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情況越來越混亂,饑餓如同魔鬼,在人群中亂竄。
赤貧家庭的數量在急劇增加,內憂外患之下,這座承載了無數曆史的悠久城市,正在被憤怒所填滿。
“看看吧,這就是今天的慕尼黑,僅僅一個晚上,死於饑寒交迫的人,就多達數百。”
希特勒憤怒地將一份報紙摔在桌子上,頭版頭條寫著《死亡在籠罩這座城市》。
配圖是當局的工作人員,正在清晨的街頭搬運屍體。
赫斯坐在他的對麵,他沒有希特勒那麽容易情緒激動,但是看到那張照片,依然感覺不適,臉色有些發白。
他和希特勒都是從戰場上走下來的人,他們都曾負傷,都曾在屍體堆裏打滾。
不過那是戰場,死人隨處可見乃是正常之事,但在和平時期,在一座城市裏,幾乎每個清晨,在隨意一條街道上,都能看到死人,這就讓人感覺恐怖了。
最關鍵的,這些隻是街頭上死掉的人,如今慕尼黑已經出現了舉家自殺的慘劇,因為饑餓,因為沒有錢,讓一個個家庭淪為了悲劇。
而且這種情況,正在愈演愈烈。
“我們必須要改變,必須要讓當局知道,德意誌在這麽下去,必將要付出亡國滅種的代價。
等等,不,他們改變不了任何事,他們隻會對著法國人搖尾乞憐,隻會對著英國人阿諛奉承。
他們什麽都做不了,那個馬鞍匠根本無法領導這個國家。
德意誌需要一個強硬的領袖,去奪迴一切失去的榮光,他們需要這樣一個領袖,讓他們遠離貧困和饑餓,過上體麵的生活。”
希特勒在房間裏來迴踱步,他在自言自語,時而亢奮,時而沉默。
赫斯把一切都看在眼裏,對此他早已習慣。
自己的偶像可能有臆想症,他總是陷入到自己的情緒裏。
但這並不影響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希特勒依舊是睿智的,他是這個國家,唯一的希望。
“主席閣下,時間已經到了,我們要不要出發。”
秘書敲了敲門,在希特勒應允一聲後,進門做了提醒。
“哦,好的,我們出發吧。”
希特勒一聽,當即對著赫斯招招手,他們一起出了門,坐上小轎車,向著慕尼黑郊外駛去。
他們穿越一片樹林,來到一棟莊園前麵,這裏有幾個身穿軍裝的守衛,但是沒有佩戴軍銜和所屬部隊標識。
在核對了身份和預約後,莊園的門打開了,他們停在一棟紅磚房子前,希特勒與赫斯下了車。
“您好,希特勒先生,魯登道夫將軍正在等您。”
一名軍官笑著與希特勒握了握手,隨後便帶著希特勒與赫斯,進了房子內。
他們穿過一條走廊,來到一間裝飾簡樸的客廳,隻見客廳裏正坐著兩個老人,正在談論著什麽。
坐在主人位置上的,是一位身穿將軍製服的魁梧軍人,雖然他已經兩鬢斑白,但是卻生龍活虎,嗓音洪亮,肩膀上的將軍軍銜,在冬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讓他看起來英武不凡,又充滿力量。
這便是德意誌軍人心目中的“軍神”,大戰中的德意誌帝國陸軍統帥部總參謀長,埃裏希.馮.魯登道夫。
說起來,魯登道夫是個非常傳奇的人,他的一生,幾乎從來沒有離開過軍隊。
12歲時,他就進入陸軍學校學習,之後一直在軍事院校摸爬滾打,入伍即被授予少尉軍銜,隨後在部隊裏,度過了幾乎全部光陰。
戰爭是他的高光時刻,在那場大戰中,魯登道夫打滿全場,他不僅擁有優秀的頭腦和戰略眼光,更是擁有在一線帶領部隊衝鋒的勇氣。
在他的指揮和謀劃下,德意誌軍隊在東線和西線一度取得數場大型會戰的勝利,這讓他的名字,在德意誌軍隊中,如雷貫耳,無人不知。
但是隨著戰爭結束,他也不得不走下神壇,更是因為支持卡普暴動,而和魏瑪政府徹底撕破了臉。
雖然礙於軍方的威懾,魏瑪政府並沒有對他提起指控,但是他也不得不離開柏林,來到德意誌南部,尋求支持者。
就是這樣,他和希特勒走到了一起,被奉為納粹黨的“精神領袖”。
當然,僅僅是“精神領袖”,希特勒不可能讓出權利,而魯登道夫本人,也對納粹黨,並不怎麽看重。
在軍人的眼中,隻有軍隊,長槍和大炮,才是真正的力量,至於政黨……
那不過就是走流程的把戲罷了,在刺刀麵前,什麽都不是。
“哦,你來了,坐吧。”
魯登道夫看到了希特勒,隨後拍拍椅子,示意他在身邊坐下。
但是他沒有起身,這是他的傲慢,當然,在希特勒麵前,他也有傲慢的資本。
“這位是卡爾.豪斯霍費爾教授,你們應該已經見過了,我就不必再做介紹。”
魯登道夫示意了一下旁邊的老者,希特勒趕忙過去握手,並且謙恭的彎下腰。
而赫斯則沒有握手,他畢恭畢敬的摘掉帽子,深深鞠躬,開口道:“老師。”
是的,卡爾.豪斯霍費爾教授,是赫斯在慕尼黑大學就讀時的導師,而且是永遠改變他信仰的導師。
在豪斯霍費爾教授看來,德意誌需要生存空間,德國之所以戰敗,就是因為他們被束縛住了,沒有得到來自殖民地和其他占領區的“營養”。
統一的時間太晚了,他們錯過了大航海時代,錯過了殖民地的發展期。
英國和法國占據了太多地方,遠比他們自己的領土大得多,當戰爭開啟,他們可以從非洲,從美洲,從亞洲,甚至從浩瀚的大洋中,獲得源源不斷的補給。
所以德國想要超越他們,就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戰略緩衝區和補給基地,他們需要空間,一個生存下去的空間。
這是一種帶有嚴重侵略性的理論,來自於豪斯霍費爾周遊亞洲和遠東地區的經曆。
當大部分德國人還把目光放在萊茵河和西線的時候,他已經著眼世界了。
就因為這一點,他不僅是赫斯的導師,也成了希特勒的導師,他的“地緣政治學理論”為希特勒打開了一扇窗,成了他看待這個世界的“明燈”。
眾人簡單寒暄幾句,便進入正題,那就是納粹黨接下來該如何發展。
“毫無疑問,柏林已經腐朽了,馬鞍匠隻會對法國人卑躬屈膝,他不適合領導這個國家,我們需要一個更加有力的領導者。”
希特勒率先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他的意圖很明顯,推翻艾伯特政府,更換國家領導權。
如果換成其他人旁聽,希特勒的這個提議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會迅速報警將其逮捕。
但是在座的三人,卻是無動於衷,畢竟在他們看來,這話沒什麽問題。
赫斯是希特勒的小迷弟,在他眼中,希特勒就是那個“強硬的領導人”,所以這個主張不僅沒問題,還很合他的心意。
豪斯霍費爾也不表示反對,畢竟在他看來,德國在崛起以前,必須保持強硬的態度,否則在以法國人為主的戰勝國集團壓榨下,隻能不斷虛弱下去。
而魯登道夫,好吧,他已經幹過一次了。
卡普暴亂就有他的份兒,老實說,國防軍之所以沒有攔截呂特維茲的部隊,原因之一,就是魯登道夫支持那次推翻艾伯特政府的暴亂。
“不錯,德國不能失去上西裏西亞,這就是法國人在搗鬼,他們還嫌德國不夠虛弱,想要挑起我們和波蘭的紛爭。
但是光喊叫是沒用的,如果咒罵可以把人‘罵死’,那麽艾伯特早就進棺材了。”
魯登道夫搖搖頭,他知道希特勒這個人,很狂妄,有衝勁,善於煽動。
但是行動力卻不足。
在魯登道夫看來,隻有拿著槍把討厭的家夥消滅,才是唯一的“行動”,這個一生幾乎都待在軍隊裏的人,崇尚暴力,認為武力是解決爭端最好的辦法。
“是的,我也認為,當局太過軟弱,但是想要從政治角度迫使其改變,幾乎不可能。”
豪斯霍費爾也同意魯登道夫的意見,光靠咒罵或集會遊行,是無法促使艾伯特政府改變政策的,這是做無用功。
“所以,我們要團結起來,先從巴伐利亞開始,推翻當局的統治,建立一個全新的政權。
看看那些斯巴達派,他們雖然可惡,但是卻能通過武力迅速奪取政權。
現在正是好時機,人民已經受夠了當局的唯唯諾諾,他們將會支持我們,幫助我們。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裏,從巴伐利亞,從慕尼黑開始,奪取政權,建立屬於納粹黨的政府。”
希特勒說出了自己的野心,他要推翻巴伐利亞當局,自己建立政權。
而這也是他來這裏的最終目的,他必須爭取到魯登道夫的支持,因為他是德意誌的“軍神”,那些自由兵團,那些退伍士兵,甚至是國防軍,他們都會在魯登道夫的一聲令下,集合到自己周圍。
然而希特勒想得太好了,魯登道夫看了看他,竟然把話題岔開。
“我覺得,上西裏西亞的問題,恐怕不會很快解決。
這是一張法國人需要長期來用的牌,他們會用這張牌來拴住波蘭人,不斷對付我們,削弱我們。
我們不能重蹈覆轍,11月的崩潰不能重演,我們不能再內耗了,德意誌現在需要的是休養生息。”
魯登道夫等於拒絕了希特勒,他早就看出希特勒的野心,但是除了野心之外,他覺得,這個小個子,沒什麽本事。
呂特維茲帶領自己的部隊,尚且在進駐柏林五天之後就宣告崩潰瓦解,希特勒比他強嗎?
有更多的槍?更多的大炮?還是更多的人?
這隻是一個年輕人的異想天開,如果現在發動暴亂,不用一天,巴伐利亞當局就能把他滅了。
這讓希特勒愣在原地,他沒想到魯登道夫會這麽快拒絕自己,但是他還想再爭取一下,結果還沒開口,就被豪斯霍費爾打斷。
“好了,上西裏西亞的問題,不是我們在這裏討論就可以解決的,這已經不是德國人自己的問題了,牽扯到法國人,英國人,波蘭人,甚至捷克斯洛伐克人。
我們還是談點兒現實的問題吧,比如如何讓慕尼黑恢複生機,現在到處充斥著饑餓和死亡。
老實說,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納粹黨做得還不夠,看看工農聯合黨,他們一直在發放救濟麵包,銷售平價糧食,並創造就業機會。
如果納粹黨想要繼續走下去,需要和他們學習,給予支持者一些實際的東西,至少讓他們看得到,跟著納粹黨走,不至於挨餓。”
豪斯霍費爾的話,如同一根利劍,刺穿了希特勒的胸膛,他開始低下頭,憤怒的情緒如同烈火,在心口燃燒。
“好吧,我們的確需要做一些實際的事情,除了發動民眾外,盡可能地促進生產。”
出人意料的,希特勒沒有爆發,他了解豪斯霍費爾,這個退役將軍,現任慕尼黑大學的教授。
他並沒有什麽惡意。
工農聯合黨是希特勒的頭號大敵,在他看來,這個披著政黨外衣的投機倒把集團,是德意誌的“民族之恥”。
他們根本沒有什麽政治主張,他們也根本不可能改變這個國家,他們就是一群猶太人的提線木偶,眼睛裏隻有錢。
但是不能否認,他們在經濟建設這方麵,是出類拔萃的。
他們不僅與巴伐利亞當局保持著良好關係,甚至和德共也在勾勾搭搭,最關鍵的,他們的工會可以提供工作,他們的交易網絡遍布各行各業。
他們不需要和任何人做生意,僅僅是黨內產業,就能做到內部循環。
自己的農場,自己的商鋪,自己的工廠,自己的運輸公司……
幾乎他們什麽都有,在那裏,不斷貶值的馬克連開屁股都用不上,他們隻認“工分”,與小麥粉兌換價值綁定的“工分”。
老實說,希特勒對此很羨慕。
這場小聚會並沒有持續多久,魯登道夫以“身體不適”為由,下了逐客令。
當希特勒離開時,他顯然是失望的。
魯登道夫不支持他采取推翻巴伐利亞當局的行動,這等於斷了他的念頭,畢竟僅憑他手上的衝鋒隊,根本對付不了那些警察。
他迫切需要軍方的支持,而唯一的獲取希望,就是魯登道夫。
現在希望破滅了,他自然會感到沮喪。
然而看著車窗外的街道上,那些艱難求生的流浪漢,他的鬥誌卻很快又被點燃。
他也曾落魄過,知道在困苦中求生有多麽難熬。
但同時他也知道,能夠支撐下去的人,才能獲得救贖,才會擁有希望。
“等著吧,我終有把他們踩翻在地的一天。”
希特勒暗自發誓,他一定要推翻巴伐利亞當局,然後從這裏起步,去帶領這個國家,把所有敵人踢得屁滾尿流。
赤貧家庭的數量在急劇增加,內憂外患之下,這座承載了無數曆史的悠久城市,正在被憤怒所填滿。
“看看吧,這就是今天的慕尼黑,僅僅一個晚上,死於饑寒交迫的人,就多達數百。”
希特勒憤怒地將一份報紙摔在桌子上,頭版頭條寫著《死亡在籠罩這座城市》。
配圖是當局的工作人員,正在清晨的街頭搬運屍體。
赫斯坐在他的對麵,他沒有希特勒那麽容易情緒激動,但是看到那張照片,依然感覺不適,臉色有些發白。
他和希特勒都是從戰場上走下來的人,他們都曾負傷,都曾在屍體堆裏打滾。
不過那是戰場,死人隨處可見乃是正常之事,但在和平時期,在一座城市裏,幾乎每個清晨,在隨意一條街道上,都能看到死人,這就讓人感覺恐怖了。
最關鍵的,這些隻是街頭上死掉的人,如今慕尼黑已經出現了舉家自殺的慘劇,因為饑餓,因為沒有錢,讓一個個家庭淪為了悲劇。
而且這種情況,正在愈演愈烈。
“我們必須要改變,必須要讓當局知道,德意誌在這麽下去,必將要付出亡國滅種的代價。
等等,不,他們改變不了任何事,他們隻會對著法國人搖尾乞憐,隻會對著英國人阿諛奉承。
他們什麽都做不了,那個馬鞍匠根本無法領導這個國家。
德意誌需要一個強硬的領袖,去奪迴一切失去的榮光,他們需要這樣一個領袖,讓他們遠離貧困和饑餓,過上體麵的生活。”
希特勒在房間裏來迴踱步,他在自言自語,時而亢奮,時而沉默。
赫斯把一切都看在眼裏,對此他早已習慣。
自己的偶像可能有臆想症,他總是陷入到自己的情緒裏。
但這並不影響他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希特勒依舊是睿智的,他是這個國家,唯一的希望。
“主席閣下,時間已經到了,我們要不要出發。”
秘書敲了敲門,在希特勒應允一聲後,進門做了提醒。
“哦,好的,我們出發吧。”
希特勒一聽,當即對著赫斯招招手,他們一起出了門,坐上小轎車,向著慕尼黑郊外駛去。
他們穿越一片樹林,來到一棟莊園前麵,這裏有幾個身穿軍裝的守衛,但是沒有佩戴軍銜和所屬部隊標識。
在核對了身份和預約後,莊園的門打開了,他們停在一棟紅磚房子前,希特勒與赫斯下了車。
“您好,希特勒先生,魯登道夫將軍正在等您。”
一名軍官笑著與希特勒握了握手,隨後便帶著希特勒與赫斯,進了房子內。
他們穿過一條走廊,來到一間裝飾簡樸的客廳,隻見客廳裏正坐著兩個老人,正在談論著什麽。
坐在主人位置上的,是一位身穿將軍製服的魁梧軍人,雖然他已經兩鬢斑白,但是卻生龍活虎,嗓音洪亮,肩膀上的將軍軍銜,在冬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讓他看起來英武不凡,又充滿力量。
這便是德意誌軍人心目中的“軍神”,大戰中的德意誌帝國陸軍統帥部總參謀長,埃裏希.馮.魯登道夫。
說起來,魯登道夫是個非常傳奇的人,他的一生,幾乎從來沒有離開過軍隊。
12歲時,他就進入陸軍學校學習,之後一直在軍事院校摸爬滾打,入伍即被授予少尉軍銜,隨後在部隊裏,度過了幾乎全部光陰。
戰爭是他的高光時刻,在那場大戰中,魯登道夫打滿全場,他不僅擁有優秀的頭腦和戰略眼光,更是擁有在一線帶領部隊衝鋒的勇氣。
在他的指揮和謀劃下,德意誌軍隊在東線和西線一度取得數場大型會戰的勝利,這讓他的名字,在德意誌軍隊中,如雷貫耳,無人不知。
但是隨著戰爭結束,他也不得不走下神壇,更是因為支持卡普暴動,而和魏瑪政府徹底撕破了臉。
雖然礙於軍方的威懾,魏瑪政府並沒有對他提起指控,但是他也不得不離開柏林,來到德意誌南部,尋求支持者。
就是這樣,他和希特勒走到了一起,被奉為納粹黨的“精神領袖”。
當然,僅僅是“精神領袖”,希特勒不可能讓出權利,而魯登道夫本人,也對納粹黨,並不怎麽看重。
在軍人的眼中,隻有軍隊,長槍和大炮,才是真正的力量,至於政黨……
那不過就是走流程的把戲罷了,在刺刀麵前,什麽都不是。
“哦,你來了,坐吧。”
魯登道夫看到了希特勒,隨後拍拍椅子,示意他在身邊坐下。
但是他沒有起身,這是他的傲慢,當然,在希特勒麵前,他也有傲慢的資本。
“這位是卡爾.豪斯霍費爾教授,你們應該已經見過了,我就不必再做介紹。”
魯登道夫示意了一下旁邊的老者,希特勒趕忙過去握手,並且謙恭的彎下腰。
而赫斯則沒有握手,他畢恭畢敬的摘掉帽子,深深鞠躬,開口道:“老師。”
是的,卡爾.豪斯霍費爾教授,是赫斯在慕尼黑大學就讀時的導師,而且是永遠改變他信仰的導師。
在豪斯霍費爾教授看來,德意誌需要生存空間,德國之所以戰敗,就是因為他們被束縛住了,沒有得到來自殖民地和其他占領區的“營養”。
統一的時間太晚了,他們錯過了大航海時代,錯過了殖民地的發展期。
英國和法國占據了太多地方,遠比他們自己的領土大得多,當戰爭開啟,他們可以從非洲,從美洲,從亞洲,甚至從浩瀚的大洋中,獲得源源不斷的補給。
所以德國想要超越他們,就必須建立屬於自己的戰略緩衝區和補給基地,他們需要空間,一個生存下去的空間。
這是一種帶有嚴重侵略性的理論,來自於豪斯霍費爾周遊亞洲和遠東地區的經曆。
當大部分德國人還把目光放在萊茵河和西線的時候,他已經著眼世界了。
就因為這一點,他不僅是赫斯的導師,也成了希特勒的導師,他的“地緣政治學理論”為希特勒打開了一扇窗,成了他看待這個世界的“明燈”。
眾人簡單寒暄幾句,便進入正題,那就是納粹黨接下來該如何發展。
“毫無疑問,柏林已經腐朽了,馬鞍匠隻會對法國人卑躬屈膝,他不適合領導這個國家,我們需要一個更加有力的領導者。”
希特勒率先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他的意圖很明顯,推翻艾伯特政府,更換國家領導權。
如果換成其他人旁聽,希特勒的這個提議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會迅速報警將其逮捕。
但是在座的三人,卻是無動於衷,畢竟在他們看來,這話沒什麽問題。
赫斯是希特勒的小迷弟,在他眼中,希特勒就是那個“強硬的領導人”,所以這個主張不僅沒問題,還很合他的心意。
豪斯霍費爾也不表示反對,畢竟在他看來,德國在崛起以前,必須保持強硬的態度,否則在以法國人為主的戰勝國集團壓榨下,隻能不斷虛弱下去。
而魯登道夫,好吧,他已經幹過一次了。
卡普暴亂就有他的份兒,老實說,國防軍之所以沒有攔截呂特維茲的部隊,原因之一,就是魯登道夫支持那次推翻艾伯特政府的暴亂。
“不錯,德國不能失去上西裏西亞,這就是法國人在搗鬼,他們還嫌德國不夠虛弱,想要挑起我們和波蘭的紛爭。
但是光喊叫是沒用的,如果咒罵可以把人‘罵死’,那麽艾伯特早就進棺材了。”
魯登道夫搖搖頭,他知道希特勒這個人,很狂妄,有衝勁,善於煽動。
但是行動力卻不足。
在魯登道夫看來,隻有拿著槍把討厭的家夥消滅,才是唯一的“行動”,這個一生幾乎都待在軍隊裏的人,崇尚暴力,認為武力是解決爭端最好的辦法。
“是的,我也認為,當局太過軟弱,但是想要從政治角度迫使其改變,幾乎不可能。”
豪斯霍費爾也同意魯登道夫的意見,光靠咒罵或集會遊行,是無法促使艾伯特政府改變政策的,這是做無用功。
“所以,我們要團結起來,先從巴伐利亞開始,推翻當局的統治,建立一個全新的政權。
看看那些斯巴達派,他們雖然可惡,但是卻能通過武力迅速奪取政權。
現在正是好時機,人民已經受夠了當局的唯唯諾諾,他們將會支持我們,幫助我們。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裏,從巴伐利亞,從慕尼黑開始,奪取政權,建立屬於納粹黨的政府。”
希特勒說出了自己的野心,他要推翻巴伐利亞當局,自己建立政權。
而這也是他來這裏的最終目的,他必須爭取到魯登道夫的支持,因為他是德意誌的“軍神”,那些自由兵團,那些退伍士兵,甚至是國防軍,他們都會在魯登道夫的一聲令下,集合到自己周圍。
然而希特勒想得太好了,魯登道夫看了看他,竟然把話題岔開。
“我覺得,上西裏西亞的問題,恐怕不會很快解決。
這是一張法國人需要長期來用的牌,他們會用這張牌來拴住波蘭人,不斷對付我們,削弱我們。
我們不能重蹈覆轍,11月的崩潰不能重演,我們不能再內耗了,德意誌現在需要的是休養生息。”
魯登道夫等於拒絕了希特勒,他早就看出希特勒的野心,但是除了野心之外,他覺得,這個小個子,沒什麽本事。
呂特維茲帶領自己的部隊,尚且在進駐柏林五天之後就宣告崩潰瓦解,希特勒比他強嗎?
有更多的槍?更多的大炮?還是更多的人?
這隻是一個年輕人的異想天開,如果現在發動暴亂,不用一天,巴伐利亞當局就能把他滅了。
這讓希特勒愣在原地,他沒想到魯登道夫會這麽快拒絕自己,但是他還想再爭取一下,結果還沒開口,就被豪斯霍費爾打斷。
“好了,上西裏西亞的問題,不是我們在這裏討論就可以解決的,這已經不是德國人自己的問題了,牽扯到法國人,英國人,波蘭人,甚至捷克斯洛伐克人。
我們還是談點兒現實的問題吧,比如如何讓慕尼黑恢複生機,現在到處充斥著饑餓和死亡。
老實說,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納粹黨做得還不夠,看看工農聯合黨,他們一直在發放救濟麵包,銷售平價糧食,並創造就業機會。
如果納粹黨想要繼續走下去,需要和他們學習,給予支持者一些實際的東西,至少讓他們看得到,跟著納粹黨走,不至於挨餓。”
豪斯霍費爾的話,如同一根利劍,刺穿了希特勒的胸膛,他開始低下頭,憤怒的情緒如同烈火,在心口燃燒。
“好吧,我們的確需要做一些實際的事情,除了發動民眾外,盡可能地促進生產。”
出人意料的,希特勒沒有爆發,他了解豪斯霍費爾,這個退役將軍,現任慕尼黑大學的教授。
他並沒有什麽惡意。
工農聯合黨是希特勒的頭號大敵,在他看來,這個披著政黨外衣的投機倒把集團,是德意誌的“民族之恥”。
他們根本沒有什麽政治主張,他們也根本不可能改變這個國家,他們就是一群猶太人的提線木偶,眼睛裏隻有錢。
但是不能否認,他們在經濟建設這方麵,是出類拔萃的。
他們不僅與巴伐利亞當局保持著良好關係,甚至和德共也在勾勾搭搭,最關鍵的,他們的工會可以提供工作,他們的交易網絡遍布各行各業。
他們不需要和任何人做生意,僅僅是黨內產業,就能做到內部循環。
自己的農場,自己的商鋪,自己的工廠,自己的運輸公司……
幾乎他們什麽都有,在那裏,不斷貶值的馬克連開屁股都用不上,他們隻認“工分”,與小麥粉兌換價值綁定的“工分”。
老實說,希特勒對此很羨慕。
這場小聚會並沒有持續多久,魯登道夫以“身體不適”為由,下了逐客令。
當希特勒離開時,他顯然是失望的。
魯登道夫不支持他采取推翻巴伐利亞當局的行動,這等於斷了他的念頭,畢竟僅憑他手上的衝鋒隊,根本對付不了那些警察。
他迫切需要軍方的支持,而唯一的獲取希望,就是魯登道夫。
現在希望破滅了,他自然會感到沮喪。
然而看著車窗外的街道上,那些艱難求生的流浪漢,他的鬥誌卻很快又被點燃。
他也曾落魄過,知道在困苦中求生有多麽難熬。
但同時他也知道,能夠支撐下去的人,才能獲得救贖,才會擁有希望。
“等著吧,我終有把他們踩翻在地的一天。”
希特勒暗自發誓,他一定要推翻巴伐利亞當局,然後從這裏起步,去帶領這個國家,把所有敵人踢得屁滾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