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古部的歸附速度很快,甚至可以說比塔塔爾部要主動的多,斯琴昂立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日多這個草原上著名的薩滿對大宋的強大知之甚詳,也就是因為如此才使得烏古部的歸順速度極快。
烏古部已經開始向敵烈部的土地遷徙人口了,對於他們來說平白的得到半數的草場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當然他們也開始念著大宋的好。
因為大宋征伐敵烈部他們才有現在的草場,因為大宋的賜予,他們才有安定的在這草場放牧的機會。
最為重要的一點,烏古部平白的得了一座河董城,雖然城池不大,但也能供人居住,商賈再次買賣,各種需要的東西都能在這獲取。
但這也正是日多所擔心的,烏古部的百姓被分散在了更多的地方,同時還有一部分人念著大宋以及大宋皇帝的好,而不是他這個烏古部中的薩滿。
趙禎的目的達到了,整個草原開始瘋傳烏古部歸順大宋的消息,並且還得到了大宋的賞賜,敵烈部的一半草場,另一半自然被賞賜到了塔塔爾部。
這在草原諸部當中是極為震撼的消息,而與此同時,斯琴部的族人也開始在草原上出現,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遊說草原諸部歸順大宋。
有了塔塔爾部的繁榮,有了敵烈部的滅亡,有了烏古部的歸順,斯琴部的“使者”在草原上如魚得水,每到一個部族都能得到貴客般的接待。
斯琴部本就是草原上以智慧出眾的部族,斯琴昂立又是接受過大宋皇帝召見和信賴的人,他說的話自然也就成為草原各部參考的最有價值的消息。
眼下大宋之勢宛若蒼龍,幾乎沒有哪個勢力能與之對抗,即便是以能征善戰出名的敵烈部在宋軍鐵騎麵前也不過是土雞瓦狗,依托城池也沒有撐上多久。
其他的部族便開始慎重考慮斯琴部的遊說,的確以現在的狀況看來,歸附大宋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但這種歸附和往昔不同,並非是稱臣納貢便罷的,還要交出兵權和駐軍,並且在當地設立衙門,這樣算下來,就等於是被大宋吞並。
對於自由慣了的部族來說這是一項難以接受的條件。
但很多小部族卻很快做出選擇,他們沒有依靠,也沒有實力和大宋對抗,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附一個強者,而現在草原上的強者是誰?
不是草原諸部,不是契丹人,而是大宋,宋軍在草原上可謂是難以抵擋的強大,這樣的帝國自然是草原上的強者。
小部族通過斯琴部使者的幫助不斷的向大宋上表,希望歸附大宋,得到大宋的幫助,這樣的幫助自然有很多好處,糧食,成衣,成藥,知識等等。
而大宋自然是有求必應,因為這些小部族已經開始集合騎兵向大宋投誠,這些士兵都將成為大宋的軍隊,他們將會在敵烈部中整合改製,打散之後重新編製成軍。
不過大宋的軍隊並沒有直接入駐,因為這些部族都是草原上的小部族,太過分散,需要連成一片之後再做整合,接著重新劃分區域,統一管理,如此才能方便大宋駐防。
但這一切在草原民族看來便是極好的事情,大宋並沒有像斯琴部的使者說的那樣接手部族的一切,於是歸順之心自然更盛。
草原看似很大,但消息傳播的速度很快,小部族在行動,他們希望成為大宋的疆土,成為大宋的百姓,因為大宋的“福利”實在是太好了。
但並非是所有人都這麽想,有人歸附,自然有人抗衡,一些大部族和屬於契丹的州府當然不會輕易屈服於大宋,他們畢竟還是名義上的契丹成員,一旦歸附大宋便是背叛,在草原上背叛可不是一件小事。
集中在上京道中部地區的阻卜部,烏山部,耶覩刮部,達旦九部,梅裏急部以及招州,維州,鎮州,防州迅速做出反映,聯合起來對抗大宋。
這些契丹的州治事實上也是部族所組成,並沒有多少契丹人在其中,不過他們對大宋的提防和懷疑卻是最高的,契丹的官員自然也極盡詆毀大宋的手段。
對於契丹這位“老東家”大部族自然還是相信的,他們認為契丹不會那麽輕易的被大宋消滅,大宋也沒辦法把手伸到草原來。
契丹人迅速做出反應,在草原上遊說各部人馬。
其實各部根本就不是向著契丹的,他們隻是不願換一個新的主人而已,草原韃靼和契丹人之間也並非和睦相處,雙方之間早已有了間隙。
遼統和三十年,大宋大中祥符五年,草原諸部叛,在反抗契丹人的鬥爭中,諸部結成了統一的部落聯盟,遼不得不於大安五年任命諸部中最大部阻卜落磨古斯為諸部長,設立阻卜大王府讓其自治。
從此之後契丹和草原諸部之間便算是劃清了界限,雖然是自治,但草原諸部也向契丹提供兵員和戰馬,也向契丹朝貢以示尊重。
而眼下契丹勢弱,正是草原諸部的機會,舊主不行的難道要給自己找一個新的主人不成?那些小部族自然需要依靠強者,而本身就是強者的部族呢?
於是上京道中部地區的草原諸部再次結成聯盟,以阻卜大王府為中心,進行了一次商討性質的會盟!
會盟的目的也是簡單,如何對抗大宋對草原的統治,草原永遠都是草原,這裏天高皇帝遠,即便是以大宋的那般強大也不可能征伐的過來。
當年的大遼是何等的鼎盛,在上京道經營了多少年,最後還不是沒有辦法的妥協,設立所謂的阻卜大王府?
宋人來了又如何?還不是要讓草原諸部自治?說是要收繳兵權再駐兵,可那些小部族卻根本沒有,宋人有多少軍隊能駐紮在草原上的每一個部族?根本不可能!
烏古部和敵烈部的事情他們都知道,稱臣納貢可以,但草原必須要獲得最大程度上的自治,並要保留軍隊,且大宋不得駐軍!
而這些便是部盟告訴斯琴部的底線,他們希望斯琴部把消息傳迴大宋之後,大宋如曆代漢家王朝那樣同意,一切都按部就班。
烏古部已經開始向敵烈部的土地遷徙人口了,對於他們來說平白的得到半數的草場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當然他們也開始念著大宋的好。
因為大宋征伐敵烈部他們才有現在的草場,因為大宋的賜予,他們才有安定的在這草場放牧的機會。
最為重要的一點,烏古部平白的得了一座河董城,雖然城池不大,但也能供人居住,商賈再次買賣,各種需要的東西都能在這獲取。
但這也正是日多所擔心的,烏古部的百姓被分散在了更多的地方,同時還有一部分人念著大宋以及大宋皇帝的好,而不是他這個烏古部中的薩滿。
趙禎的目的達到了,整個草原開始瘋傳烏古部歸順大宋的消息,並且還得到了大宋的賞賜,敵烈部的一半草場,另一半自然被賞賜到了塔塔爾部。
這在草原諸部當中是極為震撼的消息,而與此同時,斯琴部的族人也開始在草原上出現,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遊說草原諸部歸順大宋。
有了塔塔爾部的繁榮,有了敵烈部的滅亡,有了烏古部的歸順,斯琴部的“使者”在草原上如魚得水,每到一個部族都能得到貴客般的接待。
斯琴部本就是草原上以智慧出眾的部族,斯琴昂立又是接受過大宋皇帝召見和信賴的人,他說的話自然也就成為草原各部參考的最有價值的消息。
眼下大宋之勢宛若蒼龍,幾乎沒有哪個勢力能與之對抗,即便是以能征善戰出名的敵烈部在宋軍鐵騎麵前也不過是土雞瓦狗,依托城池也沒有撐上多久。
其他的部族便開始慎重考慮斯琴部的遊說,的確以現在的狀況看來,歸附大宋是他們最好的選擇,但這種歸附和往昔不同,並非是稱臣納貢便罷的,還要交出兵權和駐軍,並且在當地設立衙門,這樣算下來,就等於是被大宋吞並。
對於自由慣了的部族來說這是一項難以接受的條件。
但很多小部族卻很快做出選擇,他們沒有依靠,也沒有實力和大宋對抗,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附一個強者,而現在草原上的強者是誰?
不是草原諸部,不是契丹人,而是大宋,宋軍在草原上可謂是難以抵擋的強大,這樣的帝國自然是草原上的強者。
小部族通過斯琴部使者的幫助不斷的向大宋上表,希望歸附大宋,得到大宋的幫助,這樣的幫助自然有很多好處,糧食,成衣,成藥,知識等等。
而大宋自然是有求必應,因為這些小部族已經開始集合騎兵向大宋投誠,這些士兵都將成為大宋的軍隊,他們將會在敵烈部中整合改製,打散之後重新編製成軍。
不過大宋的軍隊並沒有直接入駐,因為這些部族都是草原上的小部族,太過分散,需要連成一片之後再做整合,接著重新劃分區域,統一管理,如此才能方便大宋駐防。
但這一切在草原民族看來便是極好的事情,大宋並沒有像斯琴部的使者說的那樣接手部族的一切,於是歸順之心自然更盛。
草原看似很大,但消息傳播的速度很快,小部族在行動,他們希望成為大宋的疆土,成為大宋的百姓,因為大宋的“福利”實在是太好了。
但並非是所有人都這麽想,有人歸附,自然有人抗衡,一些大部族和屬於契丹的州府當然不會輕易屈服於大宋,他們畢竟還是名義上的契丹成員,一旦歸附大宋便是背叛,在草原上背叛可不是一件小事。
集中在上京道中部地區的阻卜部,烏山部,耶覩刮部,達旦九部,梅裏急部以及招州,維州,鎮州,防州迅速做出反映,聯合起來對抗大宋。
這些契丹的州治事實上也是部族所組成,並沒有多少契丹人在其中,不過他們對大宋的提防和懷疑卻是最高的,契丹的官員自然也極盡詆毀大宋的手段。
對於契丹這位“老東家”大部族自然還是相信的,他們認為契丹不會那麽輕易的被大宋消滅,大宋也沒辦法把手伸到草原來。
契丹人迅速做出反應,在草原上遊說各部人馬。
其實各部根本就不是向著契丹的,他們隻是不願換一個新的主人而已,草原韃靼和契丹人之間也並非和睦相處,雙方之間早已有了間隙。
遼統和三十年,大宋大中祥符五年,草原諸部叛,在反抗契丹人的鬥爭中,諸部結成了統一的部落聯盟,遼不得不於大安五年任命諸部中最大部阻卜落磨古斯為諸部長,設立阻卜大王府讓其自治。
從此之後契丹和草原諸部之間便算是劃清了界限,雖然是自治,但草原諸部也向契丹提供兵員和戰馬,也向契丹朝貢以示尊重。
而眼下契丹勢弱,正是草原諸部的機會,舊主不行的難道要給自己找一個新的主人不成?那些小部族自然需要依靠強者,而本身就是強者的部族呢?
於是上京道中部地區的草原諸部再次結成聯盟,以阻卜大王府為中心,進行了一次商討性質的會盟!
會盟的目的也是簡單,如何對抗大宋對草原的統治,草原永遠都是草原,這裏天高皇帝遠,即便是以大宋的那般強大也不可能征伐的過來。
當年的大遼是何等的鼎盛,在上京道經營了多少年,最後還不是沒有辦法的妥協,設立所謂的阻卜大王府?
宋人來了又如何?還不是要讓草原諸部自治?說是要收繳兵權再駐兵,可那些小部族卻根本沒有,宋人有多少軍隊能駐紮在草原上的每一個部族?根本不可能!
烏古部和敵烈部的事情他們都知道,稱臣納貢可以,但草原必須要獲得最大程度上的自治,並要保留軍隊,且大宋不得駐軍!
而這些便是部盟告訴斯琴部的底線,他們希望斯琴部把消息傳迴大宋之後,大宋如曆代漢家王朝那樣同意,一切都按部就班。