗侵略僅能出動39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3個山地步兵旅,2個裝甲摩托化旅,近80個民防營。計有輕型坦克220輛、超輕型坦克650輛、4300門火炮和迫擊炮,407架飛機。波蘭海軍編有16艘戰鬥艦艇和輔助船隻,總兵力為約100萬人,最高司令官為斯米格威-羅茲元帥。在戰役開始前,波蘭武裝力量的動員和展開並未完成。波軍指揮部在預定的防禦地區僅展開了24個步兵師,8個騎兵旅,1個裝甲摩托化旅,3個山地步兵旅和56個民防營。在戰爭開始初期波蘭軍隊的展開還在繼續。波軍總司令部計劃實施戰略防禦,阻止敵人,為英法聯軍的行動贏得時間並根據形勢采取進一步行動。波軍主力沿德波邊境展開,占領北部防線的是“莫得林”集團軍(2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指揮官是普謝德齊米爾斯基—克魯科維奇將軍),“維希庫夫”戰役集群(3個步兵師)和“納雷夫”戰役集群(2個步兵師,2個騎兵旅)。在“波蘭走廊”是“波莫瑞”集團軍(5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司令官為博爾特諾夫斯基將軍),在波茲南省西部是“波茲南”集團軍(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司令官庫特謝巴將軍),“羅茲”集團軍(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司令官魯梅爾將軍)擔任羅茲和華沙方向的掩護。在琴斯托霍瓦、卡托維采、克拉科夫地域集結了“克拉科夫”集團軍(7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1個摩托化機械旅,1個山地步兵旅,司令官希林格將軍)。保衛南部邊界的任務由“喀爾巴阡”集團軍(2個步兵師,2個山地步兵旅,1個摩托化機械旅,司令官法布裏奇將軍)擔任。“普魯士”集團軍(8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司令官多姆布-貝爾納茨基將軍)為第2梯隊,配置在凱爾采,托馬舒夫-馬佐維茨基、拉多姆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