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正要鬧得天地轉
郭襄傳:我創建了峨眉派 作者:從頭再來201909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教議事大廳中,二十餘人按序而坐,教中的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五行旗主、副旗主等首領俱已到齊。各人爭論不休。
光明右使鍾明亮道:“我教自方臘教主起事以來,一直為朝廷所不容。隻是近些年,朝廷因要全力對付蒙古韃子,才對我們有所寬容。我是怕現在若去幫助朝廷,將來朝廷騰出手來,說不定還是要收拾我們。我們何必趟這個渾水?”他五短身材,卻精氣十足,說話聲音洪亮,如金屬敲擊。
鍾明亮所言不無道理,在座中有不少曾和朝廷兵交戰過的,都輕輕點頭。
銳金旗的旗主石元卻道:“鍾大哥此言有理。然而小弟卻想,我們明教這些年,多次和蒙古兵激戰,目的就是驅逐出韃子!在此國家危難之際,還是應一致對外。若是大宋亡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首領中有些目光長遠的,便支持石元。
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杜可用此時沉默不語,他的內心也是矛盾的。與韃子作戰時,他可以衝在最前麵,從未畏懼過。可他不願為朝廷賣命,將來若朝廷趕走了元兵,再來收拾明教,自己怎麽對教中的兄弟們交代?
便在此時,光明左使譚麟咳嗽了兩下,道:“教主,兄弟們,我有個想法,大家一起議商議商。”
譚麟不光武功高強,一手“綿針掌”江湖馳名,而且向來心有城府,頗有計謀。
聽他如此說,眾人也便洗耳恭聽,杜可用也瞧著他。
譚麟道:“依在下隻見,朝廷我們還是要幫的,因為蒙古兵也是我們明教向來的大對頭,若蒙古人奪了宋廷的天下,隻怕也沒我們明教的好日子過!但是我們此次出手救朝廷的危難,可不是要削弱自己的實力,相反,我們要擴充我們的實力。”
他端起茶盅,慢慢抿了一口,這才又道:“據郭姑娘說,此次的救援,少林派、丐幫、武當都可能到場,特別是少林乃天下第一大派,丐幫乃江湖第一大幫,屆時教主不如提議,為了更好地抗擊韃子,不如擇機召開一次武林大會,推舉一位武林盟主,號令天下,率領武林群雄共同抗元。到那時,就憑教主已練至第四層的“乾坤大挪移”神功,還不是穩妥的武林盟主嗎?
到時教主有我們勵精圖治多年的明教為基礎,又號令了武林群雄,等打跑了韃子以後,到那時這天下,不就是咱們明教的了嗎?教主自然也便成為九五之尊的皇上了?豈不美哉壯哉?”
譚麟一席話博得議事廳內的一陣喝彩。就連杜可用也麵露微笑,他其實並無圖謀天下的野心,然而假若能使明教聲名大振,發揚光大,那自然是他畢生的願望。
譚麟偷眼察看杜可用的臉色,見杜可用頻頻點頭,便抹了抹臉頰,把自己那一絲不易覺察的笑意隱去,然後慷慨激昂地道:“所以這一戰,我們不但要去,而且要打出我們明教的威風!為教主將來成為武林盟主奠定基礎!”
既然眾人全都讚同,並無異議,此事自然便定了下來。
當下杜可用做出安排,光明右使鍾明亮與巨木旗、洪水旗留守總壇,負責總壇的安危,由鍾明亮暫理教務。自己則率領光明左使譚麟、四大法王,在銳金旗、烈火旗、厚土旗三旗鍾挑出精銳弟兄,共同前往雁蕩山!
郭襄見杜可用及明教如此深明大義,內心感動。但他每次見到光明左使譚麟的笑,莫名地就感到心裏不踏實,郭襄暗暗地搖了搖頭,責怪自己有些多疑。
為了防止路上招致元兵的注意,杜可用讓這兩百多名弟兄都穿上普通百姓的衣服,藏好刀劍,分散成幾批出發。
好在其時眾多百姓舉家往南,明教這些人混在其中,倒也並不惹眼。
行了五六日,快到雁蕩山了。離雁蕩山還有六七裏之遙,郭襄與杜可用商量道:“杜叔叔,雁蕩山上蒙古兵甚多,若過於靠近的話,恐引起元兵注意。可讓各位弟兄在此先安頓下來,等其他幾路人馬都到了,我會居中聯絡,再做安排。”
杜可用讚同,便通知手下安營紮寨。明教中人紀律嚴明,銳金旗等三旗的旗主,當即指揮手下弟兄搭起帳篷,生火做飯,另有負責防務的小隊在周圍巡防。一切井然有序。
郭襄先迴到了張忠顯與益王藏身的廢舊農舍中,剛進屋中,頓時一愣,見一中年道人環眼大耳,身材魁偉,氣度不凡,卻穿得邋裏邋遢,一身道袍上已不知有幾多補丁,幾多油膩。卻不是張君寶是誰?
郭襄差點兒跳了起來,她與張君寶是故交,十八年前在華山上便已相識。那日張君寶為了討迴經書,頭上被尹克西打傷,郭襄還從懷中取出手帕替他包紮。
郭襄便一步跳到張君寶麵前,伸手作勢刮他的鼻子道:“堂堂的武當掌門,武林中大大有名的高手,居然穿得如此油膩,你羞也不羞?”
張君寶的臉上一紅,道:“郭姑娘取笑了。”他猛然間見到郭襄,內心實是翻江倒海。他雖然性格豁達,不拘小節,把道袍穿得如同酒館大師傅的圍裙一般,然而貼身口袋裏,卻有一隻手帕,卻洗得一塵不染,從未染上過半分汙漬。那便是郭襄給他包紮傷口的那隻手帕。
張忠顯見郭襄迴來,心下高興,道:“我與張道長正在敘話,正說著你哩!張道長道已有十四年沒有見著你了。”
郭襄屈指頭算算,笑道:“不錯,昆侖三聖當年到少林攪擾,我與張道長少林寺一別,正是十四年了!張道長好記性!”
張君寶臉上又是一紅,道:“郭姑娘對在下有恩,在下不敢忘懷!”
郭襄爽朗笑道:“要記甚麽恩!我們是好朋友,說記恩見外了。”
張忠顯道:“郭侄女此行是否順利?”
郭襄道:“十分順利!沒想到杜教主如此深明大義,他帶了二百多名精銳弟兄來。”
張忠顯長籲了一口氣,道:“這樣我就放心多了。”
郭襄環顧,不見童威剛,道:“既然張道長已到此,為何不見童威剛大哥?”
張忠顯道:“你還不知道他們手足情深?他把張君寶道長接來後,就出去迎他的兄弟了。”
郭襄道:“他怎知童威猛何時迴來?豈不是迎個空?”
張忠顯笑道:“我也這般說,但他還是要去迎。這樣的手足情誼也是難得!”
正說著,外麵有人嚷道:“張將軍又在說我們的什麽壞話?”正是童威猛的聲音。
光明右使鍾明亮道:“我教自方臘教主起事以來,一直為朝廷所不容。隻是近些年,朝廷因要全力對付蒙古韃子,才對我們有所寬容。我是怕現在若去幫助朝廷,將來朝廷騰出手來,說不定還是要收拾我們。我們何必趟這個渾水?”他五短身材,卻精氣十足,說話聲音洪亮,如金屬敲擊。
鍾明亮所言不無道理,在座中有不少曾和朝廷兵交戰過的,都輕輕點頭。
銳金旗的旗主石元卻道:“鍾大哥此言有理。然而小弟卻想,我們明教這些年,多次和蒙古兵激戰,目的就是驅逐出韃子!在此國家危難之際,還是應一致對外。若是大宋亡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首領中有些目光長遠的,便支持石元。
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杜可用此時沉默不語,他的內心也是矛盾的。與韃子作戰時,他可以衝在最前麵,從未畏懼過。可他不願為朝廷賣命,將來若朝廷趕走了元兵,再來收拾明教,自己怎麽對教中的兄弟們交代?
便在此時,光明左使譚麟咳嗽了兩下,道:“教主,兄弟們,我有個想法,大家一起議商議商。”
譚麟不光武功高強,一手“綿針掌”江湖馳名,而且向來心有城府,頗有計謀。
聽他如此說,眾人也便洗耳恭聽,杜可用也瞧著他。
譚麟道:“依在下隻見,朝廷我們還是要幫的,因為蒙古兵也是我們明教向來的大對頭,若蒙古人奪了宋廷的天下,隻怕也沒我們明教的好日子過!但是我們此次出手救朝廷的危難,可不是要削弱自己的實力,相反,我們要擴充我們的實力。”
他端起茶盅,慢慢抿了一口,這才又道:“據郭姑娘說,此次的救援,少林派、丐幫、武當都可能到場,特別是少林乃天下第一大派,丐幫乃江湖第一大幫,屆時教主不如提議,為了更好地抗擊韃子,不如擇機召開一次武林大會,推舉一位武林盟主,號令天下,率領武林群雄共同抗元。到那時,就憑教主已練至第四層的“乾坤大挪移”神功,還不是穩妥的武林盟主嗎?
到時教主有我們勵精圖治多年的明教為基礎,又號令了武林群雄,等打跑了韃子以後,到那時這天下,不就是咱們明教的了嗎?教主自然也便成為九五之尊的皇上了?豈不美哉壯哉?”
譚麟一席話博得議事廳內的一陣喝彩。就連杜可用也麵露微笑,他其實並無圖謀天下的野心,然而假若能使明教聲名大振,發揚光大,那自然是他畢生的願望。
譚麟偷眼察看杜可用的臉色,見杜可用頻頻點頭,便抹了抹臉頰,把自己那一絲不易覺察的笑意隱去,然後慷慨激昂地道:“所以這一戰,我們不但要去,而且要打出我們明教的威風!為教主將來成為武林盟主奠定基礎!”
既然眾人全都讚同,並無異議,此事自然便定了下來。
當下杜可用做出安排,光明右使鍾明亮與巨木旗、洪水旗留守總壇,負責總壇的安危,由鍾明亮暫理教務。自己則率領光明左使譚麟、四大法王,在銳金旗、烈火旗、厚土旗三旗鍾挑出精銳弟兄,共同前往雁蕩山!
郭襄見杜可用及明教如此深明大義,內心感動。但他每次見到光明左使譚麟的笑,莫名地就感到心裏不踏實,郭襄暗暗地搖了搖頭,責怪自己有些多疑。
為了防止路上招致元兵的注意,杜可用讓這兩百多名弟兄都穿上普通百姓的衣服,藏好刀劍,分散成幾批出發。
好在其時眾多百姓舉家往南,明教這些人混在其中,倒也並不惹眼。
行了五六日,快到雁蕩山了。離雁蕩山還有六七裏之遙,郭襄與杜可用商量道:“杜叔叔,雁蕩山上蒙古兵甚多,若過於靠近的話,恐引起元兵注意。可讓各位弟兄在此先安頓下來,等其他幾路人馬都到了,我會居中聯絡,再做安排。”
杜可用讚同,便通知手下安營紮寨。明教中人紀律嚴明,銳金旗等三旗的旗主,當即指揮手下弟兄搭起帳篷,生火做飯,另有負責防務的小隊在周圍巡防。一切井然有序。
郭襄先迴到了張忠顯與益王藏身的廢舊農舍中,剛進屋中,頓時一愣,見一中年道人環眼大耳,身材魁偉,氣度不凡,卻穿得邋裏邋遢,一身道袍上已不知有幾多補丁,幾多油膩。卻不是張君寶是誰?
郭襄差點兒跳了起來,她與張君寶是故交,十八年前在華山上便已相識。那日張君寶為了討迴經書,頭上被尹克西打傷,郭襄還從懷中取出手帕替他包紮。
郭襄便一步跳到張君寶麵前,伸手作勢刮他的鼻子道:“堂堂的武當掌門,武林中大大有名的高手,居然穿得如此油膩,你羞也不羞?”
張君寶的臉上一紅,道:“郭姑娘取笑了。”他猛然間見到郭襄,內心實是翻江倒海。他雖然性格豁達,不拘小節,把道袍穿得如同酒館大師傅的圍裙一般,然而貼身口袋裏,卻有一隻手帕,卻洗得一塵不染,從未染上過半分汙漬。那便是郭襄給他包紮傷口的那隻手帕。
張忠顯見郭襄迴來,心下高興,道:“我與張道長正在敘話,正說著你哩!張道長道已有十四年沒有見著你了。”
郭襄屈指頭算算,笑道:“不錯,昆侖三聖當年到少林攪擾,我與張道長少林寺一別,正是十四年了!張道長好記性!”
張君寶臉上又是一紅,道:“郭姑娘對在下有恩,在下不敢忘懷!”
郭襄爽朗笑道:“要記甚麽恩!我們是好朋友,說記恩見外了。”
張忠顯道:“郭侄女此行是否順利?”
郭襄道:“十分順利!沒想到杜教主如此深明大義,他帶了二百多名精銳弟兄來。”
張忠顯長籲了一口氣,道:“這樣我就放心多了。”
郭襄環顧,不見童威剛,道:“既然張道長已到此,為何不見童威剛大哥?”
張忠顯道:“你還不知道他們手足情深?他把張君寶道長接來後,就出去迎他的兄弟了。”
郭襄道:“他怎知童威猛何時迴來?豈不是迎個空?”
張忠顯笑道:“我也這般說,但他還是要去迎。這樣的手足情誼也是難得!”
正說著,外麵有人嚷道:“張將軍又在說我們的什麽壞話?”正是童威猛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