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船尾,克萊望著浩瀚的大洋,心情顯得十分沉重。
斯特雷澤曼果然沒有誆騙自己,就像他在霍夫曼家的莊園裏,所說的那樣,在自己入職外交部的第一天,便宣布了人事任命。
這個舉動讓克萊瞬間成為整個外交部最受矚目的人,所有工作人員都感到驚訝,不過當克萊的簡曆從他們手上走過一遍後,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他在巴伐利亞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雖然不是外交方麵的。
何況他姓“霍夫曼”,辛格爾.霍夫曼這個名字依然影響著德意誌的外交部門,即便他已經隱退,但餘威尚在。
所以克萊在外交部,幾乎沒有遭到任何阻力,但問題是,大家對他的期望太高了。
這次出訪美國,關係到德意誌的未來,如果能夠爭取到大量貸款和寬鬆的外部貿易環境,那麽德國將會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
反之,德國的經濟恢複速度將會放緩,人們將在長期的煎熬中度日。
“如果帕爾在就好了。”
克萊自言自語說著,他歎了一口氣,透著一股子不自信。
在巴伐利亞,工農聯合黨能夠取得那樣的成就,第一功臣其實不是自己,而是帕爾,那個猶太富豪。
是他的敏銳商業嗅覺,以及紮實的經濟和金融知識,讓工農聯合黨趕上一個又一個風口,這才有了南德意誌,那個龐然大物的出現。
但是現在,隻有他自己了,遠渡重洋,去和美國佬耍嘴皮子。
是的,耍嘴皮子,因為德國幾乎沒有任何能拿出來的籌碼,他們這個使團,隻能靠嘴皮子去忽悠。
“在想什麽呢。”
就在克萊長籲短歎之時,一個聲音傳來,扭過頭,克萊看到一張嚴肅的中年麵孔,那是埃爾伯.巴拉克。
巴拉克是這支代表團的團長,相比起克萊,在外交問題上,巴拉克顯得成熟和老道許多。
與克萊出身於外交官家庭不同,巴拉克的起點要低很多。
他出生於羅斯托克,父親是一名鞋匠,母親則是洗衣工。
以這個出身,按理說他這輩子都應該和外交無緣,但是一次姑姑的來訪,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巴拉克九歲那年,他的姑姑從英國迴來探親,乖巧的巴拉克讓姑姑很是喜歡,於是便表示,希望帶這個瘦弱的男孩迴英國,接受教育。
巴拉克的父親有四個孩子要養活,生活壓力很大,所以他爽快地答應了,並且希望巴拉克“多讀書”。
這話的意思,就是希望巴拉克盡量晚點兒迴來,這樣他就能少幾年支出,讓家裏生活寬裕一些。
巴拉克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在英國足足生活了十二年,待到歸來,已經是伯明翰大學的高才生。
本來巴拉克想在英國繼續生活的,但是那時候,德國和英國的關係開始惡化,於是巴拉克思索再三,還是決定,在領取畢業證書後,便返迴德國,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煩。
好巧不巧,當時德意誌帝國的外交部正需要英語文書,於是巴拉克成功應聘,並因此,躲過了大戰時期的征兵。
隨著戰爭結束,德意誌帝國瓦解,巴拉克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
在內外交困下,魏瑪政府的外交部人才流失嚴重,幾乎隻要有其他生計可以做的人,都離開了這個“危險”的部門。
隻有巴拉克留下了,因為他除了迴家跟著父親當鞋匠,似乎沒有其他生計可以做。
就這樣,巴拉克在外交部的位置越來越高,並且參與了許多應對英美的事項。
當斯特雷澤曼坐上外交部長的位置後,專門找巴拉克談過一次話。
用這位“百日內閣總理”的話說,在他的計劃中,外交部未來的工作重點,將會在英國和美國身上。
而巴拉克是他看好的,給予了許多鼓勵。
不過巴拉克有自知之明,斯特雷澤曼之所以找上自己,是因為他現在手裏沒有合適的人。
然而看看現在,他已經有了更好的選擇,克萊.霍夫曼,一個外交白丁,剛剛報到,便被委以重任,出任這次使團的副團長。
看著眼前的克萊,年輕,英俊,有背景,有學識。
但是巴拉克沒有嫉妒,他知道自己的上限並不高,在伯明翰,他並不是最出色的學生之一,在外交部,他也不是最耀眼的“明星”。
“有些人天生就是當主角的。”
毫無疑問,巴拉克對這句話非常讚同,因為他見過太多“主角”了,與他們相比,自己真的乏善可陳。
這沒什麽可爭的,何況也爭不過。
“有些忐忑,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出外勤,沒有任何經驗。”
克萊不好意思地撓撓頭,他說的是實話,他的確很忐忑。
“放輕鬆就好了,其實我們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說服對方什麽。”
巴拉克笑了,他來到克萊的身旁,把手搭在欄杆上,視線盯著遠處的海麵,淡淡地道:
“其實美國方麵,已經有自己的考慮了,我們能做的事情很少。
所以我們這次過去,更多是傾聽,他們隻需要我們的耳朵,而不是嘴巴。”
巴拉克的語氣有些無奈,作為一個“資深”外交人員,自戰後,德國的外交環境如何,他算是都見了一個遍。
英國和美國的確有扶持德國的意思,不過更多的,卻隻是為了壓製法國。
作為老牌攪屎棍,英國從來不希望出現任何一個強大的歐羅巴國家,德國不行,法國也不行。
所以在魯爾事件上,英國一直在和法國對著幹,甚至在德國經濟瀕臨崩潰時,直接伸出手,提供低息貸款,這才有了魏瑪政府,推出地產抵押馬克的契機出現。
而美國人,也大概秉承這麽一個想法,他們會給德國提供幫助,不過隻是想做債主罷了,他們要製衡歐洲,德法矛盾,是張非常不錯的牌。
克萊沉默了,他明白當前的形勢。
現在的德國,就像一個可以任意揉捏的小姑娘,英國和美國拿著梳妝盒,能夠任意在德國臉上塗上自己滿意的顏色。
小姑娘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和勇氣。
與巴拉克的對話,讓克萊感覺壓力又大了幾分,他在這一路上都很少說話,大多數時間,都在思考問題。
太被動了,實在太被動了,他知道德國外交上的壓力很大,但是這種被人輕視的感覺,他實在無法接受。
所以他在思考如何能夠更加“主動”一些,就像在巴伐利亞那樣,不斷去充實自己。
“需要尋找共同的利益,然後擴大合作的基礎。”
在自己的船艙,克萊躺在床上,拿著小本子,思考許久後,寫下這樣一句話。
然後閉上眼睛,去思考,但是眉頭越皺越深,因為這幾乎是一個“死局”,能打的牌太少了,他很難翻出什麽浪花。
因為是初夏,大西洋上風平浪靜,這一路非常順暢,客輪隻用了十天,便穿越整個大西洋,到達了紐約,這座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大城市。
當客輪從自由女神像下駛過,克萊看著這座聞名世界的巨大雕塑時,心情複雜而陰沉。
在這十天裏,他沒有想出一個解決辦法,所以一切,隻能走一步看一步。
當他們一行人走下客輪,德國使館的人,已經等在那裏。
他們的人不多,加上兩名翻譯才七個人,所以使館的迎接隊伍,規模也不大,大家簡單地寒暄幾句,便上了汽車,一路開往紐約的德國領館。
領事館為他們舉辦了接風的晚會,不過明顯隻是“意思意思”,似乎領事館也知道,這支使團的任務,隻是例行公事,並不會有什麽出彩的表現。
克萊與領事館的工作人員交談,他盡可能地放輕鬆,展現出自己優雅的一麵。
“真沒想到,您竟然來了,霍夫曼先生。”
就在克萊被幾名女士圍在當中,盡力周旋之時,一個略有熟悉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轉過頭,克萊眼前一亮,發現竟然是曼茲尼奇。
這位與工農聯合黨有生意往來的美國銀行家兼商人,也受邀參加了這場晚會,他在人群中第一眼就看到了克萊,既震驚於他的出現,又覺得理所當然。
畢竟克萊是“霍夫曼”,現在正是德國外交擴展之際,作為辛格爾.霍夫曼的兒子,克萊出現在美國,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您好,曼茲尼奇先生。”
克萊趕忙與幾位女士道歉,隨後快步抽身,走到曼茲尼奇麵前,送上大大的擁抱。
老實說,他看到曼茲尼奇這個“老熟人”,顯得格外高興。
簡單聊了幾句,克萊就知道曼茲尼奇出現在這裏的原因了。
這位德裔美國人,一直和紐約的德國領事館保持往來,他的銀行,承擔著領事館許多人的私人外匯兌換和票據承兌業務。
是的,僅僅是私人業務,而不是公務上的。
“有沒有我能效勞的地方。”
曼茲尼奇消息很靈通,在克萊等人從漢堡登船時,他就知道德國會派出這樣一個小型外交使團了。
作為商人,曼茲尼奇嗅到了商機,他或許對德美兩國的外交事務插不上手,但是其他的……
“的確有些事情,需要您的幫助。”
克萊拉著曼茲尼奇離開喧鬧的舞會,他們來到外麵的院子,找個長凳坐了下來。
“我需要知道,美國方麵的具體舉措,老實說,外交部對於這方麵的信息很少。”
克萊急切地說道,他需要盡快找到雙方合作的“點”,從而擴大合作麵。
“這個……我隻是一名商人,不是間諜,具體的情況,我並不清楚。
我隻是知道一些公開信息,比如負責這個計劃的是道威斯,他一直是做預算的好手,金融方麵的專家,而且擔任過美國遠征軍的軍需部長,現任德國財政和賠款問題專家委員會主席。
所以他對德國非常了解。”
曼茲尼奇攤開手,他說的這些,克萊也知道,畢竟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與這個道威斯接觸。
對手的個人資料,他們怎麽可能沒看過。
“也就是說,你也不清楚具體的計劃?”
克萊感到失望,他知道這個道威斯,據說他已經向美國政府提出過一個計劃,是關於幫助德國恢複經濟的,隻是內容暫時屬於保密,準備在7月份提交到在倫敦舉行的國際會議上。
而他們需要在這之前,爭取事先了解到這個計劃,從而在會議中,爭取到最有利的位置。
這就是外交,情報是至關重要的。
“雖然不清楚具體的計劃,不過可以肯定一點,那就是美國方麵會拿出巨量的貸款,來幫助德國恢複經濟。
當然,白宮不是慈善家,柯立芝這個披著律師外衣的共和黨‘奸商’更不是,他們會要求更多迴報,非常非常多。”
作為美國人,曼茲尼奇對美國的政局自然了解頗多,聽他的語氣,似乎對柯立芝這位總統頗為不滿。
克萊出發前惡補了美國現在的政治新聞,他知道柯立芝是律師出身,而且是在去年前總統哈丁突然病逝後,臨時頂替了總統的位置。
之所以曼茲尼奇對柯立芝如此厭惡,大概和這位代總統,在去年12月簽署的一份新的收入法案有關。
這份法案降低了個人所得稅,卻提高了不動產稅,同時新設了贈予稅,並強化了交易稅係統。
毫無疑問,這份法案對曼茲尼奇這樣的富翁並不友好,因為他們一直都繳納很少的個人所得稅,大部分財富,都隱藏在產業裏,並且通過贈予等方式,進行資產轉移。
聊了一會兒,克萊並沒有從曼茲尼奇這裏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他還是拜托這位美國銀行家,給自己提供一些信息,比如近一年的報紙和時事雜誌。
他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去了解美國。
了解這個時代,美國的政治。
斯特雷澤曼果然沒有誆騙自己,就像他在霍夫曼家的莊園裏,所說的那樣,在自己入職外交部的第一天,便宣布了人事任命。
這個舉動讓克萊瞬間成為整個外交部最受矚目的人,所有工作人員都感到驚訝,不過當克萊的簡曆從他們手上走過一遍後,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他在巴伐利亞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雖然不是外交方麵的。
何況他姓“霍夫曼”,辛格爾.霍夫曼這個名字依然影響著德意誌的外交部門,即便他已經隱退,但餘威尚在。
所以克萊在外交部,幾乎沒有遭到任何阻力,但問題是,大家對他的期望太高了。
這次出訪美國,關係到德意誌的未來,如果能夠爭取到大量貸款和寬鬆的外部貿易環境,那麽德國將會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
反之,德國的經濟恢複速度將會放緩,人們將在長期的煎熬中度日。
“如果帕爾在就好了。”
克萊自言自語說著,他歎了一口氣,透著一股子不自信。
在巴伐利亞,工農聯合黨能夠取得那樣的成就,第一功臣其實不是自己,而是帕爾,那個猶太富豪。
是他的敏銳商業嗅覺,以及紮實的經濟和金融知識,讓工農聯合黨趕上一個又一個風口,這才有了南德意誌,那個龐然大物的出現。
但是現在,隻有他自己了,遠渡重洋,去和美國佬耍嘴皮子。
是的,耍嘴皮子,因為德國幾乎沒有任何能拿出來的籌碼,他們這個使團,隻能靠嘴皮子去忽悠。
“在想什麽呢。”
就在克萊長籲短歎之時,一個聲音傳來,扭過頭,克萊看到一張嚴肅的中年麵孔,那是埃爾伯.巴拉克。
巴拉克是這支代表團的團長,相比起克萊,在外交問題上,巴拉克顯得成熟和老道許多。
與克萊出身於外交官家庭不同,巴拉克的起點要低很多。
他出生於羅斯托克,父親是一名鞋匠,母親則是洗衣工。
以這個出身,按理說他這輩子都應該和外交無緣,但是一次姑姑的來訪,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巴拉克九歲那年,他的姑姑從英國迴來探親,乖巧的巴拉克讓姑姑很是喜歡,於是便表示,希望帶這個瘦弱的男孩迴英國,接受教育。
巴拉克的父親有四個孩子要養活,生活壓力很大,所以他爽快地答應了,並且希望巴拉克“多讀書”。
這話的意思,就是希望巴拉克盡量晚點兒迴來,這樣他就能少幾年支出,讓家裏生活寬裕一些。
巴拉克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在英國足足生活了十二年,待到歸來,已經是伯明翰大學的高才生。
本來巴拉克想在英國繼續生活的,但是那時候,德國和英國的關係開始惡化,於是巴拉克思索再三,還是決定,在領取畢業證書後,便返迴德國,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煩。
好巧不巧,當時德意誌帝國的外交部正需要英語文書,於是巴拉克成功應聘,並因此,躲過了大戰時期的征兵。
隨著戰爭結束,德意誌帝國瓦解,巴拉克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
在內外交困下,魏瑪政府的外交部人才流失嚴重,幾乎隻要有其他生計可以做的人,都離開了這個“危險”的部門。
隻有巴拉克留下了,因為他除了迴家跟著父親當鞋匠,似乎沒有其他生計可以做。
就這樣,巴拉克在外交部的位置越來越高,並且參與了許多應對英美的事項。
當斯特雷澤曼坐上外交部長的位置後,專門找巴拉克談過一次話。
用這位“百日內閣總理”的話說,在他的計劃中,外交部未來的工作重點,將會在英國和美國身上。
而巴拉克是他看好的,給予了許多鼓勵。
不過巴拉克有自知之明,斯特雷澤曼之所以找上自己,是因為他現在手裏沒有合適的人。
然而看看現在,他已經有了更好的選擇,克萊.霍夫曼,一個外交白丁,剛剛報到,便被委以重任,出任這次使團的副團長。
看著眼前的克萊,年輕,英俊,有背景,有學識。
但是巴拉克沒有嫉妒,他知道自己的上限並不高,在伯明翰,他並不是最出色的學生之一,在外交部,他也不是最耀眼的“明星”。
“有些人天生就是當主角的。”
毫無疑問,巴拉克對這句話非常讚同,因為他見過太多“主角”了,與他們相比,自己真的乏善可陳。
這沒什麽可爭的,何況也爭不過。
“有些忐忑,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出外勤,沒有任何經驗。”
克萊不好意思地撓撓頭,他說的是實話,他的確很忐忑。
“放輕鬆就好了,其實我們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說服對方什麽。”
巴拉克笑了,他來到克萊的身旁,把手搭在欄杆上,視線盯著遠處的海麵,淡淡地道:
“其實美國方麵,已經有自己的考慮了,我們能做的事情很少。
所以我們這次過去,更多是傾聽,他們隻需要我們的耳朵,而不是嘴巴。”
巴拉克的語氣有些無奈,作為一個“資深”外交人員,自戰後,德國的外交環境如何,他算是都見了一個遍。
英國和美國的確有扶持德國的意思,不過更多的,卻隻是為了壓製法國。
作為老牌攪屎棍,英國從來不希望出現任何一個強大的歐羅巴國家,德國不行,法國也不行。
所以在魯爾事件上,英國一直在和法國對著幹,甚至在德國經濟瀕臨崩潰時,直接伸出手,提供低息貸款,這才有了魏瑪政府,推出地產抵押馬克的契機出現。
而美國人,也大概秉承這麽一個想法,他們會給德國提供幫助,不過隻是想做債主罷了,他們要製衡歐洲,德法矛盾,是張非常不錯的牌。
克萊沉默了,他明白當前的形勢。
現在的德國,就像一個可以任意揉捏的小姑娘,英國和美國拿著梳妝盒,能夠任意在德國臉上塗上自己滿意的顏色。
小姑娘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和勇氣。
與巴拉克的對話,讓克萊感覺壓力又大了幾分,他在這一路上都很少說話,大多數時間,都在思考問題。
太被動了,實在太被動了,他知道德國外交上的壓力很大,但是這種被人輕視的感覺,他實在無法接受。
所以他在思考如何能夠更加“主動”一些,就像在巴伐利亞那樣,不斷去充實自己。
“需要尋找共同的利益,然後擴大合作的基礎。”
在自己的船艙,克萊躺在床上,拿著小本子,思考許久後,寫下這樣一句話。
然後閉上眼睛,去思考,但是眉頭越皺越深,因為這幾乎是一個“死局”,能打的牌太少了,他很難翻出什麽浪花。
因為是初夏,大西洋上風平浪靜,這一路非常順暢,客輪隻用了十天,便穿越整個大西洋,到達了紐約,這座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大城市。
當客輪從自由女神像下駛過,克萊看著這座聞名世界的巨大雕塑時,心情複雜而陰沉。
在這十天裏,他沒有想出一個解決辦法,所以一切,隻能走一步看一步。
當他們一行人走下客輪,德國使館的人,已經等在那裏。
他們的人不多,加上兩名翻譯才七個人,所以使館的迎接隊伍,規模也不大,大家簡單地寒暄幾句,便上了汽車,一路開往紐約的德國領館。
領事館為他們舉辦了接風的晚會,不過明顯隻是“意思意思”,似乎領事館也知道,這支使團的任務,隻是例行公事,並不會有什麽出彩的表現。
克萊與領事館的工作人員交談,他盡可能地放輕鬆,展現出自己優雅的一麵。
“真沒想到,您竟然來了,霍夫曼先生。”
就在克萊被幾名女士圍在當中,盡力周旋之時,一個略有熟悉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轉過頭,克萊眼前一亮,發現竟然是曼茲尼奇。
這位與工農聯合黨有生意往來的美國銀行家兼商人,也受邀參加了這場晚會,他在人群中第一眼就看到了克萊,既震驚於他的出現,又覺得理所當然。
畢竟克萊是“霍夫曼”,現在正是德國外交擴展之際,作為辛格爾.霍夫曼的兒子,克萊出現在美國,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您好,曼茲尼奇先生。”
克萊趕忙與幾位女士道歉,隨後快步抽身,走到曼茲尼奇麵前,送上大大的擁抱。
老實說,他看到曼茲尼奇這個“老熟人”,顯得格外高興。
簡單聊了幾句,克萊就知道曼茲尼奇出現在這裏的原因了。
這位德裔美國人,一直和紐約的德國領事館保持往來,他的銀行,承擔著領事館許多人的私人外匯兌換和票據承兌業務。
是的,僅僅是私人業務,而不是公務上的。
“有沒有我能效勞的地方。”
曼茲尼奇消息很靈通,在克萊等人從漢堡登船時,他就知道德國會派出這樣一個小型外交使團了。
作為商人,曼茲尼奇嗅到了商機,他或許對德美兩國的外交事務插不上手,但是其他的……
“的確有些事情,需要您的幫助。”
克萊拉著曼茲尼奇離開喧鬧的舞會,他們來到外麵的院子,找個長凳坐了下來。
“我需要知道,美國方麵的具體舉措,老實說,外交部對於這方麵的信息很少。”
克萊急切地說道,他需要盡快找到雙方合作的“點”,從而擴大合作麵。
“這個……我隻是一名商人,不是間諜,具體的情況,我並不清楚。
我隻是知道一些公開信息,比如負責這個計劃的是道威斯,他一直是做預算的好手,金融方麵的專家,而且擔任過美國遠征軍的軍需部長,現任德國財政和賠款問題專家委員會主席。
所以他對德國非常了解。”
曼茲尼奇攤開手,他說的這些,克萊也知道,畢竟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與這個道威斯接觸。
對手的個人資料,他們怎麽可能沒看過。
“也就是說,你也不清楚具體的計劃?”
克萊感到失望,他知道這個道威斯,據說他已經向美國政府提出過一個計劃,是關於幫助德國恢複經濟的,隻是內容暫時屬於保密,準備在7月份提交到在倫敦舉行的國際會議上。
而他們需要在這之前,爭取事先了解到這個計劃,從而在會議中,爭取到最有利的位置。
這就是外交,情報是至關重要的。
“雖然不清楚具體的計劃,不過可以肯定一點,那就是美國方麵會拿出巨量的貸款,來幫助德國恢複經濟。
當然,白宮不是慈善家,柯立芝這個披著律師外衣的共和黨‘奸商’更不是,他們會要求更多迴報,非常非常多。”
作為美國人,曼茲尼奇對美國的政局自然了解頗多,聽他的語氣,似乎對柯立芝這位總統頗為不滿。
克萊出發前惡補了美國現在的政治新聞,他知道柯立芝是律師出身,而且是在去年前總統哈丁突然病逝後,臨時頂替了總統的位置。
之所以曼茲尼奇對柯立芝如此厭惡,大概和這位代總統,在去年12月簽署的一份新的收入法案有關。
這份法案降低了個人所得稅,卻提高了不動產稅,同時新設了贈予稅,並強化了交易稅係統。
毫無疑問,這份法案對曼茲尼奇這樣的富翁並不友好,因為他們一直都繳納很少的個人所得稅,大部分財富,都隱藏在產業裏,並且通過贈予等方式,進行資產轉移。
聊了一會兒,克萊並沒有從曼茲尼奇這裏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他還是拜托這位美國銀行家,給自己提供一些信息,比如近一年的報紙和時事雜誌。
他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去了解美國。
了解這個時代,美國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