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在高原上前進的速度很快,但又很慢,這是吐蕃人發現的一個特點,之所以很快是因為宋軍行進的速度很快,他們第一次見到那麽多的馬車出現在高原上,宋軍幾乎都是在乘坐馬車前進,其他人也是在騎馬趕路。


    這使得宋軍的行軍速度很快,但同時宋軍推進的速度又很慢,吐蕃人不是傻子,他們知道宋軍這是在拖延時間以獲得後方的補給,軍中的糧食越多,宋軍的危險便越小。


    兩軍交戰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吐蕃人脫誤可退,同樣宋軍也是如此,宋軍一旦戰敗,三十萬大軍戰敗,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是“以大欺小”但楊懷玉的壓力也大,他率領三十萬大軍,若是被吐蕃人給擊敗,那必定是遺臭萬年的將軍。


    誰能想到大宋現在居然輸不得了?他知道眼下就是關乎國運的一戰,一旦吐蕃被拿下,大宋的四周幾乎便是鐵桶一塊,其他的外朝對大宋毫無威脅。


    宋軍在積石山便停了下來,對麵的吐蕃人已經有些忍不住了,但楊懷玉想不明白為何吐蕃人不再積石山伏擊他。


    吐蕃人當然想要伏擊宋軍,但他們卻更希望用積石山來拖延宋軍的後勤補給。


    積石山乃是祁連山的一部分,在吐蕃人的認知中這座有匈奴人起名的祁連山幾乎宏偉不可翻閱,也是一道漢人難以逾越的屏障。


    但對於這片土地,漢人卻有自己的記載,早在上古時期,華夏文明便已經接觸到了這片土地。


    《尚書·禹貢》中有“浮於積石”、“導河積石”之說。後被司馬遷引入《史記·夏本紀》中。


    《史記·集解》曰:“積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經也。”《史記·索隱》又曰:積石在金城河關縣西南。積石峽穀自古是蘭州黃河穀地通往吐蕃高原的要隘。


    積石山的峽穀乃是進入吐蕃高原的要道,此地在角廝羅的控製下設立了積石關,宋人喚曰“積石鎖鑰”。


    鎖鑰一詞可見此地的重要,吐蕃人在山上隱藏了軍隊,同時也在不斷的加固積石關,對於吐蕃人來說,這裏是阻止宋軍前進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是試探宋軍戰力的最好辦法。


    兩軍交戰,最想要做的便是試探對方的戰力,這是誰也躲避不了的問題,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吐蕃人對宋軍的了解還停留在西征西夏的程度上,畢竟角廝羅這麽多年來並未知曉宋軍的戰力,即便是大宋攻伐青塘,雙方之間也沒有多少真正的戰鬥,角廝羅的青塘部一心想要撤走,他不願自己部族的勇士和宋軍刀兵相向,不是心存敬畏,而是恐懼。


    當時的他知道大宋的戰力有多麽強大,自然不願意讓青塘部的勇士做出無謂的犧牲,撤向高原才是他們的緩兵之計。


    宋軍不斷的前進而吐蕃人不斷的後退,雙方之間雖然劍拔弩張,但卻並未交戰。


    積石山下的關隘已經被吐蕃人加固的極為堅固,但吐蕃人依舊覺得不夠,他們自己都知道火器有多厲害,宋軍的火器比吐蕃的更為高明,這是他們心知肚明的事情。


    漢人最討厭的地方就是會琢磨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火器便是漢人琢磨出來的,威力奇大讓人驚歎,而吐蕃人的火器相比漢人必然是差的很遠的。


    積石關被吐蕃人建設的極為堅固,最少在他們認為已經足夠抵擋宋軍的進攻了,火器再厲害也是有限度的,隻要城牆足夠厚,便能抵擋宋軍的火器。


    楊懷玉接到的命令是緩慢向前推進,讓吐蕃人有足夠的時間調集大軍,這時一個拿捏有度的差事,並非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跟隨狄青多年,作為狄青副將多年的楊懷玉自然從狄青那裏學到了用兵的穩重,這一點是其他人在戰場上極少擁有的。


    趙禎也正是看好楊懷玉這一點,所以才用他領兵,至於狄青,這老倌仿佛過了哦戰場熱血的癮,現在除了在兵部正常點卯外,最喜歡去的地方便是參謀兵事院。


    他對王韶提出的全新戰術模式極為感興趣,甚至到了著魔的程度,這是最讓趙禎驚訝的地方。


    畢竟傳統冷兵器和熱兵器之間是一種鄙視鏈的存在,即便是現在還有些將軍抵觸火器,認為火器可以輔助軍隊,卻不能成為軍中的主力。


    而軍中和朝廷也因此分為兩派,以王韶這種軍武院出身有接觸過格物的參謀兵事院官員支持火器的推廣,而兵部的官員卻支持繼續保持原有的模樣。


    雙方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但狄青不同,這老倌是兵部尚書,但卻對火器異常的著迷,當然這樣的行為也使得兵部的官員有些不待見他,經常因為觀點的不同吵得不可開交,這要得益於大宋良好的“政治環境”。


    當宋軍抵達積石關外的時候,對麵的吐蕃人已經發出了信號,號角聲,戰鼓聲聲聲震耳。


    這是宋軍與吐蕃軍隊的第一次交鋒,積石關的守軍是在告訴宋軍,你的一舉一動都我的監視之下。


    但楊懷玉並沒有立刻率軍進攻,相反他在積石關外安營紮寨,十萬宋軍已經開始構築防禦的柵欄和石頭堆砌的圍牆,這一舉動讓積石關的吐蕃軍隊有些納悶,到底誰才是守軍?


    楊懷玉的中軍十萬人已經在積石山了,左軍和右軍依舊在緩緩推進,這二十萬大軍繞過了積石山,左軍的是從毛兒蓋出發,右軍則是從青海路沿著北麵進軍。


    這二十萬人的大軍也都在吐蕃軍隊的見識之下,隻不過相比楊懷玉的中軍,沒有那麽大的力度而已。


    吐蕃人很聰明,隻要中軍受挫,所有宋軍的戰意都會受挫,中軍被擊潰,宋軍也會被擊潰,宋軍的行動如此緩慢,根本就不可能對積石關形成合圍。


    那二十萬大軍的目標分別是北麵的脫思麻部和南麵的脫思兌部,而在那裏吐蕃依舊準備了大軍嚴陣以待。


    難道隻有他楊懷玉會分兵之計?吐蕃人依舊想到了,這就是針尖對麥芒的戰鬥,角廝羅從一開始便如此安排,死死的的拖住宋軍前進的腳步,讓他們在高原上不斷的消耗力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欲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欲乘風歸並收藏宋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