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的猜想和楊懷玉無關,他已經把該說的話都說到了,其實這不是他想做的事情,而是王韻特意來函拜托他的,函件中說的很清楚,此事成與不成都和大軍征伐無關。


    但卻有四兩撥千斤之效,戰爭之中無所不用其極,兵不厭詐,阻卜部乃是阻卜部盟中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個,若非如此也不會用阻卜的名號。


    若是阻卜部歸順大宋,不需要他們動手,隻要袖手旁觀死守窩魯垛城便是給其他部族以壓力,這不亞於在臨戰之時的反戈一擊。


    盡最大努力減少宋軍的傷亡,這是參謀兵事院的頭等大事,他們的看待戰爭的眼光和格局與武將完全不同,竭盡所能的施展另一個看不見的戰場。


    趙禎曾經說過一句話:“若能減少軍中傷亡,不違天道,手段無所顧也!”


    也就是因為這句話,所以楊懷玉才費此功夫,他身為背嵬軍主帥,自然也不願看到麾下士兵傷亡慘重,現在有機會減少傷亡,不過是幾句話的功夫,也無甚的關係。


    但楊懷玉不知道,他的幾句話卻影響了整個草原的格局,也使得大宋這次對草原的用兵極其順利,影響深遠。


    隻不過大宋的離間計和草原上即將變天的事情對於契丹人來說卻並不重要,他們現在有更為嚴峻的問題需要麵對,糧食短缺。


    這對大宋來說是根本不需要考慮的問題,但對於契丹來說卻是生死攸關迫在眉睫。


    大宋進攻臨橫府的時候,契丹人聰明的帶著族人向北遷徙,到了巨母城之後張儉死前早早準備的存糧足夠他們食用好久,雖然畢世傑也擔心過糧食的問題,也在不斷被的尋找出路,不過當時的契丹人有著西北大片的草原和部族支持,暫且沒有問題。


    何況邊上還有一座靜邊城,但有一點畢世傑和蕭撻裏都沒想到,靜邊城中也有著大量的契丹人,這些人都是早早就在草原上生活的契丹人,也有一部分是從燕雲之地,中京道,西京道,以及臨橫府逃過來的,本打算追隨宮帳過上好日子,可現在看來,巨母城中的皇家也是自身難保。


    城池加上城外草原上的族帳人口近百萬,雖然相比最多的時候六七百萬的人口相距甚遠,但草原上的部族以及許多漢人脫離了契丹的統治,人口銳減也是情理之中。


    本來契丹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且是靠強權維持的國家,在遇到外敵壓力的時候分崩離析,外族潰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開始的時候契丹朝堂還為蕭撻裏的“英明決定”感到親信,而現在他們卻覺得過多的人口帶來的是沉重的負擔。


    為了維護統治,又為了安定民心,契丹朝堂在巨母城和靜邊城中實行糧食公平供應,今年保證所有人有飯吃。


    所以糧食消耗極快,完全超過了城中的儲備,之前還好,契丹還能得到草原部族提供的糧食,但草原諸部已經厭棄了契丹的統治和高高在上。


    部族自己想要脫離契丹的統治獨立起來,尤其是西北的阻卜部族,他們聯合起來與大宋對抗不是為了幫助契丹,而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何況鎮州,招州,防州,維州這西北四州原本都是在契丹的統治之下,也有著大量的契丹人口,但這些州治早已名存實亡,當地的契丹人已經被各個部族接納並融入其中。


    相比他們的契丹血統,這些契丹人更加認可的是草原上部族的身份,很自然的站在了阻卜部盟的一邊,而契丹在他們的眼中不過是一個衰落的部族而已,而且還是個被大宋時刻盯著的部族。


    於是乎有些契丹人自己便隱藏下自己的身份,不願和契丹再有任何瓜葛,其實這就是草原上同化的一種形式而已。


    巨母城和靜邊城中的饑荒已經開始出現,大量的百姓擁擠在這兩座城池之中,原本附近草原上的契丹人也已經呆不下去了,隻能向巨母城趕去,出於對皇帝的信任,他們相信女皇不會放著他們不管的。


    還有一些人的想法是巨母城中一定有糧食,難道皇帝不要吃飯?而另一邊的靜邊城也開始出現動蕩,有些稍顯富貴之家開始向巨母城而去,他們希望在那裏能買到糧食。


    隻可惜這一切都是癡心妄想,大宋對契丹進行了糧食禁運,而另一邊的草原上卻在進行著如火如荼的戰爭,這是趙禎早就安排好的一步棋。


    別以為趙禎就是閑著沒事做的,他的思考往往要快契丹人一步,從一開始他就沒打算放鬆對契丹的進攻,雖然在軍事上的進攻停止了,可對於契丹其他地方的進攻卻一刻也沒有停下。


    事實上對阻卜部盟的進攻就是在對契丹的進攻,在自己受到威脅的時候還會去想著為被人提供幫助嗎?


    自身難保之下,阻卜部盟對契丹的糧食援助便消失了,並且大宋在這段時間不斷的以烏孤山為界限,盡可能的向北派出遊騎,不是為了刺探情報和戍邊,而是為了盡量攔截可能會出現的運輸隊伍。


    最終還是如趙禎意料的那樣,阻卜部盟並沒有往契丹控製的巨母城方向運送食物,自顧不暇的時候誰還有空管別人?


    如此一來大宋等於在進攻阻卜部盟的時候順便切斷了契丹人的補給,使得巨母城和靜邊城兩座城池變為孤城。


    這是趙禎從戰略上的出發,否則也不會輕易對阻卜部盟用兵,更不會輕易的派出十萬背嵬騎軍,這是大宋最為精銳的機動力量,用來攻打草原上的不足沒有什麽,但沒有必要出動這麽多。


    最好的辦法是以草原戰勝草原,投入少量的大宋騎兵,以北戍司軍和貝爾軍以及烏骨敵烈統軍司三部草原騎兵為主力,有了大宋的武器裝備加持,又有軍功的鼓舞,相信阻卜部盟根本無法抵擋。


    但趙禎調用背嵬軍一方麵也有自己的私心,他希望練兵,背嵬騎軍可謂是身經百戰,在草原上戰鬥過,在高原上訓練過,經曆了燕雲之戰和之後北伐的大小戰鬥,唯獨沒有經曆過長久在草原上的奔襲作戰。


    這一點是背嵬軍的盲區,也是趙禎擔心的地方,因為進攻契丹不能采用草原上的部族,並非是不信任,而是對朝野上下沒有交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欲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欲乘風歸並收藏宋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