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雖然結束了,可戰爭永遠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無論是誰發動戰爭或是反擊侵略,最後一定拿會牽扯到利益上來。


    這是永恆的主題,沒人可以逃過利益的交換。


    從一開始塞爾柱攙和到天竺與大宋的戰爭中就能看出,它是奔著利益來的,同樣大宋突然對塞爾柱用兵也是奔著利益來的。


    若是沒有利益,趙禎是不會輕易對塞爾柱宣戰,也不會把大宋數十萬精銳派遣到西北前線上去。


    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很大,足夠大到一個國家為此瘋狂才會引發戰爭。


    否則誰都不是傻子,一場戰爭下來的花費誰都接受不了,即便是以現在大宋擁有的財富,也不可能隨便的發動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存在即合理,這是永不改變的事實,趙禎發動戰爭必有因素,非但是讓塞爾柱人見識到大宋的厲害,更多的是威脅對塞爾柱造成威脅以及保障大宋絲綢之路的安全。


    同時也是震懾天竺的手段,大宋滅國波羅王朝勢在必行,這是不可逆轉的毀滅,沒人能夠阻止,即便是塞爾柱也無法改變大宋皇帝的主意。


    從一開始趙禎便覺得塞爾柱皇帝圖格魯克的心思不簡單,和天竺的秘密勾連使得趙禎忍無可忍。


    原本大宋對天竺用兵為的是什麽?為的就是震懾塞爾柱!


    但沒想到圖格魯克非但不擔心,反而攙和到其中去,這簡直就是在赤裸裸的蔑視趙禎,蔑視大宋的力量。


    如此一來趙禎自然要在西麵搞事情,順便把新疆路的範圍繼續向西擴大,奪取更多絲綢之路的通道。


    塞爾柱已經承認自己戰敗,必定會派出使者前來大宋和談,官家雖然會同意可主動權掌握在大宋手中之後一切都將變得不一樣。


    戰爭到了這裏已經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大宋占據了所有的主動,王韻已經開始對蒲花羅的城池進行修繕和加固。


    大宋神都城外石碑上的距離也應該進行調整了,最西北的城池不再是恆邏斯,而是蒲花羅。


    王韻的奏疏一路翻山越嶺,從遼闊的荒漠抵達風沙極大的西域,從寧夏路的河套之地抵達大同府,八百裏加急的速度很快就把奏疏遞交到趙禎的手中。


    前線大捷的消息傳遍了大宋的北部,一路旌掠過所到之處無不歡欣鼓舞,這是大宋的又一次勝利,雖然大捷的消息百姓們已經習以為常。


    但這次不同,這是漢家王朝對遙遠外族的一次大勝,也是一血前恥的大勝,以盛唐的強大對陣大食都在恆邏斯折戟沉沙,但大宋卻完成了盛唐都沒有完成的事業。


    擊潰了大食人的東部防線,把邊防向西北之地推進數百裏,斬殺大食軍民近六十萬,這是一座前無古人的豐碑。


    兩座高高的京觀堆起,宣示了大宋的強大。


    當身穿鎧甲,披掛猩紅的鬥篷,背著檄羽的騎兵出現在神都城的時候,四周的百姓高唿萬勝。


    騎士還未抵達皇宮,鋪天蓋地的歡唿便讓正在進行大朝會的君臣得知了消息。


    但在趙禎的示意下,朝會繼續進行。


    麵對興奮的群臣趙禎開口道:“蒲花羅之戰本就在朕與諸君的意料之中,何來興奮之感?我大宋征伐塞爾柱,非侵略也!乃衛國之土,驅敵與外,雷霆之擊,諸位卿家皆是有功之臣,朕必然厚賞……


    然,正朔朝會,國之本!不可為邊疆大捷而荒,更不可廢。


    北有捷報雖喜,南有災情堪憂,桂州,梧州,欽州,三州二十七縣遭遇水災,百姓流離失所者達數十萬!此事不平,北方捷報再多也無濟於事。”


    範仲淹出班道:“官家,此事可由戶部統轄,三司調配,以荊湖南路,廣南東路,江南西路為調運之地,調運惠民倉,常平倉之糧予以救濟,若是再有所需可以朝廷出麵購民間糧秣運往受災之地,但請官家調遣一員名望出眾之官前往坐鎮,抑製糧價,嚴懲不法者!”


    身為一國宰執的範仲淹開口,有禮有節,安排的明明白白,一眾官員附議,至於人選朝臣們也是紛紛推薦德高望重的老臣。


    或是以蘇洵為上,或是以歐陽修為上,連北平府知府事韓琦也有人推薦,但趙禎都沒有采納。


    反倒是望向聽政的太子趙旭道:“朕覺得此事當以尚書令趙旭為上!其位在太子,又是國之儲君,本應見識各地風貌,體恤百姓之苦,廣南路雖地處偏遠,但卻是我大宋的南方重地,不可不察。此次以趙旭為安撫使,權差辦救災之事,坐判不法!享臨機專斷之權!”


    趙旭呆呆的站在原地,許久之後在範仲淹的咳嗽聲中才緩過神來,興奮的出班道:“謝父皇!兒臣定當殫精竭力,全力救助災民!”


    趙禎點了點頭,卻又笑道:“單單是救助還不夠,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百姓的救助固然重要,但安頓,恢複同樣不可小視,眼下西北平定,朝臣中但凡你覺得能用上的便自己挑選上疏朕批。”


    “兒臣遵旨!”


    趙旭之所以如此興奮,乃是他現在有機會去往大宋的地方上做事,自從他監國之後才發現,所謂的監國隻是坐在禦座上,所需的也不過是朝臣奏報,中樞決議,奏請自己批準,而剩下的事情和他一點關係也沒有。


    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不錯,但時間長了也就不感興趣了,趙旭不止一次上疏趙禎,希望做一些實事,這是趙禎不斷向他灌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的思想所造成的。


    朝會就在太子趙旭的興奮中結束了,看著他急衝衝的往東宮而去,範仲淹和一眾相公的臉上表情欣慰,向趙禎練練誇讚趙旭愛民心切。


    趙禎笑了笑便不再說話,事實上他心中一開始打算讓趙旭代表天子前往西北勞軍的…………但路途太過遙遠,輜重不易運輸,外加上皇後的反對,最後想想還是算了。


    趙旭在政治上已經成熟,能把朝堂看的一清二楚,誰上疏是為了什麽,需要什麽,根本利益在於什麽地方等等都能說的簡單明了。


    就這一點已經足夠勝任禦座上的位置,但趙禎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是個在朝堂上光靠手段掌控天下的人。


    對他的培養才剛剛開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欲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欲乘風歸並收藏宋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