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這次迴家,足足停留了兩周時間。
在這兩周的時間裏,他與父親漸漸和解,他們就像普通的父子那樣,在葡萄架下聊天,在客廳裏下棋,在清澈的小河邊漫步。
老霍夫曼對克萊言傳身授,告訴他如何在各色人物中周旋,政治的本質又究竟是什麽。
他非常嚴肅地告訴克萊,在這個名利場中,一切都是生意,想要達成目的,就必須拿出足夠的籌碼。
犧牲不是不可以,但必須有限度,走一看三,不要給未來留下破綻。
克萊將這些東西牢記於心,畢竟老霍夫曼是一位資深的外交家,他在德意誌帝國政壇沉浮了二十餘年,他講給自己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驗之談,都有成功或失敗的例子,作為佐證。
當然,克萊在這兩周時間裏,也並非隻與自己的老父親交流,他依然掛念自己在巴伐利亞的“事業”,於是在老霍夫曼的引薦下,他結識了兩位“專業人士”。
傑夫.斯特林格,前柏林市政廳高級商業顧問,現任柏林商業學院教授。
古斯塔夫.霍爾姆,前德意誌帝國陸軍少校,現任柏林商業學院副教授。
這兩人都是老霍夫曼的朋友,斯特林格屬於學術派,他在北德意誌的商業圈裏很有名,他的一些學術論文,被那些商業大佬們當作市場風向標,具有很強的預判性。
而霍爾姆則是一個“戰爭經濟”研究者,銀行家家庭出身的他,一直在德意誌軍隊的後勤部門工作,主要負責物資采購,所以不僅人脈通達,而且對經濟運行的方式,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在老霍夫曼的建議下,克萊在與他們簡單交流後,便向這兩人拋出了橄欖枝。
他詳細陳述了工農聯合黨在巴伐利亞的舉措,並且將“自由市場”的設想和盤托出。
這瞬間引起兩人的興趣,於是欣然接受邀請,與克萊一同前往慕尼黑,共同嚐試這種新的“商業模式”。
當然,克萊為這兩人開出的高薪資,也是他們願意前往南德意誌的原因之一。
於是克萊一個人來,走時卻是三個人。
老霍夫曼親自來到車站相送,父子二人沒有說什麽煽情的話,他們隻是簡單的擁抱,算是表達了對彼此的不舍。
揮手告別,克萊與兩位新同伴一起穿越人流,登上了前往慕尼黑的火車。
有了同伴,克萊的旅程就不再那麽孤獨,一路上他們有說有笑,探討著許多話題,這兩人的見識之廣,讓克萊暗自敬佩。
斯特林格今年有五十多歲了,但看上去更加蒼老一些。
但是他的頭腦非常清晰,克萊在描述自己設想時,他會很快發現其中的一些問題,並且給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
換成別人,這樣說話可能會使人不快,但是克萊並沒有不高興,反而非常歡喜,畢竟他需要的,就是別人的建議,而不是“雖然聽不懂,但我覺得很帶勁”之類的評語。
想起兩周前工農聯合黨大會上的場麵,克萊真想衝過去,親斯特林格幾口。
霍爾姆不像斯特林格那樣心直口快,但是他也給克萊提出一些不錯建議。
這個今年剛滿四十歲的前上校,對於經濟有自己一套理解,在他看來,現在德國的問題,屬於“戰爭後遺症”,即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社會並沒有轉變,依然處於戰時經濟影響下。
對於這個說法,克萊是表示認同的,而且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德國,其他國家,比如法國和意大利,也是如此。
魯爾危機的背景,就是法國經濟持續低迷,他們雖然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對於普通法國人來說,戰爭帶來的創傷依舊沒有治愈。
經濟蕭條一直持續著,失業率升高,貧困人口增加。
所以他們希望從德國人身上討迴些什麽,於是聯合比利時出兵魯爾區。
然而這不是一個正常現象,從曆史上看,戰爭結束後,交戰雙方都會迎來一個經濟爆發期,但是這一次大戰卻沒有這個跡象,德國,法國,意大利,都深陷在經濟低迷的泥潭中。
這和他們沒有進行轉變有關,戰時的經濟一切向軍事方麵靠攏,鋼鐵,煤炭,橡膠等資源全部優先軍事化使用。
而在戰爭結束後,這些資源應該向民用領域迴歸,壓抑的民用市場將會迎來爆發。
然而這些國家,似乎並沒有發生這種情況。
德國在內亂,持續的起義導致國內生產受到嚴重製約。
法國則在疑神疑鬼,他們的軍隊規模依舊維持在高位,仿佛隨時準備再度開戰。
意大利則陷入了權利爭奪中,他們明明是戰勝國,卻表現得更像一個戰敗國,各地都爆發了工人起義,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幾乎將旗幟插滿了亞平寧半島。
但是他們沒有建立一個可靠的政權,這間接導致了法西斯黨的崛起,最終暴力戰勝了暴力,墨索裏尼拿到了權杖。
混亂,無序,戰爭的裂痕在持續擴大,這導致歐羅巴隻是表麵上恢複了平靜,實則暗流湧動,危機四伏。
對於這個問題,克萊以一副學生的姿態,向霍爾姆討教解決辦法,但是這位前陸軍少校隻是搖搖頭,表示他也沒辦法。
因為這不是某一個國家的事情,整個世界的格局,就是如此。
法國人的挑釁舉動,讓德意誌無法恢複成一個正常國家,民族主義如同野火般熊熊燃燒,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政府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除非這個國家恢複成正常國家,並被其他國家所接受,否則未來的德國,必然還會維持這種‘戰時狀態’,甚至可能爆發新的戰爭。”
霍爾姆說出這番話的時候,流露出一副擔憂的神色,這讓克萊心中一驚,因為他知道,德國的確會在十幾年後,發動一場侵略戰爭。
那是一場更加殘酷,更加具有毀滅氣息的戰爭。
也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慘劇,沒有之一。
不得不說,霍爾姆這個人很有前瞻性,這讓克萊對他開始感興趣,他希望與這位退役少校多套點兒近乎,想要打探一下他的過往。
不過霍爾姆對自己的事情,不願意提太多,他之所以前往慕尼黑,是因為他也有自己的設想。
一個關於在“戰時經濟”條件下,去平衡民生的設想。
“以戰爭供養戰爭,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從而對社會進行推動,這是一個課題,很難做到,但並非沒有希望。”
按照霍爾姆的設想,在資源傾斜的情況下,民生並非“無可救藥”,反而可以利用這種狀態,達成某種進步。
他說過,戰爭並非隻是破壞,它也會對社會起到積極作用,比如增加勞工數量,消耗庫存產品,穩定供應渠道和就業市場等等。
總之,他想去巴伐利亞,在工農聯合黨做一個小嚐試,看看民用資本,能否在軍事供應中,起到更多平衡和良性作用。
如果成功,那麽對現在的德國來說,無疑是根“救命稻草”。
克萊對霍爾姆的這個設想,舉雙手讚成,兩人在一些問題上是有共同點的,這讓克萊對自己的“自由市場”,更加充滿信心。
隨著慕尼黑熟悉的輪廓出現,三個人開始整理行裝。
當列車靠站,他們跟著人流走上站台,這時候,他們發現,這裏已經有很多人在等待自己。
關於帶上“兩名夥伴”的事情,克萊已經通過電報發給了帕爾,所以帕爾組織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歡迎團”,安西,辛迪和恩克羅斯等人,都來到了站台,他們與斯特林格和霍爾姆握手寒暄,然後幫著拎行李,一起離開了車站。
通過帕爾之口,克萊了解到,工農聯合黨的新總部大樓,已經敲定,就是之前提到過的,霍莫爾農業公司的原總部大樓。
這件事比預想的還要順利,拍賣會幾乎沒有人競爭,帕爾隻花了預算的63%,就拿下了這座十一層的混凝土大廈。
於是在實地考察後,帕爾決定對這座大樓進行一些簡單的裝修,加裝兩部電梯,以及增加一些功能區域。
所以他們無法馬上搬家,那棟大樓至少還要兩個月後才能投入使用。
對此克萊表示並不著急,反正這都是次要的事情,現在的主要工作,還是在“自由市場”上。
“這兩位專家,將會作為‘自由市場’的高級管理人員。
老實說,我對他們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把他們拉入我們的政黨。
不過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相信隻要這個項目做起來,他們根本就不會想要離開。”
克萊動了“歪腦筋”,原本他和這兩人約定,他們作為“高級顧問”,對“自由市場項目”進行監督並提供合理化建議。
但是經過火車上的交流,克萊改變了想法,這種高端人才,他必須極力爭取。
好在兩人都是對經濟感興趣,並沒有政治上的傾向,克萊認為,拉攏過來的成功率很高。
畢竟工農聯合黨,本身就是一個“偽裝成政黨的商業帝國”。
對於這兩人來說,再適合不過了。
事實上這兩個人的確很適合搞這個,有了兩人的幫助,克萊在一周的時間裏,就把籌備組的隊伍拉了起來。
這是一個龐大的組織,足足有六十二個人。
除了招募來的專業人士外,辛迪,恩克羅斯,老赫爾默等黨內成員也有參加。
大家各司其職,很快就將“架子”搭了起來,在慕尼黑迎來五月的愜意陽光時,工農聯合黨創立的“慕尼黑二手商品自由交易市場”,順利開業。
然而因為一些原因,克萊最初的設想並沒有實現,隻見市場裏設置的各種攤位上,全是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
售賣人對工農聯合黨的“評估師”不夠信任,他們認為自己商品的價值被低估了,所以堅持親自前往市場售賣。
這導致原本準備靠信息賣錢的設想破滅,這個本應該是“信息中介”的地方,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集”。
雞鳴鴨叫,在市場裏此起彼伏,“賣家”大多是農民,他們把自己的“商品”帶了進來,這讓市場裏變得極為熱鬧。
“這和預想的不太一樣。”
克萊看著亂哄哄的“大集”,揉了揉眉心,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這隻是一個開始,他們也需要適應的過程,慢慢就會接受你所提出的方式了。
畢竟這個樣子,效率太低。”
帕爾笑著拍了拍克萊的肩膀,在他這個純粹的商人眼裏,克萊的交易模式太過“超前”,普通人恐怕一時難以接受。
“好吧,希望如此。”
克萊點點頭,他也知道自己的設想未必適應這個時代,所以亂就亂吧,畢竟“大集”並不一定就代表著混亂和落後。
強盛和輝煌的羅馬城,不也是從“集市”演變而來的麽。
就當這是一個“曆史”了,於是克萊拜托邀請而來的記者,為自己與這座“大集”合張影,算是留念。
在這兩周的時間裏,他與父親漸漸和解,他們就像普通的父子那樣,在葡萄架下聊天,在客廳裏下棋,在清澈的小河邊漫步。
老霍夫曼對克萊言傳身授,告訴他如何在各色人物中周旋,政治的本質又究竟是什麽。
他非常嚴肅地告訴克萊,在這個名利場中,一切都是生意,想要達成目的,就必須拿出足夠的籌碼。
犧牲不是不可以,但必須有限度,走一看三,不要給未來留下破綻。
克萊將這些東西牢記於心,畢竟老霍夫曼是一位資深的外交家,他在德意誌帝國政壇沉浮了二十餘年,他講給自己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驗之談,都有成功或失敗的例子,作為佐證。
當然,克萊在這兩周時間裏,也並非隻與自己的老父親交流,他依然掛念自己在巴伐利亞的“事業”,於是在老霍夫曼的引薦下,他結識了兩位“專業人士”。
傑夫.斯特林格,前柏林市政廳高級商業顧問,現任柏林商業學院教授。
古斯塔夫.霍爾姆,前德意誌帝國陸軍少校,現任柏林商業學院副教授。
這兩人都是老霍夫曼的朋友,斯特林格屬於學術派,他在北德意誌的商業圈裏很有名,他的一些學術論文,被那些商業大佬們當作市場風向標,具有很強的預判性。
而霍爾姆則是一個“戰爭經濟”研究者,銀行家家庭出身的他,一直在德意誌軍隊的後勤部門工作,主要負責物資采購,所以不僅人脈通達,而且對經濟運行的方式,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在老霍夫曼的建議下,克萊在與他們簡單交流後,便向這兩人拋出了橄欖枝。
他詳細陳述了工農聯合黨在巴伐利亞的舉措,並且將“自由市場”的設想和盤托出。
這瞬間引起兩人的興趣,於是欣然接受邀請,與克萊一同前往慕尼黑,共同嚐試這種新的“商業模式”。
當然,克萊為這兩人開出的高薪資,也是他們願意前往南德意誌的原因之一。
於是克萊一個人來,走時卻是三個人。
老霍夫曼親自來到車站相送,父子二人沒有說什麽煽情的話,他們隻是簡單的擁抱,算是表達了對彼此的不舍。
揮手告別,克萊與兩位新同伴一起穿越人流,登上了前往慕尼黑的火車。
有了同伴,克萊的旅程就不再那麽孤獨,一路上他們有說有笑,探討著許多話題,這兩人的見識之廣,讓克萊暗自敬佩。
斯特林格今年有五十多歲了,但看上去更加蒼老一些。
但是他的頭腦非常清晰,克萊在描述自己設想時,他會很快發現其中的一些問題,並且給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
換成別人,這樣說話可能會使人不快,但是克萊並沒有不高興,反而非常歡喜,畢竟他需要的,就是別人的建議,而不是“雖然聽不懂,但我覺得很帶勁”之類的評語。
想起兩周前工農聯合黨大會上的場麵,克萊真想衝過去,親斯特林格幾口。
霍爾姆不像斯特林格那樣心直口快,但是他也給克萊提出一些不錯建議。
這個今年剛滿四十歲的前上校,對於經濟有自己一套理解,在他看來,現在德國的問題,屬於“戰爭後遺症”,即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是社會並沒有轉變,依然處於戰時經濟影響下。
對於這個說法,克萊是表示認同的,而且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德國,其他國家,比如法國和意大利,也是如此。
魯爾危機的背景,就是法國經濟持續低迷,他們雖然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對於普通法國人來說,戰爭帶來的創傷依舊沒有治愈。
經濟蕭條一直持續著,失業率升高,貧困人口增加。
所以他們希望從德國人身上討迴些什麽,於是聯合比利時出兵魯爾區。
然而這不是一個正常現象,從曆史上看,戰爭結束後,交戰雙方都會迎來一個經濟爆發期,但是這一次大戰卻沒有這個跡象,德國,法國,意大利,都深陷在經濟低迷的泥潭中。
這和他們沒有進行轉變有關,戰時的經濟一切向軍事方麵靠攏,鋼鐵,煤炭,橡膠等資源全部優先軍事化使用。
而在戰爭結束後,這些資源應該向民用領域迴歸,壓抑的民用市場將會迎來爆發。
然而這些國家,似乎並沒有發生這種情況。
德國在內亂,持續的起義導致國內生產受到嚴重製約。
法國則在疑神疑鬼,他們的軍隊規模依舊維持在高位,仿佛隨時準備再度開戰。
意大利則陷入了權利爭奪中,他們明明是戰勝國,卻表現得更像一個戰敗國,各地都爆發了工人起義,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幾乎將旗幟插滿了亞平寧半島。
但是他們沒有建立一個可靠的政權,這間接導致了法西斯黨的崛起,最終暴力戰勝了暴力,墨索裏尼拿到了權杖。
混亂,無序,戰爭的裂痕在持續擴大,這導致歐羅巴隻是表麵上恢複了平靜,實則暗流湧動,危機四伏。
對於這個問題,克萊以一副學生的姿態,向霍爾姆討教解決辦法,但是這位前陸軍少校隻是搖搖頭,表示他也沒辦法。
因為這不是某一個國家的事情,整個世界的格局,就是如此。
法國人的挑釁舉動,讓德意誌無法恢複成一個正常國家,民族主義如同野火般熊熊燃燒,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政府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除非這個國家恢複成正常國家,並被其他國家所接受,否則未來的德國,必然還會維持這種‘戰時狀態’,甚至可能爆發新的戰爭。”
霍爾姆說出這番話的時候,流露出一副擔憂的神色,這讓克萊心中一驚,因為他知道,德國的確會在十幾年後,發動一場侵略戰爭。
那是一場更加殘酷,更加具有毀滅氣息的戰爭。
也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慘劇,沒有之一。
不得不說,霍爾姆這個人很有前瞻性,這讓克萊對他開始感興趣,他希望與這位退役少校多套點兒近乎,想要打探一下他的過往。
不過霍爾姆對自己的事情,不願意提太多,他之所以前往慕尼黑,是因為他也有自己的設想。
一個關於在“戰時經濟”條件下,去平衡民生的設想。
“以戰爭供養戰爭,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從而對社會進行推動,這是一個課題,很難做到,但並非沒有希望。”
按照霍爾姆的設想,在資源傾斜的情況下,民生並非“無可救藥”,反而可以利用這種狀態,達成某種進步。
他說過,戰爭並非隻是破壞,它也會對社會起到積極作用,比如增加勞工數量,消耗庫存產品,穩定供應渠道和就業市場等等。
總之,他想去巴伐利亞,在工農聯合黨做一個小嚐試,看看民用資本,能否在軍事供應中,起到更多平衡和良性作用。
如果成功,那麽對現在的德國來說,無疑是根“救命稻草”。
克萊對霍爾姆的這個設想,舉雙手讚成,兩人在一些問題上是有共同點的,這讓克萊對自己的“自由市場”,更加充滿信心。
隨著慕尼黑熟悉的輪廓出現,三個人開始整理行裝。
當列車靠站,他們跟著人流走上站台,這時候,他們發現,這裏已經有很多人在等待自己。
關於帶上“兩名夥伴”的事情,克萊已經通過電報發給了帕爾,所以帕爾組織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歡迎團”,安西,辛迪和恩克羅斯等人,都來到了站台,他們與斯特林格和霍爾姆握手寒暄,然後幫著拎行李,一起離開了車站。
通過帕爾之口,克萊了解到,工農聯合黨的新總部大樓,已經敲定,就是之前提到過的,霍莫爾農業公司的原總部大樓。
這件事比預想的還要順利,拍賣會幾乎沒有人競爭,帕爾隻花了預算的63%,就拿下了這座十一層的混凝土大廈。
於是在實地考察後,帕爾決定對這座大樓進行一些簡單的裝修,加裝兩部電梯,以及增加一些功能區域。
所以他們無法馬上搬家,那棟大樓至少還要兩個月後才能投入使用。
對此克萊表示並不著急,反正這都是次要的事情,現在的主要工作,還是在“自由市場”上。
“這兩位專家,將會作為‘自由市場’的高級管理人員。
老實說,我對他們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把他們拉入我們的政黨。
不過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相信隻要這個項目做起來,他們根本就不會想要離開。”
克萊動了“歪腦筋”,原本他和這兩人約定,他們作為“高級顧問”,對“自由市場項目”進行監督並提供合理化建議。
但是經過火車上的交流,克萊改變了想法,這種高端人才,他必須極力爭取。
好在兩人都是對經濟感興趣,並沒有政治上的傾向,克萊認為,拉攏過來的成功率很高。
畢竟工農聯合黨,本身就是一個“偽裝成政黨的商業帝國”。
對於這兩人來說,再適合不過了。
事實上這兩個人的確很適合搞這個,有了兩人的幫助,克萊在一周的時間裏,就把籌備組的隊伍拉了起來。
這是一個龐大的組織,足足有六十二個人。
除了招募來的專業人士外,辛迪,恩克羅斯,老赫爾默等黨內成員也有參加。
大家各司其職,很快就將“架子”搭了起來,在慕尼黑迎來五月的愜意陽光時,工農聯合黨創立的“慕尼黑二手商品自由交易市場”,順利開業。
然而因為一些原因,克萊最初的設想並沒有實現,隻見市場裏設置的各種攤位上,全是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
售賣人對工農聯合黨的“評估師”不夠信任,他們認為自己商品的價值被低估了,所以堅持親自前往市場售賣。
這導致原本準備靠信息賣錢的設想破滅,這個本應該是“信息中介”的地方,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集”。
雞鳴鴨叫,在市場裏此起彼伏,“賣家”大多是農民,他們把自己的“商品”帶了進來,這讓市場裏變得極為熱鬧。
“這和預想的不太一樣。”
克萊看著亂哄哄的“大集”,揉了揉眉心,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這隻是一個開始,他們也需要適應的過程,慢慢就會接受你所提出的方式了。
畢竟這個樣子,效率太低。”
帕爾笑著拍了拍克萊的肩膀,在他這個純粹的商人眼裏,克萊的交易模式太過“超前”,普通人恐怕一時難以接受。
“好吧,希望如此。”
克萊點點頭,他也知道自己的設想未必適應這個時代,所以亂就亂吧,畢竟“大集”並不一定就代表著混亂和落後。
強盛和輝煌的羅馬城,不也是從“集市”演變而來的麽。
就當這是一個“曆史”了,於是克萊拜托邀請而來的記者,為自己與這座“大集”合張影,算是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