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站在人群中,吃著肉餅喝著酸湯飲子看熱鬧,事情遠比他想象的要精彩的多,這幾個契丹人時蕭家的後人,當年趙禎對契丹人的攻伐並沒有造成蕭家的沒落。
蕭家因為蕭撻裏的關係在大宋獲得了不錯的牧場,保留了自己的家族,蕭家人也不傻,他們知道遼朝已經不在,契丹也已經成為大宋的治下之民,唯一能依靠的隻有蕭撻裏這位皇妃。
而蕭撻裏對他們的要求隻有一個,歸順大宋,歸順大宋朝廷和皇帝,不得觸犯大宋律法,成為良善百姓。
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存活下去,才能在大宋生活的很好。
這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多少困難,曾經的蕭家雖然也是契丹的貴族,但現在和之前也沒有什麽區別,牧場依舊沒有改變,隻不過從每年向契丹繳納財稅變成向大宋繳納。
而大宋並不需要他們繳納錢糧,隻需要繳納牛羊和馬匹,牧馬對於契丹人來說乃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契丹人訓練出來的戰馬極為出色,也使得契丹人在大宋並未受到苛責。
他們擁有大量的草場,牛羊自然是極多的,而這耕牛則是他們的財富,本來打算運到神都城來販賣,聽說宋人對耕牛極為重視。
本打算買個好價錢的他們卻遇到了耕牛過剩的情況,連宋人自己的耕牛都用不掉,誰還來買他們的耕牛?
眼瞧著事情鬧大,神都城中的監察禦史和三司的官員在一起商討如何處罰,他們心中就忐忑不安,自從歸附大宋之後,契丹人的日子過的也算不錯,契丹人和宋人之間的關係已經逐漸融洽,這時候出了這種事情難免讓他們和宋人之間的關係緊張起來,這一點無論是契丹人還是宋人都不想看到。
三司的官員覺得這事情沒必要處罰,更沒有必要治罪,讓契丹人離開便是,唯一不妥的就是契丹人不該販賣牛肉。
而監察禦史覺得當眾宰殺耕牛,這根本就是無視國法,壞了規矩不說,還開了口子。
這時候王安石卻並沒有在意,而是在詢問了三司的官員之後,便有決斷,不光不處罰宰殺更牛的契丹商人,甚至允許他們當眾販賣牛肉。
監察禦史把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王安石,並且把這些蕭家的商人定性為外戚,把王安石的行為變成了討好外戚,討好皇妃蕭撻裏的諂媚行為。
帽子是夠大的,三才都有些看不過去,但趙禎卻沒事人一樣繼續看熱鬧,王安石的性格倔強,剛正不阿,手段更是高明,行事膽大心細。
當年去了鬆山州可是把那裏變成上京路最為繁華的州府,即便是現在鬆山州在大宋也是數一數二的繁榮州府,就是因為王安石當年打下的好底子。
果然王安石的反擊來了:“這些契丹商賈是不是外戚蕭家的人另說,眼下他們都是向大宋繳納稅負的商賈,販運耕牛本是為了大宋百姓獲得更多的耕牛。
如今我大宋的耕牛價格已經低至五貫錢,這其中就有他們的功勞!無論是不是契丹人,他們確實為我大宋出力。
眼下他們的耕牛在神都城賣不出去,若是運迴去便血本無歸,如此他們明年還會繼續放養耕牛嗎?
如此明年的耕牛數量減少,而價格便會居高不下,到時又該如何?百姓們購買耕牛的價錢多出的部份難道用爾等的俸祿填補?!”
王安石的話說的有理有據,並且讓人知道了經濟運行的方式,甚至有人已經明白了耕牛價格的降低和這些契丹人大規模的放牧有關。
這下百姓們自然站在了王安石以及契丹人的一邊,他們不傻,這些都是關乎民生的利益所在。
“但他們中究竟是觸犯了國法!國法豈能容情退讓!”
王安石大怒,指責監察禦史道:“迂腐!國法無情,但卻是為了保護百姓,這些契丹人也是我大宋百姓,且關乎生計,此事便說明國法並非完善,爾等用國法之不變治罪與當下之人,豈不大謬!”
監察禦史和四周的百姓目瞪口呆,甚至連趙禎都瞪直了眼睛,王安石這廝也真敢說,幸虧沒讓他參與到政治中心去,太過天真了,心中有什麽就說什麽…………
國法有的地方確實不合情理需要變通,但卻不能當眾否定,這樣的話以出口,監察禦史難道不死盯著他?
果然那群監察禦史在緩過神來後,立刻調轉矛頭衝著王安石去了,並且要把他的言行記錄在案上朝彈劾他的狂悖之言。
趙禎微微搖頭,剛剛王安石明明已經占據了主動,獲得了百姓的支持,也安撫了那些憋屈的契丹人,同時還讓那些監察禦史不好發難,畢竟監察禦史最怕的便是惹怒百姓,那是他們力量來源。
可就是在他完全占據優勢的時候,就在他能把這件事處理的完美的時候,非要和人家說什麽國法不合理的地方。
監察禦史抓到這個痛腳還能輕易撒手?
那群倒黴的契丹人忽然發現,原本轉向他們的百姓已經閉嘴不再說話,而那幾個監察禦史把矛頭指向了幫助他們的三司官員。
稍稍精明的人都明白是怎麽迴事,除了在心中埋怨王安石的多嘴之外,他們別無辦法,他們其實隻是想減少損失,這次迴去之後便不再放養那麽多的耕牛。
看來事情已經越來越複雜,蕭家的人隻是想離開而已,既然眼下已經不能善了那就算了,幸虧他們殺的不多,按照大宋的律法不過是罰銅而已,最多打上幾個板子。
“諸位官人,這件事確實是我等做錯了,如今耕牛已經宰殺,犯下大錯,我契丹人既歸順了大宋,那就一切遵循朝廷法度!無論是罰銅還是打板子,我等都認下了!”
此言一出,便把王安石架在火上烤了,畢竟他是幫這些契丹人開脫的,為此還得罪了監察禦史,即便是王安石再迂腐也知道這些契丹人不想糾纏,隻想著離開。
幾位監察禦史冷笑道:“鬧事之中私自宰殺耕牛,輕者流放三千裏,重則斬首!罰銅豈能贖罪?!”
蕭家因為蕭撻裏的關係在大宋獲得了不錯的牧場,保留了自己的家族,蕭家人也不傻,他們知道遼朝已經不在,契丹也已經成為大宋的治下之民,唯一能依靠的隻有蕭撻裏這位皇妃。
而蕭撻裏對他們的要求隻有一個,歸順大宋,歸順大宋朝廷和皇帝,不得觸犯大宋律法,成為良善百姓。
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存活下去,才能在大宋生活的很好。
這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多少困難,曾經的蕭家雖然也是契丹的貴族,但現在和之前也沒有什麽區別,牧場依舊沒有改變,隻不過從每年向契丹繳納財稅變成向大宋繳納。
而大宋並不需要他們繳納錢糧,隻需要繳納牛羊和馬匹,牧馬對於契丹人來說乃是手到擒來的事情,契丹人訓練出來的戰馬極為出色,也使得契丹人在大宋並未受到苛責。
他們擁有大量的草場,牛羊自然是極多的,而這耕牛則是他們的財富,本來打算運到神都城來販賣,聽說宋人對耕牛極為重視。
本打算買個好價錢的他們卻遇到了耕牛過剩的情況,連宋人自己的耕牛都用不掉,誰還來買他們的耕牛?
眼瞧著事情鬧大,神都城中的監察禦史和三司的官員在一起商討如何處罰,他們心中就忐忑不安,自從歸附大宋之後,契丹人的日子過的也算不錯,契丹人和宋人之間的關係已經逐漸融洽,這時候出了這種事情難免讓他們和宋人之間的關係緊張起來,這一點無論是契丹人還是宋人都不想看到。
三司的官員覺得這事情沒必要處罰,更沒有必要治罪,讓契丹人離開便是,唯一不妥的就是契丹人不該販賣牛肉。
而監察禦史覺得當眾宰殺耕牛,這根本就是無視國法,壞了規矩不說,還開了口子。
這時候王安石卻並沒有在意,而是在詢問了三司的官員之後,便有決斷,不光不處罰宰殺更牛的契丹商人,甚至允許他們當眾販賣牛肉。
監察禦史把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王安石,並且把這些蕭家的商人定性為外戚,把王安石的行為變成了討好外戚,討好皇妃蕭撻裏的諂媚行為。
帽子是夠大的,三才都有些看不過去,但趙禎卻沒事人一樣繼續看熱鬧,王安石的性格倔強,剛正不阿,手段更是高明,行事膽大心細。
當年去了鬆山州可是把那裏變成上京路最為繁華的州府,即便是現在鬆山州在大宋也是數一數二的繁榮州府,就是因為王安石當年打下的好底子。
果然王安石的反擊來了:“這些契丹商賈是不是外戚蕭家的人另說,眼下他們都是向大宋繳納稅負的商賈,販運耕牛本是為了大宋百姓獲得更多的耕牛。
如今我大宋的耕牛價格已經低至五貫錢,這其中就有他們的功勞!無論是不是契丹人,他們確實為我大宋出力。
眼下他們的耕牛在神都城賣不出去,若是運迴去便血本無歸,如此他們明年還會繼續放養耕牛嗎?
如此明年的耕牛數量減少,而價格便會居高不下,到時又該如何?百姓們購買耕牛的價錢多出的部份難道用爾等的俸祿填補?!”
王安石的話說的有理有據,並且讓人知道了經濟運行的方式,甚至有人已經明白了耕牛價格的降低和這些契丹人大規模的放牧有關。
這下百姓們自然站在了王安石以及契丹人的一邊,他們不傻,這些都是關乎民生的利益所在。
“但他們中究竟是觸犯了國法!國法豈能容情退讓!”
王安石大怒,指責監察禦史道:“迂腐!國法無情,但卻是為了保護百姓,這些契丹人也是我大宋百姓,且關乎生計,此事便說明國法並非完善,爾等用國法之不變治罪與當下之人,豈不大謬!”
監察禦史和四周的百姓目瞪口呆,甚至連趙禎都瞪直了眼睛,王安石這廝也真敢說,幸虧沒讓他參與到政治中心去,太過天真了,心中有什麽就說什麽…………
國法有的地方確實不合情理需要變通,但卻不能當眾否定,這樣的話以出口,監察禦史難道不死盯著他?
果然那群監察禦史在緩過神來後,立刻調轉矛頭衝著王安石去了,並且要把他的言行記錄在案上朝彈劾他的狂悖之言。
趙禎微微搖頭,剛剛王安石明明已經占據了主動,獲得了百姓的支持,也安撫了那些憋屈的契丹人,同時還讓那些監察禦史不好發難,畢竟監察禦史最怕的便是惹怒百姓,那是他們力量來源。
可就是在他完全占據優勢的時候,就在他能把這件事處理的完美的時候,非要和人家說什麽國法不合理的地方。
監察禦史抓到這個痛腳還能輕易撒手?
那群倒黴的契丹人忽然發現,原本轉向他們的百姓已經閉嘴不再說話,而那幾個監察禦史把矛頭指向了幫助他們的三司官員。
稍稍精明的人都明白是怎麽迴事,除了在心中埋怨王安石的多嘴之外,他們別無辦法,他們其實隻是想減少損失,這次迴去之後便不再放養那麽多的耕牛。
看來事情已經越來越複雜,蕭家的人隻是想離開而已,既然眼下已經不能善了那就算了,幸虧他們殺的不多,按照大宋的律法不過是罰銅而已,最多打上幾個板子。
“諸位官人,這件事確實是我等做錯了,如今耕牛已經宰殺,犯下大錯,我契丹人既歸順了大宋,那就一切遵循朝廷法度!無論是罰銅還是打板子,我等都認下了!”
此言一出,便把王安石架在火上烤了,畢竟他是幫這些契丹人開脫的,為此還得罪了監察禦史,即便是王安石再迂腐也知道這些契丹人不想糾纏,隻想著離開。
幾位監察禦史冷笑道:“鬧事之中私自宰殺耕牛,輕者流放三千裏,重則斬首!罰銅豈能贖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