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奏疏從角廝羅的手中扔了出來,也不知是喝醉了還是有意無意,這本奏疏仿佛是奔著火堆而去,幸虧劉渙眼疾手快,堪堪從火堆邊上撈起了那本奏疏。
扭頭瞪了一眼角廝羅:“沒由來的脾氣端是惱人!”
角廝羅嗬嗬的笑道:“沒由來?都是你們這些人挑起的!雄鷹和蒼龍之間的博弈,即便是雄鷹輸了,也不是下作的東西能夠指摘的!”
劉渙沒有生氣,淡然的望向角廝羅:“是我挑起了你的火氣,該賠罪的便賠罪,但你心中不能有怨,尤其是對官家不能有怨望之心。”
角廝羅點了點頭:“角廝羅對官家從未有怨,西夏滅國之時官家便可揮兵西進直取青唐西域聯軍,若滅,我青唐早已易主,但官家卻是顧念情義之人,雖寧夏駐兵十萬常於青唐集訓,卻從未動我青唐分毫,軍令嚴明,秋毫無犯,從那時起,角廝羅便再無二心。”
劉渙打開奏疏看了看,作為使臣他有這個權利,但裏麵的內容讓他訝然,望向角廝羅的眼神也充滿了感佩。
這封奏疏的主要目的便是向官家請削吐蕃讚普,角廝羅是心甘情願的當他的西平王,這是大宋分封他的爵位,而不是吐蕃人自己認定的傳承。
在吐蕃這片土地上,大宋的分封和讚普後裔兩相比較之下,後者要更為顯赫,讚普後裔,王係血脈,這是多麽榮耀的東西,隻要是個吐蕃人就不會輕易放棄。
但他角廝羅卻能如此,並且極為看重西平王這個分封,顯然他是要做大宋的西平王,而不是吐蕃的讚普。
並且他在奏疏中說的很明確,以西平王之名統一吐蕃之後便會前往神都,接受大宋的冊封授官,也就是說他原意成為大宋的朝臣,原意放棄現在的一切。
奏疏中明確的提到了他將會把孩子和西平王妃送去神都安家落戶,希望官家和聖人照拂一二,這便是送質子於大宋。
劉渙知道角廝羅是個重情義的人,對待妻子相敬如賓,對待孩子更是寵愛有加,能做到這一點,顯然是表忠心的最好手段。
看完奏疏之後,劉渙起身,雙手相疊躬身施禮道:“西平王有如此魄力,免去我大宋及吐蕃之禍,刀兵之危,老夫感佩!”
角廝羅這次是真心笑了笑:“以後你我可就是一朝之臣了,其實角廝羅早便可以交出所有權利帶著妻兒去大宋享清福,但沒有功勞如何讓朝中的袞袞諸公看得起角廝羅?單單是聯宋抗夏還不夠。”
劉渙望著角廝羅眼神中充滿驚訝:“你要把吐蕃當作豪禮獻於大宋?”
角廝羅大讚:“渙之兄懂我!若沒有這潑天的功勞如何在你大宋朝堂立足?官家如何用我?我這外族的身份最是好用,你朝臣不用擔心我篡權奪位,又忌憚我之功勳,官家重用角廝羅他們還能有何話說?”
劉渙愣住了,沒想到角廝羅已經把前程和後路都想好,甚至連入朝之後的層層顧慮都想清楚,這讓他想起當年第一次見到角廝羅時的場景。
宗哥河一戰時角廝羅身上的自信與多謀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一個能想到西夏人作戰會在水中插旗子的人,並利用這旗子的人,他的心智多麽的冷靜沉穩?
“你若能得官家青睞,必會在朝中大放異彩!”
角廝羅淡淡的點了點頭,望向劉渙的眼神也變了,平淡中帶著一絲威儀,這種威儀讓劉渙非常的不自在,就像是相公們望向自己的感覺。
雖然還是那個端著酒碗的角廝羅,但不知為何,劉渙總覺得原本他身上的草原瀟灑之氣蕩然無存,雖是跌坐在那裏卻給人不怒而威的感覺。
角廝羅許久才向劉渙拱了拱手,再次開口道:“那以後我等便要在神都城中才能相見了,家中一切都安頓好了,明日便隨渙之兄上路。”
“明日?”
劉渙微微驚訝:“這也太快了些,畢竟是遠走神都,路遙萬裏,何不妻兒團聚一番,三五日後再啟程也不遲。”
角廝羅搖了搖頭:“早日去往神都便早一日了卻心思,角廝羅也好早日下決心討伐吐蕃各部。”
劉渙得了角廝羅的心裏話,又有他的奏疏在手,自然心中歡喜,他了解角廝羅的為人,知道他不會做出拋妻棄子之事,也不會出爾反爾背叛大宋和官家。
雙手相疊向角廝羅行了上下之禮後,劉渙正色道:“那劉渙便不打擾西平王了!”
這是相當正式的辭別,隻有大宋的朝臣之間才會這般,而且角廝羅並未反對,反而是起身正式的還了一禮:“**使慢走。”
劉渙一掃剛剛的醉態,直接走出最大的帳篷,走的時候目光緩和,再無殺伐淩厲之氣,也無責問之態。
隻不過在他走後,帳篷中的角廝羅卻坐在了火堆旁,快刀割下肥美的羊肉,撒上一點鹽巴便塞入口中,他並沒有向劉渙說明,其實他並不是因為其上種種原因臣服大宋......
真正的原因隻有一個,大宋的國力強大到了讓他駭然的程度。
他不是怕那寧夏路的十萬精銳,而是怕大宋如盛唐一般進攻吐蕃。
他了解大宋,現在的大宋可比盛唐強大不知幾何,就是因為這種深入的了解,所以恐懼。
角廝羅親眼見證了強大的連契丹人都無可奈何的西夏是如何在大宋手中灰飛煙滅的,他也見證了大宋皇帝迎娶沒藏黑雲的囂張和霸道。
最讓他驚恐的是曾經多麽不可一世的契丹在大宋的進攻下節節敗退,最後臣服歸順。
角廝羅相信自己的眼光,若是以前的大宋嘛......
隻能和遼朝各自相安,西夏也不是大宋能隨意滅國的,但他沒想到在他趙禎的手中居然能突飛猛進,國力遠超西夏於遼朝。
其實從一開始他就看出來了大宋的改變皆是從趙禎繼位開始的。
從他開始,大宋重視商賈,重視格物,也重視強軍強國,說他害怕大宋,不如說他害怕趙禎。
這個大宋皇帝讓他充滿敬佩於畏懼。
扭頭瞪了一眼角廝羅:“沒由來的脾氣端是惱人!”
角廝羅嗬嗬的笑道:“沒由來?都是你們這些人挑起的!雄鷹和蒼龍之間的博弈,即便是雄鷹輸了,也不是下作的東西能夠指摘的!”
劉渙沒有生氣,淡然的望向角廝羅:“是我挑起了你的火氣,該賠罪的便賠罪,但你心中不能有怨,尤其是對官家不能有怨望之心。”
角廝羅點了點頭:“角廝羅對官家從未有怨,西夏滅國之時官家便可揮兵西進直取青唐西域聯軍,若滅,我青唐早已易主,但官家卻是顧念情義之人,雖寧夏駐兵十萬常於青唐集訓,卻從未動我青唐分毫,軍令嚴明,秋毫無犯,從那時起,角廝羅便再無二心。”
劉渙打開奏疏看了看,作為使臣他有這個權利,但裏麵的內容讓他訝然,望向角廝羅的眼神也充滿了感佩。
這封奏疏的主要目的便是向官家請削吐蕃讚普,角廝羅是心甘情願的當他的西平王,這是大宋分封他的爵位,而不是吐蕃人自己認定的傳承。
在吐蕃這片土地上,大宋的分封和讚普後裔兩相比較之下,後者要更為顯赫,讚普後裔,王係血脈,這是多麽榮耀的東西,隻要是個吐蕃人就不會輕易放棄。
但他角廝羅卻能如此,並且極為看重西平王這個分封,顯然他是要做大宋的西平王,而不是吐蕃的讚普。
並且他在奏疏中說的很明確,以西平王之名統一吐蕃之後便會前往神都,接受大宋的冊封授官,也就是說他原意成為大宋的朝臣,原意放棄現在的一切。
奏疏中明確的提到了他將會把孩子和西平王妃送去神都安家落戶,希望官家和聖人照拂一二,這便是送質子於大宋。
劉渙知道角廝羅是個重情義的人,對待妻子相敬如賓,對待孩子更是寵愛有加,能做到這一點,顯然是表忠心的最好手段。
看完奏疏之後,劉渙起身,雙手相疊躬身施禮道:“西平王有如此魄力,免去我大宋及吐蕃之禍,刀兵之危,老夫感佩!”
角廝羅這次是真心笑了笑:“以後你我可就是一朝之臣了,其實角廝羅早便可以交出所有權利帶著妻兒去大宋享清福,但沒有功勞如何讓朝中的袞袞諸公看得起角廝羅?單單是聯宋抗夏還不夠。”
劉渙望著角廝羅眼神中充滿驚訝:“你要把吐蕃當作豪禮獻於大宋?”
角廝羅大讚:“渙之兄懂我!若沒有這潑天的功勞如何在你大宋朝堂立足?官家如何用我?我這外族的身份最是好用,你朝臣不用擔心我篡權奪位,又忌憚我之功勳,官家重用角廝羅他們還能有何話說?”
劉渙愣住了,沒想到角廝羅已經把前程和後路都想好,甚至連入朝之後的層層顧慮都想清楚,這讓他想起當年第一次見到角廝羅時的場景。
宗哥河一戰時角廝羅身上的自信與多謀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一個能想到西夏人作戰會在水中插旗子的人,並利用這旗子的人,他的心智多麽的冷靜沉穩?
“你若能得官家青睞,必會在朝中大放異彩!”
角廝羅淡淡的點了點頭,望向劉渙的眼神也變了,平淡中帶著一絲威儀,這種威儀讓劉渙非常的不自在,就像是相公們望向自己的感覺。
雖然還是那個端著酒碗的角廝羅,但不知為何,劉渙總覺得原本他身上的草原瀟灑之氣蕩然無存,雖是跌坐在那裏卻給人不怒而威的感覺。
角廝羅許久才向劉渙拱了拱手,再次開口道:“那以後我等便要在神都城中才能相見了,家中一切都安頓好了,明日便隨渙之兄上路。”
“明日?”
劉渙微微驚訝:“這也太快了些,畢竟是遠走神都,路遙萬裏,何不妻兒團聚一番,三五日後再啟程也不遲。”
角廝羅搖了搖頭:“早日去往神都便早一日了卻心思,角廝羅也好早日下決心討伐吐蕃各部。”
劉渙得了角廝羅的心裏話,又有他的奏疏在手,自然心中歡喜,他了解角廝羅的為人,知道他不會做出拋妻棄子之事,也不會出爾反爾背叛大宋和官家。
雙手相疊向角廝羅行了上下之禮後,劉渙正色道:“那劉渙便不打擾西平王了!”
這是相當正式的辭別,隻有大宋的朝臣之間才會這般,而且角廝羅並未反對,反而是起身正式的還了一禮:“**使慢走。”
劉渙一掃剛剛的醉態,直接走出最大的帳篷,走的時候目光緩和,再無殺伐淩厲之氣,也無責問之態。
隻不過在他走後,帳篷中的角廝羅卻坐在了火堆旁,快刀割下肥美的羊肉,撒上一點鹽巴便塞入口中,他並沒有向劉渙說明,其實他並不是因為其上種種原因臣服大宋......
真正的原因隻有一個,大宋的國力強大到了讓他駭然的程度。
他不是怕那寧夏路的十萬精銳,而是怕大宋如盛唐一般進攻吐蕃。
他了解大宋,現在的大宋可比盛唐強大不知幾何,就是因為這種深入的了解,所以恐懼。
角廝羅親眼見證了強大的連契丹人都無可奈何的西夏是如何在大宋手中灰飛煙滅的,他也見證了大宋皇帝迎娶沒藏黑雲的囂張和霸道。
最讓他驚恐的是曾經多麽不可一世的契丹在大宋的進攻下節節敗退,最後臣服歸順。
角廝羅相信自己的眼光,若是以前的大宋嘛......
隻能和遼朝各自相安,西夏也不是大宋能隨意滅國的,但他沒想到在他趙禎的手中居然能突飛猛進,國力遠超西夏於遼朝。
其實從一開始他就看出來了大宋的改變皆是從趙禎繼位開始的。
從他開始,大宋重視商賈,重視格物,也重視強軍強國,說他害怕大宋,不如說他害怕趙禎。
這個大宋皇帝讓他充滿敬佩於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