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流民
大明風華:從蒸汽機開始 作者:夏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馮道安帶著朱高燧來到了布政使照磨所,這照磨所的人負責各種公文的謄抄以及儲存,類似檔案管理室。
當來到流民檔時,朱高燧被眼前一架架的流民冊所震驚,隨手翻開一頁。
“周三兩,男,農戶,元至正二年三月初八生人,籍貫遼州雲內縣,洪武十九年遷至河北。”
“趙斤,男,農戶,洪武元年二月十三生人,籍貫大同府入州,洪武二十一年遷至山東。”
北方人本就安土重遷,何況交通不發達的時候,舉家千裏遷移就是一場災難,一路屍骨累累,除非有了戰亂才不得不離開。
這流民冊上隻記錄了何時遷往外省,至於是不是死在路上根本無人知曉,這短短幾個字或許就是一個人的一生。
這些存放流民冊的架子足足擺滿了整個房間,上麵所記載的人口何止百萬!
“最近的一批在哪裏。”
“王爺跟我來。”
馮道安沒有找照磨所地小吏而是親自帶著朱高燧來到了一處書架前,書架上下一共五層,如今已經擺的滿滿當當。
“這是最近半年從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二十一個州縣調來的,共計四萬八千人。”
“人現在在哪裏?”
“名冊先到,太原府的人現在就安置在城北,大概有六千人。其他兩府路程有些遠,應該會在半月後抵達太原,經由太原前往洪洞縣由流民官分配充斥其他地方人口。”馮道安說道。
“帶我去看看。”
馮道安無奈隻能帶著朱高燧前去,兩人一路騎馬來到了城北,自古流民多的地方就意味著暴動和混亂會增多,可整個城北卻井然有序。
朱高燧對太原府的治理還算是比較滿意,除了遷徙流民之患起碼算得上是國泰民安。
可出了城之後,一股惡臭撲麵而來,朱高燧終於知道了為什麽太原湧進六千多流民,城內依然井然有序。
首先印入眼簾的就是城外支著的幾十口大鍋正在熬粥,名為粥,實際上一大鍋的水煮了少的可憐的米而已,米袋旁甚至還有幾隻肥碩的老鼠出沒。
“馮大人,這些米寧肯給了老鼠也不煮到鍋裏,難道我朝的百姓已經命賤如此?我記得我朝對於賑濟百姓的粥有要求吧。”朱高燧問道。
馮道安擦了擦額頭的汗有些心虛的說道:
“筷子浮起人頭落地,下官一定詳查,若有人從中作梗下官定殺不饒。”
馮道安急忙吩咐糧官加米,重新熬煮,粥棚附近再一次忙碌起來。
朱高燧知道朝廷發放的糧一定不夠,但也絕對不會是眼前這樣的清水寡水熬成粥。
朝廷付出一點點口糧就要用山西的人口去充斥其他地方,把山東河南河北這幾個地方已經撂荒的地重新撿起來,然後還能把農戶從自耕農的身份變成雇農,朝廷成為天下間最大的地主然後收取高額租子。
已經有如此巨額的暴利,可這點口糧都給的不足,讓人餓著肚子走千裏。
一開始朱高燧還覺得國家困難,戶部有多少糧都不夠賑災,自己應該為國分憂,現在一看簡直是活該。
朱高燧越看越氣,想起這件事的罪魁禍首汪河,他甚至恨不得把這老狗的墳給扒了泄憤。
人到一萬無邊無沿,這六千流民一眼都望不到頭。
這些人麵帶菜色衣著單薄,因為長途跋涉腳上的鞋子都有多處破洞。
少則五六人,多者有二三十人,所有都被一條繩索捆住了雙手串在一起,如今正坐在地上靠著城牆休息。
朱高燧從這流民人群中走過,有些已經是頭發花白的老人,還有一些拖家帶口,一個髒兮兮的小少年看到生人後躲在母親的身後。
這母親雖被捆住了雙手,還是用她的身體把自己的孩子擋在了身後。
從她們拖家帶口來到太原以後,就不斷有城裏的貴人捂著鼻子來這裏轉悠,然後挑揀幾個眉清目秀的從官府的衙役哪裏買走。
明明是人,明明安分守己沒有做任何違法的事情,可現現在卻如同待宰的豬羊一般,這讓朱高燧心頭壓著一股火卻沒有辦法發泄出來,因為整件事的罪魁禍首是他老子是他爺爺!
不遠處的樹蔭下支著一張桌子,四個穿著公服的衙役一邊喝酒,一邊還在行酒令,聲音之大很遠就能聽到,還有不少人正在賭葉子。
朱高燧怒從心頭起,那些衙役還以為又有城裏的富人來這裏買人。
後來才聽說這是南京的貴人傳過來的習慣,找一些好看的孩子從小好吃好喝的養著,從小穿女裝擦胭脂抹粉,把一個活脫脫的男孩子往女人的方向調教,最後調教成孌童,自己玩膩了再互相送著取樂。
這些貴人不在乎年齡,更不在乎性別,隻在乎相貌和身材。
這些衙役以為有人送錢來了,可還沒有開口問,朱高燧走到這酒桌前,直接用手把桌子掀翻。
這些衙役先是一愣,而後紛紛開始拔刀。
朱高燧不懂武藝,但劉勉可不慣著這些人,距離最近的直接被一腳踹翻。
錦衣衛出身的人下手又狠又準,這一腳子孫根定然不保。
“瞎了你們的狗眼。”馮道安嗬斥道。
這些人不認識朱高燧,但起碼見過山西布政使,紛紛放下刀劍跪地請罪。
“這是怎麽迴事。”馮道安問道。
“布政使大人,這些流民刁蠻的很,若不如此一定會把太原攪得不安寧,即便已經把手捆上半路上還跑了不少人。”一人迴答道。
氣歸氣,最終還是要落到解決問題上,而且他廢除了朝廷幾十年的遷徙百姓政策,如果不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把戶部的這份損失補起來,他爹絕對不會放過他。
“魚鱗冊在哪裏。”
魚鱗冊上記錄的是大明田地的分配,小到每家每戶,達到省道府所轄。
“就在府衙內,王爺要改魚鱗冊?”馮道安眼神有幾分驚恐。
“難道不能改嗎?”
“王爺決斷山西一些要務自然可以改,但魚鱗冊一冊在戶部一冊在地方,若要改動需與戶部協商,否則兩廂魚鱗冊不一致是要出亂子的。
田畝是立國之基,這些人的田畝在魚鱗冊上勾銷容易,若在給迴去就需要頗費周章必須清丈田畝,否則稍有不慎必將導致地方不安。
而且那些已經遷出的百姓在當地重新造了魚鱗冊和黃冊,想要改迴來幾乎不太現實。”
朱高燧算是有自知之明,身為穿越者在很多時候的奇思妙想都打破了古人思想的疆界,有創造性的成果和收獲。但在治理國家的智慧上,古人從前代吸取的經驗和教訓是他遠遠所不及的。
“那就先從眼下改起,地方官吏重新清丈土地,務必在來年開春之前清丈完然後下放。”
“下官遵命。”
既然有聖旨,馮道安當然要遵從皇命,可趙王爺與朝廷如今已經算是令出多門,他也已經想好了今夜就擬定好折子上陳南京。
“王爺,若是讓這麽多流民在太原過冬,太原的幾大倉怕是很難供養的住。”
馮道安說的很委婉了,想讓流民不餓死還要吃的好,這可不是一句話就能完成的事,需要的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
當來到流民檔時,朱高燧被眼前一架架的流民冊所震驚,隨手翻開一頁。
“周三兩,男,農戶,元至正二年三月初八生人,籍貫遼州雲內縣,洪武十九年遷至河北。”
“趙斤,男,農戶,洪武元年二月十三生人,籍貫大同府入州,洪武二十一年遷至山東。”
北方人本就安土重遷,何況交通不發達的時候,舉家千裏遷移就是一場災難,一路屍骨累累,除非有了戰亂才不得不離開。
這流民冊上隻記錄了何時遷往外省,至於是不是死在路上根本無人知曉,這短短幾個字或許就是一個人的一生。
這些存放流民冊的架子足足擺滿了整個房間,上麵所記載的人口何止百萬!
“最近的一批在哪裏。”
“王爺跟我來。”
馮道安沒有找照磨所地小吏而是親自帶著朱高燧來到了一處書架前,書架上下一共五層,如今已經擺的滿滿當當。
“這是最近半年從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二十一個州縣調來的,共計四萬八千人。”
“人現在在哪裏?”
“名冊先到,太原府的人現在就安置在城北,大概有六千人。其他兩府路程有些遠,應該會在半月後抵達太原,經由太原前往洪洞縣由流民官分配充斥其他地方人口。”馮道安說道。
“帶我去看看。”
馮道安無奈隻能帶著朱高燧前去,兩人一路騎馬來到了城北,自古流民多的地方就意味著暴動和混亂會增多,可整個城北卻井然有序。
朱高燧對太原府的治理還算是比較滿意,除了遷徙流民之患起碼算得上是國泰民安。
可出了城之後,一股惡臭撲麵而來,朱高燧終於知道了為什麽太原湧進六千多流民,城內依然井然有序。
首先印入眼簾的就是城外支著的幾十口大鍋正在熬粥,名為粥,實際上一大鍋的水煮了少的可憐的米而已,米袋旁甚至還有幾隻肥碩的老鼠出沒。
“馮大人,這些米寧肯給了老鼠也不煮到鍋裏,難道我朝的百姓已經命賤如此?我記得我朝對於賑濟百姓的粥有要求吧。”朱高燧問道。
馮道安擦了擦額頭的汗有些心虛的說道:
“筷子浮起人頭落地,下官一定詳查,若有人從中作梗下官定殺不饒。”
馮道安急忙吩咐糧官加米,重新熬煮,粥棚附近再一次忙碌起來。
朱高燧知道朝廷發放的糧一定不夠,但也絕對不會是眼前這樣的清水寡水熬成粥。
朝廷付出一點點口糧就要用山西的人口去充斥其他地方,把山東河南河北這幾個地方已經撂荒的地重新撿起來,然後還能把農戶從自耕農的身份變成雇農,朝廷成為天下間最大的地主然後收取高額租子。
已經有如此巨額的暴利,可這點口糧都給的不足,讓人餓著肚子走千裏。
一開始朱高燧還覺得國家困難,戶部有多少糧都不夠賑災,自己應該為國分憂,現在一看簡直是活該。
朱高燧越看越氣,想起這件事的罪魁禍首汪河,他甚至恨不得把這老狗的墳給扒了泄憤。
人到一萬無邊無沿,這六千流民一眼都望不到頭。
這些人麵帶菜色衣著單薄,因為長途跋涉腳上的鞋子都有多處破洞。
少則五六人,多者有二三十人,所有都被一條繩索捆住了雙手串在一起,如今正坐在地上靠著城牆休息。
朱高燧從這流民人群中走過,有些已經是頭發花白的老人,還有一些拖家帶口,一個髒兮兮的小少年看到生人後躲在母親的身後。
這母親雖被捆住了雙手,還是用她的身體把自己的孩子擋在了身後。
從她們拖家帶口來到太原以後,就不斷有城裏的貴人捂著鼻子來這裏轉悠,然後挑揀幾個眉清目秀的從官府的衙役哪裏買走。
明明是人,明明安分守己沒有做任何違法的事情,可現現在卻如同待宰的豬羊一般,這讓朱高燧心頭壓著一股火卻沒有辦法發泄出來,因為整件事的罪魁禍首是他老子是他爺爺!
不遠處的樹蔭下支著一張桌子,四個穿著公服的衙役一邊喝酒,一邊還在行酒令,聲音之大很遠就能聽到,還有不少人正在賭葉子。
朱高燧怒從心頭起,那些衙役還以為又有城裏的富人來這裏買人。
後來才聽說這是南京的貴人傳過來的習慣,找一些好看的孩子從小好吃好喝的養著,從小穿女裝擦胭脂抹粉,把一個活脫脫的男孩子往女人的方向調教,最後調教成孌童,自己玩膩了再互相送著取樂。
這些貴人不在乎年齡,更不在乎性別,隻在乎相貌和身材。
這些衙役以為有人送錢來了,可還沒有開口問,朱高燧走到這酒桌前,直接用手把桌子掀翻。
這些衙役先是一愣,而後紛紛開始拔刀。
朱高燧不懂武藝,但劉勉可不慣著這些人,距離最近的直接被一腳踹翻。
錦衣衛出身的人下手又狠又準,這一腳子孫根定然不保。
“瞎了你們的狗眼。”馮道安嗬斥道。
這些人不認識朱高燧,但起碼見過山西布政使,紛紛放下刀劍跪地請罪。
“這是怎麽迴事。”馮道安問道。
“布政使大人,這些流民刁蠻的很,若不如此一定會把太原攪得不安寧,即便已經把手捆上半路上還跑了不少人。”一人迴答道。
氣歸氣,最終還是要落到解決問題上,而且他廢除了朝廷幾十年的遷徙百姓政策,如果不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把戶部的這份損失補起來,他爹絕對不會放過他。
“魚鱗冊在哪裏。”
魚鱗冊上記錄的是大明田地的分配,小到每家每戶,達到省道府所轄。
“就在府衙內,王爺要改魚鱗冊?”馮道安眼神有幾分驚恐。
“難道不能改嗎?”
“王爺決斷山西一些要務自然可以改,但魚鱗冊一冊在戶部一冊在地方,若要改動需與戶部協商,否則兩廂魚鱗冊不一致是要出亂子的。
田畝是立國之基,這些人的田畝在魚鱗冊上勾銷容易,若在給迴去就需要頗費周章必須清丈田畝,否則稍有不慎必將導致地方不安。
而且那些已經遷出的百姓在當地重新造了魚鱗冊和黃冊,想要改迴來幾乎不太現實。”
朱高燧算是有自知之明,身為穿越者在很多時候的奇思妙想都打破了古人思想的疆界,有創造性的成果和收獲。但在治理國家的智慧上,古人從前代吸取的經驗和教訓是他遠遠所不及的。
“那就先從眼下改起,地方官吏重新清丈土地,務必在來年開春之前清丈完然後下放。”
“下官遵命。”
既然有聖旨,馮道安當然要遵從皇命,可趙王爺與朝廷如今已經算是令出多門,他也已經想好了今夜就擬定好折子上陳南京。
“王爺,若是讓這麽多流民在太原過冬,太原的幾大倉怕是很難供養的住。”
馮道安說的很委婉了,想讓流民不餓死還要吃的好,這可不是一句話就能完成的事,需要的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