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劉範點點頭,說道:“先生所言,句句屬實。但朝廷未敢輕舉妄動,進逼西州,又對我之西遷戰略多有配合,是以何故?”
郭嘉未曾立即迴答,而是先飲了一杯酒,說道:“此為朝廷有心而無力之舉。朝廷內有大將軍與十常侍之爭,豈能凝心聚力,共討將軍?且朝廷政治黑暗,朝綱崩壞,賢者在下,庸者在上,又豈能以智計陰謀擾亂將軍?朝廷軍備廢馳,軍無戰心,步軍居多,馬軍缺乏,而糧餉不足,軍械不修,又豈能與將軍之西涼軍天下強軍一爭高下?”
郭嘉放下了酒杯,下一刻酒水又充滿了杯盞,再為之一空。郭嘉說道:“朝廷之西遷五六百萬流民,則是有心所為。洛陽之變,早為世人所知。朝廷於洛陽之變中威嚴掃地,將其多年以來之頹勢徹底暴露在天下人麵前。朝廷中人,亦深知其軍力衰弱,恐懼將軍西涼軍之西進。為遏製將軍西進之勢頭,朝廷以故趁勢同意將軍之西遷要求,將天下流民之大半,皆拱手相讓,送於將軍處置。為何?此乃朝廷禍水東引之策,欲借流民之衝擊,將將軍之三州毀於一旦。”
說到這裏,劉範剛剛失態之舉早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正襟危坐,洗耳恭聽,無比的認真嚴謹。他聽著郭嘉的分析,越來越覺得郭嘉勢在必得,不能為他人所得。郭嘉說道:“洛陽之變後,天下實際上已分為關東與關西兩部。一部為關東,潼關以西之三輔與潼關以東諸州郡,俱為朝廷所統治;陳倉城以西三州,俱為將軍所統領。表麵上看,將軍仍是朝廷之官,皇帝之臣,然則實際上卻已經是獨立於大漢之外,儼然一國。朝廷治有關東,雖地廣人多,然則民生凋敝,貨殖蕭條,軍備不修,政治不明,實力較於西州,實為弱小。而將軍之領下三州,雖眼下仍遠不如關東州郡,但假以時日,將軍勤加治理,必能超越東州。”
劉範說道:“那先生以為,何時西州才可超越東州呢?”
郭嘉說道:“等將軍將天州與昆州治理得如同涼州之時,三州人力物力財力處於鼎盛之時,東州自然就比西州衰敗。”
劉範又問道:“治理天州與昆州完備,又將花費多少年月?”
郭嘉說道:“在下以為,短則三年,長則五年至十年。這全取決於將軍之才,及天下之變。若將軍誠可堅持不懈,矢誌不渝,則隻需三年;若天下有變,則不可預測。”
劉範說道:“先生經天緯地之才,尚不能預見天下之變乎?”
郭嘉知道,劉範這是在誇讚他。但郭嘉卻沒有過多的得意,而是繼續推杯換盞,誠懇地說道:“天下英雄,數不勝數。若豪傑與謀天下之事,而在下未察,又何以知之?”
劉範佩服地點點頭,覺得郭嘉為人十分誠實。這才是一個大才應有的風度,若是腹中莽莽,必然會居功自傲,盛氣淩人。而有才幹能力的人,則是深藏不露,為人所不知。
劉範說道:“先生以為,若天下安定,或者說關東安定,以我之才,應可在多少時日之間將天州和昆州治理好?”
郭嘉說道:“將軍憂心社稷百姓,誠為天下幸事。但將軍久在中樞,更應知欲速則不達之道。西域二州,地廣人眾,又嚐為戰火所毀,欲建設之,恐非一日之功,望將軍圖之。”
劉範點點頭,說道:“請先生繼續,無須停下,我洗耳恭聽。”
郭嘉說道:“謹命。自將軍收納流民以後,舉涼州全力,用於治理西域二州上,而必無力再西進,侵入關中,攻破潼關,進擊洛陽,而王天下。朝廷之羈縻將軍之策,已然實現。而朝廷知將軍之治理西域二州完備後,必將實力大漲,兵強馬壯。若放任將軍,與將軍休養生息,則朝廷危矣。故而,朝廷之中,必有人建議朝廷出征將軍。如今正是將軍手足無措之時,若朝廷之軍誠能趁機攻入涼州,則將軍必敗。”
劉範歎了口氣,郭嘉正說到了他的痛處上。劉範說道:“真沒想到,先生未身在廟堂之上,而處於野下,竟能將時勢看得如此透徹明晰,真乃張良在世,蘇秦重生。”
郭嘉說道:“將軍過獎。在下隻是對時事多有關注,從中看出將軍之險情。至於天下大勢,在下不敢言全然領會。”
劉範說道:“先生過謙。那先生以為,朝廷之出兵西涼,趁人之危,將有多大的可能?換言之,朝廷是否會攻擊朝廷?”
郭嘉說道:“朝廷衰敗久矣。然則百足大蟲雖死而未僵。將軍雖鷹揚關西,國富民強,然則朝廷仍是天下正統,關東人士未知將軍之愛民,恐仍將心向朝廷。尤其是將軍多次與士族反目成仇,必使士族凝心聚力,共抗將軍。士族出身者,必心向朝廷,策動朝廷出兵西犯。朝廷之中,大臣多為士族,不恨將軍者又有多少人?故在下觀之,朝廷出兵必矣。”
劉範聞言,垂頭喪氣。關西在他的經營下,已經將士族的影響力全數抹平,關西早已沒有士族。但是,關東州郡,從來都是士族根深蒂固、枝繁葉茂之地。西漢時,漢武帝對士族多加殺戮,有效地抑製了士族的膨脹。但東漢的開國,是因為光武帝劉秀本身就是士族出身,且助他起兵的力量就是南陽的士族,故而東漢從未抑製士族之勢力膨脹。時至今日,士族的膨脹已經曆經二百年。士族在關東的地位,已經不是朝廷能撼動的。而劉範卻走向了士族的對立麵,傷害士族的切身利益,一定會使士族團結一起反抗他。
朝廷之中,士族買官者居多。而且,士人多是士族出身。寒士受到士族的排擠。士人作為整個東漢的主要知識分子,上層精英,其中一定有人具備遏製他的能力,比如荀攸。曹操家因為出身,所以還不能算士族。直到曹丕繼位,代表士族利益的陳群勸他實行九品中正製,曹家才真正被士族所接納。不為別的,隻因中正製符合士族利益。
劉範點點頭,說道:“先生所言,句句屬實。但朝廷未敢輕舉妄動,進逼西州,又對我之西遷戰略多有配合,是以何故?”
郭嘉未曾立即迴答,而是先飲了一杯酒,說道:“此為朝廷有心而無力之舉。朝廷內有大將軍與十常侍之爭,豈能凝心聚力,共討將軍?且朝廷政治黑暗,朝綱崩壞,賢者在下,庸者在上,又豈能以智計陰謀擾亂將軍?朝廷軍備廢馳,軍無戰心,步軍居多,馬軍缺乏,而糧餉不足,軍械不修,又豈能與將軍之西涼軍天下強軍一爭高下?”
郭嘉放下了酒杯,下一刻酒水又充滿了杯盞,再為之一空。郭嘉說道:“朝廷之西遷五六百萬流民,則是有心所為。洛陽之變,早為世人所知。朝廷於洛陽之變中威嚴掃地,將其多年以來之頹勢徹底暴露在天下人麵前。朝廷中人,亦深知其軍力衰弱,恐懼將軍西涼軍之西進。為遏製將軍西進之勢頭,朝廷以故趁勢同意將軍之西遷要求,將天下流民之大半,皆拱手相讓,送於將軍處置。為何?此乃朝廷禍水東引之策,欲借流民之衝擊,將將軍之三州毀於一旦。”
說到這裏,劉範剛剛失態之舉早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正襟危坐,洗耳恭聽,無比的認真嚴謹。他聽著郭嘉的分析,越來越覺得郭嘉勢在必得,不能為他人所得。郭嘉說道:“洛陽之變後,天下實際上已分為關東與關西兩部。一部為關東,潼關以西之三輔與潼關以東諸州郡,俱為朝廷所統治;陳倉城以西三州,俱為將軍所統領。表麵上看,將軍仍是朝廷之官,皇帝之臣,然則實際上卻已經是獨立於大漢之外,儼然一國。朝廷治有關東,雖地廣人多,然則民生凋敝,貨殖蕭條,軍備不修,政治不明,實力較於西州,實為弱小。而將軍之領下三州,雖眼下仍遠不如關東州郡,但假以時日,將軍勤加治理,必能超越東州。”
劉範說道:“那先生以為,何時西州才可超越東州呢?”
郭嘉說道:“等將軍將天州與昆州治理得如同涼州之時,三州人力物力財力處於鼎盛之時,東州自然就比西州衰敗。”
劉範又問道:“治理天州與昆州完備,又將花費多少年月?”
郭嘉說道:“在下以為,短則三年,長則五年至十年。這全取決於將軍之才,及天下之變。若將軍誠可堅持不懈,矢誌不渝,則隻需三年;若天下有變,則不可預測。”
劉範說道:“先生經天緯地之才,尚不能預見天下之變乎?”
郭嘉知道,劉範這是在誇讚他。但郭嘉卻沒有過多的得意,而是繼續推杯換盞,誠懇地說道:“天下英雄,數不勝數。若豪傑與謀天下之事,而在下未察,又何以知之?”
劉範佩服地點點頭,覺得郭嘉為人十分誠實。這才是一個大才應有的風度,若是腹中莽莽,必然會居功自傲,盛氣淩人。而有才幹能力的人,則是深藏不露,為人所不知。
劉範說道:“先生以為,若天下安定,或者說關東安定,以我之才,應可在多少時日之間將天州和昆州治理好?”
郭嘉說道:“將軍憂心社稷百姓,誠為天下幸事。但將軍久在中樞,更應知欲速則不達之道。西域二州,地廣人眾,又嚐為戰火所毀,欲建設之,恐非一日之功,望將軍圖之。”
劉範點點頭,說道:“請先生繼續,無須停下,我洗耳恭聽。”
郭嘉說道:“謹命。自將軍收納流民以後,舉涼州全力,用於治理西域二州上,而必無力再西進,侵入關中,攻破潼關,進擊洛陽,而王天下。朝廷之羈縻將軍之策,已然實現。而朝廷知將軍之治理西域二州完備後,必將實力大漲,兵強馬壯。若放任將軍,與將軍休養生息,則朝廷危矣。故而,朝廷之中,必有人建議朝廷出征將軍。如今正是將軍手足無措之時,若朝廷之軍誠能趁機攻入涼州,則將軍必敗。”
劉範歎了口氣,郭嘉正說到了他的痛處上。劉範說道:“真沒想到,先生未身在廟堂之上,而處於野下,竟能將時勢看得如此透徹明晰,真乃張良在世,蘇秦重生。”
郭嘉說道:“將軍過獎。在下隻是對時事多有關注,從中看出將軍之險情。至於天下大勢,在下不敢言全然領會。”
劉範說道:“先生過謙。那先生以為,朝廷之出兵西涼,趁人之危,將有多大的可能?換言之,朝廷是否會攻擊朝廷?”
郭嘉說道:“朝廷衰敗久矣。然則百足大蟲雖死而未僵。將軍雖鷹揚關西,國富民強,然則朝廷仍是天下正統,關東人士未知將軍之愛民,恐仍將心向朝廷。尤其是將軍多次與士族反目成仇,必使士族凝心聚力,共抗將軍。士族出身者,必心向朝廷,策動朝廷出兵西犯。朝廷之中,大臣多為士族,不恨將軍者又有多少人?故在下觀之,朝廷出兵必矣。”
劉範聞言,垂頭喪氣。關西在他的經營下,已經將士族的影響力全數抹平,關西早已沒有士族。但是,關東州郡,從來都是士族根深蒂固、枝繁葉茂之地。西漢時,漢武帝對士族多加殺戮,有效地抑製了士族的膨脹。但東漢的開國,是因為光武帝劉秀本身就是士族出身,且助他起兵的力量就是南陽的士族,故而東漢從未抑製士族之勢力膨脹。時至今日,士族的膨脹已經曆經二百年。士族在關東的地位,已經不是朝廷能撼動的。而劉範卻走向了士族的對立麵,傷害士族的切身利益,一定會使士族團結一起反抗他。
朝廷之中,士族買官者居多。而且,士人多是士族出身。寒士受到士族的排擠。士人作為整個東漢的主要知識分子,上層精英,其中一定有人具備遏製他的能力,比如荀攸。曹操家因為出身,所以還不能算士族。直到曹丕繼位,代表士族利益的陳群勸他實行九品中正製,曹家才真正被士族所接納。不為別的,隻因中正製符合士族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