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小人總是會被別人發現,隻不過發現的場合不一樣,有些是被當眾揭穿,有些則是在消失的無影無蹤之後。
當然前者更為讓人憤恨,賢覺的行為讓人不齒,把吐蕃人自己尋找的出路變成他的功勞,這不光是在侮辱角廝羅,還是在侮辱整個吐蕃人的智慧。
仁欽桑波的懷疑是正確的,角廝羅現在迴過神來,相信了仁欽桑波這位吐蕃智者的話,同時也明白了為何賢覺要一路跟來。
但角廝羅突然發現自己並沒有多少憤怒,相反在吐蕃王朝大廈將傾的時候,有人利用吐蕃為自己賺取最後的生機無可厚非。
若是非要說賢覺是小人,也不是不可以,但角廝羅卻知道,賢覺帶著漢傳佛教抵達吐蕃之後多多少少也給吐蕃帶來了好處。
漢傳佛教對於吐蕃來說,好處遠遠超過了壞處,在大宋人人喊打的佛門在吐蕃卻成為百姓趨之若鶩的地方。
苯教和佛教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融合,雙方之間雖然是不太相同,但畢竟有著共同共通的地方,這對於原本分裂的吐蕃諸部來說都是一次融合的極好契機。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吐蕃的信仰才剛剛開始恢複,吐蕃人也在漢傳佛教的幫助下更加的團結。
角廝羅利用漢傳佛教不斷的鞏固自己的統治,漢傳佛教也利用在吐蕃的地位不斷的發展和傳教,雙方之間算是各取所需。
賢覺現在所作的在角廝羅看來無可厚非,不過是在大宋麵前表功而已,不過是在爭搶仁欽桑波的功勞,這對角廝羅以及吐蕃沒有什麽影響,也沒有什麽破壞。
唯一倒黴的便是賢覺自己,此時的角廝羅才知道什麽叫“多行不義必自斃!”
隨著賢覺被拖下去,禦帳之中隻剩下角廝羅和趙禎以及邊上隨時警惕的蔡伯俙,虎視眈眈的模樣讓角廝羅不由得發笑。
“這位大宋的駙馬難道是擔心本讚普對官家不利嗎?如此小心翼翼實屬不當,難道在這禦帳之中少了那些暗中護衛的人?”
蔡伯俙笑了笑:“你怎覺得本駙馬小心翼翼,莫不是你心中有鬼?”
“難道隻有本讚普一人看到你手中的火槍槍柄了嗎?”
蔡伯俙下意識的把握著火槍的手向背後藏了藏,他沒想到角廝羅居然瞧見了,而邊上的趙禎無奈的翻了個白眼,這貨是真的不行啊!
之前就告訴他沒必要隱藏火槍,角廝羅不敢在禦帳中有任何動作,但蔡伯俙還是覺得有備無患,把一柄短火槍藏在了身後。
即便是被當眾揭穿,蔡伯俙也沒覺得有什麽可丟人的,為了官家的安危他做什麽都不過分,而無論是角廝羅還是趙禎都無視了蔡伯俙手中的火槍。
角廝羅是來投降的,當然也是來為吐蕃求的一線生機的,吐蕃是一個民族,是一個文明,而不是一片土地的名稱。
角廝羅需要延續吐蕃,需要給一部分吐蕃人一線生機,那就必須向大宋投降,當然這種投降更多的意味著“服軟”“成為大宋的爪牙”。
趙禎並不在乎角廝羅的威脅,也不在乎吐蕃的威脅,相反他更加在乎的是角廝羅的想法,或者說更加在乎角廝羅的提議。
吐蕃向大宋歸降,角廝羅率領邏些城以及西麵的吐蕃軍民向更遙遠的西北進發,他們舍棄高原的土地,奉獻給大宋為的隻是換取自己的一線生機與和平。
西北是什麽地方趙禎再清楚過不過,伽色尼王朝眼下正在迅速衰落,之前在大宋和塞爾柱之間的戰爭中,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馬哈茂德不斷的積蓄力量,不斷的加強統治。
而強大一時的伽色尼王朝也得到了無暇顧及的塞爾柱王朝承認,但眼下的伽色尼王朝卻在不斷的衰落,明君一旦死去,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
王室爭權內訌,各省總督紛紛叛離,國勢轉衰,伽色尼王朝根本就不是塞爾柱人的對手,並且在逐漸的被塞爾柱所吞並。
而在這個時候,角廝羅希望帶領大量的吐蕃人殺過去,分上一杯羹,這樣的考慮可謂是掐大好處。
並且能為大宋吸引塞爾柱的戰鬥力,吐蕃人雖然在吐蕃高原上失去了地位,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無法在伊朗高原上存活以及延續下去。
可以說角廝羅的計劃正中趙禎的下懷,也附和大宋的利益,這時候最要緊的便是附和大宋的利益,正如角廝羅猜想的一樣,趙禎對吐蕃的執著不在於吐蕃的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利益,而是在於吐蕃這片土地對大宋的地理重要性。
可以說理性的分析下來,角廝羅所說的一起都極為附和大宋的利益,趙禎發現自己幾乎沒有理由拒絕角廝羅的提議。
待角廝羅完整的說完,趙禎微微點頭道:“這麽說來你還想成為大宋的爪牙,所換取的也隻是吐蕃的延續和生存……朕用簡單話來說,你是希望朕放過你和邏些城中的數十萬軍民,之後你們會率領邏些城以西的吐蕃軍民繼續向西麵前進,在吉慈尼獲得土地重建家園?”
角廝羅微微點頭:“吐蕃不是大宋的對手,角廝羅也不是官家的對手,我等已經知道了大宋的強大,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我等願離開吐蕃的高原,向西而進。”
“官家……”
蔡伯俙突然開口,望向趙禎小聲唿喚,趙禎會意讓他低聲耳語:“官家,此時我大軍以圍困邏些城,便是和引兵不戰,邏些城中的吐蕃人也撐不了多久,誰知道他角廝羅此言是否是為了暫且脫身,尋圖戰機再戰?”
趙禎翻了一個白眼:“你沒聽出角廝羅的意思嗎?他是被打怕了,也不敢再和大宋打了,願意把剩下的吐蕃土地拱手奉送給大宋,自己帶兵殺向吉慈尼奪取那裏的土地。因為他知道,朕隻是需要吐蕃高原作為大宋的西部屏障而已,而不是從始至終的期望滅絕吐蕃王朝。”
蔡伯俙有些糊塗,他不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滅了吐蕃王朝便是奪取了吐蕃高原,這兩者有何區別?
當然前者更為讓人憤恨,賢覺的行為讓人不齒,把吐蕃人自己尋找的出路變成他的功勞,這不光是在侮辱角廝羅,還是在侮辱整個吐蕃人的智慧。
仁欽桑波的懷疑是正確的,角廝羅現在迴過神來,相信了仁欽桑波這位吐蕃智者的話,同時也明白了為何賢覺要一路跟來。
但角廝羅突然發現自己並沒有多少憤怒,相反在吐蕃王朝大廈將傾的時候,有人利用吐蕃為自己賺取最後的生機無可厚非。
若是非要說賢覺是小人,也不是不可以,但角廝羅卻知道,賢覺帶著漢傳佛教抵達吐蕃之後多多少少也給吐蕃帶來了好處。
漢傳佛教對於吐蕃來說,好處遠遠超過了壞處,在大宋人人喊打的佛門在吐蕃卻成為百姓趨之若鶩的地方。
苯教和佛教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融合,雙方之間雖然是不太相同,但畢竟有著共同共通的地方,這對於原本分裂的吐蕃諸部來說都是一次融合的極好契機。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吐蕃的信仰才剛剛開始恢複,吐蕃人也在漢傳佛教的幫助下更加的團結。
角廝羅利用漢傳佛教不斷的鞏固自己的統治,漢傳佛教也利用在吐蕃的地位不斷的發展和傳教,雙方之間算是各取所需。
賢覺現在所作的在角廝羅看來無可厚非,不過是在大宋麵前表功而已,不過是在爭搶仁欽桑波的功勞,這對角廝羅以及吐蕃沒有什麽影響,也沒有什麽破壞。
唯一倒黴的便是賢覺自己,此時的角廝羅才知道什麽叫“多行不義必自斃!”
隨著賢覺被拖下去,禦帳之中隻剩下角廝羅和趙禎以及邊上隨時警惕的蔡伯俙,虎視眈眈的模樣讓角廝羅不由得發笑。
“這位大宋的駙馬難道是擔心本讚普對官家不利嗎?如此小心翼翼實屬不當,難道在這禦帳之中少了那些暗中護衛的人?”
蔡伯俙笑了笑:“你怎覺得本駙馬小心翼翼,莫不是你心中有鬼?”
“難道隻有本讚普一人看到你手中的火槍槍柄了嗎?”
蔡伯俙下意識的把握著火槍的手向背後藏了藏,他沒想到角廝羅居然瞧見了,而邊上的趙禎無奈的翻了個白眼,這貨是真的不行啊!
之前就告訴他沒必要隱藏火槍,角廝羅不敢在禦帳中有任何動作,但蔡伯俙還是覺得有備無患,把一柄短火槍藏在了身後。
即便是被當眾揭穿,蔡伯俙也沒覺得有什麽可丟人的,為了官家的安危他做什麽都不過分,而無論是角廝羅還是趙禎都無視了蔡伯俙手中的火槍。
角廝羅是來投降的,當然也是來為吐蕃求的一線生機的,吐蕃是一個民族,是一個文明,而不是一片土地的名稱。
角廝羅需要延續吐蕃,需要給一部分吐蕃人一線生機,那就必須向大宋投降,當然這種投降更多的意味著“服軟”“成為大宋的爪牙”。
趙禎並不在乎角廝羅的威脅,也不在乎吐蕃的威脅,相反他更加在乎的是角廝羅的想法,或者說更加在乎角廝羅的提議。
吐蕃向大宋歸降,角廝羅率領邏些城以及西麵的吐蕃軍民向更遙遠的西北進發,他們舍棄高原的土地,奉獻給大宋為的隻是換取自己的一線生機與和平。
西北是什麽地方趙禎再清楚過不過,伽色尼王朝眼下正在迅速衰落,之前在大宋和塞爾柱之間的戰爭中,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馬哈茂德不斷的積蓄力量,不斷的加強統治。
而強大一時的伽色尼王朝也得到了無暇顧及的塞爾柱王朝承認,但眼下的伽色尼王朝卻在不斷的衰落,明君一旦死去,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
王室爭權內訌,各省總督紛紛叛離,國勢轉衰,伽色尼王朝根本就不是塞爾柱人的對手,並且在逐漸的被塞爾柱所吞並。
而在這個時候,角廝羅希望帶領大量的吐蕃人殺過去,分上一杯羹,這樣的考慮可謂是掐大好處。
並且能為大宋吸引塞爾柱的戰鬥力,吐蕃人雖然在吐蕃高原上失去了地位,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無法在伊朗高原上存活以及延續下去。
可以說角廝羅的計劃正中趙禎的下懷,也附和大宋的利益,這時候最要緊的便是附和大宋的利益,正如角廝羅猜想的一樣,趙禎對吐蕃的執著不在於吐蕃的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利益,而是在於吐蕃這片土地對大宋的地理重要性。
可以說理性的分析下來,角廝羅所說的一起都極為附和大宋的利益,趙禎發現自己幾乎沒有理由拒絕角廝羅的提議。
待角廝羅完整的說完,趙禎微微點頭道:“這麽說來你還想成為大宋的爪牙,所換取的也隻是吐蕃的延續和生存……朕用簡單話來說,你是希望朕放過你和邏些城中的數十萬軍民,之後你們會率領邏些城以西的吐蕃軍民繼續向西麵前進,在吉慈尼獲得土地重建家園?”
角廝羅微微點頭:“吐蕃不是大宋的對手,角廝羅也不是官家的對手,我等已經知道了大宋的強大,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我等願離開吐蕃的高原,向西而進。”
“官家……”
蔡伯俙突然開口,望向趙禎小聲唿喚,趙禎會意讓他低聲耳語:“官家,此時我大軍以圍困邏些城,便是和引兵不戰,邏些城中的吐蕃人也撐不了多久,誰知道他角廝羅此言是否是為了暫且脫身,尋圖戰機再戰?”
趙禎翻了一個白眼:“你沒聽出角廝羅的意思嗎?他是被打怕了,也不敢再和大宋打了,願意把剩下的吐蕃土地拱手奉送給大宋,自己帶兵殺向吉慈尼奪取那裏的土地。因為他知道,朕隻是需要吐蕃高原作為大宋的西部屏障而已,而不是從始至終的期望滅絕吐蕃王朝。”
蔡伯俙有些糊塗,他不知道兩者之間的區別,滅了吐蕃王朝便是奪取了吐蕃高原,這兩者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