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崖山迷霧牽眾心
郭襄傳:我創建了峨眉派 作者:從頭再來201909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霸刀的臉上黑氣連著閃現了三次,卻一言不發,揮手道:“上!”
這下局麵立時反轉,霸刀帶來了十五六人,都是他新近訓練的厲害殺手,再加上譚麟四人本都是武林中的一流好手,這樣一來,郭襄等人立時占了下風。銳金旗旗主石元也在打鬥中負了重傷,然而郭襄、鍾明亮率領眾人抵死苦戰,並無一絲怯意。
反而是霸刀等並不敢戀戰,這裏畢竟是明教的地盤,明教在此有數千教眾。若等島上教眾們大批趕到,隻怕那時想走也走不脫了。
霸刀打了個唿哨,領著眾賊邊戰邊退。郭襄、鍾明亮等人雖奮勇向前,誅殺了兩名霸刀手下的黑衣人,卻終歸寡不敵眾,不可能留得住霸刀、譚麟等人。
然而霸刀即將遁去前,卻給郭襄留了一句話:“郭襄,我們不久就會再見麵的,到那時我們再決個生死!”
郭襄手拈一顆鐵蓮子摔了出去:“霸刀,有種現在便留下來決個生死!”
霸刀接住鐵蓮子,又擲還了迴來,“桀桀”怪笑兩聲,消失了。
此一戰雖未能留下譚麟等叛徒,但解開了杜教主被害之謎,識破了譚麟等奸賊的詭計,使明教沒被奸賊所控製,淪為蒙古軍手中的工具,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第二日一早,明教中的所有弟兄,齊集聚義廳之旁。郭襄便和鍾明亮一起公布了譚麟等四人謀害教主、叛國叛教的罪行。
明教中的上上下下都對譚麟、李自持等人恨得咬牙切齒。
杜教主遇害一事既已查明,偌大個明教可不能再群龍無首。郭襄便請全體明教弟兄重新推舉新的教主,還要補齊李自持等人叛教留下的空白。
經過教中兄弟們的公推,原光明右使鍾明亮便成為了明教新的教主,鍾明亮又重新任用了四大法王、五行旗主。混亂了多日的明教終於安定了下來,然而經曆此變,明教的實力大為減弱,又不知新教主鍾明亮要勵精圖治多少年,才能又重振明教的雄風。
郭襄便與鍾明亮商議出兵贛州,與文天祥丞相前後夾攻贛州守軍的事。
鍾明亮與常恨天這些年來,一直衝殺在抗擊蒙元的最前線,聽了郭襄所說,當時鍾明亮與常恨天、各法王旗主商議,決定由鍾明亮親率一千名教中精銳兄弟,千萬贛州。教中隻留下龍王率兄弟駐守總壇,其餘法王、旗主盡皆上陣。
郭襄讓鍾明亮把帶去贛州的一千名精銳兄弟化整為零,分成多支小隊,前往贛州北部集合。而他自己則帶著童威猛和大頭怪,先行趕往興國城外文丞相的軍中大營。
文丞相見到郭襄迴來,自然心中高興。然而他卻告訴郭襄,眼下朝廷那邊,可能遇上了大大的麻煩事!
郭襄忙問是什麽大大的麻煩事,文天祥道:“我大宋朝廷自當初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到後來我幼主皇帝在岡州繼承帝位,一直都與各地堅守的將領緊密聯係,發布政令。即便是在海上行朝的艱難時間裏,也從未與各地官兵失掉聯係。然而,最近的一個多月裏,幼主陛下那邊卻杳無信息,我派去主動和朝廷聯係的探馬小隊,前後有三支,然而,別說帶迴朝廷的消息了,這三支探馬小隊,也沒有再迴來!”
郭襄這一驚也是非同小可。她知道當年端宗皇帝因在海上不慎落水,受了 驚嚇駕崩以後,六歲的衛王殿下接任皇帝位,被稱為幼主皇帝。
幼主即位的這一年裏,在陸秀夫等大臣嘔心瀝血的輔佐下,繼續向南方各地發布政令,凝聚各地的力量繼續抗擊蒙元。
然而文丞相卻說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沒有朝廷的音訊了。這其實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郭襄問文丞相道:“之前有過什麽征兆嗎?後來有什麽線索嗎?”
文天祥沉吟片刻,道:“朝廷最後發出詔書的地方,是崖山。”
郭襄皺皺眉,她沒有聽說過崖山這個地方。
文天祥道:“崖山位於廣東江門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這裏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故又名崖門。”
文丞相這麽一說,郭襄便想起來了,當年的益王殿下,後來的端宗皇帝,也是在江門那裏殯天的,是在江門的一個荒島上。
郭襄便對文丞相道:“後來朝廷應當就是在江門一帶行朝。到了崖山之後杳無音信,極有可能幼主皇帝和陸秀夫等大臣們都還在崖山附近!”
文天祥點頭道:“我也這麽推測過,苦於贛州這裏的戰事太緊張,我派出去聯絡朝廷的探馬,又都沒有迴來。”
他鐵青著臉道:“這三支探馬隊多半是全覆沒了,不然不可能沒有一個迴來複命!”
郭襄道:“文丞相的意思是想讓我去崖山走一趟?”
文天祥道:“我的確有此意。然而現在還不是時候,贛州這邊現在還離不開你!明教的兄弟們過來了,我要迅速決斷對贛州城的決戰,定好如何跟明教夾擊元兵。朝廷軍隊與江湖豪傑之間的配合作戰畢竟不多,沒有你從中聯絡,與在明教中和鍾教主一起指揮,我擔心贛州城不那麽容易拿下來。”
郭襄道:“那我等打完贛州城這一戰後,就動身去崖山!”
文天祥注視著郭襄風塵仆仆、略帶倦意的麵容,道:“郭襄,我這樣做,是不是非常自私?你越是對大宋忠心,越是勤勉能幹,卻也越是辛勞和身處危險!”
郭襄瞧著文丞相道:“如果是別人要求我做這麽多,我會覺得他自私。然而文丞相您卻完全有資格這樣做,因為,您比任何人失去得都更多,家人、田產、一切。所以,我對您是由衷敬服!”
說完她笑了笑,出去做事了。
文丞相也不禁捏緊了拳頭,他對恢複大宋河山更增添了些許信心。
他不喜歡聽奉承話,更沒必要聽奉承話,然而,若是知己間的惺惺相惜,卻可以給他帶來力量!
這下局麵立時反轉,霸刀帶來了十五六人,都是他新近訓練的厲害殺手,再加上譚麟四人本都是武林中的一流好手,這樣一來,郭襄等人立時占了下風。銳金旗旗主石元也在打鬥中負了重傷,然而郭襄、鍾明亮率領眾人抵死苦戰,並無一絲怯意。
反而是霸刀等並不敢戀戰,這裏畢竟是明教的地盤,明教在此有數千教眾。若等島上教眾們大批趕到,隻怕那時想走也走不脫了。
霸刀打了個唿哨,領著眾賊邊戰邊退。郭襄、鍾明亮等人雖奮勇向前,誅殺了兩名霸刀手下的黑衣人,卻終歸寡不敵眾,不可能留得住霸刀、譚麟等人。
然而霸刀即將遁去前,卻給郭襄留了一句話:“郭襄,我們不久就會再見麵的,到那時我們再決個生死!”
郭襄手拈一顆鐵蓮子摔了出去:“霸刀,有種現在便留下來決個生死!”
霸刀接住鐵蓮子,又擲還了迴來,“桀桀”怪笑兩聲,消失了。
此一戰雖未能留下譚麟等叛徒,但解開了杜教主被害之謎,識破了譚麟等奸賊的詭計,使明教沒被奸賊所控製,淪為蒙古軍手中的工具,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第二日一早,明教中的所有弟兄,齊集聚義廳之旁。郭襄便和鍾明亮一起公布了譚麟等四人謀害教主、叛國叛教的罪行。
明教中的上上下下都對譚麟、李自持等人恨得咬牙切齒。
杜教主遇害一事既已查明,偌大個明教可不能再群龍無首。郭襄便請全體明教弟兄重新推舉新的教主,還要補齊李自持等人叛教留下的空白。
經過教中兄弟們的公推,原光明右使鍾明亮便成為了明教新的教主,鍾明亮又重新任用了四大法王、五行旗主。混亂了多日的明教終於安定了下來,然而經曆此變,明教的實力大為減弱,又不知新教主鍾明亮要勵精圖治多少年,才能又重振明教的雄風。
郭襄便與鍾明亮商議出兵贛州,與文天祥丞相前後夾攻贛州守軍的事。
鍾明亮與常恨天這些年來,一直衝殺在抗擊蒙元的最前線,聽了郭襄所說,當時鍾明亮與常恨天、各法王旗主商議,決定由鍾明亮親率一千名教中精銳兄弟,千萬贛州。教中隻留下龍王率兄弟駐守總壇,其餘法王、旗主盡皆上陣。
郭襄讓鍾明亮把帶去贛州的一千名精銳兄弟化整為零,分成多支小隊,前往贛州北部集合。而他自己則帶著童威猛和大頭怪,先行趕往興國城外文丞相的軍中大營。
文丞相見到郭襄迴來,自然心中高興。然而他卻告訴郭襄,眼下朝廷那邊,可能遇上了大大的麻煩事!
郭襄忙問是什麽大大的麻煩事,文天祥道:“我大宋朝廷自當初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到後來我幼主皇帝在岡州繼承帝位,一直都與各地堅守的將領緊密聯係,發布政令。即便是在海上行朝的艱難時間裏,也從未與各地官兵失掉聯係。然而,最近的一個多月裏,幼主陛下那邊卻杳無信息,我派去主動和朝廷聯係的探馬小隊,前後有三支,然而,別說帶迴朝廷的消息了,這三支探馬小隊,也沒有再迴來!”
郭襄這一驚也是非同小可。她知道當年端宗皇帝因在海上不慎落水,受了 驚嚇駕崩以後,六歲的衛王殿下接任皇帝位,被稱為幼主皇帝。
幼主即位的這一年裏,在陸秀夫等大臣嘔心瀝血的輔佐下,繼續向南方各地發布政令,凝聚各地的力量繼續抗擊蒙元。
然而文丞相卻說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沒有朝廷的音訊了。這其實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郭襄問文丞相道:“之前有過什麽征兆嗎?後來有什麽線索嗎?”
文天祥沉吟片刻,道:“朝廷最後發出詔書的地方,是崖山。”
郭襄皺皺眉,她沒有聽說過崖山這個地方。
文天祥道:“崖山位於廣東江門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這裏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故又名崖門。”
文丞相這麽一說,郭襄便想起來了,當年的益王殿下,後來的端宗皇帝,也是在江門那裏殯天的,是在江門的一個荒島上。
郭襄便對文丞相道:“後來朝廷應當就是在江門一帶行朝。到了崖山之後杳無音信,極有可能幼主皇帝和陸秀夫等大臣們都還在崖山附近!”
文天祥點頭道:“我也這麽推測過,苦於贛州這裏的戰事太緊張,我派出去聯絡朝廷的探馬,又都沒有迴來。”
他鐵青著臉道:“這三支探馬隊多半是全覆沒了,不然不可能沒有一個迴來複命!”
郭襄道:“文丞相的意思是想讓我去崖山走一趟?”
文天祥道:“我的確有此意。然而現在還不是時候,贛州這邊現在還離不開你!明教的兄弟們過來了,我要迅速決斷對贛州城的決戰,定好如何跟明教夾擊元兵。朝廷軍隊與江湖豪傑之間的配合作戰畢竟不多,沒有你從中聯絡,與在明教中和鍾教主一起指揮,我擔心贛州城不那麽容易拿下來。”
郭襄道:“那我等打完贛州城這一戰後,就動身去崖山!”
文天祥注視著郭襄風塵仆仆、略帶倦意的麵容,道:“郭襄,我這樣做,是不是非常自私?你越是對大宋忠心,越是勤勉能幹,卻也越是辛勞和身處危險!”
郭襄瞧著文丞相道:“如果是別人要求我做這麽多,我會覺得他自私。然而文丞相您卻完全有資格這樣做,因為,您比任何人失去得都更多,家人、田產、一切。所以,我對您是由衷敬服!”
說完她笑了笑,出去做事了。
文丞相也不禁捏緊了拳頭,他對恢複大宋河山更增添了些許信心。
他不喜歡聽奉承話,更沒必要聽奉承話,然而,若是知己間的惺惺相惜,卻可以給他帶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