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廝羅能夠想到的問題趙禎同樣能夠想到,甚至在角廝羅還沒想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謀劃,但趙禎卻知道一點,土豆和地瓜對吐蕃人的誘惑無法抵擋,同時也無法做到杜絕吐蕃人獲取的可能。
不論其他,單單是一顆土豆或是地瓜的體積實在是太小了。
隻要吐蕃派出足夠密諜,大宋幾乎就無法防備,邊境線的漫長,吐蕃人對高產作物的執著,時間的漫長,總會讓吐蕃人獲取這兩樣東西。
但吐蕃甚至不用派出密諜,角廝羅采用了另一種手法,吐蕃的告示幾乎貼滿了邏些城的大街小巷,同時在整個吐蕃散發。
告示的內容非常簡單,若是有人帶著土豆和地瓜兩種作物抵達邏些城,並且能夠種植,那他將受到吐蕃讚普的隆重接待和賞賜。
賞賜的東西明明白白的寫在了告示上,“珠玉十鬥,牛羊千隻,軍馬千匹,若要官身,賞賜護國大將軍!”
這是從未有過的賞賜,也是令人眼紅的賞賜,角廝羅知道自己一人之力難以做的事情,讓整個吐蕃去做,讓天下趨利者去做才是最好的。
反正最後受益的人是吐蕃,角廝羅無所顧忌。
至於麻煩便是大宋的事情,接下來大宋要麵對的便是無數希望一夜暴富的人,隻要在人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在機會到來的時候,心中的瘋狂就會無限瘋長。
大宋的轄騎已經和各地衛所,戍邊禁軍開始緊鑼密鼓的進行防備了,消息傳得很快,宋人也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便知道了來自吐蕃高原的消息。
吐蕃人向來講誠信,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角廝羅的告示對於許多人來說充滿了誘惑力,但這時候也是官府朝堂盯著的時候。
所有這般打算的人心中都開始提心吊膽,一旦被抓住便不是一件小小的走私案,而是背叛大宋的行為,不光自己受到罪罰,家人,宗族全都跑不掉!
土豆和地瓜在大宋的種植麵積很廣,南北多有種植,但說到底還是北方種植較多,趙禎為了大宋人口的增長,早已開始推廣這兩樣高產的作物。
但因為大宋的土地廣闊,尤其是南方擁有農作物極多的土地,使得到大宋每年對糧食的需求的缺口並非多大。
土豆和地瓜便作為一種食物補充,甚至是作為菜蔬,和嚼頭。
炸土豆便是神都城中最近流行起來的小吃,而地瓜幹更是一種可以長期儲備的食物,或是成為軍中的軍糧,或是成為百姓們茶餘飯後的零食…………
這般高產的作物還是大宋的賑災糧食,一旦某地遇到災荒,最先抵達的賑災糧必定是這兩樣,讓人吃飽並且不死人,這在大宋朝堂群臣眼中是最好的。
原本大宋的朝堂上下並沒有把土豆和地瓜當作一迴事,或者說一開始當作了祥瑞,但時間長了,習慣了,也就當作了習以為常的東西。
除了和鐵器一樣不能販賣給吐蕃外,別的也沒有什麽什麽特別的禁令。
隻不過當吐蕃人的告示發布天下之後,朝堂上下立刻對土豆和地瓜重視了起來。
開始的時候甚至沒人相信,認為這根本就是不靠譜的傳言,但很快這個傳言便得到了驗證,當初吐蕃使者出使大宋的時候曾經向接待使包拯討要過,但卻被包拯迴絕。
還有人說吐蕃使者後來入宮向官家討要,也被官家拒絕,而眼下這麽看來,很可能是吐蕃人當初求種不得,眼下被逼無奈的選擇。
皇宮之中,後苑之內,三才站在趙禎的身邊小聲道:“官家,轄騎已經盡出,皇城司,黑手,死騎已經趕往西麵的關隘,邊軍尤其是宣毅軍已經加強防備和查驗……”
趙禎擺了擺手:“這麽做沒用,關隘隻能阻止大型車馬通行,一顆土豆有多大?且此物極易發芽,隻要藏於懷中,選擇僻靜小路,甚至是翻山越嶺便可抵達吐蕃,根本就防不住的。”
三才臉上露出不甘:“要不奴婢讓他們去各地配合十六衛防備?”
“這也沒用,朕甚至懷疑現在已經有土豆和地瓜流入到了吐蕃境內,為時已晚,當然這本來就是在朕的意料之中,當初包拯上疏此事的時候,朕就已經知道會有這般的模樣,說到底還是朕推廣所致,但也沒有什麽不好。”
“官家,土豆和地瓜產量驚人,且足人之所需,若是到了吐蕃,吐蕃恐怕再無糧荒可言!”
三才的分析很有道理,趙禎點了點頭:“是啊!這對大宋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雖說高原無法蒸煮食物,但烤,炒製卻是可以。但你沒想到的是,這些東西一旦在吐蕃普及,吐蕃人必然趨之若鶩,大量人口將會從放牧轉向耕種,這對大宋來說難道不是一件好事?”
三才愣在原地不說話,他沒有想到這一點,朝堂上的許多官員也都沒想到這一點。
趙禎笑了笑便繼續擺弄眼前的小水車,這東西是蕭仁做出來的,但卻隻是觀賞隻用,趙禎打算把這東西改造成為一種動力裝置,下午的時候講解給他聽。
人總是會被慣性思維所引到,大宋上下,甚至吐蕃人隻看到了土豆和地瓜會給吐蕃帶來的好處,卻沒有看到壞處。
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之間的矛盾就是在產出問題上,同樣兩種生活方式也是祖先做出的選擇。
為何遊牧民族能征善戰?因為他們從小就要放牧,就要在馬背上生活,就要和饑餓打交道並且戰勝饑餓,否則他們就死了!沒有辦法生存,可以說這是自然的選擇,地域的逼迫。
當他們能夠從土地裏獲得足夠的產出,獲得足夠的糧食,那放牧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項副業,這時放牧的人便會越來越少,當他們逐漸轉向農耕的時候,也就是衰落的開始。
現在的吐蕃讓趙禎覺得很熟悉,因為他在吐蕃的身上看到了遼朝的影子,這個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開始漢化之後,最終的結果不是變得強大而是逐漸走向衰落和滅亡。
不是什麽樣的文明都可以學習漢家王朝的生活方式或是製度。
不論其他,單單是一顆土豆或是地瓜的體積實在是太小了。
隻要吐蕃派出足夠密諜,大宋幾乎就無法防備,邊境線的漫長,吐蕃人對高產作物的執著,時間的漫長,總會讓吐蕃人獲取這兩樣東西。
但吐蕃甚至不用派出密諜,角廝羅采用了另一種手法,吐蕃的告示幾乎貼滿了邏些城的大街小巷,同時在整個吐蕃散發。
告示的內容非常簡單,若是有人帶著土豆和地瓜兩種作物抵達邏些城,並且能夠種植,那他將受到吐蕃讚普的隆重接待和賞賜。
賞賜的東西明明白白的寫在了告示上,“珠玉十鬥,牛羊千隻,軍馬千匹,若要官身,賞賜護國大將軍!”
這是從未有過的賞賜,也是令人眼紅的賞賜,角廝羅知道自己一人之力難以做的事情,讓整個吐蕃去做,讓天下趨利者去做才是最好的。
反正最後受益的人是吐蕃,角廝羅無所顧忌。
至於麻煩便是大宋的事情,接下來大宋要麵對的便是無數希望一夜暴富的人,隻要在人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在機會到來的時候,心中的瘋狂就會無限瘋長。
大宋的轄騎已經和各地衛所,戍邊禁軍開始緊鑼密鼓的進行防備了,消息傳得很快,宋人也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便知道了來自吐蕃高原的消息。
吐蕃人向來講誠信,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角廝羅的告示對於許多人來說充滿了誘惑力,但這時候也是官府朝堂盯著的時候。
所有這般打算的人心中都開始提心吊膽,一旦被抓住便不是一件小小的走私案,而是背叛大宋的行為,不光自己受到罪罰,家人,宗族全都跑不掉!
土豆和地瓜在大宋的種植麵積很廣,南北多有種植,但說到底還是北方種植較多,趙禎為了大宋人口的增長,早已開始推廣這兩樣高產的作物。
但因為大宋的土地廣闊,尤其是南方擁有農作物極多的土地,使得到大宋每年對糧食的需求的缺口並非多大。
土豆和地瓜便作為一種食物補充,甚至是作為菜蔬,和嚼頭。
炸土豆便是神都城中最近流行起來的小吃,而地瓜幹更是一種可以長期儲備的食物,或是成為軍中的軍糧,或是成為百姓們茶餘飯後的零食…………
這般高產的作物還是大宋的賑災糧食,一旦某地遇到災荒,最先抵達的賑災糧必定是這兩樣,讓人吃飽並且不死人,這在大宋朝堂群臣眼中是最好的。
原本大宋的朝堂上下並沒有把土豆和地瓜當作一迴事,或者說一開始當作了祥瑞,但時間長了,習慣了,也就當作了習以為常的東西。
除了和鐵器一樣不能販賣給吐蕃外,別的也沒有什麽什麽特別的禁令。
隻不過當吐蕃人的告示發布天下之後,朝堂上下立刻對土豆和地瓜重視了起來。
開始的時候甚至沒人相信,認為這根本就是不靠譜的傳言,但很快這個傳言便得到了驗證,當初吐蕃使者出使大宋的時候曾經向接待使包拯討要過,但卻被包拯迴絕。
還有人說吐蕃使者後來入宮向官家討要,也被官家拒絕,而眼下這麽看來,很可能是吐蕃人當初求種不得,眼下被逼無奈的選擇。
皇宮之中,後苑之內,三才站在趙禎的身邊小聲道:“官家,轄騎已經盡出,皇城司,黑手,死騎已經趕往西麵的關隘,邊軍尤其是宣毅軍已經加強防備和查驗……”
趙禎擺了擺手:“這麽做沒用,關隘隻能阻止大型車馬通行,一顆土豆有多大?且此物極易發芽,隻要藏於懷中,選擇僻靜小路,甚至是翻山越嶺便可抵達吐蕃,根本就防不住的。”
三才臉上露出不甘:“要不奴婢讓他們去各地配合十六衛防備?”
“這也沒用,朕甚至懷疑現在已經有土豆和地瓜流入到了吐蕃境內,為時已晚,當然這本來就是在朕的意料之中,當初包拯上疏此事的時候,朕就已經知道會有這般的模樣,說到底還是朕推廣所致,但也沒有什麽不好。”
“官家,土豆和地瓜產量驚人,且足人之所需,若是到了吐蕃,吐蕃恐怕再無糧荒可言!”
三才的分析很有道理,趙禎點了點頭:“是啊!這對大宋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雖說高原無法蒸煮食物,但烤,炒製卻是可以。但你沒想到的是,這些東西一旦在吐蕃普及,吐蕃人必然趨之若鶩,大量人口將會從放牧轉向耕種,這對大宋來說難道不是一件好事?”
三才愣在原地不說話,他沒有想到這一點,朝堂上的許多官員也都沒想到這一點。
趙禎笑了笑便繼續擺弄眼前的小水車,這東西是蕭仁做出來的,但卻隻是觀賞隻用,趙禎打算把這東西改造成為一種動力裝置,下午的時候講解給他聽。
人總是會被慣性思維所引到,大宋上下,甚至吐蕃人隻看到了土豆和地瓜會給吐蕃帶來的好處,卻沒有看到壞處。
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之間的矛盾就是在產出問題上,同樣兩種生活方式也是祖先做出的選擇。
為何遊牧民族能征善戰?因為他們從小就要放牧,就要在馬背上生活,就要和饑餓打交道並且戰勝饑餓,否則他們就死了!沒有辦法生存,可以說這是自然的選擇,地域的逼迫。
當他們能夠從土地裏獲得足夠的產出,獲得足夠的糧食,那放牧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項副業,這時放牧的人便會越來越少,當他們逐漸轉向農耕的時候,也就是衰落的開始。
現在的吐蕃讓趙禎覺得很熟悉,因為他在吐蕃的身上看到了遼朝的影子,這個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開始漢化之後,最終的結果不是變得強大而是逐漸走向衰落和滅亡。
不是什麽樣的文明都可以學習漢家王朝的生活方式或是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