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新式火槍
大明風華:從蒸汽機開始 作者:夏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了打造出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火槍,朱高燧從早到晚的泡在大通冶,身為一個軍迷用自己了解的知識不斷改良每一道工序。
長槍管能夠讓子彈受推動的距離更長,射程也更遠,並且讓子彈可以以一個穩定的彈道射出。
可明清後期的火槍動輒兩米長,這讓朱高燧有些接受不了。
膛線又稱來複線,這才是一支槍真正的靈魂,在於賦予彈頭旋轉的能力,同時也能使槍管長度縮短以後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射擊。
但來複線的製作卻非常困難,用一根比槍內徑略紉的鋼棒,在特定部位刻槽安裝一塊硬質鋼片。而鋼片上有一條或二條凸出的有傾斜角的帶狀體,前端有利削部調節凸起高度,這樣在一條膛線位置上來迴拉動數十次,才能切出一條膛線。
哪怕雲子鐵經過焦炭的鍛造後材質比以往更加堅韌,也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畢竟基礎材料,不是一兩日能夠有所突破的。
現如今突火槍的火藥是存放在罐中或由紙包著單獨攜帶,裝藥時,先把火藥倒進槍管裏,然後將彈丸一起搗入槍管,壓在裝藥上麵,一分鍾隻能一兩發而已,比起弓箭也強不到哪裏去。
朱高燧做不出來槍械的後裝彈夾,卻能用油麻布將子彈和鉛子包在一起。
黃儼被皇帝器重提拔到兵仗局任職,並且把火藥和火器的製造從兵部轉移到了內務府,因此黃儼對於火器的製造並不陌生。
可在這大通冶內,朱高燧的每一次改良都讓黃儼驚歎,突火槍確實是大明神兵利器,這是經過無數場戰爭檢驗過的,但和趙王爺改良以後的相比實在有些差強人意。
兩個神機營的人正在試槍,改良後的火槍更加輕巧,全長不過一米左右,甚至還帶著瞄準器。
老的突火槍需要一手扶槍一手點火,但是新火槍隻是簡單的扣下扳機,由擊錘敲打擊砧通過棉線引燃火藥。
嘭的一聲,黃儼的下巴都快驚掉了,四百米外的一個木牌被一槍擊穿。
新式火槍已經開完了三槍,突火槍第一槍才剛剛準備好。
“黃儼,我現在說你那些玩意兒都是破銅爛鐵你還有意見嗎?”
“王爺,奴婢還從未見過這樣的槍械,如果能裝備神機營,那我大明的軍隊將橫掃草原啊。”黃儼激動的說道。
“你也看到了打造這一支槍,單單是來複線就花了八天的時間,隻能當成敬獻給皇上的禮物。想要大規模裝備,必須把來複線去掉。”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沒有了來複線,槍管的長度必定會有增加。
更重要的是火炮的技術與槍械相差不多,有了這新式火槍,新式火炮隻要等大明有了足夠的銅,就能夠快速投產。
“黃儼你在兵仗局是幹什麽的,宋人怎麽造槍到了大明你還是怎麽造?”
朱高燧有些恨鐵不成鋼。
“你既然是兵仗局主事太監,那你應該知道火藥的配比是多少?”
“一硝二磺三木炭。”黃儼迴答道。
“這隻是最基礎的配比,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配比隻要稍差一點,火藥的威力就會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有一種威力更強的黑火藥更準確的配比我也不清楚,但你要讓兵仗局的人去研究。
一提高硝、磺、木炭的純度,第二不斷試驗最佳配比。
要是等我迴到南京,你在兵仗局還是吃老本沒有一點進步,我一定上稟撤銷兵仗局,並且建議皇上把你送到奴兒幹都司體驗風土人情!”
看到朱高燧的眼神,黃儼不由得打了一個激靈,連聲稱是。
朱棣靖難造反能夠成功,建文身邊的太監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他的政令還沒有傳到戰場上,這群太監就已經悄悄將消息先一步透露給了朱棣。
故而朱棣在登基以後投桃報李,不斷賦予太監更多職權。
朱高燧承認大明的太監中確實有不少人物,比如鄭和,比如王耳朵,比如後來的汪直。
即便這樣,朱高燧對於把國家重器交給太監管理還是有些意見的。
他之所以不肯將大通冶賣給商賈,是因為這裏是最適合做兵工廠的地方!
因為他的出現,大明的火器正在朝著射速更快、火力更猛、威力更強的方向發展。
火藥就是一個被打開的一個潘多拉魔盒,從最開始的炮仗,到慢慢尋求火力的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才逐漸形成了能夠擁有毀滅世界能力的恐怖核武器。
戰爭最好的方式就是雙方拿著刀在戰場上互砍,活下來的就是勝利者,但曆史沒有如果,未來也不會相信仁慈。
將大通冶改造成兵工廠是朱高燧在山西幹的最後一件事,其他的煤和鐵都已經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了改良,就像是種下了一粒種子,如今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開花結果。
山西的事情已經全部結束,雖小有波折可都順利解決,也到了離開的時候。
馮道安於晉王朱濟熺兩人一文一武掌控著山西,兩人很少會私底下接觸,畢竟他們的身邊有著錦衣衛的探察。
但為了給朱高燧踐行,兩人也難得的聚在了一起。
原本山西怨聲載道遍地流民,可朱高燧來到以後,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整治就讓整個山西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
“趙王爺到山西短短時日,所做的成就是下官履任數年也拍馬不及,實在是懺愧。”
馮道安這句話倒不是恭維,而是出自真心實意。
並非馮道安能力不足,而是受限於幾千年來漢人慣用的經驗和成法,根本想象不到問題還有這樣的解法。
朱高燧不同,沒有穿越之前所有耳濡目染習以為常的東西,都成為了他的優勢。
“馮大人也不必妄自菲薄,世人常說蘇湖之富足用天下,但未來的山西才是大明的心髒,其繁華甚至能與蘇湖一較高低,相信用不了多久咱們就能在南京見!”
聽到朱高燧這樣的話,馮道安眉宇露出三分激動,急忙躬身道謝。
“下官定不敢忘王爺栽培。”
朱高燧並不是有心想要提拔馮道安,而是他未來要做的很多事情都突破了大明律法甚至皇明祖訓的約束。
這一次無論是在山西流民外遷還是煤鐵的問題上,朝堂上反對的聲音都很大,好在皇帝和太子爺漢王爺都站在他的立場上。至於他提過的開海,更是阻力重重,連皇帝都反對。
因此朱高燧迫切的需要一批能夠擁護他的大明改革先鋒,見識過山西崛起的馮道安顯然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
晉王朱濟熺也是連連挽留,西山鎮的煤礦從一開始無底洞一樣的大撒幣,到現在已經基本維持住了日常運營。
等到鐵路與瀝青路鋪設完,運力將會有數以十倍計的提升,哪怕是晉王都已經看到了那些黑色的煤炭正閃爍著黃金的色澤。
長槍管能夠讓子彈受推動的距離更長,射程也更遠,並且讓子彈可以以一個穩定的彈道射出。
可明清後期的火槍動輒兩米長,這讓朱高燧有些接受不了。
膛線又稱來複線,這才是一支槍真正的靈魂,在於賦予彈頭旋轉的能力,同時也能使槍管長度縮短以後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射擊。
但來複線的製作卻非常困難,用一根比槍內徑略紉的鋼棒,在特定部位刻槽安裝一塊硬質鋼片。而鋼片上有一條或二條凸出的有傾斜角的帶狀體,前端有利削部調節凸起高度,這樣在一條膛線位置上來迴拉動數十次,才能切出一條膛線。
哪怕雲子鐵經過焦炭的鍛造後材質比以往更加堅韌,也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畢竟基礎材料,不是一兩日能夠有所突破的。
現如今突火槍的火藥是存放在罐中或由紙包著單獨攜帶,裝藥時,先把火藥倒進槍管裏,然後將彈丸一起搗入槍管,壓在裝藥上麵,一分鍾隻能一兩發而已,比起弓箭也強不到哪裏去。
朱高燧做不出來槍械的後裝彈夾,卻能用油麻布將子彈和鉛子包在一起。
黃儼被皇帝器重提拔到兵仗局任職,並且把火藥和火器的製造從兵部轉移到了內務府,因此黃儼對於火器的製造並不陌生。
可在這大通冶內,朱高燧的每一次改良都讓黃儼驚歎,突火槍確實是大明神兵利器,這是經過無數場戰爭檢驗過的,但和趙王爺改良以後的相比實在有些差強人意。
兩個神機營的人正在試槍,改良後的火槍更加輕巧,全長不過一米左右,甚至還帶著瞄準器。
老的突火槍需要一手扶槍一手點火,但是新火槍隻是簡單的扣下扳機,由擊錘敲打擊砧通過棉線引燃火藥。
嘭的一聲,黃儼的下巴都快驚掉了,四百米外的一個木牌被一槍擊穿。
新式火槍已經開完了三槍,突火槍第一槍才剛剛準備好。
“黃儼,我現在說你那些玩意兒都是破銅爛鐵你還有意見嗎?”
“王爺,奴婢還從未見過這樣的槍械,如果能裝備神機營,那我大明的軍隊將橫掃草原啊。”黃儼激動的說道。
“你也看到了打造這一支槍,單單是來複線就花了八天的時間,隻能當成敬獻給皇上的禮物。想要大規模裝備,必須把來複線去掉。”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沒有了來複線,槍管的長度必定會有增加。
更重要的是火炮的技術與槍械相差不多,有了這新式火槍,新式火炮隻要等大明有了足夠的銅,就能夠快速投產。
“黃儼你在兵仗局是幹什麽的,宋人怎麽造槍到了大明你還是怎麽造?”
朱高燧有些恨鐵不成鋼。
“你既然是兵仗局主事太監,那你應該知道火藥的配比是多少?”
“一硝二磺三木炭。”黃儼迴答道。
“這隻是最基礎的配比,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配比隻要稍差一點,火藥的威力就會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有一種威力更強的黑火藥更準確的配比我也不清楚,但你要讓兵仗局的人去研究。
一提高硝、磺、木炭的純度,第二不斷試驗最佳配比。
要是等我迴到南京,你在兵仗局還是吃老本沒有一點進步,我一定上稟撤銷兵仗局,並且建議皇上把你送到奴兒幹都司體驗風土人情!”
看到朱高燧的眼神,黃儼不由得打了一個激靈,連聲稱是。
朱棣靖難造反能夠成功,建文身邊的太監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他的政令還沒有傳到戰場上,這群太監就已經悄悄將消息先一步透露給了朱棣。
故而朱棣在登基以後投桃報李,不斷賦予太監更多職權。
朱高燧承認大明的太監中確實有不少人物,比如鄭和,比如王耳朵,比如後來的汪直。
即便這樣,朱高燧對於把國家重器交給太監管理還是有些意見的。
他之所以不肯將大通冶賣給商賈,是因為這裏是最適合做兵工廠的地方!
因為他的出現,大明的火器正在朝著射速更快、火力更猛、威力更強的方向發展。
火藥就是一個被打開的一個潘多拉魔盒,從最開始的炮仗,到慢慢尋求火力的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才逐漸形成了能夠擁有毀滅世界能力的恐怖核武器。
戰爭最好的方式就是雙方拿著刀在戰場上互砍,活下來的就是勝利者,但曆史沒有如果,未來也不會相信仁慈。
將大通冶改造成兵工廠是朱高燧在山西幹的最後一件事,其他的煤和鐵都已經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了改良,就像是種下了一粒種子,如今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開花結果。
山西的事情已經全部結束,雖小有波折可都順利解決,也到了離開的時候。
馮道安於晉王朱濟熺兩人一文一武掌控著山西,兩人很少會私底下接觸,畢竟他們的身邊有著錦衣衛的探察。
但為了給朱高燧踐行,兩人也難得的聚在了一起。
原本山西怨聲載道遍地流民,可朱高燧來到以後,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整治就讓整個山西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
“趙王爺到山西短短時日,所做的成就是下官履任數年也拍馬不及,實在是懺愧。”
馮道安這句話倒不是恭維,而是出自真心實意。
並非馮道安能力不足,而是受限於幾千年來漢人慣用的經驗和成法,根本想象不到問題還有這樣的解法。
朱高燧不同,沒有穿越之前所有耳濡目染習以為常的東西,都成為了他的優勢。
“馮大人也不必妄自菲薄,世人常說蘇湖之富足用天下,但未來的山西才是大明的心髒,其繁華甚至能與蘇湖一較高低,相信用不了多久咱們就能在南京見!”
聽到朱高燧這樣的話,馮道安眉宇露出三分激動,急忙躬身道謝。
“下官定不敢忘王爺栽培。”
朱高燧並不是有心想要提拔馮道安,而是他未來要做的很多事情都突破了大明律法甚至皇明祖訓的約束。
這一次無論是在山西流民外遷還是煤鐵的問題上,朝堂上反對的聲音都很大,好在皇帝和太子爺漢王爺都站在他的立場上。至於他提過的開海,更是阻力重重,連皇帝都反對。
因此朱高燧迫切的需要一批能夠擁護他的大明改革先鋒,見識過山西崛起的馮道安顯然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
晉王朱濟熺也是連連挽留,西山鎮的煤礦從一開始無底洞一樣的大撒幣,到現在已經基本維持住了日常運營。
等到鐵路與瀝青路鋪設完,運力將會有數以十倍計的提升,哪怕是晉王都已經看到了那些黑色的煤炭正閃爍著黃金的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