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迷霧漸散現真容
郭襄傳:我創建了峨眉派 作者:從頭再來201909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郭襄接過來,見信封上的字跡和峨眉酒樓中的那封一樣,打開一看,裏麵寫道:“郭掌門,孟鵬將軍在樞密院隨時有被殺頭的危險,需要您和武林同道一起齊心才能救出來。請郭掌門收起安逸享樂之心,為了民族大義,火速營救!”信中隱隱竟有指責她前兩日在大都熱鬧場合出沒之意。落款仍是“中原一劍”。
童威剛是讀過幾年書的,看了看信道:“郭公子,這人竭力勸導我們集合中原武林人物,到樞密院救孟將軍,不知是懷著好意還是壞心?”
郭襄鼻子裏哼了一聲道:“能有什麽好心?我已經大致知道他們是什麽人了,絕無好意!”
當下郭襄就把自己追到胡同口的情形講給童威剛聽,道:“送信過來的人,是百損道人一門的人,說不準便是他的弟子。百損道人和在川北偷襲我們的那夥奇異的黑衣人,是勾結在一起的!”
她又歎了一口氣道:“當真是狗改不了吃屎本性。百損道人的父親和師叔為了他而含愧遁入少林,為他贖罪。沒想到百損奸賊隻消停了不久,又在江湖上興風作浪了。這一次,他們極力慫恿我們中原武林和元朝廷開戰,定然是暗藏著一個大大的陰謀!”
童威剛道:“不知百損奸賊這次又是為誰賣命?那些黑衣人看起來十分奇特,不知是什麽路數?”
郭襄道:“我可以肯定一點,那夥黑衣人絕不是漢人、元人,從他們的武功路數、所用的鐵鏈飛鐮和六角暗器,倒像是異族之人......”
童威剛手一拍道:“郭公子這話提醒了我!我年輕讀書之時,最愛看奇聞異事、異域風情什麽的,見過唐書記載,在東麵海島倭國中,有一些精於忍術之人,所使的武器就是飛鐮和手裏劍,手裏劍就是這些六角暗器,發出來後可以旋轉起來傷人,就像飛劍一樣!”
郭襄沉吟道:“難道真的和倭國有關係?這百損道人真是越來越不成器了,先投蒙元,現在竟又投靠了異域之國!”
二人又說起在胡同口,那名被滅口的黑衣人曾說出一個“廣”字,但兩人對大都地形不熟,不知這“廣”字起頭的會是哪裏,便想好了等天明去找鐵穆耳詢問。
第二天天剛放亮,郭襄和童威剛便去找鐵穆耳。西平王府的守衛和管家向來是把頭昂得高高的,便是朝中二、三品的高官,他們也不見得放在眼裏。
然而他們見了郭襄卻從不敢怠慢,鐵穆耳王爺每次見了郭襄都叫“姑奶奶”,他們哪敢怠慢這位“老人家”?向來都是隨到隨領。
鐵穆耳剛起身,聽郭襄道從中操縱此事的極有可能是倭國的人,並且出現了一批像是傳說中會忍術的人,鐵穆耳沉思片刻,揮手喝退了手下,廳中隻有他們三人。
鐵穆耳道:“若說是倭國的奸細,倒也不是不可能。七年前皇帝曾經派征東元帥忻都、副元帥劉複亨東征倭國,若不是因遇到了大台風,隻怕那時已滅了倭國!這幾年來,倭國時時擔憂我蒙古鐵蹄再次東征,若說派出奸細混到我元軍中,伺機挑起朝廷與中原漢人的內戰,讓朝廷無暇考慮東征之事,這也是很有可能的!”
郭襄聽鐵穆耳這麽一說,心中的疑團又解開了一大半,恨恨道:“當初我就奇怪,既然皇帝已經給峨眉山頒了鐵卷和詔書,為何元軍中還有敢去驚擾峨眉山的?這不是和朝廷公然作對嗎?這麽一說,那川北軍營中的副將江本大為可疑,這必然是他刻意謀劃的陰謀,目的就是激怒我召集武林群雄和宋軍舊部,來大都搶奪孟鵬將軍,這麽一來,定然又掀起一片腥風血雨,如此,又中了倭國奸細的奸計!”
鐵穆耳冷笑道:“倭國人向來自高自大,不自量力。以為這樣就能阻止我大蒙古皇帝東征了麽?做夢!不瞞你說,姑奶奶,東征之事正在籌劃,隻怕要不了多久,我蒙古鐵蹄將再度踏上那四島彈丸之地!”
郭襄道:“眼下還有一件事。你知道大都裏,什麽地方是廣字開頭的嗎?”
鐵穆耳沉吟道:“廣?有廣陵街、廣萌潭、廣濟寺,其他好像也沒有什麽了。”
郭襄道:“廣陵街、廣濟寺這兩個地方,一定要嚴加盤查。這樣吧,廣陵街範圍太廣,我和童大哥兩人肯定是查不過來的了。你派兵去查廣陵街,我們兩個人去查廣濟寺。如何?”
鐵穆耳道:“好,就這麽著。我即刻前去安排!”
鐵穆耳派了一名王府侍衛,給郭襄帶路。郭襄三人急急出門,翻身上馬,馳往廣濟寺。
到了廣濟寺,那侍衛道:“要不要直接把主持找來盤問?”
郭襄擺手道:“先勿打草驚蛇,何況暫且不知對手的人手有多少。前麵佛堂什麽的應當找不到什麽線索,我們到後院中去看看吧。”
三人先轉往後院。大白天的,不便於施展輕功,何況此地是否是敵人巢穴很難說,暗中危機重重。
廣濟寺占地頗廣,三人轉了好一會兒,終於轉到後院有個小門。
門是開著的,郭襄低聲交代道:“二位小心!”輕輕走了進去。
見後院有一片菜園,菜園旁有十來間房屋,房門俱是緊閉,鐵將軍把門。
郭襄皺皺眉頭,走到一間房的窗前,拔劍輕輕挑開窗紙,見屋內昏暗,然而對郭襄來說,自是看得清楚,見屋內雜亂,食物狼藉,並不像久無人居的樣子。
郭襄又挨個看了其他屋子,麵上逐漸變色,對二人道:“不好!這裏顯然是多人在此居住,剛剛離開不久!”她伸劍柄打飛一把鐵鎖,踢開門,抬步進屋。
見屋裏物品淩亂,雖是寺廟後院,卻並無木魚、經書等物,反而像是江湖人物所居之處。角落裏有個木箱子,裏麵是一些雜亂衣物,然而郭襄用劍一件件挑開舊衣,居然發現了一塊蒙麵黑布。
這些人走得如此匆忙,收拾得如此潦草,是在躲什麽?
郭襄忽道:“走,跟我去前麵佛堂!”
童威剛是讀過幾年書的,看了看信道:“郭公子,這人竭力勸導我們集合中原武林人物,到樞密院救孟將軍,不知是懷著好意還是壞心?”
郭襄鼻子裏哼了一聲道:“能有什麽好心?我已經大致知道他們是什麽人了,絕無好意!”
當下郭襄就把自己追到胡同口的情形講給童威剛聽,道:“送信過來的人,是百損道人一門的人,說不準便是他的弟子。百損道人和在川北偷襲我們的那夥奇異的黑衣人,是勾結在一起的!”
她又歎了一口氣道:“當真是狗改不了吃屎本性。百損道人的父親和師叔為了他而含愧遁入少林,為他贖罪。沒想到百損奸賊隻消停了不久,又在江湖上興風作浪了。這一次,他們極力慫恿我們中原武林和元朝廷開戰,定然是暗藏著一個大大的陰謀!”
童威剛道:“不知百損奸賊這次又是為誰賣命?那些黑衣人看起來十分奇特,不知是什麽路數?”
郭襄道:“我可以肯定一點,那夥黑衣人絕不是漢人、元人,從他們的武功路數、所用的鐵鏈飛鐮和六角暗器,倒像是異族之人......”
童威剛手一拍道:“郭公子這話提醒了我!我年輕讀書之時,最愛看奇聞異事、異域風情什麽的,見過唐書記載,在東麵海島倭國中,有一些精於忍術之人,所使的武器就是飛鐮和手裏劍,手裏劍就是這些六角暗器,發出來後可以旋轉起來傷人,就像飛劍一樣!”
郭襄沉吟道:“難道真的和倭國有關係?這百損道人真是越來越不成器了,先投蒙元,現在竟又投靠了異域之國!”
二人又說起在胡同口,那名被滅口的黑衣人曾說出一個“廣”字,但兩人對大都地形不熟,不知這“廣”字起頭的會是哪裏,便想好了等天明去找鐵穆耳詢問。
第二天天剛放亮,郭襄和童威剛便去找鐵穆耳。西平王府的守衛和管家向來是把頭昂得高高的,便是朝中二、三品的高官,他們也不見得放在眼裏。
然而他們見了郭襄卻從不敢怠慢,鐵穆耳王爺每次見了郭襄都叫“姑奶奶”,他們哪敢怠慢這位“老人家”?向來都是隨到隨領。
鐵穆耳剛起身,聽郭襄道從中操縱此事的極有可能是倭國的人,並且出現了一批像是傳說中會忍術的人,鐵穆耳沉思片刻,揮手喝退了手下,廳中隻有他們三人。
鐵穆耳道:“若說是倭國的奸細,倒也不是不可能。七年前皇帝曾經派征東元帥忻都、副元帥劉複亨東征倭國,若不是因遇到了大台風,隻怕那時已滅了倭國!這幾年來,倭國時時擔憂我蒙古鐵蹄再次東征,若說派出奸細混到我元軍中,伺機挑起朝廷與中原漢人的內戰,讓朝廷無暇考慮東征之事,這也是很有可能的!”
郭襄聽鐵穆耳這麽一說,心中的疑團又解開了一大半,恨恨道:“當初我就奇怪,既然皇帝已經給峨眉山頒了鐵卷和詔書,為何元軍中還有敢去驚擾峨眉山的?這不是和朝廷公然作對嗎?這麽一說,那川北軍營中的副將江本大為可疑,這必然是他刻意謀劃的陰謀,目的就是激怒我召集武林群雄和宋軍舊部,來大都搶奪孟鵬將軍,這麽一來,定然又掀起一片腥風血雨,如此,又中了倭國奸細的奸計!”
鐵穆耳冷笑道:“倭國人向來自高自大,不自量力。以為這樣就能阻止我大蒙古皇帝東征了麽?做夢!不瞞你說,姑奶奶,東征之事正在籌劃,隻怕要不了多久,我蒙古鐵蹄將再度踏上那四島彈丸之地!”
郭襄道:“眼下還有一件事。你知道大都裏,什麽地方是廣字開頭的嗎?”
鐵穆耳沉吟道:“廣?有廣陵街、廣萌潭、廣濟寺,其他好像也沒有什麽了。”
郭襄道:“廣陵街、廣濟寺這兩個地方,一定要嚴加盤查。這樣吧,廣陵街範圍太廣,我和童大哥兩人肯定是查不過來的了。你派兵去查廣陵街,我們兩個人去查廣濟寺。如何?”
鐵穆耳道:“好,就這麽著。我即刻前去安排!”
鐵穆耳派了一名王府侍衛,給郭襄帶路。郭襄三人急急出門,翻身上馬,馳往廣濟寺。
到了廣濟寺,那侍衛道:“要不要直接把主持找來盤問?”
郭襄擺手道:“先勿打草驚蛇,何況暫且不知對手的人手有多少。前麵佛堂什麽的應當找不到什麽線索,我們到後院中去看看吧。”
三人先轉往後院。大白天的,不便於施展輕功,何況此地是否是敵人巢穴很難說,暗中危機重重。
廣濟寺占地頗廣,三人轉了好一會兒,終於轉到後院有個小門。
門是開著的,郭襄低聲交代道:“二位小心!”輕輕走了進去。
見後院有一片菜園,菜園旁有十來間房屋,房門俱是緊閉,鐵將軍把門。
郭襄皺皺眉頭,走到一間房的窗前,拔劍輕輕挑開窗紙,見屋內昏暗,然而對郭襄來說,自是看得清楚,見屋內雜亂,食物狼藉,並不像久無人居的樣子。
郭襄又挨個看了其他屋子,麵上逐漸變色,對二人道:“不好!這裏顯然是多人在此居住,剛剛離開不久!”她伸劍柄打飛一把鐵鎖,踢開門,抬步進屋。
見屋裏物品淩亂,雖是寺廟後院,卻並無木魚、經書等物,反而像是江湖人物所居之處。角落裏有個木箱子,裏麵是一些雜亂衣物,然而郭襄用劍一件件挑開舊衣,居然發現了一塊蒙麵黑布。
這些人走得如此匆忙,收拾得如此潦草,是在躲什麽?
郭襄忽道:“走,跟我去前麵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