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從未想過把自己下套的事情坦白,事實上他從穿越之後下套的次數太多,無論是設局還是謀劃,多的他都記不清楚了。


    但他一直認為這是自己心中的秘密,何況這件事還涉及到他自己的女人。


    當年他確實想要和契丹的統治者談一談,他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不能讓契丹投降,最好的辦法也是最有誠意的辦法就是讓自己被契丹“俘虜”一次。


    畢竟是以身犯險,趙禎身為一國之君不會草率的把自己的性命交給別人的手中,但這是他唯一的辦法,隻有這樣才不會讓契丹人起疑同時讓他們心中更加堅定的與大宋對抗。


    當然趙禎不會腦子一熱的就衝上去,既然要假裝被俘,當然要演全套,同時還留有後手讓契丹人難以對他下手。


    趙禎篤定蕭撻裏不敢對他下手,所以才會在遼營之中安之若素,開玩笑契丹若是不對他動手還能延續一段時間,可若是對他動手,整個大宋傾舉國之力也要踏平契丹。


    蕭撻裏沒有這麽愚蠢,那契丹的國運來做賭,事實也證明如此,蕭撻裏很聰明,不光沒有對趙禎動手,更是好吃好喝的招待。


    在那段時間趙禎不斷的勸降蕭撻裏,事實上不是真的想要契丹歸降,而是在刺激契丹人,讓他們產生抗拒,同時也懷疑大宋已經是強弩之末。


    一切都在趙禎的計劃之中,但他唯一沒想到的是蕭撻裏居然和他有了孩子。


    這算是晴天霹靂,但很快趙禎發現了其中的好處,有了蕭仁就有了牽掛,蕭撻裏便會更加有信心要把契丹堅持下去,因為她要把契丹留給蕭仁。


    而同樣的,趙禎也把蕭仁當作是一種牽掛,雖然沒有本質的區別,但趙禎會不斷的提醒自己要給契丹留一點時間。


    當一個人手中握著錘子的時候,看什麽都像是釘子,解決問題的最簡單辦法就是使用暴力摧毀一切,在那段時間裏趙禎無數次想到過直接把契丹滅了算,但自始至終他都有所克製。


    最主要的問題便是因為蕭仁的存在,又有他在就會不斷的提醒趙禎不能心急,時間未到,草原未定,契丹不滅。


    隻不過沒想到蕭撻裏居然發現了,但他對蕭撻裏的感情也是真的。


    中京城的事情已經告一段落,趙禎覺得自己是挖坑埋了自己,其實本來不必這麽做的,但也是為了讓蕭撻裏和契丹人安定下來。


    蔡伯俙站在邊上不敢說話,他瞧見了趙禎和蕭撻裏的心情不好,但有些事情不能拖,摸了摸袖口中的奏疏,蔡伯俙上前道:“官家中樞奏疏,事關天竺”


    趙禎接過奏疏一邊看一邊問:“朕已經派李章攜朕之國書前往天竺,沒想到這麽快就有迴應了…………”


    蔡伯俙幹咳一聲不敢說話,官家此時心情不好,但他知道看過來自中樞的奏疏後官家的心情隻會更差。


    趙禎現在的心情不是糟糕,而是很差異,他不明白為什麽天竺的波羅王朝會選擇無視自己的使者,李章是帶著自己的親筆國書前往訓斥那耶波羅的,沒想到他居然在表麵上裝作惶恐,但背地裏依舊為難大宋的商賈,甚至變本加厲。


    奇怪的地方就在這裏,大宋的強大世人皆知,沒有人會故意挑戰大宋的威嚴,但天竺不一樣,他們的財富是大宋給的,他們的今天也是大宋給的,而大宋不斷的對北方草原民族作戰以及對黑汗,塞爾柱作戰,戰力的強大更是世人皆知。


    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波羅王朝的統治者那耶波羅依然選擇無視大宋的訓斥和威脅。


    “官家,即便是三令五申的斥責天竺人也不放在眼中,如今我大宋商賈走天竺的商路依舊困難重重,這段時間已經減少很多,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對天竺用兵的民意都很高,甚至有些商賈私自雇傭戍邊兵卒,路上的衝突也不在少數,當地百姓甚至圍攻商隊,而天竺人也派兵對峙了一段時間。”


    這些在奏疏中都有提及,並且趙禎也知道天竺的製度和大宋完全不同,這個佛教王朝並不是很強大,當然在印度半島上確實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事實上大宋給了波羅王朝崛起的機會,這個腐朽王朝已經走到了衰落的低穀。


    波羅王朝原本已經開始逐漸衰落,一度隻剩下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小塊領地。之前的統治者摩醯波羅一世收複了孟加拉的部分失地,但他努力的成果很快又被來自南印的侵略者朱羅王朝所終止。


    而在那耶波羅繼位之後,卻恰恰趕上大宋的崛起以及對抗契丹和西域,在這個時候大宋把絲綢之路遷徙到了天竺,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給天竺以再次繁榮的機會。


    大宋給波羅王朝帶來的財富使得這個奄奄一息的王朝再次崛起,進入了經濟繁榮,同時也讓波羅王朝的國力進一步增強,對南方的朱羅王朝進行大舉入侵。


    當然也因為大宋對外出口一些武器和鎧甲,使得波羅王朝的戰力得到了提升,這是一場國家之間的貿易,給大宋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尤其是黃金。


    最終的結果便是波羅王朝成功吞並了朱羅王朝,統一了整個印度半島,一家獨大的同時也開始逐漸屋中無人起來。


    現在的波羅王朝在那耶波羅的手中已經完成了統一,同時也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但也就是因為波羅王朝和朱羅王朝的戰爭,使得大宋對印度半島的戰力有了全新的認識,並且有了詳細的認知。


    而商隊依舊履行了他們的義務,在通商的同時也在極盡詳細的繪製印度半島的地圖,對於大宋的商人來說,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既能為朝廷效力,同時還能減免一部分關稅何樂而不為?


    在那麽多商賈的繪製下,天竺的地圖大宋已經基本掌握,甚至比波羅王朝自己掌握的還要清楚的多。


    至於對波羅王朝的國力了解大宋也很詳細,商人的眼睛非常靈敏,他們要知道什麽地方富有什麽地方貧窮,否則怎麽在天竺賺錢?


    而這麽多年來天竺的變化他們也是看在眼中,可以說對天竺的了解大宋一點也不弱於波羅王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欲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欲乘風歸並收藏宋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