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人在邊境發現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大宋的青海路在不斷的集結大軍,而且青海路的邊軍更加頻繁的調動和駐防,對邊境的巡邏也增加了數倍有餘。


    大宋的這樣舉動立刻讓吐蕃人緊張起來,吐蕃人很清楚自己和大宋之間的關係,雖然說不上是在交戰,但卻也是劍拔弩張,邊境上少有風吹草動,雙方之間都會草木皆兵。


    吐蕃人在防備大宋的同時,大宋這邊也在防備吐蕃人,這是雙方心照不宣的事情,但大宋突然之間的調動讓吐蕃人亂了陣腳。


    在吐蕃朝堂看來,大宋在段時間不會對他們發動進攻,甚至都不會越過青海湖,角廝羅深知大宋皇帝是一個穩重到極點的人,他為了一場戰爭甚至不惜準備三年的時間。


    但青海路的動靜卻推翻了他的猜測,這樣大規模的調兵,增加士兵數量,在某種意義上不再是大宋的操演,而很有可能是一次借著“操演”名義的進攻。


    畢竟大宋皇帝已經不是第一次這麽幹了,自從趙禎以操演的借口突襲燕雲十六州後,對於操演一詞天下人都會有著別樣的理解。


    誰也不能相信大宋就不會借著此次操演的名義突然出兵吐蕃,小心為上是吐蕃人的一貫做法,他們自認為自己擁有高原屏障,但他們依舊密切的觀察著大宋在青海路的一切部署。


    在吐蕃人看來,這裏曾經是大宋西征的主要通道,也是最好的一條通道。


    角廝羅和整個青塘在這裏吃過大虧,但現在的吐蕃不同了,它已經是一個完整的王朝,是一個團結的王朝,是一個在宗教引導下,在角廝羅這位偉大讚普帶領下的王朝。


    這樣的王朝能夠擁有多大的力量?在角廝羅看來最少超越了曾經的吐蕃,掌握了火藥配方之後的角廝羅更有底氣和宋軍一戰。


    各種各樣的消息匯集到了邏些城,在紅宮之中,角廝羅不斷的看著來自各地的邊關文書眉頭緊鎖,吐蕃的官員已經在他的安撫下退走了,不光要安撫這些官員,還要給他們以信心,這才是他角廝羅這位吐蕃讚普該做的事情。


    而仁欽桑波卻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吐蕃南部的康巴人已經被消滅的差不多,大軍基本全部撤迴。


    這讓角廝羅鬆了一口氣,對於現在的吐蕃來說,多一份力量就是多一分勝算。


    圍剿康巴人在於時間而不是在別的地方,但仁欽桑波也帶來一個壞消息:“讚普,康巴人的智者仁青東帶著一些殘部穿過大金川前往宋境了,據說成都府還接納了他們!”


    “這些康巴人的確是高原上的勇士,他們居然能夠在本讚普的親自圍剿下逃走數萬人,實在是讓人驚歎他們的能力。”


    仁欽桑波笑了笑:“也不全是如此,康巴人對地勢了解透徹,知道該走那條路前往大宋,知道我等不敢追擊過境,但眼下康巴人所剩的不過是老弱病殘,對我吐蕃已經沒有威脅,眼下是把康巴人的土地收歸朝廷,用這些土地對那些有功於吐蕃的人進行封賞…………”


    角廝羅同樣露出笑容,點頭道:“這時候就要看誰能帶來大宋的消息了,不少人都去了大宋的邊境,希望在那裏探聽消息來,但隻有正真的進入大宋的土地,才能知道消息的準確與否,本讚普不覺得宋人會在這個時候動手奇襲吐蕃。”


    仁欽桑波的臉色變了變:“不知讚普從何而知?”


    角廝羅指了指東麵道:“大宋皇帝是個穩重的性格,若是真要對我吐蕃人用兵,絕不會如此大張旗鼓,眼下調集軍隊,物資,大抵是要和我吐蕃對峙,讓我等時刻提防罷了。”


    仁欽桑波皺眉道:“宋人狡詐,大宋皇帝更是善出奇謀,眼下宋軍在青塘故地施以重兵,我吐蕃當小心應對,以防有變,再者說提防宋軍也可使吐蕃之內的臣民心中安穩些。”


    角廝羅自然願意聽從仁欽桑波的勸誡,點頭道:“如此便加強對宋軍的窺探,同時調遣大軍嚴陣以待,宋軍若進,則迎麵痛擊,若詐則以不變應萬變!”


    仁欽桑波讚道:“讚普這般最是穩妥,臣已派人潛入青塘故地,不日便會有準確的消息接連傳遞而來。”


    角廝羅從錦榻上起身,看著仁欽桑波道:“大相多多操持此事,眼下康巴人已經敗亡,大軍又調迴,那片土地許多人眼紅,爭論不休之下,以劍拔弩張,各部雖說已經歸附朝廷,但多有踟躕,朕要用康巴人的土地,讓這些人都閉嘴。”


    仁欽桑波讚道:“讚普好計策,趨利而行之人必被利所困,眼下這些部族之間還有齷齪,全靠讚普斡旋,但仁欽桑波以為時機已到,當利用康巴人的土地,讓這些人付出代價了!”


    “朕亦有此意!”


    兩位吐蕃君臣相視一笑,但眼睛中卻透露著一絲殺機。


    吐蕃和大宋一樣也有自己的問題,吐蕃的統一才過了多少年,多少的社會矛盾在不斷的爆發出來,甚至連角廝羅引進漢傳佛教和吐蕃的佛教也存在著矛盾。


    這是讓角廝羅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在他看來佛教就是佛教,即便是吐蕃佛教和漢傳佛教稍有區別,也應該互相包容,留為己用。


    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角廝羅並不知道,宗教其實是狂熱的,複雜的,信仰之戰更是會演變成強大而又激烈的戰爭。


    漢傳佛教的勢力在吐蕃越來越龐大,這是角廝羅一手造就,大宋已經沒有了適合佛教成長的“土壤”但吐蕃卻對佛教敞開了懷抱。


    自從賢覺的法師帶領苦行僧到了吐蕃之後,經過角廝羅的宣傳和他四處的“講法”,漢傳佛教在吐蕃得以傳播的很快。


    佛教在天竺和在漢地完全是兩樣的存在,漢家文明對佛教的改變是強大的,因為漢家文明本就善於把別人的東西歸納為自家的東西。


    改變宗教對於漢家文明來說並非是一件難事,要讓佛教更加適合當地的發展,賢覺自然也要讓佛教更加適合在吐蕃發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欲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欲乘風歸並收藏宋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