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討論古代文化
文理科高考狀元之逆襲 作者:畢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劉笑道:“有這麽多好處?有這麽大的魅力?怎麽我沒有這麽大的感觸呢?假假地我都是讀中文係的呀?”
金英笑道:“因為你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呀!亦或者是‘當局者迷’唄!”
“世界那麽大,你真應該去看看。就不會成了井底之蛙,而坐井觀天了。”
小劉笑道:“也對,我明年就要出去學習一番,到時候可要長長見識才好!”
金英笑道:“對呀!要不你們的兩個未來計劃如何實現呢?產能過剩轉移如何實現呢?內部供應改革如何實現呢?你就應該早點出去的。”
小慧亦笑道:“連我們這兩個弱女子都不遠萬裏過來求學了,何況你一個大老爺們,不出去走走,太可惜了!”
小劉笑道:“好!好!兩位姑奶奶,我會去的還不行嗎?我的事先放一放,你們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感觸有哪些?說來聽聽,奇聞(文)共賞嘛!大家交流交流,好嗎?”
宋小慧立馬搶著道:“那我先說我對老子的《道德經》最為佩服,寥寥5000字,就將宇宙、人類過去、未來講了個通透,而且還因此而衍生出了一個教——道教,而且還經久不衰,你不得不佩服,我一直好奇老子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是否曆史上真有800歲以上的人?如按曆史上所說的說法,好像秦朝之前,中國還是有蠻多聖人或先賢的,秦漢之後做好似越來越少了,不知道為什麽?”
小劉問:“為什麽如此說?”
小慧笑道:“你想,秦之前,可稱為聖人的有:神農氏、黃帝、炎帝,這幾個還太古老了,周的有:周文王、薑子牙,後麵就有:老子、孔子、鬼穀子,還有許多的接近聖人的:孫子、韓非子、墨子、孟子、荀子等等。”
“但一過秦之後,不知道是近了現代還是曆史記錄越來越齊全,就一直沒有一個敢被稱為聖人的。如果要算,就是公元660年間的,即唐朝的六祖慧能,或可以算一個聖人,其他人好像連接近聖人的都沒有。”
“而你們再想,老子最後是在函穀關守令尹喜的強烈要求下,才寫了《道德經》,亦即是他根本沒有多少時間打稿,算是即席揮毫,而且當時是寫在了竹簡上的,可想而知是多麽的辛苦,他用三天寫完了,就騎了一隻青牛出了函穀關就不知所蹤了,你說神不神奇?”
“而聖經裏提到的東方三聖,一直都不知道是指哪三聖,這個一直爭議很大,是否是老子騎牛而去,是否去了印度,去了阿拉伯,去了歐洲都不得其解。但老子留下的道德經卻成為了幾千年來大家一直研究的對象,而且越研究越覺得老子的厲害,後人沒有人能望其項背。”
“而且到現在為止也還是沒有多少人或多少機構,敢說完全研究透了《道德經》,而又有多少人因研究《道德經》而發表文章的,就如恆河沙數,數也數不清楚了。而《道德經》的基本將宇宙的起源、物種的起源,還有人類的發展、智慧的發展,都做了精辟的陳述。”
“而且,後麵還有許多後人證明了它的正確性的和準確性。它有點像預言書,但它又是一部文化書,因而它的許多人生道理已經滲透到中國每一個人的血液裏、骨髓裏、基因裏,而且好像人人都會似的,因為已經完全日常工作行為化了!”
“真是神奇的一本書,什麽‘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無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連中國老人小孩都可以耳熟能詳了。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亦是我想好好研究,好好學習的原因。”
金英道:“好的!我支持你!”
小劉道:“那你的個人心得是什麽?你剛才說的是現象呀!本質是什麽?”
小慧道:“我的心得體會是:是想問:道是什麽?或什麽是道?它在開頭就有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裏就引人費解了?後麵又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後麵又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個道又是什麽?難道是道是一個混沌?道是無?道是萬物之起源?但它又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麽此處的道同前麵的道相同嗎?我就在不斷的琢磨著。”
小劉笑道:“好像還真用了一些心機來研究答案似的,好!祝你成功。那麽金英你呢?”
金英笑了笑道:“我學習研究的是《論語》,覺得孔子這個人真厲害,將人類的行為,規範得相當成功,而且還將人性都已表露了出來,但他還將修身治國平天下統一到了人的日常行為規範裏了,就是人類如果想和平共處,大家好好生活下去,就要去學這本《論語》,真是太神奇了,為什麽孔子會寫出這本書來?我真的是很好奇?真想穿越到孔子年代去看一看,看一看到底是什麽樣的一個情況。”
小劉問:“那你的個人感受呢?”
小英笑道:“就是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這個字囊括了許多主張及思想,而他的中心思想就是建立秩序,就是要有以德服人,而不訴求武力解決一切。而且他這一套日常行為規範,最終成了中國幾千年統治及文化體係,一直占主流地位幾千年,而且不論怎麽添怎麽加,都沒有離開這本《論語》,宋朝的趙普更牛,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他亦沒有什麽特別,但他真的做到了。這種文化魅力可不是一般的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書可以做得到的。佩服!”
小劉道:“是啊!後來者中有許多研究國學的專業人士,又有哪個能隻用5000字,編一個文章如《論語》、如《道德經》這般的經典呢?沒有,一個都沒有,當然,還是有研究國學的專業人士在前人的基礎上,將儒家學說發揚光大的!”
小英猛烈的點頭,道:“研究者、學者、專家,都是可以的,叫大師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另外,《論語》所講的倫理、禮教、仁義、智、勇、謙、恭、讓等等,又蘊含了類似的禮教儀式在裏麵。總之,就是讓大家更有秩序之意。”
小英道:“因此在一些人眼中,中國就有三大教,儒釋道,釋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的佛教,道指的是老子《道德經》的道教,儒就是指孔子《論語》所創的儒家學說而成的儒教。而這三大文化體係,最終奠定了中國的文化體係。”
“道教創立了神仙體係,上至九重天,下至妖魔鬼怪,上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鴻均老祖,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九天玄女,72洞神仙,36星宿,壽星公、財神爺,全天下大大小小的道觀,道士、道姑,這是一個多麽龐大的體係。”
小英接著道:“當然,千百年來亦養活了多少人?救了多少人?當然亦可能癡迷了許多人?而佛創造的佛教,佛的體係就更大,上至西方極樂世界,三千大世界,三千小世界,每個世界還有三千世界,真如佛經所說的如恆河沙數,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八百羅漢,還有十八層地獄,還有天龍八部,六度輪迴,還有妖魔鬼怪,而留在世間的佛經則是五六千部,而再加上在曆史上的各個高僧大德的各種解說,那更是多如牛毛了,因此,佛教亦是最終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而全世界的佛廟,寺宇,就更是數不勝數,還有不少的尼姑庵,這個體係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體係及人生哲理,從而讓人們在信仰思想上有了更多的選擇。”
“而儒家,其實還不太像一個宗教,但曆朝曆代的太廟,各個姓氏的宗祠,還是有祖墳亦成了人們舉行祭奠的場合,從這個角度亦可算構成了一個文化體係,從出生到老死都有各種儀式所賦予的含義,而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則有做人的所有日常行為規範學習,並要親身曆行之,如:食不言寢不語,尊老愛幼,見長輩要行禮,見到父母要磕頭請安,父母在不遠遊,到了祖宗祠堂,祭祀的所有的禮儀都一一有所細分。”
“而又在社會上分等級,帝皇、天子,應如何穿、吃、住、行,而宰相大大夫又如何?平民老百姓又如何?在社會中,無形中和有形中形成了等級,什麽刑不上大夫?後來又到了隋唐又出了一個科舉製度,那更是分得厲害。”
“秀才——舉人——解元——狀元體係更是讓千千萬萬的人在此路中消耗巨大的人生,因此為什麽古代四、五十歲了還在考秀才,考舉人,而且還有一家之父子一齊考上秀才的。後來為了簡單,又創造了八股文,又僵化了文化、思想了。而這些到今天還有影響,當然,社會是進步的,現在的思想、文化比以前進步多了,亦開明多了。”
金英笑道:“因為你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呀!亦或者是‘當局者迷’唄!”
“世界那麽大,你真應該去看看。就不會成了井底之蛙,而坐井觀天了。”
小劉笑道:“也對,我明年就要出去學習一番,到時候可要長長見識才好!”
金英笑道:“對呀!要不你們的兩個未來計劃如何實現呢?產能過剩轉移如何實現呢?內部供應改革如何實現呢?你就應該早點出去的。”
小慧亦笑道:“連我們這兩個弱女子都不遠萬裏過來求學了,何況你一個大老爺們,不出去走走,太可惜了!”
小劉笑道:“好!好!兩位姑奶奶,我會去的還不行嗎?我的事先放一放,你們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感觸有哪些?說來聽聽,奇聞(文)共賞嘛!大家交流交流,好嗎?”
宋小慧立馬搶著道:“那我先說我對老子的《道德經》最為佩服,寥寥5000字,就將宇宙、人類過去、未來講了個通透,而且還因此而衍生出了一個教——道教,而且還經久不衰,你不得不佩服,我一直好奇老子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是否曆史上真有800歲以上的人?如按曆史上所說的說法,好像秦朝之前,中國還是有蠻多聖人或先賢的,秦漢之後做好似越來越少了,不知道為什麽?”
小劉問:“為什麽如此說?”
小慧笑道:“你想,秦之前,可稱為聖人的有:神農氏、黃帝、炎帝,這幾個還太古老了,周的有:周文王、薑子牙,後麵就有:老子、孔子、鬼穀子,還有許多的接近聖人的:孫子、韓非子、墨子、孟子、荀子等等。”
“但一過秦之後,不知道是近了現代還是曆史記錄越來越齊全,就一直沒有一個敢被稱為聖人的。如果要算,就是公元660年間的,即唐朝的六祖慧能,或可以算一個聖人,其他人好像連接近聖人的都沒有。”
“而你們再想,老子最後是在函穀關守令尹喜的強烈要求下,才寫了《道德經》,亦即是他根本沒有多少時間打稿,算是即席揮毫,而且當時是寫在了竹簡上的,可想而知是多麽的辛苦,他用三天寫完了,就騎了一隻青牛出了函穀關就不知所蹤了,你說神不神奇?”
“而聖經裏提到的東方三聖,一直都不知道是指哪三聖,這個一直爭議很大,是否是老子騎牛而去,是否去了印度,去了阿拉伯,去了歐洲都不得其解。但老子留下的道德經卻成為了幾千年來大家一直研究的對象,而且越研究越覺得老子的厲害,後人沒有人能望其項背。”
“而且到現在為止也還是沒有多少人或多少機構,敢說完全研究透了《道德經》,而又有多少人因研究《道德經》而發表文章的,就如恆河沙數,數也數不清楚了。而《道德經》的基本將宇宙的起源、物種的起源,還有人類的發展、智慧的發展,都做了精辟的陳述。”
“而且,後麵還有許多後人證明了它的正確性的和準確性。它有點像預言書,但它又是一部文化書,因而它的許多人生道理已經滲透到中國每一個人的血液裏、骨髓裏、基因裏,而且好像人人都會似的,因為已經完全日常工作行為化了!”
“真是神奇的一本書,什麽‘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無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連中國老人小孩都可以耳熟能詳了。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亦是我想好好研究,好好學習的原因。”
金英道:“好的!我支持你!”
小劉道:“那你的個人心得是什麽?你剛才說的是現象呀!本質是什麽?”
小慧道:“我的心得體會是:是想問:道是什麽?或什麽是道?它在開頭就有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裏就引人費解了?後麵又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後麵又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個道又是什麽?難道是道是一個混沌?道是無?道是萬物之起源?但它又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麽此處的道同前麵的道相同嗎?我就在不斷的琢磨著。”
小劉笑道:“好像還真用了一些心機來研究答案似的,好!祝你成功。那麽金英你呢?”
金英笑了笑道:“我學習研究的是《論語》,覺得孔子這個人真厲害,將人類的行為,規範得相當成功,而且還將人性都已表露了出來,但他還將修身治國平天下統一到了人的日常行為規範裏了,就是人類如果想和平共處,大家好好生活下去,就要去學這本《論語》,真是太神奇了,為什麽孔子會寫出這本書來?我真的是很好奇?真想穿越到孔子年代去看一看,看一看到底是什麽樣的一個情況。”
小劉問:“那你的個人感受呢?”
小英笑道:“就是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這個字囊括了許多主張及思想,而他的中心思想就是建立秩序,就是要有以德服人,而不訴求武力解決一切。而且他這一套日常行為規範,最終成了中國幾千年統治及文化體係,一直占主流地位幾千年,而且不論怎麽添怎麽加,都沒有離開這本《論語》,宋朝的趙普更牛,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他亦沒有什麽特別,但他真的做到了。這種文化魅力可不是一般的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書可以做得到的。佩服!”
小劉道:“是啊!後來者中有許多研究國學的專業人士,又有哪個能隻用5000字,編一個文章如《論語》、如《道德經》這般的經典呢?沒有,一個都沒有,當然,還是有研究國學的專業人士在前人的基礎上,將儒家學說發揚光大的!”
小英猛烈的點頭,道:“研究者、學者、專家,都是可以的,叫大師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另外,《論語》所講的倫理、禮教、仁義、智、勇、謙、恭、讓等等,又蘊含了類似的禮教儀式在裏麵。總之,就是讓大家更有秩序之意。”
小英道:“因此在一些人眼中,中國就有三大教,儒釋道,釋就是指釋迦牟尼佛的佛教,道指的是老子《道德經》的道教,儒就是指孔子《論語》所創的儒家學說而成的儒教。而這三大文化體係,最終奠定了中國的文化體係。”
“道教創立了神仙體係,上至九重天,下至妖魔鬼怪,上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鴻均老祖,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九天玄女,72洞神仙,36星宿,壽星公、財神爺,全天下大大小小的道觀,道士、道姑,這是一個多麽龐大的體係。”
小英接著道:“當然,千百年來亦養活了多少人?救了多少人?當然亦可能癡迷了許多人?而佛創造的佛教,佛的體係就更大,上至西方極樂世界,三千大世界,三千小世界,每個世界還有三千世界,真如佛經所說的如恆河沙數,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八百羅漢,還有十八層地獄,還有天龍八部,六度輪迴,還有妖魔鬼怪,而留在世間的佛經則是五六千部,而再加上在曆史上的各個高僧大德的各種解說,那更是多如牛毛了,因此,佛教亦是最終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而全世界的佛廟,寺宇,就更是數不勝數,還有不少的尼姑庵,這個體係亦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體係及人生哲理,從而讓人們在信仰思想上有了更多的選擇。”
“而儒家,其實還不太像一個宗教,但曆朝曆代的太廟,各個姓氏的宗祠,還是有祖墳亦成了人們舉行祭奠的場合,從這個角度亦可算構成了一個文化體係,從出生到老死都有各種儀式所賦予的含義,而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則有做人的所有日常行為規範學習,並要親身曆行之,如:食不言寢不語,尊老愛幼,見長輩要行禮,見到父母要磕頭請安,父母在不遠遊,到了祖宗祠堂,祭祀的所有的禮儀都一一有所細分。”
“而又在社會上分等級,帝皇、天子,應如何穿、吃、住、行,而宰相大大夫又如何?平民老百姓又如何?在社會中,無形中和有形中形成了等級,什麽刑不上大夫?後來又到了隋唐又出了一個科舉製度,那更是分得厲害。”
“秀才——舉人——解元——狀元體係更是讓千千萬萬的人在此路中消耗巨大的人生,因此為什麽古代四、五十歲了還在考秀才,考舉人,而且還有一家之父子一齊考上秀才的。後來為了簡單,又創造了八股文,又僵化了文化、思想了。而這些到今天還有影響,當然,社會是進步的,現在的思想、文化比以前進步多了,亦開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