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俙擔任的是涼州轉運使,同時也負責調配從大宋腹地抵達青海路的軍需,這些軍需中最主要的便是糧食,其他的才是衣物,器械。
楊懷玉也在等待,眼下三十萬大軍駐紮在青海路,每日所耗萬巨,但蔡伯俙這位後勤官一直在拖延時間。
大軍現在所用的是早早便在青海路安頓下來的糧食,但這些糧食隻能夠大軍在撐半個月,半個月後若大軍糧草不至,除了搶百姓的糧食外,他隻能率軍撤離。
此時的蔡伯俙卻在涼州不斷的積攢糧食,卻一車也不往青海路發,前來交接的背嵬軍後勤官已經急的直跳腳,他不光是負責背嵬軍的後勤,甚至還要負責三十萬大軍的總後勤,楊懷疑已經把調度之權交給了他,若是不能把糧食運到青海路,除了把自己的腦袋運過去別無他法!
“蔡轉運使,眼下三十萬大軍隻帶著半個月的糧食和物資駐紮在青海路,若是您還不下令運糧,不出十天大軍必然要在青海路就食!青海路本就不產糧,到時百姓的日子必然難過,你我都拖不得幹係!”
蔡伯俙看著眼前張冒氣急敗壞的模樣眯著眼睛道:“本官當然知曉!就食青海路有何不可?別和我說青海路沒有糧食!每年從關中運往青海路的糧食可不在少數!”
“但那些不是軍糧!”
“笑話!難道三司沒有付給你們“就食”的官鈔?!這在當年北伐契丹之時便已經定下的事情楊懷玉難道不知?大軍就食與邊,若糧草充沛,可三司撥款撲買糧草!”
張冒盯著蔡伯俙道:“明明是你涼州轉運使負責運糧,大軍出征之前楊帥便把那些錢財用作將士撫恤之用,楊帥說了,誰動誰死!”
“現在你們必須要用那些官鈔,眼下還不是運糧的時候!”
“憑什麽!?”
張冒已經動了真怒,大軍在外若是因糧草而耽擱,甚至產生嘩變,後果不堪設想,便是眼下大宋的軍隊紀律過人也難免出現營嘯之類的事情。
自古以來用兵皆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宋軍能夠攜帶幹糧趕路也不過維持數日的功夫而已,能如同大宋一般維持半個月幾乎不可能。
張冒看著蔡伯俙堅決的模樣,把手摸向腰間的橫刀,他已經開始懷疑眼前在大宋鼎鼎大名的蔡伯俙是不是背叛了大宋。
蔡伯俙淡然的望著已經把手搭在橫刀上的張冒道:“你是軍武院中培養出來的新起之秀,這麽年輕便有這般的地位不容易,你要是敢拔刀,四周的神射手必會取你性命!”
張冒看著周圍卻沒有發現蔡伯俙口中神射手的蹤跡,但他隱隱的感覺到四周有人在窺探他,尤其是身後的方向,脖子上的汗毛都忍不住炸了起來。
還為待其說話,蔡伯俙卻開口道:“告訴楊懷玉,那些錢他用不了多少,把錢拿出來買糧吧!”
張冒狐疑的望向蔡伯俙:“轉運使這話是什麽意思?”
蔡伯俙冷聲到:“讓你把消息帶迴去,難道你聽不懂嗎?”
說完蔡伯俙便把一個木匣塞到了張冒的手中:“把這個錦匣傳給楊懷玉,他打開之後便會知曉,速速迴去,莫要在本官這裏耽誤時間,免得他楊懷玉著急了!”
張冒看著手中的錦匣有些驚訝,上麵大大的令字不是出自參謀兵事院,而是出自兵部!
兵部負責調兵遣將,參謀兵事院負責部署,這帶著大大“令”字的錦匣出自兵部,而不是參謀兵事院,這便是蹊蹺的地方。
張冒發現了不妥,但卻看到蔡伯俙嚴厲的眼神,心中雖然不服,但此事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
張冒甩袖而去,但到門口的時候卻突然聽到蔡伯俙的話:“很快就會有糧商前往青海路,到時便有地方買糧食,大軍隻需要在青海路就食,別的事情暫時還不用楊懷玉操心,待時機成熟,自然會讓他出兵的。”
張冒不是第一天進入朝堂,蔡伯俙話裏有話的感覺讓他瞬間胸口一顫,迴首看向蔡伯俙的眼神充滿了驚訝和不解。
但蔡伯俙卻並沒有迴答他什麽,而是轉身進入內堂,邊上的仆役已經過來送客,張冒完全沒有留下來的必要。
一路上他都在思考蔡伯俙說的話,畢竟都是在朝堂上摸爬滾打出來的,誰也不是傻子,眼下蔡伯俙的迴答很清楚,就是要讓楊懷玉把從三司領來的錢先用掉。
那些錢是楊帥作為大軍出征之後撫恤陣亡將士的,輕易根本就不能動,這幾乎是大宋各軍的規矩,出兵之前給足將士以底氣,讓他們知道不會出現“馬革裹屍”的悲慘,才會讓大軍氣勢高漲,悍不畏死,最少戰死之後能夠獲得朝廷的追贈,以及賞賜撫恤的同時,還能得到這份額外的撫恤,多了一重保障。
蔡伯俙言之鑿鑿的讓他告訴楊懷玉可以使用這筆錢,不用擔心,那便是後續會有人把這筆錢給補上,要麽便是另一個讓張冒不敢往下想的事情。
另一種可能便是,此次出兵根本就不需要青海路的三十萬大軍作為主力攻伐!
用三司的支度錢作為撫恤已經是宋軍出兵的習慣,隻有在不作為主力的時候才把這支度錢作為購買糧草之用,因為不作為主力,便沒有多少傷亡,支度錢也不可能用光餘下的便足夠付給陣亡將士所用。
張冒不敢再想下去,他要迅速趕迴青海路,蔡伯俙交給楊懷玉的兵部令匣很可能就是用兵時間以及方向。
一路上張冒不敢耽擱,騎馬趕迴了青海路,當他抵達大軍駐紮之地時,所有人都看到了他身後的空空如也,除了跟隨的親兵外便再也沒有任何東西。
這讓軍中的將士議論紛紛,而楊懷玉卻並沒有立刻發怒,也沒有要求軍法從事,相反而是望著張冒道:“蔡伯俙和你說了什麽?”
楊懷玉和蔡伯俙是舊相識,雖然不能說是心有靈犀,但卻也是極為了解,蔡伯俙不可能背叛大宋,更不可能背叛官家。
如今張冒空手而歸,必有原因。
楊懷玉也在等待,眼下三十萬大軍駐紮在青海路,每日所耗萬巨,但蔡伯俙這位後勤官一直在拖延時間。
大軍現在所用的是早早便在青海路安頓下來的糧食,但這些糧食隻能夠大軍在撐半個月,半個月後若大軍糧草不至,除了搶百姓的糧食外,他隻能率軍撤離。
此時的蔡伯俙卻在涼州不斷的積攢糧食,卻一車也不往青海路發,前來交接的背嵬軍後勤官已經急的直跳腳,他不光是負責背嵬軍的後勤,甚至還要負責三十萬大軍的總後勤,楊懷疑已經把調度之權交給了他,若是不能把糧食運到青海路,除了把自己的腦袋運過去別無他法!
“蔡轉運使,眼下三十萬大軍隻帶著半個月的糧食和物資駐紮在青海路,若是您還不下令運糧,不出十天大軍必然要在青海路就食!青海路本就不產糧,到時百姓的日子必然難過,你我都拖不得幹係!”
蔡伯俙看著眼前張冒氣急敗壞的模樣眯著眼睛道:“本官當然知曉!就食青海路有何不可?別和我說青海路沒有糧食!每年從關中運往青海路的糧食可不在少數!”
“但那些不是軍糧!”
“笑話!難道三司沒有付給你們“就食”的官鈔?!這在當年北伐契丹之時便已經定下的事情楊懷玉難道不知?大軍就食與邊,若糧草充沛,可三司撥款撲買糧草!”
張冒盯著蔡伯俙道:“明明是你涼州轉運使負責運糧,大軍出征之前楊帥便把那些錢財用作將士撫恤之用,楊帥說了,誰動誰死!”
“現在你們必須要用那些官鈔,眼下還不是運糧的時候!”
“憑什麽!?”
張冒已經動了真怒,大軍在外若是因糧草而耽擱,甚至產生嘩變,後果不堪設想,便是眼下大宋的軍隊紀律過人也難免出現營嘯之類的事情。
自古以來用兵皆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宋軍能夠攜帶幹糧趕路也不過維持數日的功夫而已,能如同大宋一般維持半個月幾乎不可能。
張冒看著蔡伯俙堅決的模樣,把手摸向腰間的橫刀,他已經開始懷疑眼前在大宋鼎鼎大名的蔡伯俙是不是背叛了大宋。
蔡伯俙淡然的望著已經把手搭在橫刀上的張冒道:“你是軍武院中培養出來的新起之秀,這麽年輕便有這般的地位不容易,你要是敢拔刀,四周的神射手必會取你性命!”
張冒看著周圍卻沒有發現蔡伯俙口中神射手的蹤跡,但他隱隱的感覺到四周有人在窺探他,尤其是身後的方向,脖子上的汗毛都忍不住炸了起來。
還為待其說話,蔡伯俙卻開口道:“告訴楊懷玉,那些錢他用不了多少,把錢拿出來買糧吧!”
張冒狐疑的望向蔡伯俙:“轉運使這話是什麽意思?”
蔡伯俙冷聲到:“讓你把消息帶迴去,難道你聽不懂嗎?”
說完蔡伯俙便把一個木匣塞到了張冒的手中:“把這個錦匣傳給楊懷玉,他打開之後便會知曉,速速迴去,莫要在本官這裏耽誤時間,免得他楊懷玉著急了!”
張冒看著手中的錦匣有些驚訝,上麵大大的令字不是出自參謀兵事院,而是出自兵部!
兵部負責調兵遣將,參謀兵事院負責部署,這帶著大大“令”字的錦匣出自兵部,而不是參謀兵事院,這便是蹊蹺的地方。
張冒發現了不妥,但卻看到蔡伯俙嚴厲的眼神,心中雖然不服,但此事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
張冒甩袖而去,但到門口的時候卻突然聽到蔡伯俙的話:“很快就會有糧商前往青海路,到時便有地方買糧食,大軍隻需要在青海路就食,別的事情暫時還不用楊懷玉操心,待時機成熟,自然會讓他出兵的。”
張冒不是第一天進入朝堂,蔡伯俙話裏有話的感覺讓他瞬間胸口一顫,迴首看向蔡伯俙的眼神充滿了驚訝和不解。
但蔡伯俙卻並沒有迴答他什麽,而是轉身進入內堂,邊上的仆役已經過來送客,張冒完全沒有留下來的必要。
一路上他都在思考蔡伯俙說的話,畢竟都是在朝堂上摸爬滾打出來的,誰也不是傻子,眼下蔡伯俙的迴答很清楚,就是要讓楊懷玉把從三司領來的錢先用掉。
那些錢是楊帥作為大軍出征之後撫恤陣亡將士的,輕易根本就不能動,這幾乎是大宋各軍的規矩,出兵之前給足將士以底氣,讓他們知道不會出現“馬革裹屍”的悲慘,才會讓大軍氣勢高漲,悍不畏死,最少戰死之後能夠獲得朝廷的追贈,以及賞賜撫恤的同時,還能得到這份額外的撫恤,多了一重保障。
蔡伯俙言之鑿鑿的讓他告訴楊懷玉可以使用這筆錢,不用擔心,那便是後續會有人把這筆錢給補上,要麽便是另一個讓張冒不敢往下想的事情。
另一種可能便是,此次出兵根本就不需要青海路的三十萬大軍作為主力攻伐!
用三司的支度錢作為撫恤已經是宋軍出兵的習慣,隻有在不作為主力的時候才把這支度錢作為購買糧草之用,因為不作為主力,便沒有多少傷亡,支度錢也不可能用光餘下的便足夠付給陣亡將士所用。
張冒不敢再想下去,他要迅速趕迴青海路,蔡伯俙交給楊懷玉的兵部令匣很可能就是用兵時間以及方向。
一路上張冒不敢耽擱,騎馬趕迴了青海路,當他抵達大軍駐紮之地時,所有人都看到了他身後的空空如也,除了跟隨的親兵外便再也沒有任何東西。
這讓軍中的將士議論紛紛,而楊懷玉卻並沒有立刻發怒,也沒有要求軍法從事,相反而是望著張冒道:“蔡伯俙和你說了什麽?”
楊懷玉和蔡伯俙是舊相識,雖然不能說是心有靈犀,但卻也是極為了解,蔡伯俙不可能背叛大宋,更不可能背叛官家。
如今張冒空手而歸,必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