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廈地紀日記 3 河南鄭州


    地紀日記


    2008年1月2日今天抵達河南開封,我到河南的主要目的是要去我國四大藥市之一的禹州市,繼續找些良好質量的中藥材。


    一進入禹州藥市,映入眼中的是比較沒落的感覺,它沒有像四川成都跟安徽亳州藥市的繁榮,但是機緣卻是很奧妙,我找到一位師徒出身的老藥師,他完全是按照他師傅所教授的方法來炮製藥物,他從未看過本草綱目跟雷公炮製藥性賦等書,但是他炮製的方式卻跟古法完全相同。


    如果光是看書來炮製,就算方法完全一樣,但是成果卻不盡相同,遇到我後他很高興的跟我交談,好像是遇到知音般,我從其中學到很多,當然也解決許多我過去心中的疑惑,比如說我一直在懷疑中國建國後的藥物度量衡的問題與台灣不同,過去有人說台灣的一錢,是中國的5克,也有人說是3.5克,眾說紛紜,這次我詢問這位老藥師,他很肯定的告訴我是過去的一錢就是現在的3克,不是五克,由於他從十四歲開始就在跟老藥師學習炮製中藥,當時就是以錢為單位,建國後改用克做單位,因此他曾經曆過這兩個時期的用藥,所以他的經驗是可信的。


    還有生半夏跟製半夏的物性如何判斷,熟地的九蒸九曬的過程,其間需要加入哪些藥物,才能真正的做到,他還請我吃製作熟地時產生的副產品,叫做熟地珠,此物咀嚼起來又軟又香,味道居然跟葡萄幹一樣,非常好吃,讓我大開眼界,我非常幸運的能夠結識這位國寶級的中藥師,更感謝他無私的傳授,讓我獲益良多。


    臨走時他跟我說一句話,藥物質量占50%,好的中醫師占50%,二者加在一起才是百分之百,我聽完後真是感觸良多,這不正是我心中的想法嗎,我這次是遇到真正的高手了,他也告訴我現在中國的中藥師已經失去製藥的精髓,製作出來的藥物隻有其形而無其神,過去師徒傳授的藥師現在已經寥寥無幾,真是可惜啊。


    我國有句俗話說 : 藥不過禹州不香。也可以說成 : 藥不過禹州不靈。真是名符其實,實至名歸。


    我在拜訪一古寺時,找到我國宋朝邵康節寫的河洛神數與鐵板神數二書,還有一些關於風水的書籍,在興奮之餘,我時常在想我國古聖先賢的智慧結晶是一直存在的,隻是需要我們去發掘去傳承,這些寶貝知識是無價的,中華文化涵蓋麵非常之廣,我將利用我的下半生時間,盡一切力量將之簡化同時翻譯出來再傳給下一代。


    中國醫藥文化的傳承隻是整個大中華文化的一小部分,還有許多散失的知識都有待我們去發掘,我的地紀將因此而更精彩更豐富,時常會歎息我的年紀大了時間不夠使用,加上我的智能又不足,所以隻能盡力而為了。真誠的希望我的學生中能出現非常出類拔萃的人才,將這些最優質的古人智慧繼續延伸下去,不要再被荒煙蔓草所淹沒了。


    我有幸能得到大家無私的支持,才能有機會來完成這地紀之旅,心中非常的感動,我隻能說謝謝二字來表達我的感受,我必不負眾望,人生在世所為何事呢,我想我能做的很有限,僅隻如此吧,謝謝大家。


    這次我也造訪了嵩山少林寺等許多古寺,還去找出真正的漢朝函穀關所在,也在雪地中找到已經被麥田與雜草淹沒的宋太祖趙匡胤的陵墓,它是正坐北朝南,此行旅程雖然辛苦,但是我心中卻是興奮的,當我看到這些已經被人遺忘的曆史文物時,真是百感交集,我大中華的文化是最偉大的,這話一點都不為過。


    許多曆史文物已經被改造成現代建築,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盡量保持原樣不動,讓原物呈現出來,這樣才可以真正看到我國曆朝的更替,在霧氣朦朧飄雪的時節中我離開了河南,迴到台灣時褲腳上還帶著在趙匡胤陵墓周圍小麥田裏的泥巴,疲憊的身體,興奮的心情,就是此行的結尾了。


    漢唐中醫 倪海廈謹記於河南省鄭州2008\/01\/1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倪師易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混沌初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混沌初成並收藏倪師易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